分享

运动损伤修复

 兰之道 2014-09-30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对运动损伤的伤害程度(包括生理上的疼痛、经济上的损失等等)认识不足,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准备运动不足,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易造成肌肉损伤、扭伤;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激发起来,没有达到预热效果,身体、心理未进入最佳运动状态,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得当等都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3)、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也是导致运动损失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4)、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或过高的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自量力做高难度动作,容易发生损伤。
5)、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也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3、运动损伤的预防:
1)、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克服麻痹大意、冒进等思想。
2)、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穿宽松的运动服装,衣兜里不带任何刀、钥匙等硬物,不随意搬动器材。
3)、在激烈运动和比赛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要放松,运动之后不能马上进食或大量饮水。
4)、量体裁衣,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
5)、掌握运动要领,加强自我保护,同学之间多多协助。

4、常见的运动损伤与处理:
1)、擦伤(皮肤表面受到磨擦后的损伤。)
处理:伤口干净(不干净的用清水冲洗干净)者,到卫生室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或贴上创可贴即可自愈。较严重的首先需要止血,酌情采取冷敷法、抬高肢体法、绷带加压包扎法、手指直接指点压止血法等方法进行处理,必要时到医院进行伤口清洗、缝合、上药、包扎等处理,以免感染或流血过多。
百度关键词——擦伤的处理,看看别人怎么处理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43339.html
2)、鼻出血(鼻部受外力撞击,致使毛细血管破裂而出血。)
处理:让受伤者坐下来,头向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或干净的软纸塞住,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如仍不止,应到医院检查、处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量出血而出现昏厥。
3)、扭伤(当关节活动范围超过正常限度时,附在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撕裂面造成的损伤。)
处理:首先应该采取止血、止痛措施。可把受伤肢体抬高,用冷水淋洗伤部或用冷毛巾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出血程度和疼痛。不能乱揉动,防止加大出血量。在受伤处垫上棉花,用绷带加压包扎。简单处理后应立即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处理,避免耽误治疗。
4)、挫伤(在钝重器械打击或外力直接作用下使皮下组织、肌肉、韧带或其它组织受伤,而伤部皮肤往往完整无损或只有轻微破损。)
处理:用冷毛巾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出血程度和疼痛。在受伤处垫上棉花,用绷带加压包扎。简单处理后应立即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处理,避免耽误治疗。
5)、脑震荡(头部受外力打击或碰撞到坚硬物体,使脑神经细胞、纤维等脑组织受到过度震动而导致的损伤。)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震荡。
百度关键词:脑震荡的症状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845930.html
让学生了解脑震荡的症状,以便在日后能快速的分辨出受损伤者的病症,以便及时处理。
处理:对轻度脑震荡的病人,安静卧床休息一、二天后,即可恢复。对于中、重度的脑震荡,要保持伤员绝对安静,仰卧在平坦的地方,头部冷敷,注意身体的保暖,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6)、脱臼(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解剖位置而造成的肢体关节部位的损伤。)
处理: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后,立即送医院请医生矫正治疗。
7)、骨折(因外力作用而使骨的完整性受破坏而造成的损伤。)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处理:首先应安抚受伤者,防止休克,注意身体保暖,立即送医院治疗。
百度视频关键词:骨折的处理http://video.sina.com.cn/v/b/46702382-1907997040.html,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骨折的简易处理办法,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
注意事项:一旦发生脑震荡、骨折等恶性运动损伤后,应该嘱咐身边的亲人或朋友立即拨打保险公司的报险电话,并及时拍照等,搜集出险证据,保存好在医院治疗期间的所有票据,以便康复后报销医疗费用和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一、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防治

