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天宫图书馆217 2020-11-17

[宋]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天宫一号编写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

【原文】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译文】1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厚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厚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 应该有很多白发。

国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译文】2

快快登上西楼吧,恐怕老天会放出浮云来遮蔽明月。要叫来美人,让她手按横笛,把优美的曲子吹奏得清脆激越。这是谁做就冰壶般清凉的世界?我最喜爱这玉斧修磨过月亮的时节。试问月里嫦娥,你孤单一人好受吗?想必你早就愁得头发花白。

筵席上美酒不断地斟满,玉杯端起来觉得滑腻,美人挥动长袖翩翩起舞,歌声中却掺杂着悲咽。可叹十次之中常有八九次,月儿被盼回了,却很快亏缺!但愿它像今夜一样永远团圆,我想人情也未必常常是离别。要把从前的离恨都化成欢乐,等到你回来相聚再互相倾诉。

【注释】

(1)满江红: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2)寄远:寄情思与远人。此闲居带湖之作。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作者眷恋过的歌舞女子。  

(3)“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此暗用晏殊中秋赏月事。据叶梦得《石林诗话》载:晏殊留守南郡时,适遇中秋阴晦,不欢而寝。部属王君玉呈诗曰:“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晏殊枕上得此诗篇,大喜即起。召客会饮,大奏乐。至夜分,月果出,于是欢饮达旦。但,只,这里为只愿、只求义。

(4)玉纤:洁白纤细,即纤纤玉手,指美人的手。

(5)横管:笛子。

(6)吹裂:技艺高强的笛手会把笛子吹裂。

(7)冰:盛冰的玉壶。冰壶比喻洁白清冷。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冰壶凉世界:形容月光皎洁,月夜显得洁净凉爽。

(8)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据唐人《酉阳杂俎》载:传说月亮由七种宝石合成,表面凸凹不平,常有八万二千名匠人执玉斧修磨。

(9)“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也应愁生白发。此暗用李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中仙子。

(10)孤令:即孤零。孤零零地,孤孤单单地。

(11)有愁无:有没有愁?

(12)“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云液满:斟满美酒。云液:天上的仙酒。用作酒的美称。琼杯:玉杯。用作酒杯的美称。

(13)清歌咽:形容歌声凑清。咽,声塞。指歌声凄清悲咽。

  (14)“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宋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15)“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承别:别样看待。

(16)“把从前”两句: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17)华发:头发花白,指衰老。

(18)长袖起:语本《韩非子》:“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指赏月宴席上妓女翩翩起舞。

(19)看承别:别样看待,看法不同。

【赏析】1

此词是一首中秋望月怀远之作。作者怀念的远方情人,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并令词人爱慕不已的歌舞女子。年到中秋,皓月当空,花好月圆,人人渴望:阖家欢乐,亲人团聚。然而,作者倾心爱慕的情人不在身边。此时怎能勾起他无限秋思。面对中秋明月,那怀远之情便愈发浓烈。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作者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它的内容深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响和启发,但基本表现风格各别。苏词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与奇特悠远的想象,此词则现实主义特征较为明显,快言快语,直写眼前事,心中情。苏词重哲理而抒手足之情,辛词重情致而发男女相思。全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上片待月唤月,正面赋月。歇拍问月,语意双关;由月而人,由物而情,为承转过渡之笔。下片起忆往昔情事,以下责月,祈月,叹缺盼圆,均承东坡中秋词意。结拍想象归时共诉衷肠,化恨为欢,于开朗洒脱处,益见其缠绵深细情怀。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的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均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逐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人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

【创作背景】

此词写作年代已难确考。作者的门人范开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元月编定的《稼轩词甲集》收有此词,据此可以肯定它作于这一年之前,一般注家皆将其列入居带湖时期之作。题中的远人,如以男子口气写,可指妻子,也可指情人。此词有解为词人写给远方妻子的,但词人居带湖时当无与妻子远别之事,故此说似不妥。诗家词人写诗作词,未必皆实写自己,亦可设身处地,代人抒情,亦可借写男女之本而别有寄托。或认为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时。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盟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暮春》、《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宋]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