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集珍本丛刊》提要4-3

 百城主人 2014-09-30
○第六十五冊

撙斋先生缘督集

四十卷 曾豐撰 清鈔本

曾豐(一一四二——?)字幼度,號撙齋,樂安(今屬江西)人。乾道五年進士,官至朝散大夫知德慶府。恬於仕進,築室曰撙齋,故是集又名《曾撙齋文集》。

是集在宋‘當時嘗版行於世’,然‘歲久不傳。元元統間,豐五世孫德安購其遺集,得四十卷,翰林學士虞集爲之敘。……然當時欲授梓不果。’(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德安所購遺集,當是宋刻本。考之《宋史·藝文志七》:‘曾豐《撙齋緣督集》十四(‘十四’當爲‘四十’之誤倒)卷’,宋時原刻殆僅四十卷耳。《總目》謂曾德安所購本當時未曾付梓,而陸心源《原本緣督集跋》曰:‘《撙齋先生緣督集》四十卷,題曰‘盧陵曾豐幼度’,舊鈔本,前有虞集序。……按豐爲真西山之師,其集在宋已版行,至元而亡。至元初,五世孫德安重刊之,虞集爲之序,即此本也。明以後流傳甚罕,汪氏振綺堂有其書。’(見《儀顧堂題跋》卷十二)按虞集序,元統間,其集誠將刊而中輟,然虞集序作於後之至元三年,正爲刊刻而作,亦爲清鈔本所據,且汪氏有其書。陸氏所言甚是。今宋本元刊皆已亡佚,明代亦未曾有四十卷本《緣督集》刊本著錄。現除清鈔本外,另有二本存世:一是萬曆十二卷刊本,乃曾豐十世孫自明輯,萬曆十一年,詹事講選錄刊刻,所選僅詩三卷、文九卷。‘卷末有萬錡後序,稱摘其尤者存之,……遂使豐之菁華,反因此選而散佚,殊堪惋惜。’(見上引《總目》)二是《四庫全書》二十卷本。此本從《永樂大典》輯出,亦稱大典本。

今所收清鈔本,錄自汪氏振綺堂所藏元刊本,陸氏稱其原書‘卷二十七至三十皆有目無文。’然清鈔本此四卷未盡全脫:卷二十七存文五篇;卷二十八脫文七篇;卷二十九僅存文一篇,脫十一篇;卷三十有目三十篇,存文五篇。此或爲鈔錄者從他書補入。清鈔本字體不一,顯出多人之手,雖皆工整,然文字訛誤頗多,需重新校勘整理。

格斋四六

二卷 王子駿撰 傅增湘校豫章叢書本

王子駿字才臣,號格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少年善文,爲周必大、楊萬里、朱熹所稱。安丙帥蜀,辟爲制置使屬官。著有《史論》、《師友緒言》、《三松類稿》諸書,俱已不傳。《宋詩紀事》卷五十七有小傳。

  子駿文集或號《類稿》,或稱《三松集》,爲卷原本一十有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三松集》十八卷。’至明猶存,《國史經籍志》卷五即錄有‘《王子駿集》十八卷’。自後散佚不傳。清修《四庫全書》,得‘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格齋四六》僅一卷。原本題名《格齋三松集》,館臣‘疑即《類稿》中之一種,散佚存者’。然清初朱彜尊《曝書亭集》有《格齋四六跋》,謂‘其所撰《三松集》世罕流傳。予鈔得宋本《格齋四六》,計一百二首’。《四庫》所錄,亦符此數。朱氏所得既爲宋本,是其宋世已有以《格齋四六》別行者。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即著錄‘宋刻本’《格齋四六》一卷,三冊。又稱與《南塘四六》、《梅亭四六》‘同一版式’,知‘其爲宋元間同時同地所刻無疑’,於是推斷爲王集‘節選之本’,非《類稿》之佚存者也。《格齋四六》今傳數種鈔本,清末胡思敬又刻入《豫章叢書》之中。

  此本出自《豫章叢書》,前有《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末附《校勘記》。其篇章次第與乎標題、注文,一與庫本相同,蓋出同源。唯分一卷爲二卷;個別標題夾註文字位置有異;又《謝安大資舉充歲薦》及失題一篇,按目應在‘謝薦舉’文之首,此刻卷內正文卻無,而補刻於卷二之末,當爲刻者疏漏所致,凡此數端,皆與庫本爲異。卷末有傅增湘跋語一則:‘陳立炎自南中來,攜《格齋四六》一冊,乃四明抱經樓藏寫本也。適購此初刻,遂取勘之,一日而畢。增改百許字,其每文類標題一行,亦據補入。’此本卷內、眉首,多有批校之語,蓋傅氏據抱經樓所藏鈔本校改。此本既經胡氏校正,又經傅氏此番勘正,其價值自然遠出諸本之上。

宋国录流塘詹先生集

三卷、附錄一卷 詹初撰 清初鈔本

詹初字以元,休寧(今屬安徽)人。以薦入太學,爲學錄。與汪莘善。既仕七年,上《乞辨邪正疏》,得罪權貴,遂罷而歸田。家居之日,與海內名賢以講明斯道爲己任,日以著書立說爲樂。因居休寧之流塘,故集名《流塘集》;又嘗構寒松閣於萬松之間,讀書其中,故其集又名《寒松閣集》。《宋詩紀事》卷六十二有小傳。

  詹氏文集不見於《宋史·藝文志》,初亦未有刻本。據其子詹陽《初刻詹先生集跋》:‘(初)所著凡二十一卷’,‘遭家燬悉爲煨燼’。後於‘之宗大叔體仁先生孫處,見此數紙’,‘乞歸裝爲一卷,藏於家。’後似有刻本,而不詳其概。明嘉靖間,其十六世孫景鳳《跋》有雲:‘其先人敦學力行,而其後乃欲以辭賦稱,豈不殆哉!於是與族子璧謀再鎸之,以正舊學’,‘以戊午三月朔刻於寒松閣。’十七世孫詹璧《跋》亦謂‘是集族舊有刻,今湮毀幾無傳者將二百年。戊午之春,與族叔景鳳謀再刻之’云云,戊午爲嘉靖三十七年(一三五八年),上朔二百年爲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則其初刻或在元末。集後附有饒魯、李士英序,當爲初刻時所撰。嘉靖刻本據詹璧稱‘分三卷,共四十一板’。清代所傳即此本,或爲刻本,或爲寫本,篇卷俱同。唯其集名,或稱《寒松閣集》三卷,或稱《宋國錄流塘詹先生集》三卷,前者當原其本名,後者乃出於其家後裔尊稱。清修《四庫全書》嘗得‘山東巡撫採進本’,題《寒松閣集》三卷。‘卷首《翼經》十篇,述學問大旨;又《序經》二篇,序《語論》上下篇義,如《易序卦》例;次卷爲《日錄》五十五條,分上下二篇;三卷爲古今體詩四十九首,又附以往來書簡’。爲後來各本通式。

  此寫本,題《宋國錄流塘詹先生集》三卷。卷前有‘曝書亭藏書,芙川珍秘’,卷內有‘謙牧堂藏書’、‘涵芬樓’等藏印,蓋出清初朱彜尊、揆敘所藏舊鈔,後又歷經黃丕烈等名家收藏。又題‘精鈔善本’,‘秘帙’,前有注語:‘詹先生集僅見。雖影寫明刻,實至寶也。’可見此鈔本實據明本而來,其版本價值遠在庫本之上。

华亭百咏

一卷 許尚撰 宜秋館刻本

許尚自號和光老人,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生淳熙間。事蹟無考。《宋詩紀事》卷五十六有小傳。

  宋世地理之學大興,文人雅士亦以詩言地理,每於一邑古迹,一區名勝,各爲一絕,自注其下,往往使丘壑增色,山河生輝。如方信儒《南海百詠》、張堯同《嘉禾百詠》、阮閱《郴江百詠》、曾極《金陵百詠》、董嗣杲《西湖百詠》等等皆是。華亭本吳之故地,其地佩帶江湖,南瀕大江,有觀望之美焉;在歷史上,吳晉之間,名卿繼出,風流文物,相傳不冺,閭裏所記,遂為故事。故歷代文人雅事,多事吟詠。北宋仁宗景祐初元,唐詢知華亭縣,即有《華亭十詠》:‘凡經所記土地、人物、神祠、墳隴,所書甚詳。行部之餘,輒至其地,因裏人而咨焉,多得其真。代異時移,喟然興歎,即採其尤著者為十詠。’十詠未已,遂再《和華亭十詠》,一時梅堯臣、胡松年、宋輝、汪思溫、曾輝之、李端民、張堯幹之徒,皆次其韻。許尚《華亭百詠》詠至百首,實集其大成,《四庫》提要稱其詩‘措詞修潔,不失爲雅音’。

  是編《宋史·藝文志》不著錄,元至元中,徐碩撰《嘉禾志》卷二十八始全載其詩。清世其詩大行於世,厲鶚《宋詩紀事》存其《百詠》之十首,《禦選四朝詩》宋詩之卷六十三亦錄其三首,《四庫全書》據‘浙江鮑士恭家藏本’錄其全帙;《續通志》卷一百六十二、《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五皆有著錄。其書蓋取華亭古蹟,毎一事爲一絶句,題下各爲注,共一百篇。

  此本爲李之鼎宜秋館刻本,據李氏後跋,乃據‘傳鈔文津本’覆刻,爲目前唯一之刊本。《四庫》館臣曾考其‘百篇之中,無注者凡二十九,而其中多有非注不明者。以例推之,當日不容不注。殆傳寫佚脫歟?’李之鼎刻後跋亦雲:‘惟間有未注之處,殆傳鈔展轉中有佚脫歟。’今考之《至元嘉禾志》所錄,詩篇與此完全相同,其無注之篇亦複一致。其注文之闕損亦多與此相當,唯《三姑廟》題注,《嘉禾志》所引‘在’下闕‘府南柘湖之側’六字、‘爲’下闕‘謄沸獨’三字;《姚將軍廟》題下注,《嘉禾志》‘本’下闕‘在邑’二字、‘北’下闕‘不利’二字,皆彼闕而此全。唯《東堂》題注‘以上三詠’之‘上’,《嘉禾志》引作‘下’,蓋指以下《思齊堂》、《月榭》、《濯纓堂》三詩,爲有補於此也。又《余山》‘餘’字,《嘉禾志》詩題與注皆作‘佘’,而此並作‘餘’,不敢遽斷其是非。由此可知,《百詠》之無注,或早已如此,或本來即無,不可據此本所無遽斷其必爲‘傳寫佚脫’也。

龙川文集

三十卷 陳亮撰 清宗廷輔校刻本

陳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號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爲人才氣超邁,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嘗攷古人用兵成敗之跡,著《酌古論》,郡守周葵得之,相與論難,奇之。孝宗時,作《中興五論》,反對議和,力主抗金。遭權貴嫉恨,屢捕入獄。出獄後意志彌堅,有‘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光宗策進士,擢亮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未赴任卒。著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卷四百三十六有傳。

  陳亮文集,據葉適《龍川文集序》稱:‘同甫文字行於世者,《酌古論》、《陳子課稿》、《上皇帝四書》,最著者也。子沆聚他作爲四十卷,以授予。’又《書龍川文集後》:‘餘既爲同甫序《龍川文》,而太守丘侯真長刻於州學。……又有長短句四卷。’則其文集四十卷、詞四卷,當時即有刻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龍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外集》皆長短句。’《宋史·藝文志》亦著錄《陳亮集》四十卷、《外集詞》四卷。此版明時尚見著錄,如《文淵閣書目》卷九‘《陳龍川文集》一部十二冊,全’;《內閣藏書目錄》卷三:‘《龍川集》十冊,全……內集四十卷,外集四卷。’《國史經籍志》卷五所錄亦同。《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陳龍川集》四十四卷。’蓋連其詩、文、詞內外集同數者也。然而後世所傳,卻只有三十卷本,皆出明代重輯所刻。陳亮文集,明世凡數刻:一者成化龍川書院所刻,三十卷,爲後來各本所祖。其書爲汪海所輯、朱潤所刻。凡遇宋諱處皆空格,是其所據仍爲宋本,唯篇卷遞有散佚,故縮編爲三十卷耳。此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適園藏書志》卷十二、《鐵琴銅劍樓藏書志》卷二十一、《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皆嘗著錄。繼之嘉靖刻本,爲晉江史朝富所刻,《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皆有著錄。其三即萬曆四十四年王世德刻本,《日本訪書志》卷十四有錄。其四則崇禎六年鄒質士刻本,《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有著錄。以上諸本皆三十卷。入清之後,陳亮集有多種刻本,鈔本若干。康熙四十八年,永康知縣姬肇燕刻於縣中。乾隆開《四庫》館,得‘浙江巡撫採進本’錄入,亦只三十卷。後之道光年間,義烏人陳坡又據康熙本重刻。同治七年,永康胡鳳丹又據崇禎本翻刻。次年,宗廷輔又以‘成化元本爲主,參之以諸本’,校正梓行。光緒年間,湖北書局又有刻本。胡丹鳳《同治重刻龍川文集序》還稱:‘此外湘、蜀間亦間有鋟本,然不多見。’此外,日本嘉永三年(一八五○)亦有是集刊本。可見陳亮集在明、清時期曾得到廣泛流傳。一九七四年,中華書局有《陳亮集》校點本,係據同治宗廷輔刻本,參校他本而成,增輯詩四十四首、文十四篇,還增多附錄資料。

  此次所選爲宗廷輔校刻本,版刻時代雖晚,卻有後出轉精之妙。首先,茲本一改以前各本轉相承襲之陋,而直以現行《龍川集》之最早刻版成化年間龍川書院本爲底本,復取嘉靖本、崇禎本、道光本、同治胡本等參校,是正訛誤不少。視前述諸本,文字自有勝處。又其卷首有葉適序、《四庫提要》、陸的所繪《龍川先生像》並配以亮《自贊》,卷後有應寳時《補遺》十六首、《附錄》上下二卷;宗氏自撰《劄記》二十五頁,於陳亮文集之校正、輯佚、軼事等,用功甚勤,堪稱舊時斯集上善之本。

○第六十六冊

平庵悔稿

一卷、後编一卷、丙辰悔稿一卷、补遗一卷 项安世撰 清秦恩复钞本

項安世(?——一二○八)字平父,號平庵。其先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後徙江陵。淳熙二年進士,召試,除秘書正字。光宗不過重華宮,安世上書極諫,不聽,求罷職,遷校書郎。甯宗即位,通判重慶府,未拜,以僞黨罷。開禧中,吳獵帥荊渚,起知鄂州。後屢遷,爲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權宣撫使入蜀,升太府卿,坐免。後以龍圖閣爲湖南轉運判官,未上而罷。嘉定元年卒。著有《易玩辭》及他書行世。《宋史》卷三百九十七有傳。

  項安世文集,初嘗命名爲《滑稽篇》,自撰《滑稽篇自序》。此集似未刊行。《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平庵悔稿》十五卷、《後編》六卷。《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一所錄同。陳氏復雲:‘“悔稿”者,以語言得罪,悔不復爲也。《自序》在慶元丙辰(二年,一一九六),《後編》自丁巳(慶元三年)終壬戌(嘉泰二年,一二○二)。’《宋史·藝文志》又著錄:‘項安世《丙辰悔稿》四十七卷。’明代《文淵閣書目》卷九、《內閣藏書目錄》卷三俱載《丙辰悔稿》十五冊,未知與《宋志》所錄相同否?陳氏《解題》所錄前後集僅二十一卷,《宋志》所錄則爲四十七卷,卷帙頗爲懸殊,吳長元《大典本平庵詩稿跋》謂《宋志》‘大約舉全集而言,直齋或未之見耳’,亦揣度之辭,並無確據。明代書目又雜記項平甫《悔稿》,或雲‘一部三冊,殘闕’,或雲‘一部六冊,闕’,由於俱無存者,故其爲‘平庵悔稿’,抑或‘丙辰悔稿’,抑或‘悔稿後編’,俱不得而知。清初編《禦選四朝詩》已無項氏之名,厲鶚《宋詩紀事》有其人,而不記其集之卷數,蓋其時項氏文集亦已亡佚,故學者難見。清開《四庫》館,下詔求書,相傳‘松陽項氏尚有舊藏刊本,惜殘缺不全,未送省局’。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載:‘《平庵悔稿》十二卷。……此則依舊鈔過錄,合前、後集凡一千二百八十五首。’不僅分卷與《宋志》所載相去甚遠,而且連《後村詩話》所錄《春日堤上》、《吹帽臺》、《抛毬》、《糟蟹》、《永州》諸作,亦闕而不載,知其佚失尚多。乾隆編《四庫全書》時,館臣從《永樂大典》輯錄遺書,得項氏《悔稿》、《丙辰悔稿》、《悔稿後編》三種,凡得詩文一千四百餘首。吳長元曾依《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卷帙,驗覈輯本,謂:‘以《書錄解題》所載校之,《悔稿》十五卷,今丙辰以前共得八百六十餘首;《悔稿後編》六卷,今得詩五百五十餘首。知《悔稿》之所缺甚多也。’雖收拾於零篇斷簡之餘,亦斐然成帙,尚有可觀。但是由於當時誤傳項集已有全本錄入《四庫全書》,故輯本‘朱經編錄’,置而不問。

  本叢刊所收平庵文集二種,一爲分卷本,一則未分卷。皆從《大典》輯錄。蓋余集初輯之時,每種只輯爲一編,未曾分卷,故著錄之家僅稱一卷。後來吳長元分《平庵悔稿》爲十四卷、《丙辰悔稿》爲一卷、《悔稿後編》爲六卷;趙魏又分《平庵悔稿》爲十五卷、《丙辰悔稿》一卷、《悔稿後編》六卷,其實篇數皆同,非別有所得。茲本不分卷,後有‘詩稿補遺’六首,末題‘乾辛醜正月八日寫畢’,爲吳長元過錄餘本時間。後有吳氏鈔錄時題詩,署‘太初吳長元書於京寓之疏華館中’。接下是鮑氏錄副時間:‘嘉慶乙丑,知不足齋錄副訖。七月二十九日。’以下有《宋史本傳節略》、吳長元《跋》。各卷首有‘秦伯敦夫’、‘臣恩復’、‘翁心存’、‘翁同書’藏印。吳長元跋稱:‘是編爲餘秋室(集)太史分纂《永樂大典》摘出。……庚子秋冬,予寓秋室邸舍,愁病相侵,杜門不出,取案頭存稿粘帖成書,手錄副本,計《悔稿》、《丙辰悔稿》、《悔稿後編》凡三種,共詩一千四百餘首,每稿輯成一卷。’翁同書二跋又述此本來歷甚詳,一則曰:‘此編乃餘秋室(集)先生從《永樂大典》錄出,知不足齋鮑氏錄其副,江都秦敦夫(恩複)先生篤愛異書,又從鮑氏傳鈔。’一則曰:‘此冊共詩一千四百餘首,校文達(阮元)所進本(一千二百八十五首)又多百餘首,則阮本非即余本可知,或即從松陽項氏舊藏殘本傳錄歟?’與前述題識吻合。行間眉首,往往有校字,蓋源自《大典》,又歷經通人校正,洵爲可貴。

平庵悔稿

十四卷、丙辰悔稿一卷、後編六卷、補遺一卷 項安世撰 清鈔趙魏本

項安世生平見前。

  安世文集原本久佚,清世雖有項氏傳本,然不經見,故《四庫全書》未曾收錄。館臣從《永樂大典》錄出者,又未能整理錄入,僅以稿本傳于好古之家。嘉慶中,趙魏始有編校,其《跋語》稱:‘右《平庵悔稿》……從《永樂大典》錄出。 ……舊錄不分卷,編爲三帙,有分體錯誤者。餘爲正其訛,輯《平庵悔稿》爲十五卷,《悔稿後編》爲六卷,仍《書錄解題》之舊。《丙辰悔稿》佚去爲多,只存一卷。’趙氏編本《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六、《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中國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俱有著錄。

  此本《悔稿》只十四卷,《適園藏書志》卷十二有著錄:‘《平庵悔稿》十四卷、《丙辰悔稿》一卷、《悔稿後編》六卷,舊鈔本。……此書《四庫》未收,阮文達公進呈僅十二卷,合前、後集凡一千二百八十五首,與此本不同。此爲吳長元手鈔本,編次較有條理,詩共一千四百餘首。’《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中國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並有著錄。考以此本,除分卷與前錄不分卷之《平庵悔稿》、《丙辰悔稿》、《悔稿後編》本不同外,其他篇次內容俱同,其後所附《補遺》、《宋史本傳節略》、吳長元《題詩》、《後跋》並同。唯不同者乃《補遺》中《雨夜》一首,不分卷本眉批:‘已見《悔稿》,當刪。’此本即無其詩,蓋已據批語刪去。書後有趙魏《跋》稱:‘借知不足齋本。’則此本亦鈔自鮑氏錄副之本,與前書之由秦恩復過錄者同源。兩本俱鈔於嘉慶時期,源流甚古,今並行於世,亦無不可。

水心先生文集

二十九卷 葉適撰 明正統、景泰間刻本

葉適(一一五○——一二二三)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淳熈五年進士。擢平江節度判官。史浩薦於朝,召之不至。改浙西提刑司幹辦公事,士多從之遊。後累官,至寶文閣學士。卒謚忠定。適志意忼慨,雅以經濟自負,為文章藻思英發。有《水心集》、《習學記言》行於世。《宋史》卷四百三十四有傳。孫衣言有《葉水心年譜》。

  葉適文集初爲門人趙汝讜所編刻,趙氏《水心文集序》稱:‘集起淳熙壬寅,更三朝,四十餘年中朝運通塞,人物散聚,政化隆替,策慮安危,往往發之於文,讀之者可以感慨矣,故一用編年,庶有考也。’《讀書附志》卷下載:‘《水心先生文集》二十卷,門人趙汝讜序而刻之。’知汝讜所刻爲二十八卷,係用編年體例編列。《宋史·藝文志》即著錄《葉適文集》二十八卷。後來又有多出《拾遺》一卷之本及《別集》十六卷流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水心集》二十八卷,拾遺一卷、《別集》十六卷。’《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一所錄同。陳氏《解題》又稱:‘淮東本無拾遺,編次亦不同。《外集》者,前九卷爲《制科進卷》,後六卷號《外稿》,皆論時事,末卷號《後總》,專論買田贍兵。’知南宋時,葉集已有不同刊本行世。二十八卷本明代初年尚有著錄,《內閣藏書目錄》卷三:‘《水心先生文集》, ……凡二十八卷。’《國史經籍志》卷五亦錄‘《葉適水心集》二十八卷、《別集》十七卷’。自後失傳。明正統年間,葉集已頗不全,據黎諒《水心文集跋》稱:其時或傳《文粹》,或傳《葉學士文集》,或傳《水心文集》,皆殘損不全。諒遂於‘公暇,躬自謄錄其各集中所作劄、狀、奏議、記、序、詩、銘並雜著成篇章者,得八百餘篇,編集彙次,分爲二十九卷。其所著經傳子史,編爲《後集》,總名曰《水心先生文集》。繡梓以永其傳。’明、清著錄之家多存此本,而二十八卷之舊終不可見矣。《絳雲樓書目》卷三著錄《葉水心文集》,又《別集》六冊。陳景雲注:‘集二十八卷,《別集》十六卷,《拾遺》一卷。’一似《直齋》所錄,因錢氏藏書燬於大火,是否明末還有二十八卷本,已不可詳考。清修《四庫全書》收得‘編修朱筠家藏本’,亦只二十九卷。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校點本《葉適集》,全三冊,爲斯集較善之本。

  此本乃正統、景泰間刻本,爲葉適文集傳世之最早刊本。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嘗著録:‘《水心先生文集》二十九卷,明正統十三年黎諒刊本。十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闌。前門人大梁趙汝讜序,序後正統十三年處州推官章貢黎諒跋,次景泰二年泰和王直序,次總目。每卷標題下題“前集”二字,次行題“章貢黎諒編集”一行。’所述與此本基本相同。唯此本王直序在前,而趙序在後。又傅氏謂其‘經眼’之本係盧氏抱經樓藏書,有沈曾植、繆荃孫跋,此本只有‘鐵琴銅劍樓’藏印,而無以上諸賢題跋,蓋非同一本也。又王直景泰二年序稱:‘章貢黎諒字公允,早得先生之文讀之,固已起敬慕,然恨不得見其全。及爲處州推官,乃先生鄉郡。行縣,訪之士大夫,得奏議、記序等作八百餘篇。手自讐校,分爲二十九卷,鋟梓以傳,而屬直爲序。’序既作於景泰二年(一四五一),則其刻成必不在正統十三年(一四四八)又可知矣。蓋經始於前,卒成於後。今題‘正統景泰間刻’,正以此也。

水心先生别集

十六卷 葉適撰 清鈔本

葉適生平與文集編刻情況見前。

  《水心別集》十六卷,《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著錄皆如此。明代《文淵閣書目》卷九尚錄‘《葉水心別集》一部五冊,全’。《絳雲樓書目》卷三亦有葉適《別集》六冊,未知的否?明、清之間《別集》實不甚傳,故學者罕覯。清乾隆開《四庫》館,下詔求書,人間亦無進者,故《四庫全書》闕焉。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所載,亦止有《賢良進卷》四卷而已。同治九年,孫衣言有藏,其門人李春龢校而刻之。李氏《水心別集序》雲:‘至《別集》十六卷,則僅見於陳伯玉《書錄解題》,自黎氏編正集時,已不獲見其全。……吾師孫琴西(衣言)先生……所藏永嘉諸先生遺書至夥,因從假得《別集》寫本。……逮今年春,……因寄貲請校刻之。’直至此時,葉氏《別集》始獲壽梓,刻入《永嘉叢書》。《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續錄》又稱:‘萬曆《溫州志》載《水心文集》外,有《制科進卷》九卷,張金吾所藏《別集》中有之。阮氏以四捲進呈,蓋未見張本也。’因刻本殊少,故其流傳或爲單行,或爲合集,阮元得《進卷》四卷,張氏藏《進卷》九卷,皆《別集》不全之本。

  此次所收乃清鈔本。有‘季印振宜’、‘滄葦’、‘鐵琴銅劍樓’等藏印。李春龢《同治本水心別集序》嘗曰:‘此集凡《進卷》九卷,《廷對》一卷,《外稿》五卷,《後總》一卷。’所述與《直齋書錄解題》相同。然而驗其篇卷,此本《進卷》實止八卷(卷一至八)而非九卷,《廷對》一卷(卷九),《外稿》六卷而非五卷(卷十至十五),《後總》一卷(卷十六)。不知同治本爲別一系統,抑或李氏偶承陳振孫《解題》而誤。姑存以待考。卷中頗有校字,當出收藏名家之所爲。



○第六十七冊

水心先生别集

十六卷 葉適撰 清鈔本

(見上)

水心先生文集

二十九卷、補遺一卷 葉適撰 劉鹹炘批點光緒刻本

葉適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

  葉適《水心文集》宋時編爲二十八卷,明時已佚。正統年間,黎諒從雜傳各種葉適文集版本中得其詩、文八百餘篇,編集成二十九卷,於正統、景泰間刊行。後來《四庫全書》等皆據此本鈔入。清光緒年間,孫衣言刻本亦據正統本覆刊,亦只二十九卷。

  此本爲孫衣言光緒刊本。書名署‘《水心文集》二十九卷、補遺一卷’,附署‘校注二卷嗣出’;扉頁背題‘光緒壬午瑞安孫氏據明正統本校正刻置詒善祠堂’。前有趙汝讜、王直、黎諒序,《宋史》本傳、《水心文集》總目,繼爲分卷目錄。原書分裝十冊。第十冊末有光緒八年孫衣言刻後跋,略謂:永嘉刻本葉適集,多訛脫,以意改竄,頗類淺人所爲。孫氏得方文輈《水心文鈔》本、清初大字本,知永嘉本之誤皆由大字本出。又得錢侍禦桂森所贈明正統黎氏刻本,首尾俱全。‘乃取《事文類聚》、《黃氏日鈔》、馬氏《通考》、周密《浩然齋雅談》、李心傳《道命錄》、吳子良《林下偶談》、劉壎《隱居通議》、《景定建康志》、《咸淳臨安志》、永樂《歷代名臣奏議》諸書所載水心詩文,補正闕誤。其他無可考,則於永嘉本、大字本、方本與侍禦元校本,亦有取焉。或缺誤顯然,可以文義推測知爲某字,輒以意改定。蓋取便頌讀而已。’又曰:‘刻既竣,複爲校注二卷,附之於後。’取此本與《四庫》本相校,其淵源實際相同,卷次亦複相近。唯卷十八、十九篇目排列先後微有差異。又核其文字,此本確在原本基礎上有所訂補。如卷二十三《朝議大夫秘書少監王公墓誌銘》,庫本‘浚舊陂’下脫二字,此本爲‘百頃’;‘進奏院太府’下,庫本缺四字,此本爲‘太常寺簿’。是皆優於原刊者。其末又有補遺一卷,補輯葉適詩文七首,亦較此前各本爲優。唯其前五卷所謂奏議者,孫氏已發現其‘皆具別集。自上殿諸劄、四六謝表外,實水心撰擬進禦之文’,明正統時黎氏重編葉集,因未見《別集》,故所收不全。孫氏既已將《別集》刻入《永嘉叢書》,此次再刻葉集,理當盡取《別集》以是正此書,但僅‘取文義較優者數條,藉正此本之失’,未能盡正其失,不無遺憾。劉咸炘於明黎諒序後跋雲:‘所謂《策場標準》者,蓋即《別集》,宋時書估爲之別名耳。黎氏所有之《標準》十亡七八,故此三、四、五三卷,校《別集》不全,而次序倒亂也。無所說“經傳子史編爲後集”者,蓋即《習學紀言》。明人不長考據,故其言參差模糊如此。’劉鹹炘(一八九六—一九三二)字鑑泉,號宥庵,四川雙流人。四川近代著名學者,曾任四川大學教授。著作輯爲《推十書》叢刊。是書曾經劉氏收藏批點,是亦可寶。

橘山四六

十八卷 李廷忠撰 明鈔本

李廷忠字居厚,號橘山,於潛(今浙江臨安)人。淳熙八年進士,歴無爲教官、旌德知縣,終於虁州通判。據厲鶚《宋詩紀事》,廷忠有《洞霄詩集》,又《禦選歷代詩餘》卷一百六載有《樂府》一卷,今並不傳。《宋史》無傳,事蹟略見於《宋詩紀事》卷五十五,《四庫》本《橘山四六》卷首提要。

  《橘山四六》宋代諸書目均不著録,亦無宋人序跋等傳世,是以編刊、流傳情況不詳。明代,是集始著於目,《文淵閣書目》卷三載‘《李橘山四六》一部三冊’,《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二亦著録‘《橘山四六》六冊,二十卷’,《徐氏家藏書目》卷五載‘《李橘山四六》二十卷’,《脈望館書目》又載‘《橘山四六》八本’。《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載‘孫雲翼注李廷忠《橘山四六》二十卷’。是今存《橘山四六》有孫氏校注本與無注鈔本之異。據孫雲翼《橘山四六序》,知其作注之底本乃其父所藏之宋人鈔本,萬曆三十五年刊行,題‘宋古潛李廷忠居厚著,明曲阿孫雲翼禹見注’。此萬曆本今所見著錄者約二十餘部,《四庫》本亦據萬曆本抄錄。無注本今只存明鈔本,有三部。無注之明鈔本所據底本與孫注本異,按明代諸書目所著錄均爲無注本,蓋即明鈔本所據者歟!