1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指由于肌肉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
1)主动用力拉伤:(如跳远时小腿后群肌拉伤;起跑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
2)被动拉伤:(如跨栏运动时大腿后群肌拉伤;压腿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肌肉拉伤的好发部位:肌腹、肌腹与肌腱交界处、肌腱的起止点。
慢性损伤
如:末端病、肌腱腱围炎、肌腹部劳损等。
1)症状与体征
有明显的受伤史、疼痛、肿胀(严重者皮下瘀血)、压痛、肌肉收缩试验阳性(严重者肌肉收缩畸形,如部分断裂伤处凹陷;肌腹完全断裂双驼峰畸形;一端短裂球状畸形。)、功能障碍。
2)处理
1)肌肉微细损伤或少量肌纤维短裂时
①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
②疼痛严重者,可口服止痛药。
24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理疗或按摩等。
2)肌纤维大部分断裂或肌肉完全断裂者,经处理后,尽快送往医院处理。
3)预防
1
、要作好准备活动。
2
、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
3
、运动负荷要合理
4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2
关节韧带拉伤
关节韧带拉伤:是指在间接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范围的活动而引起的关节韧带损伤。
2.1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2.1.1病因与损伤机制
膝关节突然内翻所致(即膝关节屈曲130°-150°,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与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内收内旋。)
2.1.2
临床表现
①膝内侧疼痛(局部压痛明显)
②膝内侧红肿、(2-3天后)瘀血。
③屈伸活动受限(半腱肌、半膜肌保护性痉挛)
④若内侧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隙增宽和小腿异常外展。
2.1.3
处理
①冷敷、加压包扎。若侧副韧带完全断裂须夹板固定。
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
③按摩、理疗(3天后)、针灸等。
④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⑤若韧带完全断裂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手术缝合。
预防
①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性练习。
②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③避免犯规与粗野动作。
2.2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2.2.1
病因与损伤机制
地面不平、身体失去平衡、着地时踩到别人脚上等,使足突然内翻所致。
2.2.2
临床表现
①有受伤史
②疼痛(压痛明显)
③肿胀和皮下瘀血
④出现跛行或功能丧失。
⑤若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距增宽,出现超常内翻。
2.2.3
处理
①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
③按摩、针灸、理疗、痛点注射。
④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⑤若韧带完全短裂,经冷敷加压包扎后及时送医院手术治疗。
2.2.4
预防
①准备活动要充分。
②加强足部力量及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的练习。
③完善场地设施。
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3.1
损伤机制
1)肌肉牵扯学说
由于长期进行跑、跳类运动使屈拇、屈趾肌、胫骨后肌及腓骨等反复收缩不断地牵扯胫腓骨上的骨膜,导致骨膜与和骨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出现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2)应力学说
由于身体的重力线与胫骨中线轴线不重叠,致使身体的重力和支撑面的反作用力使胫骨的凸面处受拉力最大,从而使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3.2
症状与体征
1)疼痛:疼痛多隐痛或牵扯痛,严重者出现刺痛或烧灼感,个别有夜间痛。疼痛部位为胫骨内侧中下段及腓骨外侧缘下段。
2)肿胀:急性期出现凹陷水肿
3)压痛:局部骨面上有压痛,并可触摸到硬块压之锐痛(晚期)。
3.3
处理
1)早期症状较轻者:
①减少下肢的跑跳练习。
②局部热敷和外周按摩。
③弹力绷带包扎患部,并抬高患肢。
2)症状严重者:
①停止跑跳练习。
②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患肢。
③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理疗等
3.4
预防
1)合理安排运动量,注意改进训练方法。
2)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过多进行跑跳练习。
3)要及时消除小腿部的肌肉疲劳。

