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宗教文化(二)

 百城主人 2014-09-30

 

二、道教

 

(一)道教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神仙思想

1.神仙观念的内在核心是长生不死,其本质是生死超越的贵生思想。

2.神仙种类:

(1)《抱朴子内篇》引《仙经》:天仙、地仙、尸解仙

(2)《太平经》把人分为八种: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奴婢

3.修仙方法:服食、辟谷、行气、房中术等;外丹与内丹

4.神仙谱系:

(1)天神:

三清:元始天尊(盘古)、灵宝天尊(二晨精气所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四御(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上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后土皇祇

十方诸天尊:主管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

圆明道母天尊(北斗星)、真武大帝、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南极长生司命真君

(2)人仙:

许真君、北七真、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3)地祇:

酆都大帝(罗酆山)、东岳大帝(泰山)、城隍

5.神仙居所:

(1)天上仙界:

一是大罗天;二是三清境(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三是种民天(四梵天);四是三界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

(2)人间洞天:

十洲三岛:三岛的原型为三神山,即先秦的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后《云笈七签》定三岛为昆仑、方丈、蓬莱丘。明代道书《天皇至道太清玉洲》整理历史传说定十洲为:瀛洲、玄洲、长洲、流洲、元洲、生洲、祖洲、炎洲、凤麟洲、聚窟洲。

洞天福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3)道观:道士修行处

(4)阴曹地府:有罪人居处

 

(二)道教发展史纲要

1.东汉末年

(1)黄老崇拜

(2)太平道:张角创立,民间巫术与黄老崇拜相结合

(3)五斗米道:张陵—张衡—张鲁(分二十四治,以天师为最高首领);张鲁袭杀张修,率其众。魏晋后五斗米道称为天师道。

2.魏晋南北朝

(1)曹操统治汉中后,北迁五斗米道于关陇、洛阳、邺城等地。

(2)残存于巴蜀地区的陈瑞、李特、范长生天师道团(魏晋时期)

(3)传入江东地区的旧道教(三国两晋时期):

一是属于太平道支派的于君道(于吉)、帛家道(帛和)

二是属于五斗米道的李家道(蜀人李宽假托李八百、两晋之际道士李脱及其弟子李弘)、清水道(东晋)、杜子恭和孙恩道团(东晋)

(4)葛洪的丹鼎派神仙道教),两晋之际,“仙道”与“鬼道”的区分。

(5)陆修静整顿南方五斗米道,称为南天师道。(东晋末至南朝刘宋时期)

(6)灵宝派兴起:葛洪玄孙葛巢甫以《灵宝经》为基础,创立于东晋末年

(东晋以来的道教新经典形成:《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最为重要)

(7)上清派兴起:以《上清经》为基础,东晋杨羲、许谧、许翙等人创立;南朝陶弘景最后形成。此派实际上东晋以后南方五斗米道、帛家道等道派被门阀士族融合改造而成的士族神仙道教新派别。因陶弘景修炼于茅山,又称茅山派或上清茅山派。此派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

(8)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形成北魏新天师道(官方化)

(9)楼观道:魏晋之际梁谌创立于陕西,至北魏时成熟。隋唐时与李渊父子结合紧密,一直延续到宋金,元初归入全真道。

3.隋唐五代

(1)道教文化建设

一是道教理论建设:重玄学——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杜光庭

二是道教经籍编纂:《开元道藏

三是道教科仪整理:经戒法箓的传授

(2)外丹道兴盛(外丹道的黄金时代),主要有三派:

一是金砂派,代表人物有孙思邈、孟诜、陈少微等

二是铅汞派,代表人物有郭虚舟、孟要甫、刘知古、柳泌等

三是硫汞派

(3)钟吕内丹道兴起(托名钟离权与吕洞宾)

4.宋辽金元

(1)两宋内丹派道教(性命双修),由钟吕内丹道而来

一是张伯端(金丹派南宗),后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

(石泰、薛道光为清修派;刘永年、翁葆光为双修派)

二是陈抟,后传张无梦

(2)宋元符箓派道教

正一、上清、灵宝三大符箓道派继续传衍,并派生出天心、太一、东华等支派,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符箓道派。

一是符箓旧派:正一(天师)、上清灵宝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閤皂山为本山。

二是符箓支派:天心派由正一派生而出(宋初);太一道也是由正一派生而出,金初华北三大新道教之一;东华派由灵宝派生而出(宋末)

三是符箓新派(内丹与符箓融合):神霄派(北宋末王文卿、林灵素),西河人萨守坚学神霄派而派生出西河派或天山派;清微派(唐末祖舒、北宋黄舜申集大成),黄舜申门下一支以湖北武当山为传播中心派生出武当派(始于张道贵、叶云莱、刘洞阳);净明道(源于灵宝派,南宋周真公,元代刘玉、黄元吉)

(3)金元河北新道教

一是太一道,金初萧抱珍始创

二是真大道,金季刘德仁始创

三是全真道(内丹北派),金代王喆创立,七大弟子:马钰(创遇山派)、孙不仁(创清静派)、谭处端(创南无派)、刘处玄(创随山派)、邱处机(创龙门派)、王处一(创嵛山派)、郝大通(创华山派),元统一后又有李道纯创的中和派;邱处机(创龙门派)成就最大,龙门派代表人物有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等。

元代以来,道教诸派逐渐会归于正一、全真二大派,正一派为符箓诸派的总合,全真派则被视为丹鼎炼养派的代表。

5.明清

(1)明清正一道:

明代贵盛并腐化。从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师掌全国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正一道士邵元节显贵一时,正一道的政治地位也达到高峰。除张宇初、赵宜真外,不复有高道名世。

清代走向衰落,唯龙虎山正一法娄近垣能以其学显于世。教义教理上正一道与全真道相互融合,差别越来越小,内丹学成为两派共习理论和方法。

(2)明清全真道:

明代隐微:最著名为张三丰,其后有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八支。全真正宗自元分七派以来,以龙门律宗突出,邱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张德纯为第二代,陈通微为第三代,明初周玄朴为第四代;第五代律师分两支,一支张静定,传于赵真嵩为第六代,赵传法于王常月为第七代;另一支沈静圆,传于卫真定,卫传沈常敬。崂山道士孙玄清自立金山派或称崂山派,属龙门支派。万历时儒生陆西星创全真东派。

清代中兴:龙门派王常月整顿全真道,倡导修道以持戒为首要,开坛说戒的讲稿由弟子整理成《龙门心法》,对清代全真道影响最大,使全真道由重丹法转为重戒律,由此清初龙门派遍布全国,成为清代全真道的主体。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一系的门庭亦盛。

(3)《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

 

(三)道教经籍:道藏

 

(四)道教科仪:占筮、符咒、斋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