  本叢刊所選明鈔本,存卷一至卷十八,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嘗記雲:‘明寫本,棉紙紅格,十行十八字。鈐有“閩中徐惟起藏書記”朱文印,明徐舊藏。’卷前有目錄,卷十八闕目。每卷卷端後署‘古潛李廷忠居厚’。文中‘太上皇帝’、‘皇帝’、‘太皇太后’、‘皇后’等語前均提行寫,則此鈔本所據之本,雖非宋刻,亦當存宋刻之舊式。文中偶有校字批於所校字旁,如卷十五《通汪帳幹》‘笑譚之餘譽問以顯下’,‘下’字旁批雲‘“下”字一本作“天”字’;又卷十八《遠迎趙運使》末句‘拙呐非宣’,‘非’字旁批雲‘一本作“難”’。觀此,則此鈔本不惟稀見,且仍宋刻之舊,當爲今存宋集之佳者矣。

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

四十卷 黄榦撰 元刻本

  黃榦(一一五二——一二二一)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少受業于朱熹,熹以女妻之。熹病革,出所著書授之曰:‘吾道之託在此。’以蔭補官,監嘉興石門酒庫,曆官漢陽軍、安慶府。有《書說》十卷、《古禮經傳續通觧》二十九卷、《論語通釋》十卷、《論語意原》一卷、《孝經本旨》一卷、《儀禮集傳集註》十四卷、《六經講義》一卷等。《宋史》卷四百三十有傳。

  黃榦文集宋代諸書目均不著錄,據黃震於鹹淳九年二月所作《跋勉齋集》,稱有衡陽本十卷,巖溪趙氏所刋本二十四卷,雙峯饒氏録本《書問》一卷,徽庵程氏録本《書問》一卷,北山何氏録本《答問》十卷。‘近又得三山黃氏友進刋本四十卷,凡衡陽、巖溪、雙峯、徽庵本皆在焉,而又多三之一,獨無《答問》。’後黃震又‘盡求其書,屬幹辦常平司公事趙君必趩相與裒類,為《勉齋大全集》。’董雲章認爲:‘衡陽本最初刋,有妨時,有不盡刋,故為最略;巖溪所刋雖略增,其板已燬於火;三山所刋,分類多未嘗聞,亦頗散失。此集真成大全矣。’據此,知除饒氏、程氏、何氏錄本外,時黃榦文集至少已有十卷、二十四卷及四十卷三本,《宋史·藝文志》著錄蓋即十卷本,而《勉齋大全集》則爲黃榦文集之集大成者。此外,又有王柏所編《勉齋北溪文粹》,係黃榦、陳淳之選本。元代嘗翻刻宋四十卷本,明代諸書目如《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等著錄有宋刻多本及元翻刻本,後是集除元刊四十卷本外均亡佚,《天祿琳琅書目後目》卷十一、《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八各著錄一部,爲宋刊元修本。清康熙間又兩刻是集:一爲康熙四十三年黃若金刻本,一爲康熙五十年黃鉞刻本,然兩本訛脫竄易不少,且黃若金刻本編次又多異舊帙。其他清鈔本類有闕脫,《四庫》本亦抄自元刻,而脫葉闕文愈甚。據此,可知是集宋本雖夥,而今皆不存。今存元刊雖多漫漶,然仍宋刻之舊,且後之刻本又均出自元刻,則現存黃榦文集當以元刻爲古爲佳。

  本叢刊所選刊元刻本,中雖有壞板致脫失文字多處,然文中字畫清勁,體似顔、柳,大有宋刻風貌,卷中有‘鐵琴銅劍樓’等印記,卷末附《語錄》、《年譜》及《附集》,《附集》錄本傳、告詞、諡議、行實、祠記、祭文等,無疑爲今存黃榦文集卷帙最全、刊刻最善之本。

○第六十八冊

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

四十卷 黄榦撰 元刻本

(見上)

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

三十七卷 黃榦撰 清鈔本

黃榦行迹及文集版本已見前述。

  據黃震《跋勉齋集》,知在鹹淳九年,黃榦文集已有多個刻本傳世,除雙峯饒氏録本《書問》一卷,徽庵程氏録本《書問》一卷,北山何氏録本《答問》十卷外,主要有衡陽十卷本,巖溪趙氏所刋二十四卷本,三山黃友進刋四十卷本及黃震等編《勉齋大全集》本,其中《勉齋大全集》收文最全,三山黃友進刋四十卷本次之,然宋代書目均不著錄,《宋史·藝文志》亦僅著錄衡陽十卷本。元代翻刻有四十卷本,而十卷本、二十四卷本及《大全集》本等刊否不詳。明代書目著錄有宋刻及元翻刻本多種,然今惟元翻刻四十卷本傳世,現存世之刻本、鈔本皆源於此。

  此本爲清初寫本,然其卷序編次舛誤,卷七後無卷八,卷九後又編爲卷八,卷八後複又編爲卷九。各卷分類亦有與元翻刻宋本異者,對照如下:此鈔本卷一至卷十四爲《書》,元翻宋刻本則爲卷二至卷十六,鈔本卷一爲元翻刻本卷二,鈔本卷二爲元翻刻本卷三,以下類推,至卷十四爲元翻刻本卷十六,因上述此鈔本中有二卷並題爲卷九,故鈔本與元翻刻本有兩卷之差。又此本將《判語》釐爲一卷,爲卷十五,而元翻刻本則編爲卷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故此本雖爲三十七卷,其實與四十卷本內容相同。又此本卷十六爲《詩》,而元翻刻本則在卷一。其餘卷次、內容一與元翻刻本同,惟卷後無《語錄》及《年譜》爾。又此鈔本及元翻刻本卷十七銘、記類載《石門酒器五銘》,而卷十四末亦載此銘,係重鈔。卷中語涉宋帝皆提行空格,間有缺葉斷版,均照樣空白,據此可知此本係從舊刊鈔出,但卷帙並不完整。前有建寧郡守桐城程仕謹序,序前又有傅增湘題識雲‘咸豐二年壬子秋九月十三日得此新安汪氏藏本於曆下’。傅增湘並據宋刻本(當即宋刊元修本)校正,目錄後傅氏題記雲:‘二月十七日,依宋刊本校其卷第,詳記如左。傅增湘謹志。’書中天頭、行間多有傅氏校字校語,如卷三末傅氏校雲:‘此卷缺字,皆依宋本填補。’卷末《附集》爲傅氏補抄,後有傅氏題識雲:‘己巳三月初四日,依宋本鈔存,並手校一過。藏園記。’最末列‘黃勉齋先生集缺文’,詳記每頁缺句缺字。故是集卷帙雖不完,然所據底本較古,又經傅增湘校過,其價值又非清刻本、《四庫》本等可同日而語者。

○第六十九冊

雁山吟

呂大亨撰 宜秋館刻本

呂大亨字聲之,或曰名聲之,大亨乃其字也,新昌(今屬浙江紹興)人。嘉定間為平陽縣丞,再轉節度推官。與仲弟沖之同師陳傅良,博學篤行,名重一時。《宋史》無傳,事蹟略見《萬姓統譜》卷七十五、《兩宋名賢小集》卷三百六十四、《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二十。

  史籍載大亨以能詩名,有詩數百篇,集名《沃洲襍詠》,然宋代諸書目均不著錄,據《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二十載其裔孫繼梗跋雲:‘公詩既出,當時名人徐宏、應鏞洎勝國許汝霖、國初王節、王霖、陳東之皆有序讚,謂其自出一家機軸,與文學政事相表裏雲。刻本傳自宋,迄今寶藏於家。餘攜至松溪,公暇展玩,命副墨子錄,授之梓人,俾與龍虎上將軍詩並傳不朽雲。’據此,則大亨文集在宋即已刊行,至明,其裔孫呂繼梗複又錄副本‘授之梓人’。然考明代諸書目如《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澹生堂藏書目》等均不著錄,則此本刊行、傳世情況不詳,故無從考知呂繼梗所藏宋刻爲《沃洲雜詠》抑或《雁山吟》。

  今選《雁山吟》爲宜秋館刻本,收錄大亨詩三十四首,只及《沃洲雜詠》載‘詩數百篇’十之一、二;又卷末李之鼎跋,雲此集出自‘朱述之開有益齋舊抄《六宋人集》’中,疑《雁山吟》爲大亨詩之選集。又考《兩宋名賢小集》卷三百六十四所載大亨詩與此同,亦題名曰《雁山吟》,則此集或在宋、元間已流傳于世,宋陳思編(或元陳世隆補編)《兩宋名賢小集》時,遂將選集本收入其中,亦陳起《江湖小集》收洪邁《野處類稿》之類也。今檢《四庫全書》未收入是集單行本,又將此本與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雁山吟》相核,其中文字亦有異者,如庫本《題陳巖庵寄諸兄弟》,此本‘題’作‘柬’,意均可通。又《開禧丁卯重過龍門有懐方文老子》,‘丁卯’此本作‘丁醜’,按開禧無丁醜,則庫本作‘丁卯’是;又‘方文’此本作‘方丈’,疑此本是。又庫本《西寺留題》‘白石孤雲自在閒’,此本‘白石’作‘白日’。據此,則兩本文字各有異同,互有優劣,此單行刻本梓行,又使學者多一校本也。

说剑吟

呂定撰 宜秋館刻本

呂定字仲安,新昌(今屬浙江紹興)人。以武顯,孝宗朝爵至殿前都指揮使、龍虎上將軍。《宋史》無傳,事蹟略見《兩宋名賢小集》卷三百六十五、《宋元詩會》卷四十二。

  按《説劍吟》,《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二十作《説劍閒吟》,《兩宋名賢小集》卷三百六十五、《宋元詩會》卷四十二、《宋詩紀事》卷五十四等作《說劍集》,宋、元、明諸書目等均未著錄,清《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著錄‘呂定《象罔編遺稿》一卷,一名《説劍吟》’。又按《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二十載其裔孫呂繼梗跋,雲明初,其‘族祖從覆瓿中得公遺稿二十八首,珍收焉’,呂繼梗‘舊曾手摹一編,置之案頭,茲宰松溪,偶簡奚囊,獲此,遂付剞劂,以永其傳’。據此,則呂定詩集除在宋、元間有無單行本傳世無從考知外,可知尚有收入宋、元間《兩宋名賢小集》一卷,共收詩二十五首;又有明呂繼梗宰松溪時刊行舊時手摹二十八首本,《千頃堂書目》著錄‘呂定《象罔編遺稿》一卷,一名《説劍吟》’本,疑即此。

  此本爲民國宜秋館刻本,據卷末李之鼎跋,雲此集出自‘朱述之開有益齋舊鈔《六宋人集》’中,其收詩均與《兩宋名賢小集》同,則此本與《兩宋名賢小集》本同源,或即鈔自《兩宋名賢小集》,而非呂繼梗刊本明矣。集中《調兵》、《扈駕》、《班師》諸詩,蓋亦生平事蹟之寫照。卷末附有‘《雁山吟》、《說劍吟》校誤表’,其價勘之勤,亦有可稱者矣。

龙洲先生集

劉過撰 清鈔本

劉過(一一五四——一二〇六)字改之,自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生平以功業自許,究心古今治亂之略,數上書陳恢復方略。然不得志,四次應舉,皆不中。以詩游謁江湖,窮死於崑山。性喜飲酒,所作感慨時事,横放英特,語意峻拔。《宋史》無傳,事蹟見《吴都文粹續集》卷四十四《宋龍洲先生劉公墓表》、《遊宦紀聞》卷一。

  劉過文集不見於宋人著録,《直齋書録解題》卷二十一僅著録‘《劉改之詞》一卷’,考《龍洲道人詩集》卷末載其弟劉澥於端平紀元六月所作跋,稱過‘每有作,輒伸大紙以爲稿’,‘隨爲好事者所收,故無钞集,詩章散漫人間,無從會稡。澥嘗游江浙,渉淮甸,得詩、詞、表、啓、賦、序於所交遊中’。‘用是鋟木,以廣其傳。每得名賢序跋詩文亦多,嘗陸續以刻。少有舛闕,不敢輕易竄易’。然澥跋未明言此刊本卷帙,考劉集今存最早刊本明嘉靖本《龍洲先生詩集》,載有詩十卷,詞二卷,雜文一卷,附録名賢詩文一卷,與澥跋言‘得詩、詞、表、啓、賦、序’,‘得名賢序跋詩文亦多,嘗陸續以刻’合,則宋刻本或即十五卷歟!又據《龍洲道人詩集》卷十五劉倓跋云‘予於郵亭僧舍得其詩五六十首,刻於潛川類集,恨未能會粹其餘也’。則宋又有一收詩不全之合刊本。明初《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録‘《劉龍洲集》一部二册,闕’,則是集宋刻傳本至明已稀。今存是集最早刊本爲明嘉靖本,凡十五卷,署‘西昌劉過改之著,崑山縣知縣王朝用校正’,嘉靖本當從宋刻而來,惟集中除詩詞外,尚有表、啓、序等文,而題《龍洲道人詩集》,不免貽人以名實相乖之譏。至清,又有十六卷、十五卷、十二卷、十卷及不分卷幾類,蓋皆源於嘉靖本而有所增删。十六卷本爲《四庫》所據底本亦即鮑士恭家藏本,《四庫全书總目》稱‘凡十四卷,後附宋以來諸人所題詩文二卷,合十六卷’,而《四庫》本删去宋以後人詩文,仍釐爲十五卷。十二卷本略去雜文,前十卷爲詩,後二卷爲詞。十卷本僅載詩,即乾隆以前書商改題苏过《斜川集》以作僞者。上述清代不同卷本多爲鈔本,惟十卷本有元本、明刊本等。光緒二十五年,泰和蕭作梅刊《龍洲集》,將嘉靖本卷十五移之卷首,故正集爲十四卷。

  本叢刊所選之不分卷本亦係鈔本,卷首有‘臣恩复’、‘秦伯敦父’、‘翁同书’藏印,卷末翁同書題記亦称其爲‘石研齋秦氏故帙’,则此本曾经秦恩复收藏,当为清乾隆以前鈔本。此本收詩多與十五卷本同,然詞却少數十首,文亦闕多篇,蓋有所删節也。附録載宋人詩文,中闕《陳狀元同父詩》一首。

龙洲道人集

十五卷 劉過撰 清鈔本

劉過事蹟已見前述。

  劉過文集在宋已刊行於世,明嘉靖刻本蓋即源於宋刻本,凡十五卷。後除清光緒二十五年泰和蕭作梅刻本外,是集多爲鈔本,計有十六卷本、十五卷本、十二卷本、十卷本及不分卷本,諸鈔本皆源於嘉靖本而有所增刪。今考諸鈔本,十二卷本略去雜文,前十卷爲詩,後二卷爲詞;十卷本僅載詩;不分卷本雖詩、詞、文皆有,然詞及文皆有省略;而十五卷本與十六卷本所載正集內容相同,惟載宋以來諸人所題詩文多寡有異爾。

    此鈔本凡十五卷,卷首載劉澥序文,卷端題《龍洲道人詩集》,卷一至卷十爲詩,卷十一至十二爲詞,卷十三至卷十四爲文,卷十五爲宋人序跋詩文,即劉澥《序》所謂‘得名賢序跋詩文亦多,嘗陸續以刻’者,是即此鈔本正集源於嘉靖本,嘉靖本源于宋刻本之證,惟嘉靖本署‘西昌劉過改之著,崑山縣知縣王朝用校正’,而此鈔本卷端或僅署‘西昌劉過改之’,不署‘崑山縣知縣王朝用校正’,蓋鈔者刪之。然此鈔本卷後所載《劉龍洲墓詩》,則爲嘉靖本所無,此《墓詩》爲太倉顧湄編集,崑山徐履忱訂正,輯錄宋淩萬頃及元至清初文人追慕悼亡之詩,蓋與《四庫》所據底本即鮑士恭家藏本所謂‘凡十四卷,後附宋以來諸人所題詩文二卷,合十六卷’同。然《四庫》本只存宋人詩文,編爲第十五卷,刪去元至明末人所作,此本則仍存其舊,附錄於正集之後,是既存嘉靖本之舊,又有多出靖嘉本者。卷首有‘蔣氏衍芬草堂三世藏書印’、‘臣光焴’、‘寅昉’等藏印,爲蔣光焴(字寅昉)藏書,光焴雖道、咸時人,而自稱‘三世藏書’,其來蓋亦久遠矣。

方泉先生诗集

三卷 周文璞撰 清初鈔本

周文璞字晉仙,號方泉,又號野齋,又號山楹,陽穀(今屬山東)人。少聰慧,以能詩稱,嘗爲溧陽縣丞,寜宗時仕爲內府守藏史,旋以事去官,卜居於吳之鳳山。《宋史》無傳,事蹟略見於《兩宋名賢小集》卷二百六十二。

  周文璞文集不載於宋人書目及《宋史·藝文志》,然《兩宋名賢小集》卷二百六十二雲文璞‘有《方泉集》三卷’,考《江湖小集》卷五十七至卷五十九及《兩宋名賢小集》卷二百六十二至卷二百六十四,皆載有周文璞詩集三卷,《江湖小集》前二卷題《方泉小集》,後一卷題《周文璞集》,《兩宋名賢小集》題名《方泉詩集》。雖題名不同,而內容篇什則一,惟《名賢小集》略去卷一、卷二賦六首,蓋以其非詩體之故也。據此,可知南宋文璞詩集已有三卷本傳世,而單行宋刻本雖不見著録,然明《文淵閣書目》卷二載有‘《方泉先生詩》一部一冊’,《菉竹堂書目》卷四亦著録四冊,是以可推知明代宋刻單行本尚存。

  本叢刊所選清鈔本當即源于《文淵閣書目》著録本系統,此本與《江湖小集》卷帙均爲三卷,其卷序、篇什亦合,是仍存宋刻之舊。今所存汲古閣本、讀畫齋本等皆爲三卷本,惟《四庫》本著録汪如藻家藏本,將原卷一、卷二中原各有三賦合爲一卷,凡賦一卷,詩三卷,故有四卷之目,已非宋刻之舊。然清鈔本與《江湖小集》本雖俱存宋刻原貌,因流傳系統各異,其中文字亦多有可比勘者。如卷一《鍾山賦》‘司馬岌嶪而引前,太極穹隆而當中’,《江湖小集》本‘隆’字闕;又此本卷一《堯章金銅佛塔歌》,《江湖小集》本作‘《姜堯章金塗佛塔歌》’;《瀨上懐古》,此本多題下注‘有孟正曜祠堂’六字;《王荊公墓》,此本作‘《至荊公墓》;卷二《送薛子書》,此本‘書’作‘舒’;《簡正字仲南》,《江湖小集》本作‘南仲’,考下又有《正字南仲祭詩》,則《江湖小集》本誤。凡此,均可以兩本互爲比勘,擇善而從。大致各單行本文字多同,《名賢小集》本又與《江湖小集》本文字接近,益可證二者雖均源自宋刻,然各按其系統流傳,是以文字有如此之異也。此鈔本卷首有‘謙牧堂’藏書章,蓋清初鈔本。

姜白石诗词合刻

二卷 薑夔撰 清康熙刻本

薑夔(一一五五——一二二一)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慶元間進《大樂議》、上《聖宋鐃歌鼓吹》,試禮部,未第,遂終身不仕。工詩詞,擅書法,精音律。所著除文集外,有《絳帖評》二十卷、《讀書譜》一卷、《集古印譜》十卷等。《宋史》無傳,其事蹟見《兩宋名賢小集》卷二百七十、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十八。

  姜夔集在宋有多種刊行,《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著錄姜夔《白石道人集》三卷,又陳《錄》卷二十一及《通考》卷二百四十六又著錄《白石詞》五卷,《宋史》卷二百八載《白石叢稿》十卷。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載:‘堯章詩詞已板行,獨雜文未之見,余嘗於親舊間得手稿數篇,尚思所以廣其傳焉。’據此,三卷本當爲詩集,五卷本爲詞集,而十卷本《白石叢稿》或詩、詞、雜文編爲一帙者歟?今不惟《白石叢稿》失傳,即三卷本詩集亦亡,現存薑夔詩集最早刻本,爲汲古閣本《白石道人詩集》一卷,其書卷末題‘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刊行’;又考《江湖小集》本載夔詩一卷,其篇什與此同,是今存單行一卷本實爲夔集之選本,蓋從《江湖小集》中錄出傳世者矣。後讀畫齋本又增附《諸賢酬贈詩》一卷。今《白石詩集》猶存清鈔本數部,《四庫》本著錄汪如藻家藏本《白石詩集》一卷,又將原附入詞集之《詩說》移入詩集。此外,有清一代多有將夔詩集、詞集合刊者,康熙五十三年,陳撰刊《白石詩集》、《詞集》各一卷,後康熙五十七年廣陵書局刊本、俞蘭刻本、乾隆三十六年洪正治刊本均出於陳撰本。乾隆八年,陸鍾輝以全帙陶宗儀本《白石道人歌曲》與詩集合刻,其《序》謂‘詩集稍分各體釐定,去竄入之作’,後姜文龍、姜熙、倪鴻、許增諸本皆仍陸刻分上下二卷;嗣後詩集、詩詞合集本又多次翻刻,其中以薑氏祠堂本流傳最廣。詩集、詞集合刻本以陳撰本爲古,而陳撰原刊本今不見著錄。

  本叢刊所選《姜白石詩詞合刻》係清康熙五十七年曾時燦據陳撰本於廣陵書局重刻,凡《詩集》一卷、《詞集》一卷。卷前曾時燦《序》雲:‘此爲錢唐陳氏玉幾山房勘定本,最爲完善。洎《石帚詞》一卷,亦多世本所未見者,爰請合刻之廣陵書局以行。’卷前《諸家評論》後有厲鶚跋,雲嘗見‘宋臨安府睦親坊書肆陳起所刻原本,次第與此不同。後又多《詩說》一卷。’‘此本訛脫頗多,今照宋本一一刊定。’又卷端《白石詩集》下題雲‘樊榭山民從宋本校,黃裳錄’。今觀《詩集》、《詞集》,校字、校語比比皆是,如五言古詩首篇《奉別沔鄂親友》,其天頭校雲‘宋本原題作《以長歌意無極好為老夫聽為韻奉別沔鄂親友》’;同篇‘有子殊可人’上校雲‘“子”下宋本有“武子”二字’。又此本所佚詩均按宋刻原次第標出其目,如《奉別沔鄂親友》後注雲:‘此下宋本有《過湘隂寄千巖》、《鴈圖》二絕。’《詩集》後附《諸賢酬贈詩》,小字刊行。《詞集》末仍錄陳撰跋語,又有黃裳附記。是此本既爲康熙佳刻,又與宋本互校,具有雙重價值。雖從陳撰本出,其勝處實多。

白石道人诗集

一卷、詩說一卷、歌曲六卷、歌詞別集一卷 薑夔撰 傅增湘校清鈔本

姜夔事蹟及文集板本源流已見前述。

  姜夔集在宋有《詩集》三卷本、《江湖小集》一卷本、《白石詞》五卷本、《白石叢稿》十卷本,今《詩集》三卷本及《白石叢稿》十卷本已佚,惟《江湖小集》一卷本及《白石詞》存世。今《詩集》與《詞集》既有單刻本傳世,如《四庫》本各著錄《詩集》二卷、《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別集》一卷是也,亦有將《詩集》與《詞集》合刊者,而合刻者又有卷帙多寡之異。

  此鈔本凡收錄詩集一卷、詩說一卷、歌曲六卷、歌詞別集一卷,當爲現存薑夔詩詞合刻本中卷帙最爲完備之本。據卷末傅增湘跋雲:‘右《白石道人詩》一卷、《歌曲》六卷、《別集》一卷,王茨簷(曾祥)據厲樊榭本手鈔者。樊榭則得之符藥林,殆皆一時所傳錄也。符本後付吾邑陸鍾輝刊行,世稱善本。’此本詩集出陳起《江湖小集》,詞集出陶宗儀藏《白石道人歌曲》,與陸鍾輝本略同,但陸本‘竄易次序,致使書棚、嘉泰兩本面目不可複睹。’而此本‘從原本過錄,不失故歩’,《詩集補遺》又比陸刻本多《菖蒲七絕》、《三高祠七絕》等四首,而‘諸賢酬贈詩’則少張鎡《七律》一首。據此,則此鈔本與陸鍾輝本同源,但不似陸本竄易舊本篇章次第,至去其篇什者。又集中字句有與它本如陸本、薑氏祠堂本異者,均校出錄於天頭等處,如《竹友為徐南卿作》‘謾種庭心一兩竿’,天頭校語雲‘“心”陸本作“前”’;又《次石湖書扇韻》‘橋西一水曲通邨’,天頭校語雲‘“水曲”陸本作“曲水”’。是此鈔本既存原刻之舊,又可睹與它本之異,誠夔詩、詞合刻之佳者。

方壶先生集

四卷 汪莘撰 清雍正刻本

汪莘(一一五五——一二二七)字叔耕,號柳塘,休寜(今屬安徽)人。卓犖負俊才,不屑習舉子業,隠居黃山。好讀《易》,於諸子百家之書靡不研究。嘉定間,詔求直言,莘三叩闕,論天變人事、民窮財盡之弊,不報。晚年結廬柳塘,自號方壺居士。其詩造境生而出語險,不拘繩墨法度。《宋史》無傳,事蹟見《兩宋名賢小集》卷一百九十一、《萬姓統譜》卷四十六。

  汪莘文集宋代諸書目均不著錄,據卷首劉次臯跋,知在嘉定間應詔上封事時,曾‘出示詩稿三編’,然其卷帙不詳。卷首又載孫嶸叟序雲‘党書兄世克其家,薈萃遺編,以傳不朽’。則汪莘文集在宋至少有兩本,但嘉定間所出示詩稿三編蓋未嘗刊行,今傳世者,蓋即遺編歟?其集宋刊本不存,有無元刻亦難以稽考,今存者以明汪璨刻本爲古。是刻凡九卷,前有程珌、孫嶸叟、王應麟三序及劉次臯跋,附刻朱熹、徐誼、真德秀三書,序跋與書皆以手迹摹刻。後有汪循跋,稱‘先生著述多不存,所存者此耳,故謂之《存稿》。裔孫璨、尚和、顯應輯而期傳之’。以後各本不論翻刻或改編重刊,皆出於此本。萬曆重刊本增入《稅課提舉邵公行狀》一篇及宇文十朋、史唐卿跋,前又有萬曆二年張應元重刊序。至清,又有鈔本數部,皆九卷,蓋由明刻鈔出者。

  此本係清雍正九年汪楝將明刻九卷本併合重編爲四卷刊行,卷首有程珌、孫嶸叟、王應麟三序及劉次臯跋,又有李以申撰《傳》,《目錄》後有汪莘遺像及程珌贊。卷端署‘族後學楝重訂’,卷一爲古詩,卷二爲律詩,卷三爲賦、頌、雜文,卷四爲詞。卷末附刻真德秀、徐宜二帖。此本曾經傅增湘收藏,集中詩文時有傅氏校正者。《四庫》本著錄亦爲四卷本,然與此本相校,遺漏甚夥,如《四庫》本雜文僅收三篇,遺《詩餘序》、《休寧稅課提舉邵公行狀》二篇;又此本《月賦》、《後月賦》、《擬仁宗皇帝南郊慶成賦》、《晦庵朱子祠堂頌》等文,庫本均未收入;又核所載詩、詞,其遺漏者幾倍之。則此本雖亦爲四卷,其優於《四庫》者遠甚。