4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4.1
损伤机制
1)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时,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关节不稳。此时,如果大腿或小腿处于内外翻位,再突然旋转并伸直(屈曲)膝关节,易引起半月板损伤。
2)膝关节突然猛力过伸及国绳肌肌腱前后断裂,也可引起半月板前角或边缘的分离。
4.2
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由于滑膜受牵扯而疼痛,若半月板损伤没有牵扯滑膜则疼痛不明显。
3)压痛:关节间隙内侧或外侧疼痛。
4)肿胀:早期有积血和积液,慢性期有常有少量积液。
5)响声
6)绞锁
7)严重者骨四头肌萎缩
4.3
处理:
1)急性损伤
2)控制伤部活动,避免加重损伤。
3)肿胀明显者,可通过穿刺法抽取积血与积液。
4)采用石膏或夹板于膝关节微曲位固定2-3周。
5)加强骨四头肌的功能锻炼。
6)解除固定后,可采用按摩、针灸、理疗和中药外敷等疗法。
4.4
预防: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合理安排局部的负荷量
3)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5脑震荡
5.1
损伤机制:
头部受到暴力作用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震荡而出现一时性的意识和功能障碍,且多无明显的解剖病理改变。
5.2
临床表现:
1)精神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数秒或30分钟不等)
2)呼吸表浅、脉率缓慢、肌肉松弛、瞳孔扩大但左右对称、神经反射减弱。
3)清醒后,短时间内反应迟钝,出现逆行性健忘。此外伴有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5.3
处理:
1)使伤员安静平卧,头部冷敷,并注意保暖。
2)昏迷者,刺激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呼吸障碍者进行人工呼吸。
3)昏迷超过5分钟,瞳孔扩大且不对称,耳、鼻、口出血及眼球青紫,清醒后有剧烈疼痛、喷射式呕吐或再次出现昏迷者,说明脑组织损伤或继发颅内压增高,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4)患者清醒仍需卧床休息,直到头痛、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以免引起后遗症
5)伤员康复后,可用闭目举臂单足站立平衡试验来判断能否参加体育活动。
预防:
注意纠正错误动作,提高保护与自我保护能力,遵守体育比赛规则。
二、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一)思想因素
1
、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2
、运动中存在急躁或畏难心理。
3
、缺乏体育道德。
(二)运动水平不够
1
、机体的运动能力不能满足运动的要求。(身体素质差)
2
、专项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动作有缺点或错误)
3
、心理素质不高
(三)运动负荷安排
1
、局部运动负荷长期过大
2
、一次运动量过大或连续大运动负荷训练
(四)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1
、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
2
、准备活动的量过大。
3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内容结合的不当。
4
、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的时间间隔过长。
(五)身体功能状态不良
1
、睡眠或休息不好。
2
、患病或伤病初愈。
3
、过度疲劳。
(六)教学、训练或比赛的组织安排不当
1
、不遵守体育卫生原则。(循序渐进、区别对待)
2
、教师负责的学生过多。
3
、缺少保护和自我保护。
4
、比赛方面的缺点: 1)允许带伤比赛。
2)比赛的时间和地点随意更改。
3)比赛的日程安排不当。
(七)场地设备和气候不良
三、锻炼或运动后肌肉酸痛的防治
许多人参加锻炼后发现,肌肉酸痛往往不是锻炼后即刻出现,而是在第二或第三天出现,持续2-3天后才逐渐缓解。如果说,肌肉酸痛是由于运动时乳酸积累所致,那么,应该在运动时或运动后即刻达到高峰,怎么会在第二天以后才出现呢?这种肌肉酸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应怎样减轻或防止呢?
这种一般在锻炼后24小时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锻炼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的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疼,重者肌肉肿胀,妨碍活动。任何骨骼肌在激烈运动后均可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尤其长距离跑后更易出现。在炎热夏天进行极量运动后,除肌肉疼痛外,还可出现脱水、低钙、低蛋白等症状。这种肌肉酸痛的确切原因还未完全清楚。
大多数专家赞同其原因为:
1
、肌肉的张力和弹性的急剧增加,可引起肌肉结构成分的物理性损伤。
2
、新陈代谢的增加,代谢废物对组织的毒性增加。
3
、肌肉的神经调节发生改变,使肌肉发生痉挛而致疼。
应怎样防治?
1
、锻炼安排要合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先出现的肌肉酸痛症的运动量,就较少出现症状了。并且表现有特异性。例如下坡运动锻炼一段时间后能减轻下坡锻炼带来的肌肉酸痛症。
2
、局部温热和涂擦药物。锻炼后用温热水泡洗可减轻肌肉酸痛。局部涂擦油剂、糊剂或按摩擦剂也可减轻疼痛。
3
、牵伸肌肉的运动可减轻酸疼。牵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缓解,有助于紧张肌肉的恢复。这种肌肉牵伸练习也为预防锻炼时的拉伤打下基础。
4
、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做得充分和整理运动做得合理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肌肉酸痛。
需要说明的是,在校园内、外不管发生何种程度的损伤,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家庭都是不希望出现的,但我们也坚决反对以伤害事故为借口,回避或放弃那些危险性稍高些的运动项目的教学现象。那样不仅使学生失去了一些身体锻炼和品质培养的机会,也违背了我们所倡导的教育要面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念。只有怎样做好事前的防范意识,提高保护能力和发生损伤后正确的对待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和体育教育的指导者要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运动造成伤害的本质,消除损伤对心理上的影响,防止走入对体育锻炼理解的误区。
四、以下列举几种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
 1网球肘
   不单是网球运动可引发“网球肘”,打羽毛球、乒乓球及家务劳动亦可致病。会感到手肘外侧疼痛,手握力减少及用力较差,打反手球时显得非常困难,主要是因肌肉肌腱点处发炎所致。运动后急性期疼痛应予冰敷,口服、外用消炎止痛药。慢性炎症可以理疗及使用护肘托等。
2肩周肌腱劳损
  受伤的原因主要是重复的超负荷动作使肩周的肌腱、肌肉反复受到刺激而受损,患处会发炎肿痛,活动时加剧。肩周肌腱受损可急性损伤、慢性劳损及肌腱撕裂。典型病症是打球后出现肩局部肌肉肿痛现象以及将手臂慢慢抬高时感到痛楚甚至困难,如肌腱撕裂会感到软弱无力。伤后急性期应予冰敷,肩关节多休息并减少活动量。病症反复及伤情严重者须就医。
3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韧带对稳定关节十分重要。扭伤及运动中碰撞易引起韧带撕裂,出现关节不稳、活动后肿痛等症状。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两块软骨垫,是人体的避震器。半月板伤后撕裂可出现关节响声,深蹲时疼痛。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后如未及时发现,继续活动时极易反复受伤,引起创伤性滑膜炎、关节软骨磨损,导致关节提早退化。
4骨折
   骨折常见的有两种。一类是没有伤口、皮肉不破损,称闭合性骨折;另一类是骨的尖端穿透皮肉,称开放性骨折。对开放性骨折,不能用手回纳、揉搓或按摩,否则易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患处作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急送医院治疗。骨折在上肢者,可将关节固定在躯干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于对侧肢体上并急送医院诊治
5肌肉痉挛
   抽筋是肌肉遇寒冷刺激、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过度劳累所引起的过度收缩所致,在一些长时间的运动或游泳中最为常见,热身运动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也容易出现抽筋现象。发生抽筋时,肌肉坚硬、疼痛难耐,往往无法立刻缓解,处理不当时会造成肌肉的损伤
6肌肉损伤
   肌肉损伤除由直接外力作用引起肌肉挫伤外,主要是间接外力作用下使肌肉发生拉伤。肌肉拉伤后,伤处疼痛、肿胀、压痛或痉挛,触之发硬。受伤的肌肉做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的动作时,疼痛加重。
7腹部刺痛
   侧腹痛主要发生在停止运动一段时间,重新开始接受运动训练的初期,或偶尔参加身体活动的人。一般认为,侧腹痛是因为呼吸肌在运动时血流不足而形成的缺氧性疼痛。饭后马上剧烈运动或是肠内积气也可能造成侧腹痛。
田径运动肌肉损伤及恢复
在田径训练与教学中,肌肉损伤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主要是由于运动的技术动作不规范,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器材的因素,肌肉负担过重,动作用力过猛,肌肉力量不足等原因造成。通过对田径多年教学训练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肌肉损伤的基础理论,生物力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来研究田径运动肌肉损伤。尤其是对损伤的多发部位的肌肉研究,可以提高对田径项目中肌肉损伤原因的理论认识,从而减少伤病的发生,提高训练水平。

