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1874-1916)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家。 原 名 轸, 字 廑 午, 号 杞 园, 又 号 克 强, 后 改 名 兴。 湖 南 善 化 (今 长 沙)人。 1902 年 赴 日 留 学, 并 参 与 创 办 《湖 南 游 学 译 编》 杂 志。 1903 年 4 月, 为 反 对 沙 俄 拒 不 从 东 北 撤 兵, 组 织 拒 俄 义 勇 队 (后 改 称 学 生 军、 军 国 民 教 育 会)。 随 后 以 军 国 民 教 育 会 运 动 员 的 名 义 归 国, 暗 中 进 行 反 清 活 动。 1903 年 创 建 华 兴 会, 并 任 会 长, 因 筹 划 起 义 事 泄, 被 迫 流 亡 日 本。 在 东 京, 他 大 力 支 持 孙 中 山 筹 组 全 国 革 命 团 体 同 盟 会。 同 盟 会 成 立 后, 被 选 为 庶 务, 成 为 同 盟 会 中 仅 次 于 孙 中 山 的 重 要 领 袖。 此 后, 他 以 主 要 精 力 从 事 武 装 起 义, 1907 年 起, 先 后 参 与 或 指 挥 钦 州、 防 城 起 义, 镇 南 关 (今 友 谊 关) 起 义, 钦 州、 廉 州、 上 思 起 义、 云 南 河 口 之 役 和 广 州 新 军 起 义。 1911 年 4 月 27 日 (三 月 二 十 九) 发 动 黄花 岗 起 义, 他 率 敢 死 队 猛 攻 两 广 总 督 衙 门。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义 爆 发, 黄 兴 赶 到 武 汉, 被 任 命 为 革 命 军 战 时 总 司 令, 率 民 军 在 汉 阳 前 线 与 清 军 奋 战。 汉 阳 失 陷 后, 转 赴 上海。 1912 年 1 月 1 日,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成 立, 任 陆 军 总 长 兼 参 谋 总 长。 临 时 政 府 北 迁 后, 任 南 京 留 守。 因 军 饷 无 着, 于 是 大 量 裁 遣 南 方 各 军。 又 自 行 取 消 留 守 府, 退 居 上 海。 8 月 25 日, 同 盟 会 改 组 为 国 民 党, 黄 兴 被 推 为 理 事。 1913 年 7 月 初, 孙 中 山 决 定 兴 师 讨 袁, 黄 兴 表 示 赞 同。 二 次 革 命 爆 发, 黄 兴 被 推 为 江 苏 讨 袁 军 总 司 令。 “ 二 次 革 命” 迅 速 失 败, 孙 中 山、 黄 兴 再 次 流 亡 日 本。 1914 年 孙 中 山 在 日 本 将 国 民 党 改 组 为 中 华 革 命 党。 黄 兴 同 孙 组 党 意 见 不 合, 拒 绝 加 入。 同 年 夏 离 日 旅 居 美 国。 1916 年 袁 世 凯 死 后 回 到 上 海, 同 孙 中 山 恢 复 了 往 日 的 亲 密 关 系。 10 月 在 上 海 病 逝。 著 有 《黄 兴 集》等。 “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黄兴
“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冯自由语)辛亥革命期间流行“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说法,众口一词都说黄兴是革命的实行家。当时出版的《血书》有《黄兴小史》,其中言:“黄非思想家,亦非言论家。实为革命党中惟一之实行家也。故党中最重黄之声望,直可与孙逸仙齐驱并驾矣。”孙、黄并称其实不是偶然,黄兴(1874~1916)虽然比孙中山小了八岁(比谭嗣同小九岁,宋教仁、蔡锷同年,比他又小了八岁),但在二十世纪初那次重大历史转型中他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信仰共和的革命阵营中,拥有更广泛的追随者。章太炎手书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可以看作是对黄兴的盖棺论定。 ![]() 不当大总统的黄兴——甘当历史中的配角 ![]() 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22岁时考中秀才,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次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喜好军事,课余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 光绪二十九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与同学二百余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在长沙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等二十余人集会,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被公推为会长。随后联络会党,仪定于次年秋趁慈禧过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事泄,黄兴逃亡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任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上。他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从中选拔坚定分子组织“丈夫团”,为武装起义准备力量 ![]()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队哗变,乃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4年6月,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离日赴美,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袁死返国。1916年10月31日病逝上海。次年4月15日归葬长沙岳麓山。著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 设于上海福开森路393号黄宅的灵堂. 黄兴病笃,在弥留之际,女儿黄振华无限悲伤无限深情的抚摸他的额头。 黄兴亲属瞩仰黄兴遗容。 1916年11月1日,孙中山发布哀告,痛悼民国元勋逝世,追述黄兴生前的革命业绩,对黄兴给以高度评价。黄兴盛年逝世,是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