方壶存稿

九卷 汪莘撰 清初鈔本

汪莘事蹟已見前述。

  汪莘文集宋、元書目均不著錄,今存是集最古者乃明汪璨刻本,據汪循跋稱:‘先生著述多不存,所存者此耳,故謂之《存稿》。’後翻刻本或改編重刊本皆從此出。萬曆間又據此本重刊,增入《稅課提舉邵公行狀》一篇及宇文十朋、史唐卿跋,前又有萬曆二年張應元重刊序。此清鈔本凡九卷,其卷一載《稅課提舉邵公行狀》,《附錄》又載宇文十朋、史唐卿跋,則此鈔本係從萬曆本鈔出。又卷首有程珌、孫嶸叟、王應麟三序,《附錄》有李以申撰《傳》及朱熹、徐誼、真德秀《書》。此鈔本卷四標目爲《五言古詩》,今考所收詩《群玉堂即事》、《黃山高》、《訪建康留守》、《訪曾侍郎》、《訪吳安撫竹洲》、《題新安郡圃駐履亭》、《雞雛》、《贈祁門不老山高法師》、《題汪侍郎仲宗北山道院》、《訪吳安撫命賦詩竹洲中有靜香亭長堤靜觀齋舞雩亭》、《梧竹亭》、《淳熙壬寅仲夏大雨寫望》等,多爲七言,則標目有誤。四卷本標目爲《長句古詩》,當是。然今萬曆本稀見,國內各圖書館均未見著錄,此鈔本存萬曆刊本之舊,是亦汪莘之功臣矣。又考此本卷首有‘謙牧堂’、‘涵芬樓’等藏印,卷末有‘辛卯二月廿二日稗齋校一過’,是亦叠經名家收藏,其來遠矣。

琼管白玉蟾武夷集

八卷 葛長庚撰 元刻明修本

葛長庚字白叟,又字如晦,號蠙庵,一號海蟾,又號海瓊子,繼爲白氏子,名玉蟾,閩清(今屬福建)人。年十二,應童子科,後隱居修道於武夷山。嘉定中,詔徵赴闕,對稱旨,命官太一宮。一日不知所往,詔封紫清真人。長庚博洽群書,工於詩,善篆隸草書,所著除文集外,有《道德寶章》一卷及《羅浮山志》等。《宋史》無傳,事蹟見《圖繪寶鑑》卷四、《萬姓統譜》卷一百十七、《棲真志》卷四。

  據宋俞琰《席上腐談》卷下載:‘白玉蟾有《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海瓊集》、《金關玉鑰集》,又有《留子元問道集》、《彭鶴林問道篇》,皆門弟子所編。’蓋文集爲《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收詩、詞及各體文,三集宋代書目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蓋以其爲道家者流之故也。明《文淵閣書目》卷十六道書類著錄《上清集》一部一冊,《白先生玉隆集》三部各一冊,《白先生集詩》一部一冊。然無《武夷集》,有《武英集》一部一冊。今《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皆有元刻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著錄元刻本《上清集》八卷;《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元刻《玉隆集》八卷一部。又影印正統本《道藏·洞真部·方法類·修真十書》亦收有三集。此外,又有《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及《續集》,爲葛氏門人鶴林(彭耜)所輯,所收多爲未入《上清》、《玉隆》、《武夷》三集之詩文,原爲四十卷,今僅存八卷。今有正統本及據正統本翻刻及改編諸本。

  本叢刊所選《瓊琯白玉蟾武夷集》八卷,爲元建安餘氏刻明修本,目錄前署‘建安餘氏新刊’一行。書中板刻漫漶,其字多模糊不清。然是集《四庫全書》等叢書皆未收入,且爲元刻明修,故價值有《道藏》本不可替代者,學者據兩本校而讀之,可知也。此本曾經顧嗣立秀埜草堂、瞿氏鐵琴銅劍樓收藏,頗有來歷。

武夷集

八卷 葛長庚撰 影印正統《道藏》本

葛長庚事蹟已見前述。

  長庚文集爲《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據楊慎《丹鉛餘錄·續錄》卷八雲:‘嶺南之地曰五管,管乃統治之名,猶南中之六詔也。曰廣管,曰桂管,曰容管,曰邕管,曰瓊管。白玊蟾,瓊州人,其文集在瓊曰《瓊管集》,在閩曰《武夷集》,今作瓊琯,非也。’其集名《武夷集》,蓋有由也。今《武夷集》有元刻明修本,然板刻漫漶,至有難以卒讀者。考影印正統本《道藏·洞真部·方法類·修真十書》收有是集,板刻清整,字迹醒目,多有元刻明修本不可及者,故選入本叢刊印行。是集卷一至卷三爲各體雜文,卷四至卷八爲各體詩。卷端題‘修真十書武夷集’,並署‘海南白玉蟾著’。卷末有趙汝渠跋。

碧岩诗集

一卷 金朋説撰 清鈔本

金朋説字希傳。休寕(今屬安徽)人。淳熙十四年進士,知鄱陽縣。時厲偽學之禁,凡薦舉改官,悉令漕帥取狀,方得擢用,朋説應薦,上狀言素師朱熹講孔、孟及程氏遺書,實不知為偽,遂解職歸,隱於碧巖山。《宋史》無傳,事蹟見雍正《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金朋說文集不載于宋代諸書目及《宋史·藝文志》,考《碧巖詩集》卷首載范寬於鹹熙(按當爲鹹淳)九年所作《序》,雲‘予值暇日謁於東園精舍,得閱其宗先達《碧巖詩集》一帙’,故知朋說文集在南宋已編次傳世,惟不知卷帙多寡,及爲刻本抑或鈔本。又據卷首裔孫金大綬于萬曆五年所作序,雲‘族有號東安者’,‘偶得公遺稿’,‘一日持以示餘’,遂謂東安曰:‘子盍不鋟諸梓,令承學者有與而繩公歩武,可乎?’‘東安曰唯唯’。又載裔孫金袍序,雲‘萬曆間,袍始得之於族曰佳者’,‘因相與族叔紫臺公鋟梓,以廣其傳焉’。據此,知朋說文集在萬曆間已刊行,然明代諸書目及《千頃堂書目》等均不著錄,蓋部帙不多,遂致流傳不廣歟?今萬曆本不存,惟此鈔本傳世,卷首載范寬、金大綬、金袍三序,集中詩以體編次,凡五言絕句二十五首,七言絕句七十首。詩後間有‘傅齋公’、‘東園’、‘滄州’、‘月石公’等人評議或編者按語。蓋萬曆本本如是,觀此鈔本,亦可知萬曆本之大概雲耳。

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

十卷 崔與之撰 清鈔本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廣州增城(今屬廣東)人。紹熙四年進士,理宗朝累除廣東安撫使,拜參知政事、右丞相,致仕,卒諡清獻。事蹟詳《宋史》卷四百六本傳。

  崔與之文集暨言行錄有元刻本、明洪武本、正德本,今皆不存。嘉靖十三年贛州本,今惟日本靜嘉堂文庫有藏本;又嘉靖三十二年刻本,據卷首何維栢序雲:‘吾鄉菊坡崔先生《言行錄》已行於世,惟廣郡未有梓之者。藩參一吾李公過予,論及,因出二帙,公閱之稱闕典雲,遂以商於憲學來溪張公,刻之以風示來學。’此當據唐胄刊本翻刻于廣州者,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嘗著錄之,雲半頁十行,行十九字,黑口,單闌。今此本雖不著錄於目,然本叢刊所選鈔本,實據此嘉靖刻本鈔帙而來。卷首有唐胄、何維栢二序及與之圖像與祠堂圖。前三卷爲《言行錄》,《言行錄》卷一首載黎貞、劉履、余鼎、宋端儀序,卷三附載李昴英撰《行狀》、《宋史》列傳及陳子經編《續通鑒綱目節要》;卷四至卷七奏劄,即原《言行錄》所載詩文;卷八遺文遺詩,卷九宸翰贈挽,卷十贈挽,蓋即正德本所增補者。按是集《四庫全書》未編入,僅列入《總目》史部傳記類存目。又今存嘉靖贛州本藏國外,嘉靖廣州本亦不見著錄,是此本實爲國內現存崔氏文集最古者。且此鈔本字迹醒目,當存嘉靖本之舊,又無漫漶之弊,亦可謂完善之本矣。

崔清献公集

五卷、言行錄三卷、附錄一卷 崔與之撰 清道光刻本

崔與之事蹟已見前述。

  據《崔清獻公全錄》卷三載李昴英所撰《行狀》,雲與之‘有文集十卷’,《兩宋名賢小集》卷二百二十七載‘有《菊坡集》’,然皆不傳世,故宋代書目及《宋史·藝文志》均不著錄。又據卷九李肖龍跋雲:‘壬午冬,偶遊寶邑,訪求殘編,僅得一二,裒集銓次,即正于梅先生、李處士,乃壽諸梓。’壬午乃元至元十九年,是知此爲元刻本。又據《內閣藏書目錄》卷六載:‘《崔清獻公言行錄》一冊,全。宋嘉定間崔與之言行及詩文,洪武六世孫崔子輯。’此洪武本與元刻本有無遞承關係,尚難考知,然洪武本雖名爲《言行錄》,實含有詩文,與今存與之文集同。明正德間林鉞等又以洪武本爲底本,增以圖像、讚語、諸輓贈詩文等。今元刻本、洪武本、正德本已不傳世,其存世之本以嘉靖本爲古。然嘉靖本有三:一爲嘉靖十三年贛州唐胄刻本,題《崔清獻公全錄》,其底本蓋即正德本。一爲嘉靖三十二年據唐胄刊本翻刻于廣州者,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嘗著錄之。三爲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四庫全書總目》稱是本題十世孫爌所重編,併十卷爲五卷,今已失傳。《百川書志》卷十二著錄《崔清獻公集》十卷,《徐氏家藏書目》卷六著錄《清獻集》十卷,蓋即正德本或嘉靖本。

  此本爲清道光伍氏粵雅堂刊本,爲《崔清獻公言行錄》三卷,卷端署‘增城李肖龍叔膺撰’;《崔清獻公集》五卷,卷端署‘增城崔與之正子撰’,並附錄一卷。據卷末伍崇曜跋雲:‘又《行轉運使趙公汝燧》一首,李文溪、陳白沙俱曾跋之,詞載屈氏《廣東文選》及朱竹垞《詞綜》,顧獨闕焉,今補入,而另列詩餘一種。’是伍氏所刻,於此本又有新輯入者矣。

山房集

九卷 周南撰 清鈔本

周南(一一五九——一二一三)字南仲,號山房,平江(今江蘇蘇州)人。從葉適講學,文詞雅麗精切。登紹熙元年進士第,授文林郎,為池州教授。開禧三年,召試館職,對策詆權要,爲言者劾罷。事蹟見《宋史》卷三百九十三本傳。

  周南文集在宋蓋有兩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載‘《周氏山房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則著錄‘周南《山房集》五卷’。《四庫全書總目》以爲‘《宋志》五卷之目,乃傳寫脫訛,不足據也’,此說或失之武斷。然今本是集無序跋存留,故其刊刻情況不詳。陳《錄》著錄本在明尚存,《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載‘《山房稿》六冊’,‘前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絳雲樓書目》卷三亦載‘《周氏山房集》,又《後集》,七冊’,注雲‘共四十卷’。《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山房稿》一部,闕;《山房集》一部,全。它如《菉竹堂書目》卷三、《萬卷堂書目》卷四、《近古堂書目》卷下等皆有著錄。據此,知明代是集原刻尚夥,然清乾隆編《四庫全書》時,其原帙皆散佚,惟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前集》八卷、《後稿》一卷,錄入《四庫全書》。

  本叢刊所選清鈔本,含《前集》八卷、《後稿》一卷,統編爲九卷。卷首鈐有‘詩龕藏書’印,爲法式善故物。此本鈔自《大典》原帙,未經四庫館臣竄改,今據此鈔本校《四庫》本,則館臣擅改之迹無可遁形矣。如卷二《戒諭諸將詔》‘加以酋豪之內擾’,《四庫》本改作‘加以干戈之內擾’;《秦檜降爵易謚勑》‘戎醜因之坐大’,《四庫》本改作‘外侮因之坐大’;卷四《四塞論》中凡‘狄’、‘寇’等均改爲‘敵’,‘其得免於夷狄之禍者’,改爲‘其得免於外國之禍者’。又《四庫》各本刪文不等,今以文淵閣本相核,脫卷二《進銀絹表》、《開啓疏》、《功德啓》;卷三《太廟四祖殿大殿等處修造畢工奏遷祖宗帝後祝文》、《四祖殿修整畢工奏告神主正奉安祝文》、《西峰大聖送水祝文》;卷四《經解》。由此可知此鈔本價值,遠非《四庫》本可及矣。

山房集

八卷、後稿一卷 周南撰 傅增湘校涵芬樓秘笈本

周南事蹟及是集版本源流已見前述。

  今存《山房集》皆源自《大典》輯本。民國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外間所傳《四庫》本排印入《涵芬樓祕笈》第八集。是集卷末附《刊誤表》,據孫緐修跋雲:‘涵芬樓藏鈔本魯魚帝虎,幾不可讀,印成,又得別本兩兩相校,籍是多正,別爲勘誤附於卷末。’此皆是本之可取者。然此排印本不僅沿襲《四庫》擅改之誤,且新排中脫訛又時或有之,傅增湘從趙萬里處借得四庫館原稿,再校此本,據《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五《校鈔本山房集跋》載,知‘改訂殆千餘事,補文九首’。今檢此本,其所補脫文均附於卷三末。至校正脫訛、誤字,比比皆是,如卷五《跋鞏洛行記後》‘要之無故不應’句下補‘淹泊武昌如此其久非嘗意外又不應’十五字;《黃平甫墓誌銘》‘瞞取官物’句下補‘平甫掠治之旦日吏告屬官專捽小吏去將歸罪列僚’二十一字。卷中多見傅氏校語,如卷一末雲:‘據《四庫》館底本校勘,改定十七字。辛未八月二十三日,沅叔記。’此本經傅氏校勘,不惟學術價值倍增,且文物價值當亦遠在他本之上。

○第七十冊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

五十卷、外集一卷 陳淳撰 明鈔本

陳淳(一一五九——一二二三)字安卿,號北溪,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朱熹守漳,從遊於郡齋,熹稱其無書不讀,無物不格。嘉定中,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而沒,諡文安。所著有《語孟大學中庸口義》、《字義詳講》、《禮詩女學》等書。《宋史》卷四百三十有傳。

  陳淳文集不見於宋代諸志及《宋史·藝文志》,考卷首王環翁《序》,知漳州郡倅薛季良於淳祐八年刊是集于龍江書院,凡五十卷,後佚壞。元至元元年冬,漳州學錄黃元淵又受郡守之托,以郡學廩餘重刊是集。明代諸書目如《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萬卷堂書目》卷四、《絳雲樓書目》卷三等皆著錄是集,雖或全或不全,然其中當不乏宋元舊刻。今是集宋、元刊本已不存,而最早刻本,乃明弘治三年撫州守周梁石所刻、姚成續成之本,爲《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外集》一卷,有王環翁序,當從元刻本出。萬曆十三年,其裔孫陳柱宇又據弘治本重刻,其書卷首載林士章序,謂‘乃搜其集於撫署中,重鐫其板,攜而藏之家廟’,蓋萬曆本所刻不多,是以傳世稀,今惟傳鈔本存世。清代翻刻是集者又複不少,有乾隆四十八年裔孫陳文芳重刻本、光緒七年薌江鄭圭海種香別業刻本,皆從明刻出,而增附《字義》二卷、補遺一卷。叢書中,《四庫全書》據弘治本鈔入,又有《惜陰軒叢書》、《西京清麓叢書》等著錄是集。蓋南宋以後倡理學,其集爲人所重,多有刊刻,故未蹈它書散佚之厄也。

  此鈔本前有王環翁序,凡五十卷,附錄王雋、陳宓、黃必昌《祭文》、陳宓《墓誌銘》、陳沂《敍述》爲《外集》一卷。書中鈐有‘秀野草堂顧氏藏書印’、‘顧氏嗣立’、‘俠君’等藏印,當即《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著錄顧嗣立舊藏本,所謂‘即從元刻本傳錄’者,其鈔錄當在明世,是以尚存元刊之舊。此鈔本與明弘治刊本皆徑從元刻本出,若以兩本相校,並校後出各本,則宋元本雖佚,其實仍存也。

涧泉集

二十卷 韓淲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韓淲(一一五九——一二二四)字仲止,號澗泉,上饒(今屬江西)人。以蔭補京官,清苦自持,史彌遠當國,羅致之,不少屈,一爲京局,終身不出,人但以‘韓判院’稱。著有《澗泉日記》三卷。《宋史》無傳,事蹟略見《東南紀聞》卷一。

  《澗泉集》不著錄于宋代書目及《宋史·藝文志》,亦不見宋人爲是集所作序跋,故其編刊、流傳情況不詳。考明代《文淵閣書目》卷十載‘《韓澗泉詩》一部五冊,殘闕’,又載‘《澗泉詩餘》一部一冊,完全’,又考《國史經籍志》卷五及《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並載韓淲《澗泉詩集》八卷,雖未能確證《文淵閣書目》所載詩集即爲八卷本,但可考知其詩、詞在明嘗各自成集單行傳世。至清編《四庫全書》,其詩、詞兩集已佚,四庫館臣遂從《永樂大典》中輯成是集,凡得詩二千四百餘首,詞七十九首,編為二十卷;又得制詞一首、銘二首,並附其後,是館臣有功韓淲者多矣。今考其書,亦偶有漏輯者,按《詩人玉屑》卷十九雲:‘甲申秋,澗泉韓仲止有三詩,其一雲:“近城人語雜,深山人語少。重露滴煙嵐,野水見魚鳥。稻梁豐稔外,耕鑿願溫飽。所以桃源人,不與外人道。”其二雲:“往來是日月,變動是寒暑。伏臘雖不周,爾且對妻子。遙知風塵表,萬象互呑吐。所以鹿門人,江左不得取。”其三雲:“少壯既奚為,老矣復難強。紫芝未必仙,採之亦可餉。耆耄八九十,道可無俯仰。所以商山人,辭漢寧復往。”蓋絶筆之作。戴石屏《哭詩》所謂“淒涼絶筆篇、可竝史書傳”者,此也。’《兩宋名賢小集》卷一百七十五所載同。今檢《澗泉集》卷四《懷古》,祇載二首,脫‘其二雲’者一首,蓋亦百密一疏者也。《大典》本爲今傳世《澗泉集》之祖本,此鈔本係乾隆翰林院鈔本,故可據此本校補《四庫》本。如上述《懷古》詩,其後小字注雲:‘自注:“□時事驚心,得疾而死。”’據此鈔本,知闕字爲‘聞’。故據此本校《四庫》本,更易睹韓淲文集之本來面目。

毅斋诗集别录

一卷 徐僑撰 明正德刻本

徐僑(一一六〇——一二三七)字崇甫,號毅齋,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淳熙十四年進士,開禧中授觀察推官、知嚴州,嘉定中提舉江東常平茶鹽。上書忤時相,劾罷歸。理宗朝仕至工部侍郎、寶謨閣待制,卒諡文清。《宋史》無傳,事蹟略見於《景定嚴州續志》卷二、《宋詩紀事》卷五十六。
  徐僑文集,宋人書目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考元呉師道《禮部集》卷十七《徐文清公手書襍稿後題》雲:‘右故宋侍讀文清公毅齋先生徐公手書襍稿一冊,起乙酉、止壬辰之所著也。’‘此冊所載,始終八年,優遊休退自警者,凜凜甚嚴,而於親友之慶弔問祭、燕集往來,悃款真誠,風流篤厚。至於暄涼晴雨之候,卉木禽獸之情狀,密察深省,託興寓懐,而無一言一事之不出於正。’又雲:‘嘗扣之簿君曾孫審,言得公《雜説》一卷、《手帖》一通,今復見此。’據此,則此《手書襍稿》爲徐僑在理宗寶慶元年至紹定五年所作詩文的合集,至遲在南宋末即已編成,但此稿與之前即已編成的《雜説》一卷等是否刊刻,則不得而知。又徐僑從學於朱熹,在朝又以亮直敢言著聲,故其手帖等隻言片語,亦常爲人所收藏,《魯齋集》卷十二《跋徐毅齋帖》雲:‘咸淳壬申之冬,予畏友通齋葉仲成父出示毅齋先生徐文清公遺其先正監丞都運之帖一巨軸。’上引吳師道言初有‘《手帖》一通’,即其證也。然後人是否編撰成帙,又不得而知。

  此《毅齋詩集別錄》刊於明正德年間,據卷首載十一世孫徐興《序》雲:‘世久人微,家無全冊,僅有《雜說》數卷。成化丁酉,興受業于齊山允達王先生之門,複得先正忠文公所藏《毅齋文集》一十卷,幾欲鋟梓’,‘莫之暇及。弘治壬戌,□意遭回祿,而前集煨燼,可勝惜哉!尚幸是錄藏於別館。’則是集原本爲十卷,而今本《毅齋詩集別錄》篇什蓋僅存十之一二,然徐僑詩亦賴此而不得盡佚,嚐鼎一臠,亦可知味。後附《家傳》,敘徐僑事蹟甚詳,可補《宋史》等史籍之闕。是集《四庫全書》未收入,惟光緒七年有據此本翻刻者,則正德本爲是集之善本無疑矣。

竹斋先生诗集

四卷 裘萬頃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裘奏刻本

裘萬頃(?——一二二二)字元量,號竹齋,新建(今屬江西)人。南宋淳熙十四年進士。嘉定六年除吏部架閣,累官江西撫幹。楊簡爲作墓誌銘。萬頃作詩恬澹峻潔,清婉有餘,不作硬語,羅羅清疏,直攄胸臆,不欲爲山谷之峭刻,而別自成家。

  裘氏歿後一年,其子裘從龍裒輯其所作詩文稿,得數百篇,題曰《竹齋漫存》,胡詠、劉克莊、陳元晉皆嘗有跋。是集至淳祐年間尚無刻本。至明嘉靖間,其十一世裔孫裘汝中始刻遺稿行世,兵燹後刻版散失。至萬曆四十三年,潘是仁輯刊《宋元四十三家集》,將竹齋詩收入其中,編爲《裘竹齋詩集》六卷,而其文已佚。《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著錄‘《裘竹齋詩集》一冊,六卷’,又《江陰李氏得月樓書目摘錄》、《徐氏家藏書目》卷六亦著錄《裘萬頃詩》六卷,皆爲詩集。至清康熙四十八年,其十六世裔孫裘奏於錦縣重刻是集,題曰《竹齋先生詩集》,凡詩三卷,末一卷附錄誥詞誌銘傳記題跋贈挽詩等,共收詩二百餘首,宋犖、朱彜尊等先後弁序,並冠諸卷首。是刊因據嘉靖本改編重梓,故前有嘉靖張鏊、張尚瑗序,卷末有裘奏跋。裘集今以此本爲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一著錄‘《竹齋詩集》三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據《總目》家藏本即康熙時裘奏所刊之本。凡詩三卷,末一卷爲附錄,並雲‘近時工部尚書裘曰修又重刊之’。據李之鼎《宋人集》本《竹齋先生詩集跋》雲是刻‘未見印本,其殆重修康熙刊本歟?’民國三年,李氏宜秋館據康熙本刊入《宋人集》甲編。是本將詩與附錄通編爲四卷,末附校誤表。民國十年,裘文弨再刻於北京,仍爲詩三卷、附錄一卷,今有著錄。

  康熙本現存是集刻本中爲最早,前有朱彜尊、宋犖、張鏊、張尚瑗諸人序,目錄佚去前半,正文俱全,末卷有附錄,與正文通編爲第四卷,原式俱存。是集爲清初刻本,可校後來諸本之誤,如卷二《大雪用前韻五首》有‘失國殘胡應凍死’句,《四庫》本改‘殘胡’爲‘殘兵’,從中可見《四庫》本改動之迹,故是本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今據此影印。(李勇先)

裘竹斋诗集

六卷 裘萬頃撰 清鈔本

裘萬頃生平事蹟見前。

《裘竹齋詩集》除明、清時先後刊刻行世者外,清代又有鈔本傳世。《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著錄‘《竹齋先生詩集》三卷,附錄一卷,舊鈔本’。《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亦著錄‘《裘竹齋詩集》六卷,宋裘萬頃撰,清鈔本,一冊’。

  今所選即清鈔本,分爲六卷,卷一爲五言古詩,卷二爲七言古詩,卷三爲五言律詩,卷四爲七言律詩,卷五爲五言絕句,卷六爲七言絕句。清鈔本與康熙刻本相較,收錄詩篇有出入,如康熙本卷一七言古詩有《再呈仲庸》、《贈仙茅道士》、《寄觀胡穡齋盆池》三首,而清鈔本無;康熙本卷三《題破塵讀經所》詩後有跋語及《十八公贊》一篇,清鈔本亦無之。兩本文字亦有出入,如康熙本卷三《題隱室》詩,清鈔本作《題瑄上人隱室》等。清鈔本與《四庫》本相校,文字亦有出處,如卷四《大雪五首》‘失國殘胡應凍死’,《四庫》本‘殘胡’作‘殘兵’;同卷《挽霞溪高縣丞》有‘風標八袞更精神’,《四庫》本‘八袞’作‘八秋’。考是集淵源,當出自明潘是仁輯刊《宋元四十三家集》,與康熙刻本別一系統,故兩本相異若是。卷中有‘秀埜草堂顧氏藏書印’,曾經康熙朝名士顧嗣立收藏,是其問世與康熙刊四卷本並時矣。

巽斋先生四六

一卷 危稹撰 清鈔五家四六本

危稹字逢吉,號巽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南宋淳熙十四年進士。初名科,孝宗更名曰‘稹’。先後任南康軍、臨安府教授,遷武學博士、諸王宮教授,累官至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漳州。卒,年七十四。稹爲‘詩有思致,《禽言》二首尤佳’,洪邁得稹文,‘爲之激賞’;楊萬里亦‘驟見歎獎’,相與酬唱。《宋史》卷四百十五有傳。

  危稹著有《巽齋集》,諸經有講義、集解。《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著錄‘《危稹文集》二十卷’。是集久佚,今僅存《巽齋小集》一卷,收入《南宋羣賢六十家小集》。另有《巽齋先生四六》一卷,亦附於《巽齋小集》之後。是本半葉十行,每行十九字。《巽齋先生四六》傳本素稀,著者亦不甚知名,故關於此集歷來多所歧誤,如著者或誤作歐陽守道,或誤作危昭德等,蓋二人皆有‘巽齋’之號,故後人在輯錄危氏詩文時,凡見於文獻中題‘巽齋’之文悉皆增入《巽齋先生四六》中,遂成所謂《春山四六鈔》或《春山文集四六鈔》,故各本所收四六文多寡不同。(詳見《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輯楊世文《宋刻本四家四六考》及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按是集有清初汲古閣影宋鈔本、《江湖小集》本、讀畫齋本,清鈔五家四六本,知不足齋本有補遺。而清鈔五家四六本猶存宋刊之舊,未曾摻雜他人之作,並可校他本之誤,今據此影印。

骚略

三卷 高似孫撰 宜秋館刻本

高似孫字續古,號疏寮。餘姚(今屬浙江)人。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爲會稽縣主簿,後爲館職、禮部郎官,知處州。似孫博雅好古,夙有俊聲,詞章敏贍,善爲詩文,詩尤出色,劉克莊《後村詩話》續集卷四嘗評其詩:‘老筆如湘絃泗磬,多人間俚耳所未聞者,有石湖、放翁、誠齋之風。’衛宗武《劉藥莊詩集序》亦謂‘近世如放翁陸、疏寮高諸人,瑰詞瑋句,流光簡冊,而芳風遊塵,猶能熏染後進’,固不能以《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所謂‘讀書以隱僻爲博’、‘作文以怪澀爲奇’相譏也。《宋史翼》卷二十九有傳。

  似孫著有《剡錄》、《疏寮集》、《煙雨集》、《選詩句圖》、《子略》、《緯略》、《騷略》、《蟹略》、《硯箋》等。其中《疏寮小集》陳振孫《解題》著錄爲三卷,現存一卷,有康熙中高士奇刊本、《南宋羣賢六十家小集》本(二卷)。其所著《騷略》三卷,乃擬騷賦之體,宋代已有刻本,刊入《百川學海》。明《百川書志》卷二十、《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二、《徐氏家藏書目》卷五、《絳雲樓書目》卷三皆有著錄,《澹生堂藏書目》注爲‘百川學海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四據浙江汪啓淑家藏本著錄於集部存目中,並雲:‘是編皆所擬騷賦,凡三十三篇。其後《欸乃詞》一篇,集杜甫詩八句、柳宗元詩四句爲之,殊纖詭也。’《皕宋樓藏書志》卷一百十四著錄‘《騷略》三卷,宋刊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雲‘《騷略》三卷,明翻宋本’,即明弘治《百川學海》本。民國間李氏宜秋館所刊《宋人集》丁編、《四明叢書》第一集、《叢書集成初編》本皆收錄是集,並出《百川學海》本。除刻本外,清代尚有鈔本傳世,《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騷略》三卷,……清汪氏裘杼樓鈔本’。

  《騷略》宜秋館本卷末有李之鼎跋,並附有南城李勤校記,如雲‘枝疑林’、‘稼原誤嫁’、‘目疑自之譌’、‘嗟別本作差’等等,可資考證,今據此影印。

友林乙稿

一卷 史彌甯撰 宋刻本

史彌甯字安卿,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史浩從子。南宋嘉定中以國子舍生蒞春坊事,帶閤門宣贊舍人,知邵陽。鄭域《友林乙稿序》雲:彌甯‘詩埒黃、陳,詞轢姚、晏,片文隻字,炙膾士林。……摘文琢句,追古作者。’郁然有伯父風烈,典刑固存。《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亦謂其詩‘點綴映媚,時亦清警’。

