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简史: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18-08-22

七真祖师图 明朝成化年间《群仙集》 《明代全真宗祖图研究》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自东汉中后期形成,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道教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道教的思想来源

道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吸收了众多的思想观念。其主要思想来源于:

1.老庄的道学。道教之“道”就是道家之“道”,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庄子都崇尚“道”,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同时又是人生的真谛。然而“道”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家这种虚无缥缈的学说,具有很强的神秘化倾向,很容易使“道”演化成具有无限权威的至上神的代名词。西汉初年,黄老无为思想备受青睐,东汉时期,进一步把黄帝、老子神化。道教之所以尊老子为始祖,原因就在于此。

2.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视为崇拜的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为人们祈福禳灾。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

3.神仙思想和方术观念。神仙崇拜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庄子》和《楚辞》里,就有大量关于神仙的记载,称之为“神人”、“至人”、“真人”或“圣人”,他们“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可以长生不老。战国时期,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理论,后来利用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加以铨证,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秦汉时期的方士声称掌有可以与鬼神往来的“不死之方”,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痴迷次道,秦始皇时的徐福、韩党、石生、卢生,汉武帝时的李少君、栾大等都宣称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住着神仙,会造长生不死之药。如果有人按照他们的指点修炼,便可以成仙。神仙方术为后来道教所承袭,神仙方士则衍化为道士。

除以上思想来源以外,道教的产生还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汉代统治思想的神学化。汉代统治者认同“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说法,大力提倡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董仲舒援引自战国以来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传统儒家经典,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理论。他赋予“天”以政治的、道德的属性,将自然之天人格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董仲舒创造出一套求雨,止雨的仪式,并亲自登坛祈祷作法。此后,混合宗教神学和庸俗经学而成的谶纬之学逐渐兴起,并成为两汉思想的主流。所谓“谶”,就是假托神意创造的一种预言,源出于巫师和方士,“纬”是解释六经的书。汉章帝建初四年(79),班固编辑的《白虎通义》,实际上就是一部官方神学法典。社会浓厚的宗教神学氛围与鬼神崇拜风气,为道教的孕育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与条件。

第二、佛教的催化与影响。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人们把它看作是神仙方术的一种,把它与当时盛行的黄老之学等量齐观。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已经成熟化了的外来宗教,有自己完整的教义、教规及组织形式,这就给道教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成为道教产生的催化剂。当然,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道教的产生,是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的结果,即使没有佛教这一外来宗教的影响,同样也会诞生,只是时间上迟早的问题。

第三、深重的社会危机。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盛行,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日益腐败,吏治腐败,大量农民沦为流民。苦难的现实生活与逍遥的神仙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更加向往神仙世界。自己无法拯救自己的民众,常常幻想能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改变处境,这个超人间的力量就是神灵。当时农民起义领袖经常利用方术神仙思想发动起义,而这又大大传播了道教思想并直接促成了道教的形成。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一般来说,一种宗教的产生主要有如下标志:特定的宗教信仰、特定的宗教理论、特定的宗教活动与特定的宗教实体。然而,道教的产生过程具有缓慢、庞杂、交错和松散的特点,因而它的上限不易确定。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其中以东汉顺帝至桓帝时道教正式形成之说最为普遍。

当时道教有两支:一是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二是于吉等人创立的太平道。据《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记载,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在顺帝时到蜀郡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北)修道,并作《道书》24篇。规定凡入教者须出五斗“信米”,因此,他创立的道教被称为“五斗米道”。张道陵自称“天师”,故亦称“天师道”。五斗米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嗣教。张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统治汉中近30年,朝廷“力不能征”。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伐汉中,张鲁降服。之后,其道众大量北迁,五斗米道遂向北发展至中原地区。

与张道陵创建五斗米教几乎同时,于吉等人在东海(今山东郯城北)创立太平道。顺帝时,琅琊人宫崇向朝廷进献其师于吉所著道书《太平清领书》170卷,后世称为《太平经》。《太平经》尊老子为“九玄帝君”,在主张辅佐帝王“致太平”的同时,又强烈反对以强凌弱和贫富不均,表现了参与时政的愿望。太平道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及为人治病的方式传教,对下层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而信奉者日众。东汉末年张角利用太平道组织民众,发动了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

道教的两个主要教派虽然在他的形成初期即遭镇压或吞并,但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大江南北地区仍然继续传播,并且在上层社会也拥有了不少信徒。

