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赏月诉情思 《满江红·中秋寄远》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时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词人怀念的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词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幽怨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开头两句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透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着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接下来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问嫦娥”两句意为: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丰商隐《嫦娥》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意。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基调。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并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此词借中秋夜登楼赏月引起对远人的怀念,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稼轩词多慷慨悲壮之作,此词婉转清丽,情感动人。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