  彌甯所著《友林詩稿》,《讀書附志》卷下著錄爲二卷,有黃景說、曾豐序。鄭域序其集雲‘凡兩霜侍席,掇拾《友林詩稿》得百七十首’,可知《詩稿》乃鄭域知邵陽時編定,命工鋟梓,是爲嘉定間邵陽刊本。原集有黃、曾二序,是集無,僅有鄭域序,蓋有所脫佚。顧廣圻《百宋一廛書錄》黃丕烈注雲:‘史彌甯《友林乙稿》一卷,每半葉八行,每行十六字。予又有覆本,行字相同,《潛揅堂題跋》稱在都門所見,即覆本耳。真本流麗娟秀,兼饒古雅之趣,在宋槧中別有風神,未容後來摹仿也。予跋之,目爲逸品。又考趙希弁《讀書附志》雲《友林詩稿》二卷,有黃景說、曾豐序。今詩既一卷,又無此序,佚其《甲稿》無疑矣。’黃氏本後歸汪氏藝芸書舍。民國初年,爲袁克文所得。《木犀軒藏書題記》李盛鐸跋所藏影鈔宋刻本雲:‘《友林乙稿》宋刻原本由士禮居轉徙歸藝芸書舍,散出後不知流落何所,迨光緒庚子後忽見於廠市,爲合肥龔比部心銘所得,藏之數年,今歲夏售之袁抱存。跋中“百七十”等字係刮去用墨筆填寫,翻刻本據以上板,十足貽誤後人,蓋合《甲稿》斷不止百七十首也。’《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亦雲:‘其真宋本余爲袁寒雲克文購得於廠市英古齋。’袁氏所得宋本後又售與南海潘宗周,《寶禮堂宋本書錄》詳爲著錄。《友林乙稿》另一宋刻本乃吳縣潘氏滂喜齋舊藏,《滂喜齋藏書記》卷三著錄。是集至明代有翻宋本,見《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著錄。至清初,又有翻刻本行世,陸心源《宋刊友林乙稿跋》題爲宋刊本,《藏園群書經眼錄》以爲陸氏所題宋刊實‘乃清初翻刻本’,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靜嘉堂秘笈志》卷十著錄,但誤作‘宋刊宋印本’,實爲清初翻宋刊本。《總目》著錄浙江巡撫採進本,‘此本猶宋時舊刊,楷法頗爲工緻’。民國六年,華陽高氏蒼茫齋影印宋本行世。除刻本外,是集另有影宋鈔本傳世,《藝風藏書記》卷六、《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皆著錄有‘影鈔宋本’,《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著錄有‘振綺堂有鈔本’、‘張金吾有舊鈔本’、‘八千卷樓有影宋鈔本’,《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清影宋鈔本,勞鍵跋,一冊’。

  按是集以南宋嘉定刊本爲最早,卷首有袁克文署‘後百宋一廛鑒藏宋刊孤本友林乙稿一卷’及收藏題記二則,正文前有宋乾道癸巳鄭域序。卷末附李盛鐸、袁克文等跋,一時聞人如華陽高世賓、吳興徐鴻寶、南陵徐世翔等皆曾預目,並有題記。

西园康范存稿

詩集一卷、實錄一卷、續錄一卷、附錄一卷 汪晫撰 明嘉靖二十年汪氏刻本

汪晫(一一六二——一二三七)字处微,绩溪(今属安徽)人。师同郡汪文振,为举子文,同舍生多不及。开禧间,感於时政日非,遂绝意仕进,棲隐山中,结庐曰环谷,作堂曰静观。端平初,绩溪令李遇将荐之于参知政事真德秀,会德秀卒而未果。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私谥曰康范先生。唐廷瑞撰有《康范先生行状》。

  吕午《宋处士汪君处微父墓碣铭》云‘平生著述有《曾子》、《子思子》二卷为全书,他文未成集’。唐氏《行状》亦云‘其杂著与所编诸书皆未果论次’。按汪氏所著《曾子子思子全书》,其三世孙梦斗尝於咸淳十年镂板表上於朝。元至元戊寅,梦斗又刊诗词集。其《康范诗集跋》云:‘右先大父康范先生诗词共七十首,其馀杂著亦尝编辑得二十篇’,並已录成正本。後兵兴,家中图书悉为煨烬,‘其寄山中者诗词草本幸无恙,而杂著则无草本矣’。梦斗‘恐後复散轶也,亟谋锓梓,置之静观堂,以传不朽’。元至正己丑,晫五世孙畴又重刊之,张纯仁为之序。元刊两本皆失传,明人已罕著录。明弘治年间,著者後裔汪湛图刻西园康范先生诗凡七十首,四川道监察御史章瑞尝为作《环谷存稿叙》,弘治本亦未见著录。嘉靖二十年,裔孙汪茂槐乃将汪晫集与杏山先生集合刊,其所作《新刊环谷杏山二先生集叙》详述其刊刻始末。所刻《环谷存稿》除正集外,又有《实录》一卷,载行状、铭诔、诸序之类;《续录》一卷,载梦斗进呈其大父晫所编《曾子子思子全书表墨本》,及褒赠通直郎指挥二篇;附录《外集》一卷,载诸名贤与其先世酬唱题赠之作以及相关序记文,皆後人所续辑。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明隆庆三年,又有裔孙汪廷佐重印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一著录有‘明刊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著录为安徽採进本,即嘉靖刻本。並云是集及梦斗《北遊集》,旧本合题曰《西园遗稿》。西园盖其先世监簿琛别业。今以二人相距三世,本各为一集,故仍分著於录,而附存其改题之总名於此焉。民国九年,李氏宜秋馆据传钞文津阁《四库》本刊入《宋人集》乙编。

  按今存《西园康范存稿》(或径题曰《西园康范诗集》)以嘉靖本为善,前有汪茂槐序及康范先生像、南峰方契舜臣像赞、至正己丑张纯仁《西园康范先生遗稿叙》,卷末有明嘉靖裔孙汪珪《康范先生遗稿後》、弘治乙丑章瑞《环谷存稿序》。尝经瞿氏铁琴铜剑楼、曹氏楝亭等处收藏,今据此影印。

○第七十一冊

○程端明公洺水集

二十六卷 程珌撰 明嘉靖三十五年程元昺刻本

程珌(一一六四——一二四二)字懷古,休寧(今屬安徽)人。南宋紹熙四年進士,授迪功郎、臨安府昌化縣簿。嘉泰元年,除建安府教授,累官禮部尚書兼權吏部尚書,除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玉牒官,仍兼侍讀。後屢膺外任,先後知甯國府、贛州、福州。卒,享年七十九歲。珌以詞章稱雄當世,毛晉《洺水詞跋》雲:‘先輩稱其宗歐、蘇而長於文章。’《四庫全書總目》卷二百亦謂其‘文宗歐、蘇,斯所作詞,亦出入於蘇、辛之間’。平生所著據《行狀》有‘《洺水先生集》六十卷,《內制類稿》十卷,《外制類稿》二十卷,藏於家’。《宋史》卷四百二十二有傳,呂午爲作《行狀》,程若愚作《墓誌銘》。

  珌世系河北洺州,傍居洺水,自號洺水遺民,並以此名集。珌集自序未署年代,亦未記卷數。據程元昺《書重刻端明公洺水集後》可知,南宋末,‘其曾孫教授公景山嘗輯而刻之。元季兵燹,遺本鮮有得者’。嘉靖乙卯春,族裔程霄以程霖家藏錄本出示,所存蓋六十卷,間有殘闕失次,元昺等乃更加輯定,以珌曆官歲月次其表疏,餘文則各以類相從,有箋、議、策問、講義、記、序、題跋、墓誌、行狀、祭文、尺牘、啓等。附公轉官制詔及狀傳諸外作,爲卷二十有六,卷首爲辭命,次目錄,卷二十五、二十六爲附錄,卷末爲程元昺跋。據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考證,是集分爲二十六卷,是因‘預於族中《敦本約》者之二十六人,因釐爲二十六卷,爲改六十卷爲二十六卷之主因……其內容仍爲六十卷本之舊’。其內外制稿僅得《文獻志》所載七篇,別附卷首,命工鋟梓,以廣其傳。是刻卷末有裔孫程元昺《後序》。嘉靖之後,又有重刊本。據程至遠《崇禎重刊洺水集跋》可知,萬曆戊申年,山水暴漲,板爲漂失。至崇禎元年,裔孫至遠‘懼寖久而遂湮也,乃取舊本重訂,壽諸剞劂’。崇禎本凡三十卷,每半葉九行,每行十九字,題‘宋少師新安程珌著,裔孫至遠邇行重訂’。嘉靖刊本與崇禎重刊本頗有差異,如原爲二十六卷,重訂本分爲三十卷。又卷內篇章次第亦有分合離析,如原本卷一《奏疏》前有《辭命》,崇禎本爲卷一爲《制誥》,卷二爲《奏疏》。又如原本‘橋疏’目下有《汪複求東甲橋疏》、《贈範甥可起》二篇,崇禎本乃合併入《疏》目內。嘉靖刊本與《四庫》本相校,亦有不同之處。如卷一《擬上殿劄子》‘虜今及吾也’,《四庫》本作‘敵今及吾也’,《乙亥輪對箚子》‘殘虜’,《四庫》本改作‘殘敵’,‘強虜’改作‘強敵’。以上兩種刊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藝風藏書記》卷三十一、《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皆有著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著錄江西採進本,即以崇禎本爲底本。現存《洺水集》以嘉靖重刻本爲善,故據此影印。

北磵诗集

九卷 釋居簡撰 清鈔本

釋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潼川(今四川三臺)人。自幼資質穎異,初見佛書,必端坐默觀如宿習。依邑之廣福院圖澄得度。南宋嘉熙間,敕住淨慈光孝寺。因寓居北磵之日久,故人不名字之,稱‘北磵’雲,其詩文集亦以‘北磵’名。嘉定丁醜張自明序其集,稱‘讀其文,宗密未知其仲;讀其詩,合參寥、覺範爲一人不能當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四謂‘居簡此集,不摭拾宗門語錄,而格意清拔,自無蔬筍之氣’。居簡著有《北磵詩集》九卷、《北磵文集》十卷、《北磵和尚外集》一卷傳世。見《補續高僧傳》卷二十四。

  《北磵和尚外集》有宋刊本,《書舶庸談》卷三、《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題嗣法小師大觀編及淳祐庚戌嗣法小師大觀序。所著《北磵詩集》,宋代亦有刊本。《趙定宇書目》著錄有‘宋板大字《北磵詩集》’,未言卷數。明《脈望館書目》亦著錄有五卷本《北磵詩集》,不知是否爲殘本,刊刻時代亦不詳。《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有日本五山翻崔尚書宅刊本《北磵詩集》九卷,存卷一至六。傅增湘按曰:‘《北磵詩集》中土久佚,今此本行款與文集同,是亦直翻宋本也。’據《和刻本漢籍分類目錄》雲:《北磵詩集》凡九卷,《四庫全書》未收,蓋館臣未得其本。詩集今存宋刊本,藏日本禦茶之水圖書館,‘每半葉十四行,每行二十四字。左右雙邊,版心有字數及刻工姓名。是書首有葉水心題詩,每冊首尾有“青柳軒常住”墨書’。《和刻目錄》另著錄有‘《北磵詩集》九卷,寶永三年刊本(木活)’。中國臺北中央圖書館藏有朝鮮舊刊本《北磵詩集》,存卷一至四,卷首有龍泉葉適題詩《奉酬光孝堂頭禪師》,摹手書。每半葉十四行,每行二十四字。中國臺灣明文書局嘗將其影印入《禪門逸書初編》。《詩集》宋刊本國內無之。除刻本外,國內有清鈔本傳世,今據清鈔本影印。

北磵文集

十卷(存八卷) 釋居簡撰 傅增湘藏校清鈔本

釋居簡生平事蹟見前。《北磵文集》‘皆其所作雜文’,有宋刊本、和刻本(日本五山翻宋崔尚書宅刊本、元祿十六年木活字本)以及明、清鈔本傳世,《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絳雲樓書目》、《國史經籍志》卷五、《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一、《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和刻本漢籍分類目錄》皆嘗著錄。宋刊本每葉十四行,每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記字數,下記刊工姓名。前有嘉定丁醜十月旴江張自明誠子敘,大字七行。次永嘉普觀義問宣子跋,跋後有牌子‘崔尚書宅刊梓’,鈐有毛子晉、曹楝亭藏印。今海內外僅存兩殘本,國內一本存卷一至八,日本藏本存卷七至十。

  按是集鈔本以明小草齋鈔本爲最古,而清鈔本亦佳。清鈔本卷首有牌子‘崔尚書宅刊梓’及書潛氏(傅增湘)跋雲:‘此帙從涵芬樓假宋刊本鈔出,惜缺九、十兩卷,茲別求舊鈔本補完,附刊於蜀賢叢書之末。’此集繫自宋刊本鈔錄,今存目錄一卷,正集八卷,九、十兩卷闕,今據此影印。

漫塘刘先生文前集

三十六卷 劉宰撰 明正德十六年刻、嘉靖八年續刻

劉宰(一一六六——一二三九)字平國,號漫塘病叟,金壇(今屬江蘇)人。南宋紹熙元年進士,調江甯尉,又調真州司法,授泰興令。平生不樂仕進,隱居三十年,卒諡文清。《宋史》卷四百一有傳。

  據嘉熙四年趙葵《漫塘劉先生文集序》,稱劉宰‘平生著述不可勝紀,然皆散佚不存矣,今姑就所見所聞者傳之於世’。則此本當時已嘗刊行。趙葵所序之宋刊本,清代猶存,《天祿後目》卷七嘗著錄,題《漫塘劉先生文集》,凡二函,十冊,二十二卷,前有趙葵序。《藝風藏書記》卷六以爲《後目》所載‘字形微帶方體,又係活字,不敢遽定爲宋刻,疑天祿所收爲真宋本,此則明人以活字印行者’。天祿本已燬,無可按覈,明活字印本,排印年代不詳,活字本共二十二卷,有趙葵序,今藏中國臺北中央圖書館。除趙本外,淳祐二年著者子劉汝進、汝遇又另編成一本,王遂序雲:‘既卒數年,鄉里諸友欲發其文傳於世,而早歲之稿散佚不存,中年所作,趙師契者鈔錄最多,其餘友朋亦以類至。略計平生之文,十未四五,其子翁望、剛叔既彚次之,名曰《前集》,而留後集以待方來。’按王臬《續刊漫堂劉先生文前集序》及段溥《嘉靖本漫堂文集跋》雲:宋漫塘劉文清公既沒,遺文散落,王遂裒輯爲三十六卷,並《語錄》十卷,序而藏之。未及登梓,而理宗尋遣使取入秘閣,以是海內無傳焉。大學士靳戒庵侍文淵時,僅錄其半藏於家。明正德庚辰,王臬於京口得見斯稿,乃攜歸梓行。《宋史》本傳謂‘有《漫塘文集》、《語錄》行世’,今所見文集附載《宋史》列傳則作‘有《漫塘文集》三十卷、《語錄》十卷行於世’,與《宋史》本傳異。《嘉業堂叢書》本編者按謂‘此係舊集附傳,增定必有所本’。然文集傳本實三十六卷,所稱‘三十卷’之集不詳爲何本。任佃《正德本漫塘劉先生文前集序》亦雲:‘舊傳有文集三十卷,語錄十卷,皆不復見,此特其《前集》爾。’至明正德間,王臬亟召工付梓而力不逮,求助於縣大夫任佃,僅刻成詩四卷而止。至嘉靖己醜,王臬爲郡守,方才續刻告竣。是刻題《漫塘劉先生文前集》,凡三十六卷。前有嘉靖王臬、正德任佃序、劉宰小像及吳節贊、《宋史列傳》。此即明正德十六年任佃刻、嘉靖八年王臬續刻本。明代另一刻本爲萬曆三十二年王臬孫王塈刻本,改題曰《漫堂文集》,以《宋史列傳》及祭文爲附錄。卷首有王藩、範崙序,卷末有捐資校勘共事名氏爵裏凡一百二十餘人,皆同郡後學。民國十五年吳與劉氏以萬曆本刊入《嘉業堂叢書》中。

  按是集現存以明正德十六年刻、嘉靖八年續刻本爲善,但是集目錄當爲後人補刻。如萬曆年間王藩(恭簡)與子王塈書討論校正刻本及作年譜一事,以及新刻募疏等,皆萬曆年間之事,而正德、嘉靖刻本《目錄》中卻有《王恭簡與子塈書》、《新刻工募疏一通》及《共事姓氏爵裏》諸目,而集末並無此等內容,可確定爲後人補刻無疑。是集因刊刻時代較早,可校正後來諸本之誤。如卷三《東禪百韻》‘俘虜’《四庫》本作‘俘敵’,卷六《回柴安撫》‘虜運浸微’《四庫》本作‘敵勢浙殺’,從中可見《四庫》館臣改動之迹,其他字句相異之處亦複不少,亦可據是本相互參證,今據此影印。

○第七十二冊

漫塘刘先生文前集

三十六卷 劉宰撰 明正德十六年刻、嘉靖八年續刻

(見上)

漫塘文集

三十六卷 劉宰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劉宰生平事蹟見前。

  正德本《漫塘劉先生文前集》歲久漶漫,梨棗刓敝。至萬曆三十二年,王臬孫王塈又重刊之,該本有範崙序,改題曰《漫塘文集》,仍無年譜,而以《宋史》列傳及敕命書帖祭文等爲附錄。每半葉九行,每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卷首有萬曆甲辰王藩、範崙重刻序,以及舊序跋五篇、小像一幅、像贊一首,卷末有馬金序。此本嘗經傅增湘藏校,末有校記雲:‘丁卯十月二十七日據明成化本校補奪逸文補詩二葉。’可見傅氏對此本有所校補,有此古刻,得此名校,亦可謂雙美。四明周應賓跋於後。末附捐資校勘共事者名氏爵裏凡一百二十餘人,皆同郡後學。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劉漫塘集》一部十二冊,全’。《內閣藏書書目》卷三著錄‘《漫堂劉先生文集》五冊,不全’。《菉竹堂書目》卷三、《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脈望館書目》皆著錄爲十二冊,《國史經籍志》卷五、《萬卷堂書目》卷四、《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絳雲樓書目》卷三、《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八、《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皆著錄爲三十六卷。民國十五年,吳興劉氏以萬曆刻三十六卷本刊入《嘉業堂叢書》中。卷首有馮煦序及正德本、萬曆本序跋,後附錄一卷。

  按是本與嘉靖本相校,文字有所出入。如《高與之墓誌銘》有‘歲饑’二字,嘉靖本作‘歲餓’。又嘉靖本脫佚之文亦可據萬曆本補足。如嘉靖本卷三十二《章泉趙先生墓表》‘迪功郎海州朐’後脫‘山’字,‘通判沅州贈朝奉郎’後脫‘龍圖’二字,‘世號章泉先生’後脫‘用龍’二字,此皆據萬曆本補足。故萬曆本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今據此影印。

石屏诗集

十卷 戴復古撰 明弘治十一年刻本

戴復古(一一六七——?)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巖(今屬浙江)人。終生不仕,篤意學詩。從林憲、徐師道遊,又登陸遊之門,以詩名江湖間,爲‘江湖四靈’之一。復古詩以淡雅自然爲宗,昔人謂其句法不減孟浩然,又謂天然不露斧鑿痕,大似高適輩。詞亦音韻天成,時出新意。著有《石屏集》及《石屏新語》見民國《台州府志·文苑傳》。

  石屏詩於宋末已盛行於世。南宋嘉定七年,鞏豐將其詩編爲《摘句》。嘉定十六年,趙汝讜作湘漕時,選復古詩一百三十首,編爲《石屏小集》,復古有《自跋》,趙汝談亦跋雲‘式之謂蹈中有高見,盡出其平生所作使之擇焉,得百餘首,此編是也’。紹定五年,袁甫又選爲《續集》。據著者自跋謂‘復古以朋友縱,更收拾散稿得四百餘篇,三山趙茂實、金華王元敬爲刪去其半,各以入其意者分爲兩帙,江東繡衣袁甫就其中摘取百篇,俾附於《石屏小集》之後’,袁氏所選即《續集》,知有詩百首。蕭泰來又選爲《第三稿》。端平三年五月,李友山已編成《第四稿》上卷,姚鏞複爲詮次,得六十餘篇,爲第《第四稿》下卷。同年九月,李賈又補刻其不足,以成《第四稿》上、下卷。復古有《第四稿自跋》。據著者裔孫戴鏞《弘治本石屏詩集跋》稱有‘刻本《後集第四稿》下卷並《第五稿》上、下二卷’,可知宋末又嘗編爲《第五稿》上、下卷,並梓刻行世。鏞跋又雲‘先世《石屏詩全集》,宋紹定間已板行’,即謝鐸《重刊石屏詩集序》所謂‘石屏之詩,當宋紹定中樓攻媿鑰、吳荊溪子良諸公嘗序之以行於世’。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疑《全集》即馬金《書石屏詩集後》所謂‘有欲以其詩進禦而刊置郡齋者’。復古詩元至正十八年梓刻傳世,貢師泰作敘,此本今不存。至明弘治十一年,復古詩集又刊刻行世。馬金《書後》、戴鏞《跋》敍述刊行經過甚詳。弘治本凡十卷,首爲‘前序’一卷,附以戴復古所輯其父戴敏《東臯子詩》十首,並自作跋,又有陳昉、趙以夫、倪祖義諸人跋。卷一至七詩,卷八詞,卷九至十附錄戴昺以下二十八家詩。共收各體詩八百六十九首,詞二十五首。前有貢師泰、謝鐸序,後有馬金、戴鏞後序,其後有趙汝騰等十餘人序跋題詩。詩前有總目,首題‘石屏詩集目錄’一行,其下分行署:‘天臺戴復古式之詩,浚儀趙汝讜蹈中、剡中姚鏞希聲、四明袁甫廣微、小山蕭泰來學易、昭武李賈友山選,陽城宋鑒克明重刊,西充馬金汝礪重編。’明《文淵閣書目》卷十著錄‘《戴石屏詩》一部二冊,闕’,《菉竹堂書目》卷四錄有三冊。《百川書志》卷十五、《萬卷堂書目》卷四著錄《石屏詩集》十卷。《會稽鈕氏世學樓珍藏圖書目》亦有十卷本,注明爲‘弘治刊本’。至明正德二年,又有南京國子監補刊本,末有戴鏞《弘治板石屏詩集跋》,《古今書刻》卷上著錄‘南京國子監:《戴石屏詩集》’。《石屏詩集》除明、清刻本外,另有鈔本傳世。十卷本系統皆源於弘治本,而以明祁氏澹生堂鈔本爲古,《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七曾有著錄。按戴氏詩集以明弘治重編重刻本爲善,故據此影印。

石屏续集

四卷 戴復古撰 清影宋鈔本

戴復古生平事蹟見前。

  除源於弘治十卷本系統外,另有《石屏續集》四卷,宋紹定五年袁甫編。據著者自跋謂‘復古以朋友縱,更收拾散稿得四百餘篇,三山趙茂實、金華王元敬爲刪去其半,各以入其意者分爲兩帙,江東繡衣袁甫就其中摘取百篇,俾附於《石屏小集》之後’,袁氏所選即《續集》,知有詩百首,爲戴詩之精選本,今有清鈔本傳世。《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著錄:‘《石屏續集》四卷,影寫書棚本。’《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亦雲:‘《石屏續集》四卷,宋戴復古撰,清鈔本,一冊。’
  是集爲清影宋鈔本,可校後來諸本之誤。如卷一《章泉二老歌》‘期頤’,弘治本、《四庫》本作‘耆頤’;‘伯也伯也’,弘治本、《四庫》本作‘伯也’,‘京師’誤作‘京口’,‘問翁’誤作‘問公’。又同卷《南嶽》詩‘願福’,弘治本作‘願爲’,《四庫》本作‘伏願’;‘今惟’,弘治本、《四庫》本皆作‘惟今’,其他可資校勘之處爲數不少,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

 
○第七十三冊

石屏诗集

十卷 戴復古撰 清嘉慶刻、傅增湘批校本

戴復古生平事蹟見前。

  清嘉慶二十二年,宋世犖刊《石屏詩集》十卷,輯入《台州叢書》。卷首爲東臯子詩,卷一近古體詩,卷二至卷五五言詩,卷六七言詩,卷七絕句,卷八詞,卷九至十附錄。該集曾經傅增湘收藏,傅撰有《校明弘治本石屏詩集跋》,書眉行間有傅氏校語,卷首有謝鐸序,眉批雲‘前缺一葉’,又雲‘弘治本有至正戊戌貢師泰序,此本失載’,書後有明弘治間馬金跋,其後空格處傅氏手書雲:‘丁卯十月二十七日,據成化本校補奪逸,並補詩二葉。’可知傅氏嘗對此本有所校勘,補其脫詩。此外還糾正訛失,如改‘形’爲‘影’,改‘直’爲‘真’,改‘哉’爲‘或’等等。卷六《癸巳端午呈李伯高》詩眉批‘明本此處空格四行’,可知該本實集明弘治、成化以及清嘉慶三本之大成。卷首有嘉慶宋世犖重刊詩集序,稱宋氏刻本係據‘長塘鮑生正字鈔本’付梓。《四庫全書》所收爲六卷《總目》卷一百六十一雲:‘《石屏詩集》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此集六卷本明時已有,潘是仁輯,萬曆時刻入《宋元四十三家集》,天啓時又刻入重修本《宋元詩六十一種》。然考其淵源,六卷本亦由弘治十卷本出,而合弘治本詩七卷爲六卷,原卷八詞亦附於卷六之後,而刪其卷九至十之附錄。其他編次亦稍異,字句與原本亦有出入。《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謂‘《四庫》著錄爲六卷本,《提要》不言附錄,殆別一本歟’,蓋未知其淵源也。

  從上可知,此嘉慶本與《四庫》六卷本各爲一系統,二者又可互補。如此本卷一《求先人墨蹟》詩,《四庫》本作《求先人墨蹟呈表兄黃季文》詩。又如此本《汀州道上詩》中有‘寥落’二字,《四庫》本作‘牢落’,又《題周仁輔占香堂詩》中有‘桂是月中桂’句,《四庫》本作‘樹是月中桂’,可知兩本可相互參校處尚多,今據此影印。

东涧集

十四卷 許應龍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許應龍(一一六八——一二四八)字恭甫,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南宋嘉定元年進士,授臨汀教授,累官兵部尚書、兼中書舍人。應龍幼穎悟,少善屬文,多爲儷語,識者謂有詞掖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亦謂其爲文典雅嚴重,深厚簡切,於考史尤爲有功,‘大抵疏通暢達,切中事情,務爲有用之言,非篆刻爲文者可比。雖其格力稍弱,然舂容和雅,能不失爲先正典型’。著有《東澗文集》行世。《宋史》卷四百十九有傳。

  應龍文集編刊情況不詳,未見於宋人書目。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東澗文集》一部十冊,闕’,《菉竹堂書目》卷三亦雲十冊。至《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僅八冊,不全,蓋明代已無完帙。殘本後亦散佚,今存乃清初乾隆翰林院鈔《永樂大典》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雲:‘其集則不見於《藝文志》,原書卷目已不可考,明錢溥編次《秘閣書目》亦不載其名,則明初已散佚矣。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詩文,鈔撮排綴,各體粗備,而制誥一類尤繁,蓋應龍在理宗時曆掌內外制。……謹以類裒次,釐爲十有四卷,著之於錄,俾不致泯沒於後焉。’《大典》本採入《四庫全書》中。民國時,嘗以文淵閣《四庫》本影印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是本與《四庫》本相校,如卷一《科舉詔》‘賓與’,《四庫》本作‘賓興’;卷十三《民兵論》‘李抱具’,《四庫》本作‘李抱真’;‘府庠’作‘府庫’,‘分則’作‘分別’,‘宮軍’作‘官軍’等,其他相異之處不少,從中可見《四庫》館臣鈔錄《大典》本時改動之迹。今翰林院鈔本世已罕見,故據此影印。

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

十一卷 幸元龍撰 清趙氏小山堂鈔本

幸元龍(一一六九——一二三二)字震甫,號松垣,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南宋慶元五年進士,曆京山縣丞、隨州州學教授,改知當陽令,擢通判郢州。因上書論國是,忤史彌遠,被劾致仕。卒諡清節。吳潛《乞裘萬頃幸元龍遺澤表》謂元龍‘英詞偉論,萬字立成。直氣雄才,一毫不屈’。所著有《松垣文集》傳世。《宋史翼》卷二十二有傳。

  按是集未見宋人序跋,亦不見諸書目,明《萬姓統譜》卷八十七稱‘所著有《松垣集》’,《楚紀》卷五十二曰‘所著有《桂巖松垣集》’,皆未記卷數。《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以爲該本‘爲元龍後裔鳴鶴所編,時在萬曆丙辰,大約搜自譜牒殘稿而成’。幸鳴鶴序亦稱‘《松垣文集》散亂闕略,僅存十一,竊恐其久而靡傳,因遍搜遺稿,編彙成帙,釋考訂正,付諸剞劂氏,公之海內,以垂不朽’。萬曆本未見著錄,今傳皆鈔本,此本曾經丁丙收藏。《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四著錄:‘《松垣集》十一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舊本題宋幸元龍撰。……是集《宋志》亦不著錄,所載凡疏三篇,書四篇,記事六篇,序一篇,行狀一篇,墓誌銘一篇,詩十首。前有像贊及傳,今已佚。後爲《事蹟》一卷,載所判岳飛、萬俟禼子孫爭田事,不知何人所記,疑即集中稱濱谷居士者所爲。’《四庫》列入存目。據劉琳《幸元龍與〈松垣文集〉》考證,是集史事班班可考,且文章典雅,當非贋品。今所傳清鈔本數部,皆十一卷。又有《松垣文集》不分卷,訂爲二冊。又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活字本,有道光間邑人熊松之序,稱蕭松崖刊。