东晋时道教日渐兴盛,建立起了较为固定的教会组织和道教教义理论体系。道士葛洪(283-343)博学多才,嗜好神仙导引之法,明确提出了改造民间道教,建立官方道教的主张。主张把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吸收到道教教义之中,求仙求长生者不仅要致力于炼丹、服药与内修,还必须讲求忠、孝、和、顺、仁、信,从而做到德行方术双修,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著《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共70卷。《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家本义;《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藏否”,属儒家之道。这一时期,上自王公贵胃下至贫民百姓,信奉道教者日众。

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和大力扶持。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吸收儒家学说与佛教经律格式、斋戒及祭祀仪式,改革五斗米道,创立了“北天师道”。寇谦之受到太武帝的宠信,北魏政府为他建立天师道场及道坛,皇帝即位也要登坛受符箓,道教遂在北魏盛行。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与萧梁时茅山道士陶弘景,吸纳儒佛思想,先后对道教进行改造,主张佛道双修、三教合流,重礼拜、诵经、神思,后世称之为“南天师道”。陆修静编著的《三洞经书目录》是我国最早的道经目录;陶弘景受到梁武帝的崇信,朝廷大事,皆与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隋唐至明代中叶,道教进入全盛时期。教理教义、宗教仪式日益完备,形成了系统的道教哲学体系;在组织上也形成了全国性的管理体制和道官系统。唐朝皇室为抬高自己,自称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的后裔,并以道、儒、佛排列三教次序。唐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在各地建玄元皇帝庙,并亲自主持将道教经典汇编为《开元道藏》,甚至科举考试中也有“老子”、“庄子”科。唐代道教宫观的数量、规模不断增扩,道士人数由此激增。当时著名道士的有王远知、成玄英、孙思邈、潘师正、吴筠等。宋代皇室亦尊崇道教,宋真宗尊其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对道教更是痴迷,自称是道君皇帝,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并亲注多种道书。北宋著名道士有陈抟(著有《无极图》、张紫阳(主张内丹修炼)等。南宋于金对峙时期,道教分成众多派别。在南宋,主要有以龙虎山为中心的“天师道”以茅山为中心的“上清派”、以各皂山为中心的“灵宝派”等;在辽金统治地区,主要有“全真道”、“太一道”等。南宋以后,南、北天师道逐渐与上清、灵宝等派合流,称“正一道”,与“全真道”成为道教的两大派系。全真道由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1167)创立于山东宁海(今牟平),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主张三教合一,孝谨、正心、诚意、寡欲,重性命,重修炼,不尚符箓和黄白之数,修道者一般不出家。金末元初,全真道在北方流行极广,元世祖时,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应诏赴西域雪山与元世祖论道,元世祖问及“为治之方”,他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之道”,他对以“清心寡欲为要”。全真教由此备受扶持,进入全盛期。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崇拜神仙,重视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不注重修持,道士可不居观而有婚配。明代,改天师为“正一嗣教真人”,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出入宫中,担任要职。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道教宣扬的长生不死和成仙理论与城市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相差太远而逐渐失去了号召力。清朝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从而使道教对上层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道教不得不在民间艰难生存,世俗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频频为农民起义所利用而遭政府封锁,日益衰败下去。

道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结构中,儒、释、道三教为三大精神支柱。在历史上,道教与儒、释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同时又相互吸收,尤其是宋代以后,三教合流已成大势。道教自创立以来,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医药、化学、卫生保健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道教典籍的汇编《道藏》,包罗万象,丰富无比,现存的明《正统道藏》及《续道藏》总计达5485卷,是一部超大型中国思想文化史丛书;道教将内外丹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相结合,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技术领域,并把炼丹术作为制药手段,对我国古代的医药卫生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道教信仰

道教所信奉的神既多又杂,中国自古以来传说的神灵几乎都可以在道教中找到。下面,简要加以介绍:

三清。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尊神。玉清是“天宝君”,也称“元始天尊”,由混洞太无元之清气化生,居清微天的玉清之境;上清是“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由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居禹余天天的上清之境;太清是“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居大赤天的太清之境。此三位尊神统御诸天神。

四御。四御是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它们分别是:玉帝大帝——总执天道,如同人间的皇帝;中央紫微北极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勾阵上宫天皇大帝——执掌北极和天、地、人三才,主持人间兵革;后土皇祗——执掌阴阳,是化育万物之美、山河大地之秀的一位女神。民众普遍信仰的地神为城隍、土地。

此外,道教还尊奉日月之星、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雷公、风伯、财神、门神、西王母、东王公、赤松子、鬼谷子、张天师、许真君、陈抟老祖、八仙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