一、田径运动中引起肌肉损伤的原因

肌肉损伤是指肌肉主动强烈收缩或被动过度拉长时所造成的肌肉微细损伤或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一次强力牵拉引起的肌肉急性损伤,此类损伤多发生于跳跃、投掷项目,另一种是持续过度地使肌肉处于疲劳状态引起的慢性损伤,此类损伤多发生于长跑等径赛项目等。

(一)肌肉组织的损伤(主要是炎症)与肌肉组织的生理变化有关
长期的训练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而肌肉体积增大后,其周围的筋膜没有足够的弹性。当肌肉处于工作状态时,大量的小血管扩张以增加肌肉的血液流量,这样使得肌肉的体积进一步扩大,引起相对性肌肉组织缺氧,细胞内环境也发生变化,乳酸形成,体液从毛细血管渗出,肌肉内水肿就会随之出现。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肌肉间隔的压力而影响血液循环,间隔内肌肉收缩牵引骨膜,引起骨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发生疼痛现象。

(二)“杠杆原理”下的爆发式用力,使肌肉超限收缩而受伤
下肢快速下压着地,上体快速绕支撑点向前转动。是田径项目中最常见的动作。如过栏时,摆动腿下压着地,身体快速前移;起跳时,起跳脚前伸着地并快速蹬伸;投掷项目中的左侧支撑等。在这些动作中,脚着地后,身体实质上是绕支撑点转动,着地脚要达到强有力的蹬转效果,它必须有效地利用转动原理,也就是杠杆原理。从解剖学角度讲,韧带和肌肉附着在关节附近有一个较短的力臂,地面反作用力相对支点的力臂通常远大于韧带和肌肉的力臂,反作用力力臂远大于肌力臂,这就意味着较大的反作用力(外力),就迫使肌肉必须产生出更大的肌力(张力),当运动身体要快速移过支撑点并迅速转为强直蹬伸时,就需要有极大的反作用力来作为动力,相对的肌力就必须更大,获得更大肌力的结果,就极易使肌肉韧带在收缩发力过程中超过承受的最大负荷而损伤。