  此本爲趙氏小山堂鈔本,《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小山堂鈔本,汪魚亭藏書’,有‘汪魚亭藏閱書印’。此書卷首題‘《重編古筠洪城幸清節公松垣文集》十一卷,小山堂鈔本,汪魚亭藏書’,有汪鳴鶴序,與丁氏著錄符同。

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

二十三卷 陳宓撰 清鈔本

陳宓(一一七一——一二三〇)字師複,號複齋,莆田(今屬福建)人。少登朱熹之門,熹器異之。長從黃榦遊。任泉州南安鹽稅,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院,曆知安溪縣、南康軍。寶慶二年,提點廣東刑獄。卒,詔贈直龍圖閣。鄭性之《複齋陳公文集序》雲:‘公之立朝也,位雖居卑,而應詔論事,言人所不敢;其歸閑也,年雖未及,而引疾告老,爲人所未能。然其爲辭忠誠惻怛,和緩明白,而無一亳矯亢激迫之意。至於詩詠,雅正和平,既足以寫性情之真,又有以窺造化之妙,此皆有德之言也。’著有《論語注義問答》、《春秋三傳鈔》、《讀通鑑綱目》、《唐史贅疣》等稿數十卷。《宋史》卷四百八有傳。

  宓所著文集未傳,但稱遺稿數十卷藏於家。淳祐戊申,宓之子陳圭裒集其詩文,並屬鄭性之爲序。其集宋、明無著錄。陸心源《影鈔陳複齋集跋》雲:‘龍圖陳公複齋先生文集二十三卷,附錄一卷,前有淳祐戊申鄭性之序。……是集爲其子圭字表夫者所編,各家書目未見著錄,惟《福建通志·經籍志》有之。……《四庫》未收,阮文達亦未進呈,誠罕覯之秘笈也。’《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亦著錄《龍圖寺丞複齋陳先生文集》二十三卷、附錄一卷,舊鈔本。卷一至二歌賦、雜詠、古風,卷三至四五言詩,卷五七言詩,卷六奏劄,卷七雜說、策問,卷八銘、贊、箴、戒,卷九記,卷十序、題跋,卷十一至十六書劄,卷十七送序、贈序、送行詩、壽詩、挽詩,卷十八祭文,卷十九祝文、青詞、上梁文,卷二十勸諭文,卷二十一至二十二墓誌銘,卷二十三行狀。後爲附錄、拾遺。宓集今存皆寫本。《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七、《靜嘉堂秘笈志》卷三十七著錄有丁氏藏本。《皕宋樓藏書志》陸氏按曰:‘集末附《宋史》列傳,當是元初刊行,此本即從元刊影寫。’陸氏又雲《宋史》列傳‘當是入元後所增’。日本靜嘉堂文庫亦藏鈔本一部,乃從丁氏藏本傳錄,今國內南京圖書館亦有庋藏。

梅亭先生四六标准

四十卷 李劉撰 宋刻本

李劉字公甫,號梅亭,江西崇仁(今屬江西)人。南宋嘉定元年進士,曆禮部郎官兼崇政殿說書、起居舍人,遷吏部侍郎,仕至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李劉平生諳於墳典,以駢儷著稱,制詞爲南渡之冠。其門人羅逢吉《梅亭先生四六標準跋》雲其‘言語妙天下,而四六尤膾炙人口’。《佩韋齋輯聞》卷二亦雲:‘梅亭李公甫工耦麗之文,好用經句。’
  李劉著有《梅亭類稿》三十卷,《梅亭續類稿》三十卷。《類稿》在宋時已刊行,羅逢吉跋稱‘比眉山所刊《類稿》,已盛行於世’。入元,其孫李積又編成《續類稿》,《內閣藏書目錄》卷三、《國史經籍志》卷五有著錄,後散佚不存。《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四十卷,乃羅逢吉所輯,跋曰:‘客有求逢吉所藏《四六》,欲鋟之梓,適先生以儀曹召,弗敢請。客求益堅,姑授以先生初年館月湖及湖南、蜀川所作,名曰《四六標準》,繼此當陸續以傳。’《文淵閣書目》卷十一著錄:‘《李梅亭四六》,一部八冊,完全。又《李梅亭四六標準》一部三冊,闕。’《晁氏寶文堂書目》卷中著錄‘《梅亭四六》活字刻一,鈔一’,明祁氏《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二著錄‘《四六標準》二十四冊,四十卷’;又‘《箋注四六標準》二十四冊,四十卷’。其他如《脈望館書目》、《徐氏家藏書目》卷五等皆錄有《梅亭四六標準》四十卷。《標準》今存宋刊本二種,均四十卷: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一爲全本,一爲殘卷。此外有宋刻本《梅亭先生四六》一卷,與《格齋四六》同裝一函,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雲:與今本《四六標準》相校,‘纔得十一,且文字不同,複有刪節。欲明其故,固可謂全書或不僅此,此當爲《標準》未刻以前之祖本。然每類之中,所載不全,一表之內,字有刪節,餘故疑其爲選本、節本也。’《四六標準》除宋刊本外,《天祿後目》卷十一著錄有元版一部,凡二函十二冊,‘四十卷,分六十六目,凡箋啓千九十六首。前有門人羅逢吉序’。《結一廬書目》卷四著錄‘元刊本,天一閣藏書’。此本今未見著錄,當已燬。至明代,是集又有兩種刊本行世,《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九、《藝風藏書記》卷六皆有著錄。至清乾隆四十二年、嘉慶二十三年,有翻刻箋釋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著錄內府藏箋釋本。凡分七十一目,共一千九十六首,此本有孫雲翼(禹見)之注。
  以上諸本以宋刻本爲古,後來各本皆從之出。本叢刊所收《四六標準》爲宋刻本。其刊刻時聞最早。又,此本與他本相校,亦可糾正他本刊刻傳鈔之誤,如卷八《代潭州鄒帥應龍謝丞相》‘鎮撫’《四庫》本作‘填撫’;其他如‘方半’《四庫》本作‘方中’,‘並布’作‘並播’;又同卷《回諸郡賀除成都漕》《四庫》本脫‘除’字,《回諸州教授賀除成都漕》《四庫》本‘諸州’作‘諸郡’,故是集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今據此影印。

○第七十四冊

梅亭先生四六标准

四十卷 李劉撰 宋刻本

(見上)

沧浪严先生吟卷

三卷 嚴羽撰 明正德十二年刻本

嚴羽字儀卿,一字丹丘。先世居華陽,五代時入閩,遂爲邵武(今屬福建)人。家於樵川莒溪之上,滄浪之水出焉。生於宋末,隱居不仕,遂自號滄浪逋客。羽爲人粹溫中有奇氣。群從九人俱能詩,時稱‘九嚴’,羽其一也,餘俱弗傳。後避地江楚,詩散逸頗多。黃公紹《滄浪吟卷序》雲:‘嚴氏爲詩宗盛唐,自《風》、《騷》而下,講究精到,石屏戴復古深所推敬。’所著《滄浪吟卷》及《滄浪詩話》傳於世。見朱霞撰《嚴羽傳》。

  《滄浪吟卷》最早爲李南叔所錄,黃公紹《序》雲:‘余幼時見東鄉諸儒藏嚴詩多甚,恨不及傳。今南叔李君示餘所錄《滄浪吟卷》,蓋僅有之者,俾餘序其篇端。’明《文淵閣書目》卷十著錄‘《嚴滄浪集》一部一冊,闕’,《菉竹堂書目》卷四有‘《嚴滄浪詩》一冊’。《百川書志》卷十五、《徐氏家藏書目》卷六著錄‘《滄浪吟》二卷’。《絳雲樓書目》卷三著錄‘嚴羽《滄浪吟》’,無卷數。唯《江陰李氏得月樓書目》載‘《嚴羽詩集》六卷’。按潘是仁萬曆間刊《宋元四十三家集》有《嚴滄浪詩集》六卷。宋刻本至清初猶存,王士禎《蠶尾續文》卷十九《跋嚴滄浪吟卷》曰:‘康熙戊申,始得宋刻於亡友程太史翼蒼。’此後再未見著錄,殆亡佚已久。今以元刻本爲古。《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元版書目》著錄有‘《滄浪吟》三卷’中國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雲:‘《滄浪嚴先生吟卷》三卷,二冊,宋嚴羽撰,元陳士元編,元前至元庚寅刊本。’元刊之後,至明正德十二年胡璉重刊,胡珽校,凡三卷。林俊稱‘吾閩憲伯淮陽胡君重器購存稿,僅百三十有餘篇,與《詩辯》等作並鋟之梓’云云。後有李堅《書滄浪先生吟卷後》,謂‘憲伯胡公重器出視所藏《吟卷》一帙,則詩評俱在,而五七言、古近體二卷備焉。公將謀之梓人,用傳廣遠’。是刻每卷前皆署‘樵川陳士元暘穀編次’,則胡氏所藏當即元刻本,正德本乃重刊元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著錄爲兩淮鹽政採進本,即胡刻本,雲:‘今惟以詩二卷著錄別集內,其詩話別入詩文評內,以還其舊焉。’但《四庫》所收《滄浪集》仍爲三卷本,卷一詩話並未析出,與《四庫提要》矛盾。胡氏付梓四年後之正德十五年,又有知崑山縣事尹嗣忠重刻元本,此本有都穆序。除刻本外,今猶存影鈔尹氏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雲:‘《滄浪先生吟》二卷,影鈔明正德刊本,玉玲瓏閣藏書。’明嘉靖十年,又有重刻本,署‘彭城清省堂校刻’,有閩中鄭絅序,稱‘《滄浪嚴先生吟卷》,閩有刻本,姑蘇有刻本,既傳佈之矣。餘愛其參禪論詩超悟宗旨,……乃複爲重刊雲’。是刻凡二卷,當即翻刻尹本。至明末,又有四卷本,題《滄浪詩集》。清順治十年,周亮工輯《樵川二家詩》刊於邵武詩話樓,其中有《滄浪吟》一卷,《詩話》一卷。《樵川二家詩》本後來又有覆刊本、重刊本傳世,今皆有著錄。民國五年,烏程張鈞衡據胡刻《吟卷》三卷刊入《適園叢書》第七集。

  以上諸本以正德胡刻較爲佳善,可校他本之誤。如卷二《塞下曲》‘胡雁’,《四庫》本作‘寒雁’,‘胡天’作‘邊關’,‘胡床’作‘繩床’,從中可見《四庫》館臣改動之迹。又此本有後人批改之處,如‘有作’改爲‘有贈’,或眉批‘元本空一行’或‘組元作紐’等等。卷末附有《滄浪逸詩》五言絕三首,五言八句三首,七言絕句二首,四言長篇一首,所補逸詩最多,清以後頗見推重。卷首有正德林俊序,卷末有正德李堅序。此本鈐有鐵琴銅劍樓藏印,曾用元刊本校勘,《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嘗著錄‘《滄浪嚴先生吟卷》三卷,校元本’,今據此影印。

鹤林集

四十卷 吳泳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吳泳字叔永,號鶴林,潼川(今四川三臺)人。南宋嘉定二年進士。官軍器少監,行太府寺丞,遷秘書少監,兼權中書舍人,累官至權吏部尚書,以寶章閣學士曆知溫州、泉州。《宋史》卷四百二十三有傳。

  所著有《鶴林集》。是集編刊情況不詳,明《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鶴林文集》九冊,不全。……散逸,莫查卷數。’《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著錄爲四十卷。秘閣殘本後亦散亡,今存乃清乾隆翰林院鈔《永樂大典》本,後錄入《四庫全書》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雲:‘史稱所著有《鶴林集》,而不詳卷數,《藝文志》亦不著錄。惟《永樂大典》各韻中頗散見其詩文,謹裒輯編次,釐爲四十卷。放佚之餘,篇什尚夥,亦見其著作之富矣。’民國時嘗以文淵閣庫本影印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今所傳以清乾隆翰林院鈔本爲古,是本與文淵閣《四庫》本相校,頗有異同,如卷一《送長兒槃赴金陵典斛》中‘元雲’,《四庫》本作‘玄雲’,‘胡馬已南侵’作‘邊馬已南侵’,‘迎入’作‘迎人’;又卷二《擬湖邊採蓮婦》‘薄言采湖之沚’,《四庫》本作‘薄言采采湖之沚’。從中可見《四庫》館臣鈔錄校改之迹。

蜀阜存稿

三卷 錢時撰 徐氏家集本

錢時(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號融堂,淳安(今屬浙江)人。幼奇偉不群,絕意科舉,從楊簡學,究明理學。江東提刑袁甫作象山書院,招主講席。其學大抵發明人心,議論弘偉,指摘痛快,聞者皆有得焉。嘉熙初以薦特賜進士出身,授秘閣校勘,尋辭歸,創融堂書院。著書十種,有《周易釋傳》、《尚書演義》、《學詩管見》、《春秋大旨》、《四書管見》、《冠昏記》、《百行冠冕集》、《兩漢筆記》等。《宋史》卷四百七附其傳于《楊簡傳》。

  錢時詩文集稱《蜀阜集》,罕見宋人著錄。明代趙氏《萬卷堂書目》卷四著錄《蜀阜集》十八卷,黃氏《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亦著錄錢時《蜀阜集》十八卷。但此十八卷本約佚於明代,《四庫全書》僅收錄其《融堂書解》、《四書管見》及《西漢筆記》,而無其文集。今傳本係明代淳安人徐貫重輯,編爲三卷,題曰《蜀阜存稿》。徐氏門人蔡清作序,稱‘其遺稿今不盡傳,是編名《蜀阜存稿》,則今吾閩右布政使梅軒徐公(貫)所收集於散落之餘而校定焉者也。公將行之梓,命門生蔡清校而序之’。唯徐貫刊本罕有著錄,未知存亡。民國十六年,徐氏後人刊家集,有《蜀阜存稿》三卷,當即源於明刊本。而此家集本亦不見於各種書目,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全宋文》,於中華書局圖書館發現此本。該本半葉十行十六字,黑口,單邊。卷一爲七言絕句,卷二雜體詩,卷三碑文、記、銘、序。三卷凡詩二百三十三首,文四十七篇。卷首有呂人龍撰《融堂先生行實》,後附門人呂人龍等書、敘。錢氏詩文,散佚大半,猶賴此本保存梗概。

平斋文集

三十二卷 洪咨夔撰 清影宋鈔本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嘉泰二年進士,授如臯主簿,試饒州教授。曆官監察禦史,進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卒諡忠文。咨夔爲政鯁直忠愨,詞旨剴切。忠言讜論,力陳時弊。文學行誼,照映當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八稱‘其詞淋漓激壯,多抑塞磊落之感,頗有似稼軒、龍洲者’。所著《兩漢詔令擥鈔》、《春秋說》、內外制、奏議、詩文行於世。《宋史》卷四百六有傳。

  洪氏文集以經筵進講及制誥之文居多,詩歌雜著僅十之三,南宋紹定年間已刊刻行世。《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一著錄其所作‘《平齋集》三十二卷’,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洪舜俞《平齋文集》一部十一冊,闕’。《國史經籍志》卷五雲‘洪咨夔《平齋集》三十二卷’,又雲‘洪舜俞《平齋集》三十四卷’。《內閣藏書目錄》卷三雲:‘《平齋文集》十冊,不全。……凡三十七卷,闕前四卷。’《菉竹堂書目》卷三載‘《平齋文集》十一冊’。《脈望館書目》著錄《文集》十本。《近古堂書目》卷下有‘宋刻《洪平齋集》’,未注卷數。又《絳雲樓書目》卷三亦著錄‘宋板《洪平齋集》二十冊’,陳景雲注:‘三十二卷。’洪集有三十二卷、三十四卷、三十七卷之本,各本情況已不可究。據勱庵《影鈔宋本平齋文集跋》可知,自宋刊後,‘曆元、明未經翻刻’。宋本《平齋文集》今藏日本內閣文庫,爲世間孤本。至清代,是集仍無刻本,僅有影宋鈔本傳世。《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著錄有‘汪如藻家藏本’。是本已殘闕,四庫館臣嘗割裂他卷拼湊爲三十二卷,以合陳氏《解題》之數。同治十二年,又收入洪汝奎《洪氏晦木齋叢書》中。《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著錄雲:‘《平齋文集》三十二卷,影鈔宋本,宋洪咨夔撰。’《四部叢刊續編》收錄是集,乃據瞿氏舊藏影宋鈔本配宋刊本影印。張元濟《四部叢刊續編本平齋文集跋》曰:‘鐵琴銅劍樓瞿氏有影宋鈔本,……影宋鈔本極精。餘以是書久尠流傳,因亟乞影,將以行世。戊辰秋,中華學藝社有輯印古書之議,餘偕往日本訪書,抵東京,至其內閣文庫,典守者發篋相眎,適見是集,且爲宋刻,瞿氏所闕八卷儼然具存,借影攜歸,與瞿本合印,遂成完璧。’

  此本所收卷端鈐有‘鐵琴銅劍樓藏印’,卷末跋雲:‘洪平齋先生集若干卷,刊於紹定年間,曆元、明未經翻刻,予今獲覩此本,而已失其半,又前後漫漶,不可整理,仍不惜捐貲購之,依式繕寫一過,存者珍如安石粹金,缺者庶或別冀一遇。’蓋即張元濟所謂瞿氏所藏影宋鈔本。此本世所罕見,具有重要版本價值,今據此影印。

○第七十五冊

平斋文集

三十二卷 洪咨夔撰 清影宋鈔本

(見上)

平斋文集

三十二卷、 拾遺一卷 洪咨夔撰 空同詞一卷 洪瑹撰 清同治刻本

洪咨夔生平事蹟見前。
  清同治十二年,洪汝奎《洪氏晦木齋叢書》收錄是集,每卷前署有‘晦木齋校本’一行,其底本乃丁雨生(日昌)舊藏鈔本,即傳鈔閣本。張元濟《四部叢刊續編本》跋謂‘其編次分卷顛倒脫漏,亦不勝僂指’,又曰:‘是館臣所見汪如藻本,必已殘缺可知。古書殘闕,事所恒有,後之人乃必竄易原編,分析卷數,泯其迹以欺世,是則最可憾耳。’

  按所選是集乃據傳鈔閣本刊刻,雖未能盡善,但洪汝奎梓行時,嘗就《咸淳臨安志》、《事文類聚》等近十種書中補輯遺文附刊卷後,洪氏輯補可謂有功。《拾遺》詩文悉注明所采原書,其兩本互異者間亦附注一二,有疑率仍其舊,不敢輕改。另有《附錄》,則爲洪汝奎所編咨夔事蹟,末又附《空同詞》一卷,洪瑹撰。洪瑹字叔璵,自號空同詞客。工詞,時人謂其精警不減周邦彥。今傳《空同詞》一卷,收詞十六首,係毛晉自黃昇《絕妙詞選》中摘出別行者,而非完帙。清同治間,洪汝奎刊《晦木齋叢書》,附《空同詞》于《平齋文集》後,蓋以其同姓氏而然。今據此影印。

野谷诗稿

六卷 趙汝鐩撰 清初鈔本

趙汝鐩(一一七二——一二四六)字明翁,號野谷,寓袁州(今江西宜春),宋太宗八世孫。南宋嘉泰二年進士,主東陽簿,曆知臨川縣、彬州、溫州,授館職。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五十二《刑部趙郎中墓誌銘》稱‘公行能高一世,言語妙天下,而爲人深厚,恥自矜露……博記工文,尤深於詩’。並序其集雲:‘明翁詩兼衆體,而又徧行吳楚百粵之地,眼力益高,筆力益放。卷中歌行跌宕頓挫,剸蛟縛虎手也。及斂爲五七言,則又妥帖麗密,若唐人鍛鍊之作。訂其品,自元和、大曆遡於建安、黃初者也。’《宋百家詩存》卷十三《野穀詩集》亦謂‘其古體詩氣雄筆健,遠追太白,近接坡公。今體詩造境奇而命意新,與四靈分壇樹幟,直欲更出一頭地也’。

  趙氏生前所作有新、舊二稿。其別墅號‘野穀’,故集以此名,據劉克莊《野穀集序》,自謂‘及歸後村,明翁自番禺鈔新舊稿見寄。……此一卷詩最佳,末《寄園丁》四十韻尤高妙’。又作《跋趙明翁詩稿》稱‘嘉熙戊戌,餘嘗爲明翁序詩;後四年,明翁更示近作’,則在新、舊稿之後詩作尚多。劉克莊只謂明翁‘有《野穀集》行於世’,而不詳其卷帙與刊刻情況,宋、明目錄書亦無著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著錄爲馬裕家藏本,蓋以傳鈔行於世者。《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皆著錄有舊鈔本。今傳世《野穀詩稿》六卷,有汲古閣本、讀畫齋本。國內著錄清鈔本近十部,其中鮑以文校補本,據李氏《木犀軒藏書目錄》謂其‘通卷有朱筆校字’,卷三第八葉爲鮑氏鈔補。

  此次所選清鈔本,有‘謙牧堂藏書印’、‘謙牧堂書畫印’,謙牧堂乃清揆敘室名,敘爲康熙時人,可知此集爲清初鈔本。是本與他本相校,亦可證其訛誤或刪改,如卷二《荊門行》‘掠虜’,《四庫》本作‘掠敵’,‘骨肉’作‘骨月’,‘其坐’作‘且坐’,‘泗涕’作‘涕泗’,‘狂胡’作‘彎弧’等,具有重要版本校刊價值。

安晚堂诗集

十二卷(存七卷)、補編二卷、輯補一卷 鄭清之撰 宜秋館刻本

鄭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別號安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嘉定十年進士,累官至左丞相,卒諡忠定。鄭清之爲南宋名相,四登揆席,黻黼二朝,召還真德秀、魏了翁諸君子,時號‘小元祐’。高文大冊,流布人間。前人評其詩多‘俚俗之體’,‘詩多禪語’,而《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謂‘今觀所作,大都直抒性情,於白居易爲近’。劉克莊《丞相忠定鄭公行狀》謂‘自場屋之作,至宗廟朝廷典冊之文,莫不精妙,傳者紙貴’。李之鼎《宋人集本安晚堂詩集跋》亦謂‘其詩翹出時輩,清穩樸茂,未可以多用禪語薄之’。《宋史》卷四百十四有傳。

  其文集情況,據劉克莊所說:‘然散落未嘗收拾,雖玉堂制草,家無副墨。所存惟錄潛邸聖語及表奏、啓劄、詩賦、箴銘、贊偈、記、序、跋、策問、疏、致語、醮詞、諡冊、墓碑、祭文等共六十卷藏於家。’

  林希逸《安晚堂集序》又雲,至清之薨十有七年,諸孫萃公遺文而出之,以文稿囑希逸,‘俾爲之引’。清之卒於西元一二五一年,其集之首刻則當在一二六八年之後。《宋史》本傳雲:‘清之代言奏對,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則其集始刊時當爲六十卷。《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亦謂‘集本六十卷,乃臨安府棚北睦親坊陳解元書鋪刊行’。宋刻久佚,其傳本明代已無著錄,雖倖免湮沒,然久已殘缺,後世僅存詩七卷,故改題曰‘詩集’。《詩集》有汲古閣本,存卷六至十二,後來各本皆源於此。《帶經堂詩話》卷六雲:‘鄭清之《安晚集》六十卷,茲本僅古近體詩第六卷至第十二卷,殘闕多矣。’《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影鈔本,惟存第六卷至十二卷止’。丁氏所言八千卷樓影宋本源于汲古閣。《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七卷,出汪如藻家藏。《兩宋名賢小集》亦以殘本入編。《四庫全書》收有《大典》本《江湖後集》二十四卷,其中有《安晚堂詩》二卷,多爲七卷本所無。民國十年,李之鼎據丁氏本刊入宜秋館《宋人集》丙編,而以《江湖後集》本爲‘補編’二卷。李氏跋雲:此集‘乃傳鈔丁氏八千卷樓本也’,又雲:‘即依《江湖後集》之例,凡詩爲前七卷所有,則留題去詩,於原選次序仍不紊亂。計增補詩一百七十餘首,亦可彌佚去五卷之憾矣。’李之鼎另編有‘輯補’一卷,分輯詩、輯句、輯文三類,並標明出處。卷十二末有‘南城李通校’及‘補遺’兩條。此爲目前鄭集最全之本。民國二十九年,張氏《四明叢書》第八集亦有《安晚堂詩集》,然究其淵源,仍以宜秋館《宋人集》丙編爲據。本叢刊即以李氏宜秋館刻本影印。

南海百咏

一卷 方信孺撰 清康熙時鈔、鮑廷博校本

方信孺(一一七七——一二二二)字孚若,號好庵,興化軍莆田縣(今屬福建)人,累官淮東轉運判官,終廣西漕。嘗從陸遊問詩,陸遊爲大書‘詩境’二字。葉適亦以‘文星真莆中’許之。劉克莊《寶謨寺丞詩境方公行狀》雲:‘公貫穿群書,爲文未嘗起草,初若不入思,細視皆平夷妥帖,無斧鑿痕。’《宋史》卷三百九十五有傳。

  劉克莊謂信孺著‘《南海百詠》、《南冠萃稿》、《南轅拾稿》、《曲江嘯吟》、《九疑漫編》、《桂林丙》三集、《擊缶編》、《好庵遊戲集》皆板行。出嶺後,詩文三卷,《壽湖稿》一卷、《通問語錄》三卷,藏於家’。可知其生前已有八種別集行世,又有二種未刊。據劉克莊《詩境集序》,信孺死‘後四十年,孫香山明府大年會粹公叢稿爲十三卷,別刊《使虜語錄》,以《國史》本傳附卷末,而請餘序之’,知其卒後又有《使虜語錄》刊行。然諸集或行世不廣,故書目多不著錄。《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著錄其詞集《好庵遊戲》一卷,長沙書坊本。又著錄《好庵遊戲詩境集》,但亦久佚,僅存劉克莊《詩境集序》。《兩宋名賢小集》收其《觀我軒集》一卷,乃輯本。信孺著作今僅存《南海百詠》一卷,乃其官番禺時所作,有葉孝錫序。《南海百詠》據劉氏《行狀》,南宋時已板行於世。元大德年間亦曾鏤版,後未有重梓之者,見康熙己亥金《南海百詠跋》。此本後亦不傳,金氏所得乃鈔校本,並雲:‘余家向有鈔本承訛踵謬,不無魯魚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訂正之。今春苕賈錢仲光攜一冊至,點畫精楷,裝潢鄭重,卷端有印章曰“絳雲樓”,乃知爲虞山錢氏家藏善本。借觀三日而校勘之。功畢,因命學徒重爲繕寫,珍諸篋笥,視向之承訛踵謬者相去遠矣。’後來各本皆祖於此。金氏鈔校本後爲阮元所得,遂進呈,編入《宛委別藏》中。《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亦著錄‘《南海百詠》一卷,舊鈔本。……舊爲鮑氏藏書’。清道光中,吳蘭修將是集刊入《嶺南叢書》,有吳氏《南海百詠跋》,其本有葉孝錫《南海百詠序》及金跋,當源於康熙金氏鈔校本。咸豐三年,仁和胡珽據《嶺南叢書》本以木活字刊入《琳琅秘室叢書》,胡氏撰有《校訛》。《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著錄有‘胡氏叢書新刊本’。光緒十三年,會稽董金鑒再以木活字重排《秘室叢書》,董氏撰《續校》。《叢書集成初編》即據光緒《秘室叢書》本排印。除上述叢書本外,光緒八年廣東學海堂有單刻本。

  本次所選爲金氏鈔本,有鐵琴銅劍樓、海甯楊氏藏書印,可知此本嘗爲清代名家收藏,卷內有鮑廷博校改之迹,彌足珍貴。爲後來各本所祖,卷首有葉孝錫《南海百詠序》,卷末有金跋,今據此影印。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五十一卷 真德秀撰 明正德元年刻本

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字希元,一字景元,號西山,浦城(今屬福建)人。南宋慶元五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卒諡文忠。真德秀爲南宋大儒,德粹行方,雅度寬夷,學者仰之如山。爲文醇麗有體,吳淵《鶴山集序》謂‘近世言文者曰真(德秀)、魏(了翁),要皆見道君子歟!’晚歲論文尤尚義理,本教化,不事華藻,歷歷皆肺腑中語,足以感化人心,爲後世準則。《宋史》卷四百三十七有傳,劉克莊爲作《行狀》,魏了翁作《神道碑》。
  真德秀一生著述甚富,據《宋史》本傳及《行狀》有《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詞草四六》、《清源雜誌》、《星沙雜誌》、《獻忠集》、《江東救荒錄》等,所作詩文,生前已有小集刊行。全集本《西山集》,《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一著錄爲五十六卷,未見宋人序跋,編刊始末不詳。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真西山文集》一部三十冊,殘闕’,《菉竹堂書目》卷三同。《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西山文集》二十九冊,不全’,‘凡五十五卷,闕十九、二十卷’;又一部十九冊,‘不全,闕四十六至四十七卷’。其他如《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著錄‘《真西山集》二十冊,五十五卷’,《國史經籍志》卷五、《世善堂藏書目錄》下、《徐氏家藏書目》卷六、《絳雲樓書目》卷三皆著錄爲五十六卷。按五十五卷與五十六卷實爲一本,五十六卷本中有一卷爲附錄。清代猶存宋刊殘本,爲黃丕烈所藏,有鈔補,《百宋一廛書錄》著錄,顧廣圻《百宋一廛賦》敍述頗詳。是集至元代有刊本傳世,見《天祿後目》卷十一著錄,今國內藏元刊本一冊,僅存卷十四、十五。至明代,是集凡三刊:一爲正德十五年至嘉靖元年黃鞏、張文麟刻本,五十一卷;一爲嘉靖三年書林精舍刻本,五十一卷;一爲萬曆二十六年景賢堂刻本,五十五卷。三本皆有目錄二卷,書名相同。以上三本國內皆有著錄。崇禎十一年、康熙四年嘗兩次修補萬曆板刊行。清刊真氏集,計有康熙家祠本、雍正元年刊本、乾隆二十九年刊本等,乃萬曆本之延續,皆爲五十五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著錄爲福建巡撫採進本。
  嘉靖元年刻本卷首有正德十五年黃鞏序,稱建甯太守張文麟得舊本於楊乾叔,禮請黃鞏同校正,付梓刊行。卷末張文麟跋語亦雲。是集刊成于嘉靖元年。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卷中鈴有‘鐵琴銅劍樓’藏書印。要之,是本爲明刻中最早之版本,又經清代名家庋藏,彌足珍貴,今據此影印。

