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楼赏月诉情思

 JP大漠书画院 2014-09-30

登楼赏月诉情思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满江红   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

    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

    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时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词人怀念的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开头两句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接下来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问嫦娥”两句意为: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丰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意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好了调。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承别:别样看待。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可触及。结,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转换成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

此词借中秋夜登楼赏月引起对远人的怀念,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稼轩词多慷慨悲壮之作,此词婉转清丽,情感动人。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