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概括及其名称由来

 茶香飘万里 2014-09-30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中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德国领土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8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亦是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实体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同时还是世界第3大出口国及第3大进口国。德国国民生活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位,并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的历史沿革


德国源自于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族村落,并于百年间发展成数个遍及欧洲的世袭王国。自第10世纪起,日耳曼地区为神圣罗马帝国版图核心。北日耳曼地区于16世纪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但南部及西部地区仍以信仰罗马公教为主,两教派间的冲突引发了三十年战争,标志着罗马公教与新教在日耳曼社会中维持并立。日耳曼地区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为拿破仑所控制。随着德意志邦联内泛日耳曼主义兴起,在普鲁士王国的主导下,令大多数日耳曼邦国于1871年统一为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于1914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8年国内爆发革命而被迫停战,帝国解体、成为共和制的魏玛共和国。由于德国在停战协定——《凡尔赛条约》中深受不公正待遇、经济崩溃、政局混乱,促使激进派政党抬头,最终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取得政权、建立纳粹德国,从此之后进入了法西斯专政时期。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最终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德国于1945年战败,国土被分区占领,后分裂形成了东德及西德两个国家,一直到1990年重新统一。


德国为欧洲各共同体于1957年设立时的创始国之一,该组织后于1993年统合于欧洲联盟之下;德国为申根区的一部份,并于1999年成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参与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011年至2012年间的非常任理事国。


德国名称的由来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


日本与韩国旧时对德国的国名汉字写法,都是“独逸”,在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分别称德国为阿勒芒(Allemagne)、阿拉曼尼亚(Alemania)、Alemanha,是承袭过去称呼由日耳曼人一支的阿勒曼尼人创建的独立国家的旧称。


德国的地理


德国在地区分类上属于西欧或中欧,东面与波兰和捷克接壤,南面临奥地利和瑞士,西面与法国、卢森堡相界,西北毗比利时以及荷兰,北面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德国国土位于北纬47至55度、东经5至16度间。德国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49,223平方公里的陆地及7,798平方公里的水域,德国为欧洲面积第7大国家及世界面积第62大国家。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高度由南方的阿尔卑斯山向北海及波罗的海递减。德国的地理最高点为楚格峰,标高2962米;最低点为威尔士特马斯克,海拔高度为海平面以下3.54米。莱茵河、多瑙河及易北河等大河穿行而过德国中部的森林高地及北部低地,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仍有冰河存在,但冰河逐渐消退。德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煤、草木灰、木材、褐煤、铀、铜、天然气、盐、镍、耕地及水。


德国的气候


德国大多数地区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此地区气候因墨西哥湾暖流向北延伸的北大西洋漂流而较为温和,而该暖流较温暖的海水影响北海周边区域。全年皆有降水,夏季降水较多。冬季时北部较南部温暖,而夏季时则为南部较北部温暖。


德国东部偏向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较常出现长时间的干燥。德国中部及南部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及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最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温较低,德国中部的高地属山地气候,气温较低且降雨较多。


德国国家公园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瓦登海国家公园、亚斯蒙德国家公园、西波美拉尼亚潟湖地区国家公园、米利茨国家公园、下奥得河河谷国家公园、哈尔茨国家公园、萨克森小瑞士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等。德国境内共有超过400家动物园及动物公园,数量居世界之冠。柏林动物园为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展示物种超过1,500种,为世界上展示物种最多的动物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