○第七十六冊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五十一卷 真德秀撰 明正德元年刻本

(見上)

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一百十卷(缺第一百八卷) 魏了翁撰 明嘉靖二年銅活字印本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慶元五年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卒諡文靖。了翁爲南宋大儒,究經學古,自爲一家,與真德秀齊名。凡爲文章,深衍閎暢,豪贍雅健。《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謂其‘所作醇正有法,而紓徐宕折,出乎自然,絕不染江湖遊士叫囂狂誕之風,亦不染講學諸儒空疏拘腐之病,在南宋中葉,可謂翛然於流俗外矣。’《宋史》卷四百三十七有傳。

  魏了翁著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周易集義》、《易學隅》、《周禮井田圖說》、《古今考》、《經史雜鈔》、《師友雅言》等。了翁歿後十餘年,其二子魏近思、魏克愚萃其遺稿,刻梓於姑蘇,有吳淵序。吳潛《後序》曰:‘公之子近思、克愚相與蒐遺綱佚,有《正集》、《外集》、《奏議》凡一百卷,將鋟梓行於世。’時在淳祐辛亥,刻成當在此後不久。宋刻又有溫陽本,據開慶元年佚名《鶴山集跋》稱其‘字畫精,紙墨善’,然‘舛誤猶姑蘇本’,蓋據姑蘇本翻刻。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萬卷堂書目》卷四、《內閣藏書目錄》卷三、《絳雲樓書目》卷三皆嘗著錄百卷本,題曰《鶴山先生文集》。《國史經籍志》卷五亦著錄《文集》百卷。官私所藏,當即姑蘇、溫陽二本。兩本後皆失傳。魏集今存宋開慶刊本,題《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乃開慶元年刻於成都,詳見佚名《鶴山集跋》。此本於百卷外又增刻數種,因題曰‘大全文集’,凡一百十卷,今存本缺十八卷,存卷中亦時有缺葉。《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徐氏家藏書目》卷六、《寶禮堂宋本書錄》皆著錄此本,清初藏於徐氏傳是樓,後由黃丕烈收得,有跋,並著之於《百宋一廛書錄》,《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民國時,嘗影印入《四部叢刊初編》中。是集至明代有兩種刻本:一爲明錫山安氏活字排印本,一爲嘉靖三十年邛州吳鳳刊本。《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爲鮑士恭家藏本,即邛州刊本。魏集於清代無刊本,唯同治十三年盱眙吳棠望三益齋刊《鶴山文鈔》三十二卷,附《周禮折衷》四卷、《師友雅言》一卷,宣統二年成都官印局有重修本。

  明代安氏、吳氏兩本,吳氏本收入《四庫全書》中,唯安氏本未嘗重印。安氏銅活字本每卷有‘錫山安國重刊’一行,版心上方有‘錫山安氏館’五字。有嘉靖壬午邵寶序,次年劉瑞序、暢華跋。據序跋,知此本乃蘇州知府內江李某所校,原本僅十得其九,嘉靖二年由無錫知縣暢華令安氏館印行。安氏本雖多訛奪,中間卷次亦複淩亂,如卷首目錄即多奪誤,正文卷四十八後即爲‘卷五十附五十一、五十二’,而中縫則爲‘卷四十九’之類,但此本傳世稀少,且可補宋本部份缺逸,故據此影印。

○第七十七冊

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一百十卷(缺第一百八卷) 魏了翁撰 明嘉靖二年銅活字印本

(見上)

平塘陶先生诗

三卷 陶夢桂撰 宜秋館刻本

陶夢桂(一一八〇——一二五三)字德芳,晚號平塘老人,進賢(今屬江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進士,仕至荊湖制機兼通判嶽州,去官閒居。寶祐元年卒,年七十四。見《宋詩紀事補遺》卷六十五。

  其集凡三卷,明以前未見著錄。今唯浙江省圖書館著錄清刻本一部。《開有益齋讀書志》卷五雲:卷一、卷二律詩,卷三爲附錄,有辟書、墓誌、祭文、輓章、薦狀諸文,皆他人之作。輓章諸人如丁師正、危驂、羅一鶚、羅一龍、陳棨、樊夢辰、易中行、胡文舉、危彪詩附此以傳,末附其四世孫陳以禮所撰墓表。夢桂詩八十七首,有景定壬戌九月己醜同年生玉局散仙李義山序,雍正甲辰族孫陶成序。民國時,李氏宜秋館以清刻本刊入《宋人集》丙編。卷首有李義山諸序,卷三末有‘南城李松韻珊校’七字,卷末有李之鼎跋。今據宜秋館刻本影印。

○第七十八冊

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

七卷 釋紹嵩撰 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

釋紹嵩號亞愚,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定中住嘉禾大雲寺。集古詩佳句成編,其自序雲:‘餘以禪誦之暇,暢其性情,無出於詩。但每吟詠,信口而成,不工句法,故自作者隨得隨失。今所存《集句》也,乃紹定己醜之秋自長沙發行訪遊江浙,村行旅宿、感物寓意之所作。越壬辰五月中澣,嘉禾史君黃公尹元以大雲虛席俾令承乏。八月初九日,永上人來訪,……力請至再至三又至於四,遂發囊與其編錄,得三百七十有六首,離爲七卷,題曰《江浙紀行》以遺之。’時人楊夢信、楊天麟、陳書囗等皆有《題江浙紀行集句詩》。是集南宋時已刊刻行世,今所存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卷首有釋紹嵩自序,卷末有‘嘉熙改元丁酉良月師孫奉直命工刊行’二行,又有紹定四年宣城陳應申《亞愚江浙紀行集句詩跋》。宋刊本今已不可見,現存多種抄本傳世。除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又有丁氏舊藏醉經樓鈔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著錄。《四庫全書》本《江湖小集》、石門顧修讀畫齋本《南宋羣賢小集》皆收有是集。

  此次所收爲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諸本之中以此爲佳,與他本相校,多有互異之處,如卷一《發長沙》‘一雨洗煩暑’,《四庫》本作‘一雨洗煩熱’;又如《客思》‘雙鬢易蒼浪’,《四庫》本作‘雙鬢易滄浪’,可知是本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今據此影印。

渔墅类稿

八卷 陳元晉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陳元晉字明父,蜀人,後遷居崇仁(今屬江西)。南宋嘉定四年進士,初授雩都尉,遷知福州、融州,累官邕管安撫使。元晉嗜學好義,爲德於鄉人者甚多,曆官所至,俱著政績。嘗建漁墅書院,因以名集。

  其集編刊情況不詳,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陳元晉《漁墅類稿》一部四冊,全’。《菉竹堂書目》卷三載有四冊。至《內閣藏書目錄》則曰:‘《漁墅類稿》五冊,不全。……止存甲、乙、丙、丁、己五冊。’《國史經籍志》卷五、《千頃堂書目》皆著錄爲十卷。原本久佚,今存清乾隆翰林院鈔本,乃《四庫》館臣輯自《永樂大典》,共二冊,朱文鼎、孫曙滄校。卷內校改添補之處隨葉可見。如卷八《喜雨上項師》‘苗若遂楛無此水’,‘楛’字旁改作‘枯’字。同卷《得主管仙都之令》‘頭街清甚管三都’,‘三’字旁改作‘仙’字。該本後收入《四庫全書》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雲:‘今檢《永樂大典》中尚存雜文八十餘首,各體詩一百一十餘首,謹以類編輯,釐爲八卷。’民國時,嘗以文淵閣《四庫》本影印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按此次所選乾隆翰林院鈔本爲斯集初輯本。是本與《四庫》本參校,多互異之處,如卷七《朱明洞天》詩‘卸帆試略羅浮秋’,《四庫》本‘卸帆’作‘卸颿’;‘月微月莊海茫茫’,《四庫》本‘月微’作‘星微’。又翰林院本中帶有‘胡’、‘虜’諸字,四庫館臣在鈔錄時悉皆改動,如《和馮眉州十九字無酒韻》‘賓刀尚染胡兒血’,《四庫》本改‘胡兒’作‘健兒’,似此之類,皆足以供讀《四庫》者參考。

翠微南征录

十一卷 華嶽撰 黃虞稷鈔、吳錫麒批校本

華嶽(?——一二二一)字子西,別號翠微,貴池(今屬安徽)人。嘉定武舉第一,故時人稱‘華狀元’。爲殿前司官屬,鬱鬱不得志。以謀去丞相史彌遠,事覺,下臨安獄,杖死東市。岳爲人輕財任俠,倜儻似陳亮。《宋史》卷四百五十五有傳。

  嶽有詩自號《翠微南征錄》、《翠微北征錄》,皆不著于《藝文志》及書目,亦未見宋人序跋,其初始編刊情況不詳。據清黃丕烈、吳錫麒《鈔本翠微南征錄跋》可知:《翠微南征錄》十一卷,元、明以來世鮮傳本。張元濟《四部叢刊三編》影印《翠微南征錄跋》雲:‘明嘉靖時有王崇志刊本,外間罕見。’清康熙間,溫陵黃虞稷(俞邰)始於史館鈔得之,屬池人郎遂刻之。郎氏以爲此係華氏別集,重加編次,以原第一卷爲卷首,即《上皇帝書》,卷一以下爲古今體詩,共十卷,詩居十九,而以明嘉靖王崇志本點竄填補,益加刪削,大失本真,且奪文甚多,故頗致後人譏議。郎本刻於康熙三十年,郎氏所用明嘉靖王崇志本今未見著錄。故郎本雖未盡善,亦有保存華氏文集之功。四庫開館,浙江採進者爲郎刻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著錄爲爲汪如藻家藏本。嘉慶丙子(二十一年),吳錫麒出舊鈔與郎刻讎比,作跋以指刻本之謬。並有《補遺》,而稱舊本乃黃鈔‘原本’,當即康熙間黃虞稷所鈔。黃丕烈亦嘗購得一鈔本,有跋,稱鈔本‘雖不甚舊,而取此儷《北徵集》,適爲兩美之合,因置之’云云。此本後歸涵芬樓。除涵芬樓本外,另有汲古閣本,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著錄,稱‘極精,版心有“汲古閣”三字’。該本原爲張金吾舊藏,見《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三十一。此外,是集尚有清鈔本傳世,皆十一卷本,見《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九、《靜嘉堂秘笈志》卷三十七著錄。

  今所據爲吳錫麒批校黃虞稷鈔本,卷首錄《宋史》本傳,有‘錢塘吳錫麒校批’七字,卷末有吳錫麒《補遺》。此本鈔錄既古,複經吳錫麒批校,可資參攷之處實夥,如卷六《訓小童》有‘敢煩提耳爲開蒙’,眉批‘提一作捉’,同卷《西爽》有‘主人北裏恣豪華’,眉批‘華一作奢’。若是本與《四庫》本相校,亦多互異之處,如卷四《次李信州七十韻》‘良平在右肩’,《四庫》本作‘良平左右肩’,又如‘標自’《四庫》本作‘幖自’,‘飯從’作‘劍從’,‘伏居延’作‘仗居延’,‘期環轍’作‘欣環轍’等等,足資攷證,今據此影印。

翠微南征录

十卷、首一卷 華嶽撰 清劉世珩刻,鮑廷博、勞權、傅增湘校本

華岳生平事蹟見前。

  其所著《翠微南征錄》除清鈔本外,另有清刻本行世。清光緒十五年,文萃堂刊木活字本,今有著錄。劉世珩《刊翠微南征錄跋》雲:‘《四庫》本作十一卷,疑詩本十卷,添《雜記》爲十一卷,活字本疑有省併。’光緒二十八年,貴池劉世珩又將其刊入《貴池先哲遺書》中,劉氏跋稱‘以文瀾閣本付刻,去其複出者,而以《雜記》作十一卷,庶與《四庫》相合’。劉氏初刻本不佳,後又據傅增湘以鮑廷博、勞權校本所校之郎刻本重刻,卷首有郎遂《凡例》,卷一下有‘同裏後學郎遂編次,王爾綱校閱’,每卷下皆注明編次和閱者姓氏,卷末有繡水王蓍題跋及郎遂序。據是集凡例,原本開卷即上甯宗皇帝書,卷末附《宋史》本傳,而‘今以本傳先之,而上書次於其後,並錄劉廷鑾《裏宅記》附焉’。原詩雖分體,而以五七言古相雜,且先七言古今,而‘今以五言古先之’,其他各體詩亦重加編排。原本僅以詩分卷,‘今旁搜幽討,錄其帙事,列之卷末,爲雜錄一卷’。是本與清鈔本相校,多有互異之處,如卷一《贈劉相士》‘古括子劉子’,鈔本卷三‘古括’作‘右括’。是本經鮑、勞、傅諸名家勘校,其價值更在諸本之上,足資攷證者實夥,如卷一《贈武夷相者祝跛》詩題眉批:‘按鈔本作《贈祝跛》。’‘事業冷於水’,‘於’字旁改作‘如’;‘武夷有跛孝’,改‘跛’爲‘相’,眉批:‘鮑雲郎刻相。’又如《贈劉相士》‘與子訪黃石’正文改‘與’爲‘約’,眉批:‘鮑注雲:郎刻約。’其他批校改定者隨處可見。

翠微北征录

十二卷 華嶽撰 貴池先哲遺書本

華岳生平事蹟見前。

  所著《翠微北征錄》十二卷,乃作者投進文字,皆兵家之言。清人亦著錄爲別集,當時有坊刻本行世。據《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一三八雲:‘嘉定六年十月二十八日臣僚言:國朝令甲,雕印言時政邊機文書者皆有罪。近日書肆有《北征讜議》、《治安藥石》等書,乃龔日章、華嶽投進書劄,所言間涉邊機。乃筆之書,鋟之木,鬻之市,泄之外夷,事若甚微,所關甚大。乞行下禁止,取私雕龔日章、華嶽文字盡行毀板。其有已印賣者,責書坊日下繳納,當官毀壞。從之。’所謂《治安藥石》,即《北征錄》之一部份。繼坊刻本後元代又有鈔本行世。《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著錄雲:《翠微先生北征錄》十二卷,元鈔本。此書亦華嶽所著,傳本絕稀,《四庫書目》未採。是本猶出元人所鈔,有嘉慶庚申顧廣圻跋。是集至明、清亦無刊本,《四庫全書》亦未收錄,僅見於清代藏書家目錄或題跋。黃丕烈《鈔本翠微南征錄跋》雲:‘余向藏《翠微先生北征錄》,係舊鈔本,外間罕有也。’黃丕烈所藏元鈔本後爲瞿氏所得,《四部叢刊三編》據黃本影印。黃本今藏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元鈔本,顧廣圻跋,三冊’。今傳世之《北征錄》,皆源於黃丕烈舊藏元鈔本。顧廣圻《思適齋書跋》卷四《翠微北征錄跋》稱《北征錄》‘世鮮傳者,得觀於讀未見書齋’云云。《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亦有著錄:‘《翠微先生北征錄》十二卷,舊鈔本,愛日精廬藏書。’張氏《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三十一著錄。至光緒庚子,貴池劉世珩以鈔丁氏十萬卷樓本刊入《貴池先哲遺書》,跋稱丁氏本‘即傳錄瞿氏本’;又曰‘此書實祇文兩篇,次爲五卷,或十一卷,或十二卷,均非原次也。然無他本校定,祇可仍之’。卷末有嘉慶顧廣圻、光緒庚子劉世珩跋。今據貴池先哲遺書本影印。

勿斋先生文集

二卷 楊至質撰 正統道藏本

楊至質字休文,號勿齋,豐城(今屬江西)人。江西閤皂山道士,南宋淳祐中敕賜高士、右街鑒儀,主管教門公事。是集皆四六書啓,多與當時人物來往酬答之作。蓋至質嫻於詞翰,頗以文學自負,不屑等於黃冠者流。《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四謂其所作‘雖邊幅稍狹,而對偶工緻,吐屬雅潔,猶有《樊南甲乙集》之遺,正未可以方外輕之矣’。

  是集宋代刊刻情況不詳,後收入《道藏》,今以正統《道藏》(太平部)本爲最早。北京圖書館藏有明鈔《道藏》本。《四庫全書》著錄汪如藻家藏本。今考《四庫》本與《道藏》本收文編次全同,唯《道藏》本卷上末《回王監官賀宣召》,卷下末重出,庫本卷下刪之。蓋汪氏本即出於《道藏》本。《四庫》底本今藏上海圖書館。《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續錄》著錄‘八千卷樓有鈔本,宣統三年李瑞鈔本’。民國九年,李氏宜秋館以鈔文津閣庫本刊入《宋人集》丙編。按是集以正統《道藏》本時代最早,與他本相校,可證訛補誤之處不少,如卷上《太清宮清心齋謝陳提舉》‘此事俱廢’,《四庫》本作‘此事皆廢’,‘將息陰而休影’作‘將息形而休影’,‘苟效寸長’作‘敢效寸長’,可見是本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

杜清献公集

十九卷 首一卷 杜範撰 清鈔本

杜範(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字成之,一字成己,號立齋,黃巖(今屬浙江)人。嘉定元年進士,淳祐間拜右丞相。卒諡清獻。杜範有公輔才,正色立朝,議論鯁切,德業文章,冠絕當代。王棻《鈔本杜清獻公集跋》謂其文‘淵茂條達,氣體豐潔,而其奏議諄切懇到,忠誠溢於楮墨,尤有不可及者’。《宋史》卷四百七有傳。

  《宋史》本傳雲:‘其所著述,有古律詩、歌詞五卷,雜文六卷,奏稿十卷,外制三卷,進故事五卷,經筵講義三卷。’凡三十二卷。明人黃綰序謂其‘舊藏中秘,亦散逸不全,鄉里皆不獲見’,蓋南宋時未經刊刻。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杜清獻公文集》一部八冊,闕’,《菉竹堂書目》卷三亦載八冊。至明嘉靖二十六年,是集始有刊本行世。黃綰序雲:‘先祖文毅公在選部日嘗借錄,僅得古律詩四卷、奏稿十卷、雜文五卷,卷首有黃震《戊辰修史傳》一篇,先祖增錄《宋史》列傳一篇、《文獻書院記》二篇,予今傍搜《赤城集》及鄉里諸載籍,又得若干篇,重爲校訂,釐爲十九卷,仍置史傳、《書院記》於卷首。’《徐氏家藏書目》卷六著錄十九卷,殆爲明刻本。黃氏《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著錄《清獻集》三十卷。據嘉靖本黃綰序,是集三十卷,比本傳少兩卷,或經重編,或佚其二卷,或‘三’字訛,今不可詳。三十二卷或三十卷本後皆不傳,今存以明刻十九卷、別錄一卷本爲古。嘉靖本今唯著錄一部,乃陸心源舊物,藏日本靜嘉堂文庫,見《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八、《靜嘉堂秘笈志》卷三十七著錄。國內僅有清人傳鈔本數部。清鈔本皆十九卷,當並出於嘉靖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著錄汪如藻家藏本,汪本亦由嘉靖本出,而移《別錄》於卷首。至清同治庚午,吳縣孫氏刊《杜清獻公集》十九卷、首一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校勘記一卷。

  按是集與汪如藻家藏本同,或出於汪本系統。《四庫提要》雲:‘有行狀、本傳、祠記等一卷,列於卷首,共爲二十卷,蓋後人重輯之,本非其舊矣。’而庫本鈔錄時已刪汪本卷首,僅將《宋史》列傳附於卷末爲《附錄》。清鈔本《宋史》列傳仍置卷首,另有《戊辰修史傳丞相杜範》一篇。《四庫》本卷一有四言古詩,而清鈔本無。清鈔本有缺文脫句,亦可賴《四庫》本補足。但清鈔本未經館臣竄改,可據此校正《四庫》本改動之文,如卷六《邊事奏劄》有‘自韃虜南寇’,《四庫》本改作‘自敵人南下’,又‘虜當自退又曰韃虜巳退’改作‘敵當自退又曰敵人已退’,‘韃虜叛金’改作‘敵人滅金’等。是集清鈔本國內稀見,故據此影印。

敝帚稿略

八卷 包恢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包恢(一一八二——一二六八)字宏父,一字道夫,號宏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諸父皆朱熹、陸九淵門人。恢少從諸父學,嘉定十三年進士及第,調金溪主簿,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城縣侯。卒諡文肅。《宋史》卷四百二十一有傳。

  其所著《敝帚稿略》乃作者自編,其《自識》雲:“疇昔雖或有斐然妄發,未嘗留稿。中間有親友見之,不忍棄,爲之收拾類聚,因而成編,遂有誤傳錄以去者,於是不能掩其惡而匿其醜。予每病之,乃就其間選其彼善於此者姑別存之,名曰《敝帚稿略》。”其後門人鄭無妄將是集付梓,並作《敝帚稿略書後》,謂先生謙遜未遑,僅示其略。學者果能以謝上蔡讀《論語》法讀斯稿,則先生之文固略矣;而先生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者,果可以詳略求哉?無妄敬刻之純軒,與四方之士共之’。方回跋其集,頗有貶辭,以爲狂怪,至有‘世道衰而怪物作’之語。而劉壎《隱居通議》卷十七雲:‘平生爲人作豐碑巨刻,每下筆輒汪洋放肆,根據義理,娓娓不窮。蓋其學力深厚,不可涯涘。’《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亦謂‘今觀所作,大都疏通暢達,沛然有餘’。

  是集《文獻通考·經籍考》、《宋史·藝文志》皆未著錄,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包宏齋《敝帚集》一部五冊,闕’,《內閣藏書目錄》無其目。《菉竹堂書目》卷三亦載‘包宏齋《敝帚稿》五冊’。原本久佚,今傳乃乾隆翰林院鈔《永樂大典》本,後錄入《四庫全書》,爲《四庫》底本。《總目》稱‘今從《永樂大典》採掇編輯,共得文七十餘首、詩八十餘首,釐爲八卷,而以恢《自識》及門人鄭無妄《書後》附錄於末簡,尚略見是集之始末也’。民國十年,李氏宜秋館據傳鈔《四庫》本刊入《宋人集》丙編。

  按清乾隆翰林院鈔本爲後來各本所祖,與《四庫》本相校,多有相異之處,如卷三《象山先生年譜序》‘器之高’,《四庫》本作‘器識之高’,‘不踰二二月’作‘不踰二三月’;又如卷八《李養源自號蒙泉求詩於東平包某作以贈之》,《四庫》本改‘作以贈之’爲‘作此以贈’,從中可見《四庫》館臣鈔錄時改動之迹。

玉楮诗稿

八卷 岳珂撰 明鈔本

岳珂(一一八三——一二三四)字肅之,號倦翁,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寓嘉定,岳飛孫。官至戶部侍郎、寶謨閣學士,封鄴侯。珂少隨父帥廣,與劉過、辛棄疾相善。文學矯矯,爲一時宗。所著有《桯史》、《金陀粹編》、《金陀續編》、《愧郯錄》、《玉楮詩稿》、《棠湖詩稿》等。《宋史》卷三百六十五有附傳。

  《玉楮詩稿》乃作者手編,其編年起自理宗嘉熙戊戌,迄於庚子。岳珂《玉楮集序》雲:‘昔宋人有刻玉爲楮,三年而成一葉,雜於楮葉中而莫之辨,工蓋如是其巧也。……予自戊戌西遡沔鄂,庚子東遊當塗,歲凡三周,裒彙詩稿得三百五十有八,名以《玉楮》,因爲之序。’是集至明代始有裔孫岳元聲、岳和聲、岳駿聲刻本。《絳雲樓書目》卷三著錄。嘉慶十三年吳騫跋明刊本雲:‘右《玉楮詩稿》八卷,據岳倦翁跋,自寫清本,凡百零七版,今正合其數。每卷首題“十六世孫元聲等藏墨”,殆明時即依倦翁手錄傳寫付梓,故版數適符,而字句間猶不免晉豕。’是集刻於明嘉靖間,爲後來各本之祖,於傳本中最具權威。《萬卷精華樓藏書志》卷一百十五、《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十四、《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等等皆有著錄。除明刻外,另有明、清鈔本傳世,見於著錄者凡十餘部。盧文弨《玉楮詩稿跋》雲:‘明嘉靖間,其裔孫尚書元聲刻而傳之,今版本不可得矣,外間所傳寫者率訛缺。’《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亦雲《玉楮詩稿》八卷,宋岳珂撰,明寫本,前有岳氏自序,後有褐山王士禎跋,此安邱張氏藏本,即《四庫》本所從出。《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亦謂‘《四庫》著錄係安邱張氏鈔本’。《四庫全書》該書《提要》引王士禎《居易錄》稱‘是集流傳絕少,安邱張貞得高唐王家舊鈔本,乃錄而傳之,蓋亦罕覯之笈矣’。而《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四著錄爲鮑士恭家藏本,即丁氏本,又與庫本提要不符,殆紀昀刪潤之疏誤。此外,《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又雲:‘振綺堂有石倉吳氏鈔本,有刊本無而採自他書增補者。’《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著錄:‘此吾鄉吳石倉老人手寫本,並輯附錄一卷於後。’另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有‘抱經堂寫本,經盧弓父手校’。

  按所見明鈔本卷首有王士禎跋及嶽珂自序,每卷下有‘相台岳珂肅之著,十六世孫岳元聲之初、和聲爾律、俊聲季有藏墨,後學門人周念祖令孺、駱雲、程天遊讎訂’字,卷末有王士禎記,江安傅增湘手跋,是即《經眼錄》所載‘明寫本’者也,亦即《四庫》本所依底本。按是本卷末傅氏《跋》雲:‘宣統三年於廠市見鈔本《玉楮詩稿》,因屬人照寫此冊,存之篋中。後知此鈔本乃出於元聲刻本,不足貴。’後從書賈得明中葉鈔本,‘卷首無五行人名,空格仍存舊式,爲安丘張貞所藏,即《四庫》著錄之底本。卷尾有漁洋山人手跋四行,再校一過,改正積百餘字,卷五、卷六並補闕詩各一韻’。所雲‘補闕詩’即卷五《挽張貢文二章》‘遺恨寂寞’闕句下補‘閟重泉’三字,卷六《自歲前逮夏初日始辭免有感而行》詩末補‘君恩廣大知難報,贏得菱花雨鬢斑’,正可補《四庫》本之闕。又是本凡遇‘皇’、‘宸’、‘詔’等字其上皆空一格,或仍存宋版舊式。

玉楮集

八卷附錄一卷 岳珂撰 沈曾植校三怡堂叢書本

岳珂生平事蹟見前。

  珂集除明刻本及明、清鈔本外,民國十一年,河南官書局刊《三怡堂叢書》收《玉楮集》八卷、附錄一卷。卷首有《四庫全書提要》及張鳳台序、附錄,每卷下有‘三怡堂叢書’字樣,卷左上有校語曰,‘明寫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末沈乙盦跋雲:‘《玉楮詩稿》,明寫本,安丘張貞所藏,王漁洋跋語五行,審其行格,從宋刊出。餘昔年觀於廠市,遂以新寫本校定,頃爲朱翼庵所得,因從之假閱,複以此中州新刊再勘,然展轉沿訛,益複滋盛。緣此刻出於《四庫》傳錄,視鈔本照嶽元聲所刊者又下一等矣。’卷內所校字逕改於其旁。

  按是本與明鈔本相校,卷一《餞紫微高侍郎朝天》‘堪禦侮’旁校作‘蕩強虜’,明鈔本即作‘蕩強虜’;又‘偃武修文’,旁校作‘掃穴犁庭’,‘此軍’旁校作‘此胡’,明鈔本亦同。而是本與明鈔本亦有互異之處,如該篇內有‘奏凱’,明鈔本作‘奏愷’,實可相互參證。是集與《四庫》本相校亦有不同之處,如《餞紫微高侍郎朝天》‘堪禦侮’,《四庫》本作‘肅幹櫓’,‘若比此軍’作‘若比此時’,其他相異之處仍複不少。是本經清人校勘一過,具有重要版本價值,今據此影印。