(三)长期疲劳性负荷是引起肌肉组织慢性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重复的小负荷也会引起肌体组织损伤。身体的任何部位在受到重复的机械负荷作用下,通过不断积累的磨损或疲劳,机体组织的机能都会下降,从而使肌体对负荷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下降。在田径运动项目中,跑与竞走运动员多发生这些损伤,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几乎垂直通过下肢到上体,逐渐为人体的肌肉骨骼等组织吸收。当人跑动时,腿的方位与地面构成一定的夹角,这样,来自地面且比静止时反作用力大得多的冲击力就会直接作用于下肢并将力向上传递。在田径技术中,化解这一冲击力的有效方法是着地时脚“扒地式”的滚动效果,由于周期性动作时间长,运动员着地时的这种“扒地式”的滚动效果会随体力的下降而减轻,从而使力直接作用于小腿,疲劳性的肌组织炎症就是这样产生的。

(四)田径运动中引起肌肉损伤的其他因素
运动员精力不集中,疲劳状态下训练或者肌体在相对疲劳状态下的意外受伤在田径运动员受伤人员中占有一定比例,这种状态下受伤也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外界环境有关。

二、田径运动肌肉损伤的恢复

肌肉运动损伤初期会发生疼痛、肿胀、炎症反应等症状。为减轻这些症状采用“应急处置”,主要包括:制动、冷敷、加压、抬高四个方面。损伤后期的治疗措施称为功能恢复。由于功能恢复直接影响运动能力,因此它越来越受到运动医学界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功能恢复手段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物理治疗
主要是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力、电、光、声、磁、热等)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理疗的目的是活血化瘀、镇静止痛、缓解痉挛和增强保护性抑制,消除大脑皮层中的病理兴奋灶,增进受损关节肌肉的强度。物理疗法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运动疗法
损伤后的康复锻炼可以维持心血管功能及代谢的运动适应性,防止因停止训练而引起的各种疾病,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和骨与关节的变化。运动锻炼治疗可以引起肌原蛋白中肌蛋白的变化,改善肌肉力量,提高血清睾酮水平,使肌管增多(肌纤维再生活跃),从而促进损伤肌肉的恢复。不同强度训练对肌肉恢复作用不同。肌肉急性拉伤后采用较小强度的训练可使受损肌肉的修复在功能、形态结构等方面朝有利方向发展;当采用较大强度训练或渐增中等强度训练时,由于受损肌肉对其产生适应性变化,虽然使得肌肉极限强度、最大伸长量和断裂密度等主要力学指标性能明显提高并部分达到拉伤前水平。但此时肌肉的弹性刚度指标明显上升,肌肉的弹性明显下降,对肌肉的再次损伤构成潜在威胁。不同训练方法对肌肉恢复作用也有所不同。牵张训练对拉伤肌肉的收缩性能恢复有积极意义;跑台训练在抑制拉伤肌肉收缩力消退上有一定作用,但未表现出训练效应的累积,而表现出肌肉应力衰减的进一步降低;适量的静力训练对拉伤肌肉的功能性恢复有较好作用。另外,损伤早期大运动量训练对肌肉恢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损伤后期为恢复原有运动能力。则需要进行较大运动量的训练。
2.磁疗
磁疗在医学上有各种应用,有静磁疗法、复合磁疗法、经络磁疗法和磁水疗法等。磁疗能促进毛细血管增生,促进表皮生长,具有很好的镇静止痛和消炎消肿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3.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损伤后痛肿是因为气血瘀滞:在损伤早期不宜使用按摩手法,在损伤中后期按摩可疏通经络,按摩可促进损伤部位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和成熟,促进纤维母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促进胶原纤维合成,并使其排列规整致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可松懈损伤组织间的粘连,促进受损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减轻肌纤维组织增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减轻受损组织水肿,清除坏死成分,加快炎症消散。刮痧法对治疗肌肉损伤也有作用,可以通经活络,扶正祛邪,调理气血,使瘀血由里出表,经皮腠而外达,使周身气血迅速得以畅通。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到达病变处进行轻微切割、剥离等不同形式的刺激,疏通经络,顺畅气血而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疗法
中医理论认为,肌肉损伤的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清热凉血为主。中药在损伤早期具有保护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渗出与浸润,加快炎症产物的吸收与肿胀的消除,减轻肌纤维变性坏死的作用;在损伤中晚期,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损伤后残留在组织间的异物,为组织再生创造条件,同时促进肌纤维的再生,加快再生肌纤维的成熟,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大强度训练后辅以正确的中医药恢复治疗,对肌肉功能的增强和疲劳的消除有良好作用。

(三)西医抗炎药物疗法
抗炎药物主要在肌肉拉伤的早期使用,可以推迟炎症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