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心脏病?心脏病可视化指南(上)

 蠹书虫 2014-09-30

心脏病可视化指南(上)


  编译:夜阑秋风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中。那么关于心脏病,您了解多少呢?


  1.什么是心脏病?


  提起心脏病,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心脏病发作。多重因素会破坏心脏功能的正常行使,诸如冠状动脉性疾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心衰等疾病。往下翻,小编带您了解这些疾病对您的身体做了些什么,哪些信号具有预警作用。



  2.什么是心脏病发作?


  心脏病发作是指心脏血供的突然中断,为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出现阻塞。血供被阻断后,心肌会迅速受损并死亡。近年来,紧急治疗降低了心脏病发作导致的死亡人数。



  3.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即使症状轻微,心脏病发作也是紧急状况。预警信号包括:


  胸痛或胸部压迫感


  不适感扩散至背部、下巴、喉咙或胳膊


  恶心、消化不良或烧心


  虚弱、焦虑或气短


  心跳加快或心律不规则



  4.女性心脏病发作症状


  女性心脏病发作时,常常感觉不到胸痛,她们经常会感到烧心、食欲不振、疲劳、虚弱、咳嗽或心脏颤动。应该重视这些症状。越晚治疗,心脏遭受损伤越严重……



  5.冠状动脉性疾病的信号


  当粘性斑块在冠状动脉内形成,冠状动脉疾病(或称CAD)就发生了,它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粘性板块会造成动脉狭窄,使血流通过受限。许多人直到心脏病发作才知道自己患了冠心病。但其实发作前有许多危险信号,如由血流受限引起的胸痛,即心绞痛。




  6.心脏病发作的机制


  动脉壁上形成的斑块外表坚硬,但内部是柔软的糊状。有时坚硬的外壳会破裂,破裂后斑块周围会出现血栓。若血栓彻底阻塞动脉,将会切断一部分心脏的血供。若治疗不及时,那部分心肌将会受损伤甚至彻底损害。



  7.不要为了确认而等待


  治疗心脏病最好的时机是症状发生之初。因确认而延误时机可能会导致永久性心脏损伤甚至死亡。如果怀疑自己心脏病发作,请立即拨打120。不要自己开车去医院。拨打120后,急救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对你进行急救。



  8.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每年造成55万人死亡。心源性猝死与心脏病发作不同。心脏电生理系统紊乱时,导致心跳不规律且快得危险。心脏发生颤动,不能泵血至全身各处。若不进行心肺复苏或电复律,几分钟内就会发生死亡。




  9.心律失常:心跳不规律


  规律的电脉冲刺激使心脏跳动。但有时脉冲变得不规律。心跳可能会加速、变慢或颤动。一过性的心律失常一般是无害的。但有些节律会让你的心脏泵血效率下降,那将导致严重的身体损耗。若你注意到你的心脏跳动异常,一定要让你的医生知道。



  10.心肌病


  心肌病是指心肌改变,这些改变会干扰心脏的泵血能力,从而导致心衰等慢性病发生。心肌病与其他一些慢性病相关,如高血压或心瓣膜病。



  11.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并不是说心脏不工作了。而是说心脏泵血能力不足以满足全身所需。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为了泵出更多的血液而变大,并且泵血更快以增加泵出血液量,同时伴随血管收缩。心肌在该过程中变弱,更加减少了供血量。多数心力衰竭是由冠状动脉性疾病和心脏病发作导致的。



  12.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出生就存在的疾病。包括心脏瓣膜缺损、房室壁的畸形或者是其他心脏疾病。有些缺损在直至成人后才被发现。有些不需治疗,另一些确需要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心律不齐、心衰和心脏瓣膜感染,但同时也有降低这些风险的途径。



  13.检查:心电图


  心电图是一种无痛检查,将电极放在皮肤表面来记录心电活动。这项检查可以提供心律和心肌损伤信息。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发作,并评估心脏增大等异常。将这些结果与后期心电图的结果比较,可以得到心脏状况的改变。



  14.检查: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可用来衡量心脏对用力的反应。若你在进行运动压力测试,要么是平板运动试验,要么骑原地脚踏车,同时不断提高难度。同时,随着心脏工作压力增大,对心电图、心率和血压进行监测。医生采用压力测试来评估心肌是否存在供血不足。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编译自: Arefa Cassoobhoy A Visual Guide to Heart Disease Webmd 2014.1.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