棠湖诗稿

一卷 岳珂撰 宋臨安陳宅書籍鋪刻本

岳珂生平事蹟見前。

  《棠湖詩稿》乃所作宮詞一百首,皆詠北宋時事,前有珂自序,今有宋本傳世。據黃丕烈《毛鈔本棠湖詩稿跋》雲:‘嘉慶乙丑冬,錢塘何君夢華訪餘,出其友所藏宋刻《棠湖宮詞》示餘。’傅增湘《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四亦著錄雲:‘《棠湖詩稿》一卷,宋岳珂撰。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刊本,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闌,版心記字數。卷尾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印行”小字二行。’宋本大題《棠湖詩稿》,後有小題‘宮詞一百首’,岳珂有《宮詞序》。是集宋、明書目未嘗著錄,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始載之,雲:‘宋板岳倦翁《宮詞》、宋板《石屏詞》、許棐《梅屋詞》,二本合一套。許、岳二家,人間絕無,《石屏》比世行本不同,一校便知。’宋本後爲乾隆時編修官錢福胙所得,道光辛巳(元年)其子錢儀吉《棠湖詩稿跋》雲:‘予家舊藏宋本《棠湖詩稿》一卷,凡宮詞一百首。’《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著錄所藏舊鈔本雲:‘宋刻舊藏汲古閣毛氏,曾影鈔以傳,今在吳門姚彥士方伯家。’《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四著錄爲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存目未收,以爲‘宋以來公私書目悉不著錄,疑是厲鶚等所作,好事者嫁名於嶽珂’。按《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壬集雲:‘《棠湖詩稿》一卷,岳珂撰。嘉熙庚子自序,爲十六世孫元聲等重刊。’則岳元聲刊《玉楮詩稿》時,蓋同時亦刊《棠湖詩稿》。是集除宋刊本外,又有汲古閣影宋鈔本,見《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靜嘉堂秘笈志》卷三十八、《北京圖書館館藏善本書目》著錄,其非厲鶚所僞造已明。乾隆、嘉慶間,吳騫輯刊《拜經樓叢書》,收入是集;光緒二十年,吳縣朱氏校經堂刊《重校拜經樓叢書十種》,亦有是集。光緒九年,歸安姚覲元輯《咫進齋叢書》,將此集刊入第一集,附刻錢儀吉跋。《四庫提要辨證》謂‘姚氏所刻已改易其行款,刻亦不精,且有闕字’。《叢書集成初編》據咫進齋叢書本排印。民國八年,嘉興錢氏嘗據宋刻本影印,今有著錄。

  按宋刻每半葉十行,每行十八字,卷末有錢儀吉、錢駿祥、傅增湘、鄧邦述跋。此本爲現行各種《棠湖詩稿》版本之祖,又曾經名家收藏題識,價值自是不菲,故據此影印。

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三十六卷 方大琮撰 清鈔本

方大琮(一一八三——一二四七)字德潤,號鐵庵,又號壺山,莆田(今屬福建)人。開禧元年進士,授南劍州州學教授。淳祐中爲寶章閣直學士、知隆興府。淳祐七年卒,年六十五,諡忠惠。見劉克莊撰《鐵庵方閣學墓誌銘》。

  劉克莊《墓誌銘》雲:‘遺文皆精妙可傳,有奏議、外制、雜著若干卷。’但大琮所著文集生前尚未編定。方氏歿後,劉克莊嘗從其家得《諫垣奏疏》四、又二疏稿而未上,《右螭直前疏》二、《西垣繳疏》三、《進故事》八、雜表章二十五,《外制》三十六,共八十篇。另有與他人尺牘及決訟文,由‘公之子演孫方彙次爲別集雲’。劉克莊所載之本在宋末刊刻情況不詳,亦無著錄。至明正德七年,大琮族孫方良節‘因舊本輯之爲若干卷,複梓以傳’,又謂‘公舊本無恙,茲複煥然以新’,則宋本是時猶在,正德本當即翻宋刻,見林俊序。正德本四十五卷,作者族孫方良永、良節所刊,今所存以明正德本爲古。《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靜嘉堂秘笈志》卷三十七皆有著錄。傅增湘《明正德本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跋》以及《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四述其版式雲:是集題‘廣西按察司按察使族孫良永校正’,‘廣東布政司右參政族孫良節編刊’,前有正德七年壬申鳳山見素子林俊序,正德八年癸酉南海病夫張詡廷實序。明萬曆八年,李時成又刊《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選》六卷,見李氏《忠惠鐵庵方公文選序》。《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著錄爲鮑士恭家藏本,凡三十七卷,雲‘此本乃其族孫良永、良節等蒐輯編成,蓋散亡之餘,已非全帙矣’。傅增湘跋其所藏正德本雲:‘鮑氏所進即此正德刊本,何至卷數歧出至此,意當時必失去末冊,故所存止此耳。此外張金吾、瞿鏞所藏鈔本皆稱三十六卷,陸心源藏鈔本二十六卷,大抵多緣殘佚而致誤也。’是集除刻本外,亦有多種鈔本。據《浙江採集遺書錄》有《鐵庵方公文集》三十七卷,鮑士恭鈔本。《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著錄有‘《鐵庵方公文集》三十六卷,舊鈔本’,並雲‘舊爲海甯楊氏藏書’。而張金吾、瞿鏞所藏三十六卷本《鐵庵方公文集》亦皆舊鈔本。《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雲:‘《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三十六卷,方大琮撰,清鈔本,十冊。’

  此清鈔本每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鈐有‘鐵琴銅劍樓印’及‘海甯楊芸藏書之印’,嘗爲清代名家收藏,彌足珍貴,今據此影印。

○第七十九冊

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三十六卷 方大琮撰 清鈔本

(見上)

 

臞轩集

十六卷 王邁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王邁(一一八五——一二四八)字實之,號臞軒,興化軍仙遊(今屬福建)人。南宋嘉定十年進士,官終知邵武軍。《宋史》卷四百二十三有傳。

  王邁爲人磊落,立朝敢言,嫉惡尤甚。劉克莊贈之詞雲:‘天壤王郎,數人物,方今第一。’評價甚高。其爲文昌明俊偉,無溫潤深沈之氣,類其爲人。劉克莊《跋傅渚詩卷》謂‘其文字膾炙萬口,其論諫雷霆一世,雖偶然引筆行墨,爲古風近體,單辭半簡,皆清拔巨麗,有一種風骨’,其《臞軒王少卿墓誌銘》亦謂邁文‘抑揚頓挫,開闔變化,各有態度,不主一體。初若不抒思,徐考其機鍵密,首尾貫,音節諧,若他人嘔心肝、抉胃腎而成者,子昂、太白之流也’。其集編刊情況不詳。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王臞軒文》一部七冊,闕’,《內閣藏書目錄》不著錄。《菉竹堂書目》卷三亦載‘《王臞軒文集》七冊’。傳本久佚,今存乃清乾隆翰林院鈔《永樂大典》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雲:‘邁所著文集,《宋史·藝文志》不著錄,惟明錢溥《秘閣書目》載有《臞軒集》七冊,王圻《續文獻通考》亦有《臞軒集》二十卷,是明代尚有傳本。今世所存祇《臞軒四六》一卷,皆啓劄駢偶之作,蓋即從集中鈔出別行,偶然獨存者也。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兼採他書所引附益之,共得文一百七十一首,詩四百四十三首,詩餘五首,釐爲一十六卷。計其篇目,約略得十之七八矣。’《大典》本後錄入《四庫全書》。民國時,嘗以庫本影印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按清乾隆翰林院鈔《大典》本爲後來各本所祖。與《四庫》本相校,如卷十二《試石鼓墨得月字韻》‘水聲響琤淙’,《四庫》本‘琤淙’作‘崢嶸’,又詩中‘天字’《四庫》本作‘天宇’,其他相異之處亦多有之,從中可見《四庫》錧臣鈔錄時改動之迹。翰林院本世所罕見,彌足珍貴,今據此影印。

臞轩先生四六

二卷 王邁撰 清鈔本

王邁生平事蹟見前。

  除《臞軒集》外,另有《臞軒四六》一卷,凡一百五首,蓋從原集中摘出別行者。《四六》所收,已悉數入《永樂大典》本《臞軒集》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四著錄《臞軒四六》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入《四庫存目》。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刊本《四家四六》,其中有《臞軒四六》一卷,則其《四六》別行已久。《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一著錄:‘《臞軒先生四六》一卷,舊鈔本,謙牧堂藏書。’此集另有李氏宜秋館鈔本,作二卷。蓋原爲一卷,傳鈔本或分爲二也。

  按是集清鈔本有‘謙牧堂藏書記’、‘謙牧堂書畫印記’朱、白文兩印,即《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之本,按謙牧堂爲清康熙時揆敘書堂,可知此本爲清初鈔本,後又經丁丙收藏,彌足珍貴,今據此影印。

后村居士集

五十卷 目錄二卷 劉克莊撰 宋刻本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南宋嘉定二年以父彌正郊恩授官,淳祐初特賜同進士出身。曆秘書少監、中書舍人,官至龍圖閣學士。卒諡文定。林希逸爲作《行狀》。後村在南宋末號文章大家,其詩詞及各體文皆有法度,筆力高妙。林希逸評其‘諸作皆高,律詩尤精絕,李唐諸子所不及。至於駢語,雖祖半山、曲阜,而隱顯融化,鍵奧機沈,表制之外,諸啓尤妙,自成一家’。

  據林氏《行狀》可知,其所著有‘《前》、《後》、《續》、《新》四集,已行於世’。洪天錫《墓誌銘》亦稱:克莊‘早負盛名,晚掌書命,每一制下,人人傳寫,號真舍人。……達官顯人欲銘先世勳德,必託其文以傳。江湖士友爲四六及五七言,往往祖後村氏。於是《前》、《後》、《續》、《新》四集二百卷,流布海內,巋然爲一代宗工。’所謂‘前集’,即林希逸淳祐九年所刊《後村居士集》。林希逸《後村先生大全集序》稱‘予戊申備數守莆,方得《前集》刊之郡庠’,即此本。此集五十卷,目錄二卷。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趙定宇書目》、《脈望館書目》、《近古堂書目》皆有著錄。《述古堂書目》卷二雲:‘劉克莊《後村集》五十卷二十本,宋板。’《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七著錄《後村居士集》宋版二部,前有淳祐九年林希逸序,後有林秀髮銜名。宋刻《前集》本,海內外皆有庋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一著錄:‘《後村居士集》三十八卷,宋刊殘本。’《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著錄‘宋刊宋印本’。陸心源《宋槧劉後村集跋》雲:‘卷一至十六皆淳祐庚戌臘月以前作,卷十七、十八詩話,卷十九、二十詩餘,卷二十一以後皆文也。《四庫》所收卷數與此本同,唯《四庫》本有《賀賈相啓》及《複相啓》、《再賀平章啓》及“詩話後集”,此本無之,豈別一本耶?……此本當爲四集之一,以不收淳祐庚戌以後詩證之,其爲《前集》無疑也。’是集後有宋刻元修本,《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存三十七卷。是集除刻本外,另有明、清鈔本傳世,《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著錄汪如藻家藏本,即‘傳鈔足本’。

  按是集宋刻本卷首有林希逸序,卷一至卷十六題‘後村居士詩’,卷十七至卷五十題‘後村居士集’或‘後村居士文集’,卷末又有林希逸跋,今據此影印。

○第八十冊

后村居士集

五十卷 目錄二卷 劉克莊撰 宋刻本

(見上)

后村集

六十卷 劉克莊撰 明謝氏小草齋鈔本

劉克莊生平事蹟見前。

  除前本外,另有明謝氏小草齋鈔《後村集》六十卷本傳世,前有林希逸《後村居士集序》,文字與前集序同,唯‘五十卷’作‘六十卷’。黃丕烈跋《大全詩集》雲:‘予訪書華林橋顧氏,乃見有六十卷本,與五十卷本有雙夾線、單夾線之別,即如詩話、詩餘並不在現有刊本敘次。蓋後人得宋刻殘零版片任意排比,故六十卷中記敍等類往往羨於五十卷本,知後人就僅存者編卷,彼此自不同也。’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謂‘鈔本各門類收文頗完整,甚至有衍出大全集本者,恐非殘零板片所能拼成,黃氏之說不可信’。考明末宋玨增補本《宋蔡忠惠公別紀補遺》有蔣孟育序,稱謝在杭爲水部時,潛隨人入秘閣,欲翻閱蔡襄集,‘但檢得其書目而無其書,僅鈔《劉後村集》三十冊以歸’。據蔣氏序可知小草齋鈔本殆謝氏入閣後據兩部《大全集》殘本選鈔六十卷,個別篇章或從他書鈔補,故有溢出《大全集》本者,又改林希逸序‘五十卷’爲‘六十卷’。是本雖爲選鈔之帙,蓋內閣所藏爲宋槧,固非輾轉傳錄可比,《適園藏書志》雲《大全集》脫佚字句‘全賴之校出’,故具有重要校勘價值,今據小草齋本影印。

后村先生大全集

一百九十六卷 劉克莊撰 清鈔本

劉克莊生平事蹟見前。

  其所著《前集》版本源流見上。至於《後》、《續》、《新》三集,鹹淳六年林希逸作《後村先生大全集序》嘗述及之,雲:‘後村兩自京還石塘小孤山,二友始求公近稿於其家,積二十年,共成《後》、《續》、《新》三集,今此書傳流遍江左矣。’按開慶元年劉克莊《續稿跋》雲:‘《續稿》五十卷,起淳祐己酉,至寶祐戊午,十年間之所作也。’又雲‘摘取臬司書判稍緊切者爲二卷,附於《續稿》之後’。而後村《新集》爲晚年所作。鹹淳六年,三集由王融刊刻行世。後村歿後,其季子劉山甫取先生四集合爲一部而彙聚之,名以‘大全’,正集一百九十六卷,目錄四卷,共二百卷,詳見林希逸、劉希仁《後村先生大全集序》及張金吾《寫本後村先生大全集跋》。除宋末劉山甫家刻《大全集》本外,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以爲‘似有另一系統之《大全集》本,至少有所謂《詩集大全》’。今上海圖書館藏有殘本《詩集大全》凡十一卷,有黃丕烈等多人題跋,競相詫爲秘笈,詳參《蕘圃藏書題識》卷八。劉山甫家刻《大全集》宋槧全帙久已失傳,範氏天一閣曾庋藏影宋綿紙藍絲鈔本,《天一閣書目》著錄。張金吾、陸心源等藏有從天一閣傳錄本,《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三十一、《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靜嘉堂秘笈志》卷三十七、《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四皆有著錄。《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影印舊鈔本影印。除上述諸本外,今國內藏有《大全集》明、清鈔本數部,明鈔殘本(存卷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七),清鈔本一部殘,一部有翁同書校。

  按清鈔本卷首有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題跋》及題簽,卷一有‘揚州範氏天一閣鈔本’九字。此本與四部叢刊本相校,頗有異同處,如卷三《答湯昇伯因悼紫芝》‘鬥酒‘作’升酒’。又清鈔本有後人批校,如同卷《懷保甯聰老》有‘肯來林下卓庵無’,‘卓’字旁校字作‘築’,叢刊本即作‘築’字,然清鈔本此句眉批雲:‘卓取卓錫之義,不宜改。’故此本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今據此影印。

○第八十一冊

后村先生大全集

一百九十六卷 劉克莊撰 清鈔本

(見上)

○第八十二冊

后村先生大全集

一百九十六卷 劉克莊撰 清鈔本

(見上)

○第八十三冊

后村先生大全集

一百九十六卷 劉克莊撰 清鈔本

(見上)

芸居乙稿

一卷 陳起撰 汲古閣影宋鈔本

陳起字宗之,號芸居,人稱陳道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甯宗時鄉貢第一,時稱陳解元。事母至孝,於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開書肆,鬻書以奉母。與江湖詩人交往甚密,因取江湖間名人小集數十家選刊爲《江湖集》、《江湖後集》、《中興江湖集》等,人盛稱之。蓋嘉定間東南詩人集於臨安,爲文人聲氣薈萃之地。寶慶初,因江湖詩禍,爲史彌遠所黥入獄。

  起著有《芸居吟稿》。元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中曰:‘陳起宗之,杭州人,鬻書以自給,刊唐宋以來諸家詩,頗詳備,亦有《芸居吟稿》板行。’今存《乙稿》,蓋《芸居吟稿》之一種,多爲酬答江湖詩人之什。此集既稱‘乙稿’,當另有‘甲稿’,蓋已久佚。《乙稿》今有汲古閣影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本、《江湖小集》本、讀畫齋本,丁氏嘉惠堂嘗刊入《武林往哲遺箸》,另有《補遺》一卷,《附錄》一卷,《叢書集成續編》即據《武林往哲遺箸》本影印。

  按是集今存本以汲古閣影宋鈔本爲最早,與《武林往哲遺箸》參校,可證其訛誤,如《安晚先生貺以丹劑四種古調謝之》詩中‘三生’《武林往哲遺箸》本誤作‘二生’;又如《史記送後村劉祕監兼致欲見之悰》詩,《武林往哲遺箸》本脫‘兼’字。當然《武林往哲遺箸》本輯有遺詩四十五首,編爲《補遺》一卷,後有《附錄》一卷,爲劉克莊、許棐、危稹諸人與陳起唱和詩什,亦可資參攷。本叢刊據汲古閣本影印。

东山诗选

二卷 葛紹體撰 宜秋館刻本

葛紹體字元承,黃巖(今屬浙江)人。與弟應龍師事葉適,號爲‘二葛’,博學善屬文。《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二雲:‘其詩頗近四靈,蓋永嘉一派以四靈爲宗主,當時風氣如是也。’

  所著《四書述》,朱彜尊《經義考》注雲‘已佚’。另有《東山集》,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東山詩文選》十卷,家大酋、應繇爲之序,葉夢鼎跋其後,行狀、墓誌附焉。’《國史經籍志》卷五亦著錄有《東山集》十卷。今所見《東山詩選》二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而成,今存乃《大典》本。按《總目》謂:‘《東山詩選》散見《永樂大典》中,皆題葛元承撰……惟《讀書附志》稱“詩文選”,而《永樂大典》所載乃有詩無文,或文不足錄,爲編纂者所刪歟。希弁又稱家大酋、應繇爲之序,葉夢鼎跋其後,及行狀、墓誌原附集中,今並佚不存,其事蹟無可考矣。……今據《永樂大典》所錄,分體釐訂,編爲二卷,以存其概。’《大典》本後錄入《四庫全書》中。光緒二十七年,太平陳氏刊《東山詩選》二卷。民國十年,李氏宜秋館《宋人集》丙編亦刊入是集。兩本皆源於《四庫》本。

  按宜秋館刻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前有《四庫提要》,卷末有李之鼎跋。是本與《四庫》本相校,頗有異同處,如卷一《嘉興尉府教閱即事》‘薄月籠曉晴’,《四庫》本‘薄月’作‘薄日’,又如‘白旂’《四庫》本作‘白旗’。故是本具有重要版本校勘價值,今據此影印。

献丑集

一卷 許棐撰 百川學海本

許棐(?——一二四九)字忱夫,海鹽(今屬浙江)人。南宋嘉熙中隱居秦溪,種梅數十株,築小莊於溪北,儲書數千卷,環屋皆書,自號梅屋。許棐詩清俊閑遠,尤長於絕句。其詞筆穠豔綺麗,有《金荃》、《陽春》之遺意。《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四謂‘棐生當詩教極弊之時,沾染於江湖末派’,大抵以趙紫芝等爲矩矱,高翥等爲羽翼,以書賈陳起爲聲氣之聯絡,以劉克莊爲領袖,‘然其詠歌閒適,模寫山林,時亦有新語可觀’。

  所著有《梅屋稿》、《獻醜集》、《樵談》、《春融小綴》等。今傳《梅屋集》五卷,《總目》著錄爲汪如藻家藏本,首爲《梅屋詩稿》一卷,爲初集;次《融春小綴》一卷,爲二集;次爲《第三稿》一卷;次爲《第四稿》一卷;次爲《雜著》一卷。其所著《獻醜集》有嘉熙丁酉自序,稱‘予以詩文獻醜者也’;又謂‘與其藏醜而人窺笑,禁笑而人愈笑,孰若獻醜之笑之爲快也’,故名其集曰《獻醜》。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許棐《獻醜集》一部一冊,闕’,《菉竹堂書目》卷三著錄爲一冊,《百川書志》卷十二、《萬卷堂書目》卷四、《徐氏家藏書目》卷六皆著錄《梅屋獻醜集》一卷,後未見單行本。今所見有《百川學海》本(鹹淳本),《宋人集》丁編、《叢書集成初編》俱依此本刊印。《四庫總目》卷一百七十四著錄於集部存目中,謂其‘僅短文十一篇,《樵談》三十則,載左圭《百川學海》中,似非完本’。《皕宋樓藏書志》卷一百十四著錄‘《獻醜集》一卷,宋刊本’。《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獻醜集》一卷,‘清汪氏裘杼樓鈔本’。

  按宋鹹淳《百川學海》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字,爲後來各本所祖,今據此影印。

退庵先生遗集

二卷 吳淵撰 明刻本

吳淵(一一九〇——一二五七)字道父,號退庵,建康溧水(今屬江蘇)人。南宋嘉定七年進士,寶祐中拜參知政事。卒諡莊敏。淵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學。有材略,迄濟事功,所至興學養士,政尚嚴厲,時有‘蜈蚣’之謠。所著有《易解》、《奏議》及《退庵文集》。《宋史》卷四百十六有傳。

  明《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續錄》著錄有‘《袞繡堂遺集》,吳潛、吳淵。吳許國《履庵集》四卷、吳莊敏《退庵集》二卷’。此蓋兄弟兩集合刊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著錄有‘《退庵遺集》二卷,舊鈔本’。今存《退庵先生遺集》二卷,乃明吳伯敬所刊爲古,另有江湖小集本、八家集本。八家集本分上、下二卷,卷上之首爲《江東道院賦》,次爲詩,次爲詩餘,卷下爲文。

  按是集爲明吳伯敬刻本,卷首有《宋史》列傳,《目錄》下有‘明同邑後學梅鼎祚編校,十二代孫吳伯敬閱梓’等字樣,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今據此影印。

宋学士徐文惠公存稿

五卷、附錄一卷 徐經孫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徐經孫(一一九二——一二七三)字仲立,初名子柔,豐城(今屬江西)人。寶慶二年進士,授瀏陽主簿,累遷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忤賈似道,罷。鹹淳九年六月卒,年八十二。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文惠。經孫平生以伉直自許,立朝大節,多有可稱。熊朋來銘其墓有雲:‘是在烏臺而不畏權貴者,是在鸞臺而不畏近侍者。’《宋史》卷四百一十有傳。

    經孫家在洪、撫之間,有山方正,因號曰矩山,並以名其集。原集甚富,但早散佚。明萬曆甲寅(四十二年),其十一世孫鑒巡按福建,翻檢世譜,得其集,但僅輯得五卷,‘所謂存什一於千百者’,題爲《宋學士徐文惠公存稿》,因屬有司讎校,付於梓,並爲之序。徐鑒侄即登亦預編次,其序亦雲:‘殘篇剩牘掇拾於兵燹之後,而傳鈔於父兄之遺者什不存其一二,……乃取遺稿稍編次之,而以詩歌、雜著附焉。’萬曆本後曾與徐鹿卿《徐清正公存稿》合刊,號《二徐公存稿》。民國四年,李之鼎宜秋館以此本刊入《宋人集》甲編。此外,《四庫全書》所收徐經孫文集曰《矩山存稿》五卷,著錄爲孔子後裔孔昭煥家藏本。然據傅增湘考證,其亦係傳鈔自萬曆本雲。

    此本《宋學士徐文惠公存稿》共五卷,卷題下署‘裔孫鑒校梓’。卷首收徐鑒、徐即登序,其後爲‘目錄’。卷一奏疏、表,卷二講章,卷三雜著,卷四詩、詞,卷五誌銘。後有附錄一卷,收錄詔誥、墓表、史志、贈詩等。全書卷末有傅增湘題記。據傅增湘考訂,此本即爲‘梓成初印之本’,而其後諸本,輾轉傳鈔,實皆本諸於此。是本刊刻時間最早,刻工精良,字迹清晰,行款流暢,具有獨到的文物及文獻價值。

宋学士徐文惠公存稿

六卷、附錄一卷 徐經孫撰 清鈔本

徐經孫生平事蹟及文集版本已見前。

此本爲清鈔本,字迹樸拙。此本亦署‘裔孫鑒校梓’,卷首載徐鑒、徐即登二序,而無‘目錄’,蓋鈔手漏略,核其版式行款,與萬曆本略有不同。至正文篇目,則與萬曆本同,而分卷略異,萬曆本‘附錄’詔誥誌傳等,本書改題‘卷六’,而諸賢贈詩則仍爲附錄(原置卷二後,當爲錯簡,今移置卷末)。

萬曆本雖爲各本所祖,版本價值最優,但也不免有脫文訛字。本叢刊所收萬曆本徐即登序有闕文,而清鈔本則一字不漏,兩相參照,萬曆本闕一百六十四字。清鈔本雖然後出,但在鈔錄時,當亦廣爲搜羅,別有參照,可補古本之不足。

乾隆年間編修《四庫》之時,採用的是‘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名爲《矩山存稿》,署‘宋徐經孫撰’,卷次篇目與萬曆本相同。《四庫》本《矩山存稿》前後無序跋,傅增湘雲:‘館臣所見《矩山存稿》者,必後人從此刻中鈔出而佚其序文、附錄,以致莫知其原委耳。’《四庫》本卷首不但無二徐序,也無目錄,這與此清鈔本同。

清鈔本與《四庫》本比較,差異也明顯存在,如卷一《劾李宜之趙時廷疏》,清鈔本作‘寇至棄城,不知守土’,與萬曆本同,四庫館臣便將‘寇’改作‘敵’;又《劾董宋臣又疏》,清鈔本‘況棗紅是時,虜謀莫測’,館臣又將‘虜’改作‘敵’;卷五《仲表上舎墓誌銘》‘吾徒不幸而遇狄難’、‘虜未必至’兩句,《四庫》本則改‘狄’作‘敵’、改‘虜’爲‘敵’,凡此種種,皆四庫館臣爲避清諱所改,可見清鈔本尚存原本風貌。

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

三十卷 林希逸撰 清鈔本

林希逸(一一九三——?)字肅翁,一字淵翁,號竹溪,又號鬳齋,福清(今屬福建)人。端平二年進士,爲平海軍節度推官,歴翰林權直學士兼崇政殿說書,官至中書舍人。善畫工書,著有《易講》、《春秋正附篇》、《考工記解》老莊列三子《口義》及文集等,劉克莊嘗稱其詩文雲‘槁乾中見華滋,蕭散中見嚴宻,窘狹中見紆徐’等,對理學多有發明。見《宋百家詩存》卷十六所載小傳。

據林同《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原序》載,希逸原有《鬳齋前集》六十卷,《四庫全書總目》一百六十四雲‘《宋史·藝文志》載希逸有《鬳齋前集》六十卷,久佚不存’。按,今檢《宋史·藝文志》,並無《鬳齋前集》之記載。林希逸集今所存者,爲門人福清林式之所編《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卷首有林同鹹淳庚午(六年)序。共三十卷,其中,詩五卷、雜著一卷、少作三卷、記二卷、序一卷、跋一卷、四六三卷、省題詩二卷、輓詩一卷、祭文一卷、墓誌二卷、行狀二卷、學記四卷,共十三類。據林同序,《續集》原擬編爲六十卷,而僅刻成三十卷,後由宋社傾覆,未能如志。今本所存規模即已如此。宋刻本現已不存。

是集現存以明謝氏小草齋鈔本爲最古。入清,鈔本增多,但除《四庫》本之外,僅有寥寥幾種散見於國內外各圖書館,且往往殘缺不全。本種清鈔本爲一足本,僅僅以此,便具有不可替代之價值和意義。比照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來看,雖然二書內容編排基本一致,但略加比較,也有諸多不同:本書署‘三山林希逸著;門人石塘林式之編’,《四庫》僅署‘宋林希逸撰’;本書卷首有目錄,開篇便能得知全書的內容,方便檢閱,《四庫》本則不具目錄。從文字校勘上來看,《四庫》本卷十七《雲霄一雨毛》,‘雨’字誤,本書卷十七‘雨’即作‘羽’,等等。此類疏誤,均可用清鈔本加以校正。

楳埜集

十二卷 徐元傑撰 清翰林院鈔本

徐元傑(一一九四——一二四五)字仁伯,一字子祥,號梅野,信州上饒(今屬江西)人。紹定五年進士第一,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官至太常少卿,兼給事中、國子祭酒、權中書舍人。元傑侃直敢言,嘗上奏諫止權相史嵩之起復之命。後元傑以暴疾卒,人皆疑爲嵩之毒之,台諫及太學生俱爲上疏訟寃,詔置獄追勘,迄不能白。卒年僅五十二,賜諡忠湣。有《楳埜集》。《宋史》卷四百二十四有傳。

《楳埜集》原二十五卷,卷首有趙汝騰序,後有元傑子直諒跋語,從直諒跋語可以得知,南宋景定二年直諒知興化軍時便有刊本行世。《宋史·藝文志》未載。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徐元傑《楳埜文集》一部十冊,闕’,蓋明代時原本即已佚亡。現存《楳埜集》乃從《永樂大典》中鈔出,包括經筵講義、進講日記、劄子、廷對策、狀、制、書、啓、劄、記、說、誌銘、贊、行狀、雜著、詩詞等,四庫館臣釐爲十二卷,其中文十一卷,詩詞一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四雲:‘雖僅存十之五六,而《本傳》所列奏議條目具存,尚可得其大槩。’後清人姚瑩等編《乾坤正氣集》,將《楳埜集》列入,只不過刪去詩詞一卷,只存文十一卷。

此本爲清翰林院鈔本,爲四庫本《楳埜集》底本。翰林院本與《四庫》本雖同出一系,但兩相比較,差異還是明顯的,主要是體現在文字方面。凡涉清廷避忌處,《四庫》本均有改動,而此本一仍其舊。如卷二《三月十九日進講》雲:‘自古有中國則有夷狄,人主撫四夷而蒞中國’,《四庫》本便改作‘自古有王國則有分土,人主撫萬方而蒞中國’;又《乙巳正月十五日上進故事》有‘以雷發非時,為女主專權,君弱臣強,四夷兵不制’,《四庫》本將‘四夷’改作‘四裔’,‘女主’則僅爲‘女’。其次,《四庫本》亦偶有鈔錄疏之處。卷八《回王司法啟》,《四庫》本則誤作《回主司法啟》;卷二《進講日記·月日進講》‘宣賜茶後,上問外間之事’,《四庫》本無‘宣’,作‘賜茶後,上問外間之事’。

通過翰林院本與《四庫》本的比較,可以進一步還原《楳埜集》的真實面目,翰林院本與《四庫》本的並世而存,更可以給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版本依據。

○第八十四冊

楳埜集

十二卷 徐元傑撰 清翰林院鈔本

(見上)

许国公奏议

四卷 吳潛撰 清光緒八年刻本

吳潛(一一九六——一二六二)字毅夫,號履齋,溧水(今屬江蘇)人,嘉定十年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鎮東軍節度判官。淳祐中爲參知政事,累進左丞相,封許國公。上奏論國家安危治亂之源,直指丁大全、沈炎、高鑄等,乞罷免之,被劾落職,謫建昌軍,徙潮州,再徙循州。景定三年五月卒,年六十七。德祐初複官,贈少師,封崇國公。《宋史》卷四百十八有傳。吳潛當時是否有集行世不見著錄。今存明代梅鼎祚編校《履齋先生遺集》四卷,包括詩一卷,詩餘一卷,雜文二卷,有序、墓誌銘、贊、跋、表、書、詞等。

吳潛奏議不見於《履齋先生遺集》。《澹生堂藏書》卷十二著錄‘《吳許國公奏議》四冊,四卷’。《繡谷亭薰習錄·集部一》載有‘《吳丞相奏議》六卷。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吳潛毅夫著,明憲副、十二世孫伯與編刻,萬曆壬辰沈懋學及十一世孫詔柏並序。’今六卷本僅見於山西省文物局著錄,但僅存卷一。四卷本則有明萬曆刊本、清刊本、清鈔本流傳於世。

此本爲清光緒八年刻本,目錄題‘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奏議’,正文則題‘許國公奏議’,題下署‘宋特進丞相吳潛著,裔孫鬥祥、男開楨、開模同輯’。此本共四卷,卷首有目錄,目錄後有收藏者劉成炘題識‘各家書目皆未著錄,陸氏《儀顧堂集》十三有跋甚詳’。清人陸心源《許國公奏議跋》雲:‘各家書目均未著錄,先師朱述之太守從溧水吳氏後裔傳錄,遂傳於世。’全書共載奏議六十三篇,皆按時間先後編次,首爲理宗紹定,次爲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末爲景定。末尾附有《上謝恩表》一篇。

《宋史》本傳對吳潛奏議都有摘錄,對照篇名,可以發現現存《奏議》四卷基本上涵蓋了《宋史》本傳所列主要內容。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認爲‘四卷本即明刊本六卷而闕其二’,四卷本亦據明刊本不假,但是否有闕或可斟酌。此書後有‘雙流劉成炘鑑泉藏書印’方印,曾經近代四川著名學者推十主人劉成炘收藏。今據以影印,以廣其傳。

可斋杂稿

三十四卷、續稿八卷、續稿後十二卷 李曾伯撰 清初鈔本

李曾伯(一一九八——一二六八)字長孺,號可卿,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居嘉興(今屬浙江)。曆仕州縣,以資政殿學士爲四川宣撫使,寶祐二年特賜同進士出身。進觀文殿學士,景定間知慶元府。鹹淳四年卒。曾伯儒雅知兵,所至皆有實績。著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續稿》八卷、《續稿後》十二卷。《宋史》卷四百二十有傳。

《可齋雜稿》編刻於淳祐壬子(十二年),曾伯自序雲:‘稿以雜名,非純也……前一日與書塾親友偶閱舊作一二,有勸以刊諸梓示兒曹者,姑俾芟次之。……淳祐壬子,可齋書於荊州杞梓堂。’兩年之後,又成《續稿》,收錄兩年間新作,共八卷,前有曾伯自序。而《續稿後》則收錄《續稿》成書之後至景定辛酉(二年)間之作。三稿宋時均嘗單行,《雜稿》在宋季曾先後被印行三次,一刊於荊州,二刊于武陵,三刊于書市,印成巾笥本。元時將三稿合爲一集,統稱爲《可齋類稿》,《四庫全書總目》雲:‘三稿皆各自為編,《至元嘉禾志》始稱為《可齋類稿》,蓋後人合而名之,殊非宋刻之舊。’《可齋雜稿》在宋代未見著錄,但元、明、清皆有著錄,如《至元嘉禾志》卷十三、明《文淵閣書目》卷九、《千頃堂書目》卷二九等。然是集無刻本傳世,今所見均爲鈔本。此本即爲清鈔本之一。卷首有李曾伯淳祐壬子序、寶祐二年翰林學士尤焴序、曾伯子杓咸淳庚午爲巾笥本所寫之跋語。次爲目錄,卷首題‘覃懷李曾伯長孺’,每卷卷末題‘嗣男杓編次’。本書每半頁十一行,二十字,遇‘皇帝’、‘皇太后’、‘皇子’等,前空一字;《自序》後有‘曾伯’聯文木印,‘長孺’鼎式木印,‘可齋’長方木印,‘河內開國’、‘鄇亭李氏’二木方印,皆宋巾笥本特徵。《四庫》本以鮑士恭家藏本爲底本,據研究,鮑士恭本當也爲巾笥本之傳本,對照二書,可發現《四庫》本對原書多有刪改,此本卷二十三有《招諭北人通事榜文》一文,《四庫》本將全文共五百八十二字全部刪去。《四庫》本對原本文字也多有改動,如卷二十四《夀圍祈雨》中的‘醜夷犯順’改作‘敵人犯順’等。序之首頁鈐‘朱印彜尊’、‘謙牧堂藏書記’,曾爲清初朱彜尊、揆敘收藏,其鈔錄當在清初或明代。

秋崖先生小稿

四十五卷 方岳撰 明嘉靖二十二刻本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號秋崖,歙縣(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漕試及別省皆爲首選,詳定官以語侵丞相史彌逺,爲甲科第七人。曆知南康軍、袁州,以忤賈似道、丁大全罷歸。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岳天資聰穎,才鋒淩厲,詩文不用古律,語或天出,尤工駢體。有《秋崖小稿》行於世。另有《重修南北史》一百一十卷,《宗維訓錄》十卷,今不傳。見《新安文獻志》卷七十九洪焱祖撰《方吏部(岳)傳》。

  方岳詩文集在宋代曾三次刻印,一刻於開化,再刻於建陽,又翻刻於竹溪書院,元代幾燼於兵火,明代已無全本。弘治年間,其後人輯編成《秋崖先生小稿》八十三卷,其中,文集四十五卷,詩集三十八卷。

  此本爲嘉靖二十一年方顯用重印本。文集卷首有明嘉靖丙戌(五年)其裔孫方謙《秋崖先生集序》,次爲目錄,題‘方岳巨山’。卷一、二表,卷三、卷四奏狀,卷五奏劄,卷六制誥,卷七至十七啓,卷十八書,卷十九至三十一簡,卷三十二樂語,卷三十三上梁文,卷三十四雜文,卷三十五榜,卷三十六祝文,卷三十七賦,卷三十八、三十九記,卷四十序,卷四十一銘、贊,卷四十二箴,卷四十三題跋,卷四十四祭文,卷四十五墓誌銘。卷四十五末題‘九世孫顯用重編,十世孫玠、瑠、琅、璞校正’。卷末有嘉靖二十一年吳煥章跋語。文中遇‘皇帝’、‘皇太后’、‘皇后’等字上空一格,每半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

  據四庫館臣考定,編修《四庫》時,方岳的集子只有兩種版本,‘一爲《秋崖新稿》,凡三十一卷,乃從宋寶祐五年刻本影抄;一爲《秋崖小稿》,凡文四十五卷,詩三十八卷,乃明嘉靖中其裔孫方謙所刋’。兩相參校,嘉靖本所載較備,但寶祐本所載的一些詩文也不見於嘉靖本,可見其源流複雜。入清以後,康熙及乾隆年間,宋賓王等人也據宋本等對嘉靖本進行了一番考訂,對其中的脫訛不清之處多有是正,如卷三《代范丞相》‘七日徽士習’條‘方有爲城’上批註‘方下有且字’,卷七《代通蔡總郎》‘奧自落南’上以‘粵’改正文中的‘奧’等。卷四十四末補錄《祭費宰》一文,批雲‘從宋本補’。《四庫》本以寶祐刻本與嘉靖本刪除重複,以類合編而成,名爲《秋崖集》,共四十卷。卷一至十六前爲詩詞,卷十七開始方爲表、奏狀、奏劄、制誥等,其卷十七包括了原《秋崖先生小稿》卷一、卷二的內容,卷十八包括了卷三至卷六的內容,……在體例上對傳統的宋、明刻本進行了較大整合,但卻減少了該書的版本價值和文物價值。明本承宋本而來,更多地保留了原本風貌,也爲後人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第八十五冊

秋崖先生小稿

四十五卷 方岳撰 明嘉靖二十二刻本

(見上)

秋崖先生小稿

三十八卷 方岳撰 明嘉靖刻本

方岳生平事蹟具前。

  此本亦爲嘉靖二十一年方顯用重印本。是集爲方岳詩、詞集,原編者爲與文集本《秋崖先生小稿》區別,於此本目錄題名《秋崖先生小稿詩集》,但全書其餘處仍題《秋崖先生小稿》。卷首有嘉靖六年李汛《秋崖小稿序》,序中敍述該書編纂由來。序後爲目錄,卷一爲五言、六言絕句,卷二至卷十爲七言絕句,卷十一至十三爲五言律體,卷十四至二十四爲七言律體,卷二十五至二十九爲五言古體,卷三十至三十四爲七言古體,卷三十五至三十八爲詞。此集每半頁十一行,每行十九字。鈐有‘鐵琴銅劍樓’藏印,卷中時有校語,如卷一《以人生五馬貴……》之十校‘瘼’當作‘莫’,卷二《書維揚張君梅卷》,批‘更’當作‘便’,‘夢’當作‘路’等皆是。全書前有題記:‘時康熙六十年歲次辛醜仲秋,同錢枚、方蔚、周誦芬、顧夏珍鈔閱。賓王記。’‘壬寅(康熙六十一年)五月校吳越王聲宏藏本一次。’全書末有‘乾隆丁酉(乾隆四十二年)四月照宋賓王鈔本校’之識語。據此可知,‘時康熙’云云之宋賓王題記,乃瞿氏所移錄;而卷內異文校字,則是據宋氏所校舊鈔本所作之校勘,故此本兼有刻本、鈔本二長。此本《四庫》本《秋崖集》卷帙多寡不同。《四庫》本卷一至卷十六包括《秋崖先生小稿詩集》。庫本卷一即是《秋崖先生小稿詩集》卷一、卷二、卷三,卷二即卷四、卷五……卷十六即卷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然二者並非完全一致,其篇目也偶有出入,如四庫卷一有六言《立春》一首‘適禁樂令春啞,先辦秋治社聾,銀勝鬢毛班白,瓊絲菜縷青紅’,此本卻無;庫本卷十六《百字謡·夀丘郎》之後有《滿江紅·壬子生日》等十六首詞,也不見於《小稿》。故此本實可與通行之庫本相互參校。

顺适堂吟稿

二卷 葉茵撰 清鈔本

葉茵(一一九九——?)字景文,笠澤(今上海松江)人。江湖詩人,與徐璣、林洪等相唱和。不慕名利,蕭閑自放,題所居草堂曰‘順適’,取少陵‘洗然順所適’之句,有詩集《順適堂吟稿》。《兩宋名賢小集》稱其詩‘閒雅似仲先,清矯似和靖’。

  《順適堂吟稿》有五卷本和兩卷本之別,宋陳起所編《江湖小集》收錄《順適堂吟稿》五卷,宋陳思所編《兩宋名賢小集》收錄《順適堂吟稿》僅有前集、續集兩卷。對照其內容,五卷本比兩卷本多收錄歌詩約二百首。

  此本爲清鈔本,兩卷,含《順適堂吟稿前集》及《順適堂吟稿續集》,作者題‘笠澤葉茵景文’,篇次同《兩宋名賢小集》。每半頁十行,行十八字,字迹娟秀,清晰可人。與《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相比對,其文字略有出入,如《續集》之《題順適堂》,《兩宋名賢小集》作《順適堂》;《虎柙》,《兩宋名賢小集》作《虎神》等,鈔本似稍有勝處。鈔本對五卷本也有所訂正,如《四庫》本《江湖小集》有《漁林夕照》,當從《續集》改作《漁村夕照》;《次弔原韻》當改作《次弔屈原韻》等。惜前後無題款及收藏者印鑑,其流傳之況不可考知。

剪绡集

二卷 李龏撰 汲古閣影宋鈔本

李龏字和父,一作仲符,號雪林,笠澤(今上海松江)人,家居吳興三彙之交。效元、白歌詩,無意仕進,年登髦期,自作墓誌,無子,死後葬河道兩山間,種梅百株,趙德符題碣曰‘宋詩人雪林李君之墓’。著有《漱石吟》、《梅花衲》、《剪綃集》等。李龏還編有《唐僧弘秀集》十卷。見《江湖後集》卷二十所載小傳。

  李龏詩集除《漱石吟》早佚之外,現存《梅花衲》、《剪綃集》。《梅花衲》乃集句詩集,專吟梅花,收錄七言、五言詩二百四十餘首。《剪綃集》二卷,則爲‘集唐人句’。現存以汲古閣影宋鈔本爲最早,本叢刊即據汲古閣鈔本影印。卷末題‘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印行’,此牌子係南宋詩人陳起書坊之號,此鈔本之祖本當爲陳起所刊,行款格式字迹悉仿宋本,每半頁十行,行十八字。其上卷除五言律一首外,餘皆古體,共二十八首,下卷共九十首,皆七言絕句。

孙耕闲集

一卷 孫銳撰 清鈔本

孫銳(一一九九——一二七七)字穎叔,號耕閑,吳江(今江蘇蘇州)人。咸淳十年賜進士,授廬州僉判。元兵攻佔吳越,遂隱居鄉里,以詩酒自娛。德祐三年卒,年七十九。有文集若干卷,多散佚不傳,元趙時遠爲之多方收集,‘或扇頭,或壁上,或蠹簡鼠穴’,僅得詩三十餘首,於是裒而成編,名《孫耕閒集》。傅增湘謂其‘詩文雖無高致,而平淡清逸,殆如其人’(《舊鈔本耕閒集跋》)。

  《孫耕閒集》元明以來書目未見著錄,清刊本只有《玉雨堂叢書》一種。鈔本也頗寥寥,《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三著錄‘《孫耕閒集》一卷,舊鈔本。宋孫銳撰,元趙時遠編’。據考查,國內僅少量圖書館藏有鈔本,另外日本還有一種鈔本。此本爲清鈔本,一卷,題‘元趙時遠編’,卷首即元至元十八年趙時遠序,卷末有沈義甫《皇宋進士耕閑孫先生墓誌銘》。正文每半頁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字迹端麗,行款規整,令人賞心悅目。

雪窗先生文集

二卷、附錄一卷 孫夢觀撰 明嘉靖刻本

孫夢觀(一二○○——一二五七)字守叔,號雪窗,慈溪(今屬浙江)人。寶慶二年進士,曆知甯國府,遷太府卿、宗正少卿,兼給事中、起居舎人、起居郎。以言者論罷。權吏部侍郎,知建寜府,寶祐五年病卒,年五十八。夢觀重名節,義所當爲,奮勇直前,其居敗屋數間,布衣蔬食,人以爲有古循吏風。吳潛《墓誌銘》雲:‘其在朝廷,則靖共之度,正直之節,人尊而仰之;其在郡國,則亷平之譽,愷悌之風,民歌而誦之。’趙孟堅《彜齋文編》卷三《孫雪窗詩序》稱其詩‘體備而不時世妝’。其詩集早佚,今所傳者有文集《雪窗集》。見吳潛撰《孫守叔墓誌銘》,《宋史》卷四百二十四本傳。

  此本二卷爲明嘉靖間其裔孫應奎校刊,題‘宋通議大夫守集英殿修撰致仕贈宣奉大夫孫夢觀著,明賜進士禮科給事中出知直隸江陰縣事裔孫應奎校刊’。卷首有嘉靖丁酉(十六年)陳塏《雪窗文集序》,次爲危素所撰《雪窗先生本傳》。卷一爲奏議,卷二故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三雲:‘故事者,徵引古書於前,而附列議論於後,更番進禦,因事納規。’如‘仁宗皇帝聖訓先盡大臣之慮’、‘髙宗皇帝詔籍記贓吏姓名’等。附錄收吳潛等人所撰墓誌銘、像贊、祭文等。每半頁九行,行十八字。卷末有嘉靖十六年劉教《雪窗文集序》、孫應奎嘉靖十六年及嘉靖二十五年兩則跋語。《四庫》本以兩淮鹽政采進本爲底本,亦即嘉靖刻本。收入時刪削了附錄後之跋語,卷首僅錄危素所撰本傳。後來《四明叢書》以吳興劉氏嘉業堂藏鈔嘉靖本爲底本,陳塏、劉教序,孫應奎跋等悉數保留。此係原刻本,價值又當在鈔本之上。

李忠简公文溪存稿

二十卷 李昴英撰 明崇禎刻本

李昴英(一二O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屬廣東)人,寶慶二年廷對第三,授汀州推官,累官至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封番禺開國男。後解職,歸隱文溪之上。寶祐五年卒,年五十有七,諡忠簡。昴英天性勁直,議論高邁,其文簡而婉,一時同館如江萬裏、文天祥皆推服之。平居接物寛而有容,至於臨大節處大難毅然不可奪。有《文溪集》。見李殿苞撰《忠簡先公行狀》。

  《文溪集》宋亡時即毀於火,元至元間,門人李春叟爲之收集編次,其《序》雲:‘勉收燼餘,僅得奏稿、雜文一百二十二篇,詩詞一百二十五首,編次成集,名之曰《文溪存稿》,卷飭而歸之群玉府,俾登諸梓,以壽其傳。’時至元三十一年。大德戊戌(二年)門人陳大震《文溪存稿序》亦雲:‘一日,其孫憲文、以文攜《存稿》見示,感愴久之’,似李春叟所編《文溪存稿》刻成於此時。元刻本爲後來各本所祖,但訛缺較多,明成化六年,六世孫禎以舊刊本與所謄本相互參校,刻之家塾,後來《四庫》本《文溪集》即以成化本爲底本;嘉靖年間,十世孫翺重刊之;崇禎三年,李振鷺據嘉靖板補綴刻之。入清以後,十四世孫李際明因嘉靖版毀,故據舊帙‘訂其魯魚,分類編次,而授之梓’。乾隆十八年,十七世孫琬朗等與族人再重刻之,乾隆三十八年奉旨繳集,因集中‘魚魯過多,未堪進覽,爰取宋、明舊刻暨他書引用,悉心研究,得字畫訛舛者二百七十餘字,命工補正’,有李履中修補本。其後道光間有伍元薇所刻《粵十三家集》本,光緒時又有二十二世孫李翹芬刻本等。
  此本爲明崇禎三年李振鷺刻本。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有著錄。卷首有明嘉靖黃衷、鄭洛書、呂柟諸序,有莆田姚虞撰《李文溪先生傳》,有元陳大震大德《序》、李春叟至元《序》。又明成化李禎本陳獻章《序》,次有畫像兩幅,一有湛若水贊,一有文溪自贊,自贊署‘此文溪手澤也’。卷一、二記,卷三序,卷四、五題跋,卷六、七、八、九奏議,卷十書、狀、判,卷十一雜著、祭文、墓誌銘、行狀、贊銘、疏,卷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詩,卷十六、十七樂府,卷十八家書等。卷十九和卷二十爲‘附編’,卷十九收錄采自《南海志》之《李忠簡公行實》,卷二十既有新採錄的李昴英所作有關方大琮的外制、祭文、挽詩等,又有采自《文文山先生文集》及《白沙詩集》中所載有關李昴英的文字,還附有李昴英寶祐年捐資所建海珠慈度寺的有關文字等,體例不一。卷末有崇禎三年十三世孫宜權跋。每半頁九行,每行十八字。

  崇禎本據嘉靖本覆刻,而嘉靖本在元本的基礎上多有增益,據黃衷序,嘉靖本凡‘文百十二篇,奏議二十一篇,詩詞百六十七首。’與李春叟所輯相比,詩文皆增益不少。如卷十一《學士林君墓誌銘》原無,李禎據當時所得碑文補入,又卷十一《崔清獻公行狀》是十世孫達元據《崔公言行錄》補入等。元本完帙久無著錄,成化本今亦無著錄,嘉靖刻本今僅存卷一至五,崇禎本《文溪存稿》乃爲現存最早保存最全之本,其價值自不待言說。卷首李昴英‘自讚’之‘手澤’,卷中補綴文字之說明,亦使該刻本平增古樸而厚重之文物價值。

无文印

二十卷、語錄一卷 釋道璨撰 宋刊配舊鈔本

釋道璨(?——一二七一)號無文,豫章漢昌(今江西南昌)人,父陶躍,母吳氏。璨天資聰穎,曾在白鹿書院研讀,以湯晦靜爲師,頗見賞異。後入釋門,以翰墨名。寶慶間住江西饒州薦福寺,後住廬山開先華嚴禪寺,後又複住江西饒州薦福寺,與士大夫交遊甚廣,如謝枋得、方逢辰、江萬里、張即之等,其名皆屢見集中。鹹淳七年卒。有《無文印》二十卷。

  《無文印》傳世絕少,歷代書目藏書志未見著錄,今僅遼寧圖書館藏宋刻一部,每半頁十一行,每行二十字。原書早有佚缺,今所見卷十二之後則非原刻,皆以手鈔配之,之前僅卷三有一頁手鈔。宋刻頗爲精良,所配手鈔也極工整細緻。該書後還附有無文語錄、讚、偈頌、題跋等,亦全爲手鈔。該書爲其徒釋惟康所編。卷首有鹹淳癸酉(九年,一二七三)李之極《序》謂:‘辛未(按:鹹淳七年)二月示寂後,其徒惟康萃遺稿二十卷,請于常所來往之有氣力得位者助而刊之,囑予爲之序……癸酉長至日李之極序。’《語錄》除前有鹹淳癸酉釋仰穎《序》之外,卷末還有釋尊度《跋》,《跋》雲:‘道本無言,因言顯道。無文和尚不啓口,不動舌,三轉法輪,言滿天下。其嗣康上人不爲父隱而訐露之,此話既行,俾予著語。予曰:若謂無文有語,是謗無文;若謂無文無語,口業見在,閱者於斯著眼,則此錄皆爲剩語矣。鹹淳九年冬,靈隱虛舟尊度跋。’序、跋皆鹹淳九年所作,大致《無文印》即刊於此時。

  《無文印》正文共二十卷。按其先後順序,有詩、記、行狀、墓誌、塔銘、銘、道號序、序、字說、題跋、四六、祭文、雜著、書劄等。其中詩一百七首,文三百七十三篇。《四庫》本釋道璨詩文集《柳塘外集》僅四卷,其所收文明顯大爲減少。此本收詩不但全部覆蓋《四庫》本全部篇章,且多出了卷一《迎湯先生晦靜》之二‘地下蒙齋喚得不’、《湘南淵上人題雪坡詩》、《和金山曇書記韻記仟弁山》、《和湯提幹伯晉》,卷二《和陳知縣西庵有感菊隱》、《賀湯司戶南屏》、《和吳衡州雲壑》、《和傅處厚》等詩,其中,《四庫》有《和菊隱陳知縣西庵有感》(《無文印》作《和陳知縣西庵有感菊隱》),實則錄《無文印·紀夢》之部分內容,《紀夢》有序,《四庫》闕七十三字。兩本文字亦有差異,如‘追憶’爲‘退憶’、‘追念’爲‘返念’、‘泫然’爲‘泣然’等。卷一《和鄭半溪》,《四庫》‘落花植實願自’以後‘強,深炷胸中書傳香’八字缺。另外,卷一上《和洪叔炎園亭二題》下有《收香藏白》、《桂芳》兩小題,《四庫》本僅作《和馮叔炎梅桂二首》;卷二《和謝君澤題弋陽桃花寺》有小注‘鄭盤翁嘗寓山中’,《四庫》作《和謝君澤題弋陽桃花寺並弔鄭盤翁》,且首句‘一曲清溪十二闌’《四庫》缺‘溪’等。

    本次所收《無文印》作爲傳世僅存之宋刊本,其版本故彌足珍貴。

柳塘外集

二卷 釋道璨撰 宜秋館刻本

釋道璨生平事蹟具前。

  《柳塘外集》爲釋道璨詩文集,張師孔《柳塘外集序》雲:‘《柳塘外集》者,宋南渡僧無文道璨之所著也,……柳塘屬豫章,漢昌邑地,多陶姓,五柳先生後也,今猶聚族居焉。師亦其裔,故以“柳塘”自名集雲。’

  《柳塘外集》清以前書目未見著錄,清以後有不同傳本出現,有二卷本、四卷本等。四卷本爲詩文合集,《皕宋樓藏書志》卷九十二著錄爲‘舊鈔本’。二卷本則僅錄其詩,《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二著錄有醉經樓鈔本、振綺堂藏書二種。四庫所收《柳塘外集》爲四卷本,其《提要》雲:‘國朝康熙甲寅,釋大雷始訪得舊本,釋元宏、燈岱因爲校正鋟版。’李之鼎宜秋館收錄二卷本入《宋人集》甲編,《跋》雲:‘爲江都張師孔在廬山傳鈔舊本,僅錄其詩,分爲二卷,凡百二首。’另《藝風藏書記》卷六還著錄有清鈔六卷本,未見,存疑。

  此本乃宜秋館刊二卷本。卷首錄有康熙己未釋大雷序、雍正癸卯釋燈岱序;卷末有李之鼎跋。全書分上下兩卷,共收詩一百二首,題‘宋江西饒州薦福寺沙門釋道璨無文著’。

  此本前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但兩者並非同源。《柳塘外集》二卷本所收詩覆蓋了《四庫》四卷本所收詩,且多出《和南屏湯司戶》、《和雲壑吳衡州》、《和傅處厚》三首,且庫本《紀夢》一詩冠以《和菊隱陳知縣西庵有感》,並丟掉其序之前部分,《四庫》本實則還缺《和菊隱陳知縣西庵有感》一詩。在文字上,二者也時有不同,如《和蕭泰山韻贈相士李月齋》,《四庫》本作《和蕭太山韻相士李月齋》;《題和山推蓬看梅圖》,《四庫》本作《題和山推蓬看梅》等。在詩的排列順序上,此本七言絕句《上安晩節丞相三首》至《釣臺》置於五言律《和致軒趙使君午日讀騷》之後,而非如《四庫》本放在七言律之後。儘管《四庫》在體例上更爲規整,但此刊本《柳塘外集》當更具有重要文獻版本價值。

涧谷遗集

四卷、卷末附录一卷 罗椅撰 清庐陵罗嘉瑞刻本

羅椅(一二一四——一二七七)字子遠,號磵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椅少有詩名,尝从饒雙峰学,為髙弟。年四十三登宝祐丙辰文天祥榜进士第,为长沙教授,提轄在京榷貨務。贾似道抑之,久而不遷。度宗崩,以言者论罢。与文天祥既有同乡之谊,又有同年之契,晚年尝倾其家资助文天祥抗元。端宗景炎二年卒,年六十四。编有《放翁诗选》,有集《涧上委稿》。见罗洪先撰《族祖榷院府君传》。据罗洪先《传》称,《涧上委稿》历宋元兵燹之後,飘零散落,元至正时已不能见其全,欧阳玄有《跋涧谷遗集》云:先生《长沙稿》一帙‘帙中或自手钞,或笔吏录,朱墨如新,皆所点校’。欧阳玄所跋《长沙稿》当仅为《涧上委稿》之一部分。元明以来诸目录书均不见著录。今所见《涧谷遗集》乃明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族孙罗洪先所编。入清以後,十九世孙罗嘉瑞录之以刊。曾灿材《罗涧谷先生遗集序》云:‘余考公集迄元至正间而已散佚过半,欧阳圭斋所跋者,仅《长沙稿》一帙,及明则並其稿亡矣。念庵(洪先号)所谱,乃从好事者所传写,得诗文若干首,杂载家乘,庋诸宗祏,而世尚未之见也。今其十九世孙芝房茂才能述先德,录刊成帙,以饷同好。虽简编不多,而片羽吉光,亦足以珍矣。’民国九年,胡思敬据罗念庵辑本刊入《豫章丛书》,其书将《涧谷遗集》卷一和卷三合为一卷,总为三卷,篇首有罗洪先之《族祖榷院府君传》,卷末有王补之《再跋涧谷遗集》。此本即庐陵罗嘉瑞刻本。卷首有曾灿材《罗涧谷先生遗集序》、王补《罗涧谷先生遗集题辞》、王补《再跋涧谷遗集》、王补《庐陵罗涧谷传》、王补《读宋史文信国传》;其次为目录,题‘宋榷货院都提举罗椅遗集目录’。共四卷,卷一策问、赋,卷二诗歌,卷三书、赞、上梁文、圹誌等,卷四祭文。卷末为附录,载文天祥、谢枋得、刘立雪、刘应凤、罗洪先等人所撰书、序、跋、祭文、传等。诗及诗馀三十四首,杂文四十篇。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黄锦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