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平庸的城市。 一个有个性的城市,其地名一定会折射出它的城市个性。 济南无疑是一个有个性的城市,所以,关于济南的地名也多有“说道”之处。
(一) 清朝末年发现甲骨文后不久,1915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就撰文指出,甲骨文中的“濼”字,就是《春秋》上所记载的“公会齐侯于泺”(《春秋·桓公十八年》)的“泺”(见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2002年,山东大学教授王恩田先生又撰文指出,刻有“濼”字的甲板是距今3350年前帝乙、帝辛(纣)时期的一则卜辞。泺,是商纣王的军队征伐东夷时所经过的一个地方,就是济南的趵突泉。 关于这个“泺”字,除了趵突泉说之外,还有专家认为是指古泺水、古泺邑。我更倾向于古泺水(趵突泉准确地说,应该是泺水的源头)。发源于趵突泉的泺水自南向北流去,泺水最终汇入济水(即后来的大清河、黄河),二水交汇处即“泺口”,古人还在泺口筑有“泺上台”。明代修筑济南府城墙时,泺水成了济南的西护城河。为此,济南的西城门特地取名为“泺源门”。 我们的先人为什么会将源于趵突泉的这条河称为“泺水”呢?我想,那应该跟大舜的传说有关。 甲骨文的“濼”字,是由“樂”与“川”合成的。“川”即水(后来衍变为三点水),“樂”字是上“丝”下“木”结构,会意“琴”,代指音乐。大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圣贤,他精通琴瑟之道,据说他的琴曲能感动大象,能引来凤凰。他还十分注重以音乐来教化百姓,创作了动听的《韶乐》(若干年后,孔子听到了《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正是因为大舜经常在这条河边操琴鼓瑟,所以人们在命名这条河时才使用了“樂”与“川”合成的一个字,即“濼”。 据专家考证,我国已发现的10万片甲骨中,记录地名的字只有1000个左右,而且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可见,国内省会城市中有甲骨文记载地名的,不会很多。我不敢妄断“濼”字是这些省会城市中最早出现的地名,但它的“早”毕竟是不争的事实。三千三百多年了啊,套用济南才女李清照的话来说,该是“怎一个早字了得!”
(二) 济南千佛山(历山)下,曾是传说中的大舜躬耕之地,也是大舜成为一世领袖的发祥地。对此,史书上有明明白白的记载——“舜耕于历山之下”、“舜发于畎亩之中”。自古以来,济南人就以大舜曾在这里创造过辉煌而无比自豪,所以,济南的许多地名,都可看出济南人的崇舜情结。例如: 早在战国时期,济南就因曾为大舜躬耕之地,而得名“历下邑”了。据司马迁《史记》记,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这里所说的“历下”,不是“历山之下”,而是行政区划的名称。这是史籍关于“历下邑”的最早记载。 为了纪念大舜,济南人将千佛山(历山)也称为“舜耕山”;将与大舜的传说有关的泉子“舜井”,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老城内外均建有“舜祠”,还在趵突泉边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娥英祠”,将源于趵突泉的一条小河取名“娥英水”。 因为城外有历山,济南人又将老城东南部一块露出地面不高的石头也称之为“历山”,并且派生出了一条“历山顶街”。同时又将此“历山”与大明湖南岸的“灰山”、府学文庙旁边的“铁牛山”并称,衍生出济南“三山不见出高官”的掌故。 因为有了历山,古大明湖畔的一座客亭便得了“历下亭”之名。公元745年,大诗人杜甫曾在历下亭陪北海太守李邕宴饮时,还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著名诗句。 据2006年资料统计,济南市以“舜”字取名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有12个,如舜玉路街道办事处、舜园社区居委会、舜雅社区居委会等;以“舜”字取名的居民小区有9个,如舜华园、舜怡佳园、舜清苑等;以“舜”取名的街道有7条,如舜耕路、舜德路、舜世路等等。 近年来,各地都热衷于争抢历史名人,将本地曾经诞生过或生活过的名人标举为自己的荣耀。济南人却从不跟其他地方“争抢”名人,但是对历史名人却表现出了真挚的尊崇之情。济南人以那么多的地名纪念大舜,就是典型的一例。
(三) 济南是享誉中外的“泉城”。济南泉水之多,举世罕见。据2004年济南市公布的泉水普查报告,济南辖区内共有十大泉群,泉子多达733处,仅老城区几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有四大泉群,100多个泉子。不过,济南之所以得享“泉城”之誉,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泉子多。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济南的泉水具有亲民性格——那泉水是与济南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亲密无间的。济南城市的形成,正是先民们择泉而居的的结果。济南老城之中众泉密布,生活在市井中的老百姓抬眼可睹泉容,伸手可掬泉水;他们可以尽情享受泉水——这种享受不只是一种感官的享受(像我们今天在公园看泉那样),而且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享用。对济南这种独特的城市风情,刘鹗《老残游记》用八个字做了极好的概括,那就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国内泉水多的城市不止济南一个(如丽江、西宁、甚至舟曲),有名泉的城市也不止济南一个(如杭州、无锡、太原、大理),但具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城市风貌的,只有济南一个。 理所当然地,济南的许多地名都会在“泉”字上“做文章”。 还是先用数字来说话吧:据2006年统计,济南市因泉而得名的街道有20多条,如芙蓉街、趵突泉南路、北路、黑虎泉西路、北路、浆水泉路、玉环泉街、王府池子街、濂泉胡同、平泉胡同等等;以泉得名的新建居住区有12个,如趵突泉小区、泉景四季花园、泉星小区、泉印兰亭等等。 1965年,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济南市将老城内从西门桥到青龙桥之间的11条街巷(西门月城街、西门大街、院西大街、院东大街、府西大街、府东大街等)拆除拓宽,成为老城内的东西主干道。这条被命名为“泉城路”的大道,如今已是济南“第一金街”了。1999年济南建成了中心广场,广场即被命名为“泉城广场”,矗立于广场的主体雕塑被称为“泉标”。 泉,是济南人的不了情。泉,也是济南地名的不了情。
(四)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人也在培育着一方水土。 济南地处古代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汇之地,济南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庄正沉稳的鲁文化和放达奋进的齐文化兼收并蓄,使之相映生辉。于是,济南人自古就形成了崇儒风而尚齐俗的文化个性。济南人不仅淳朴诚信、坚持原则,而且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这种文化个性,规则而不失灵动,本分但绝不呆板。 济南人的这种文化个性,在地名方面也有所表现。 济南人在起地名时,大多会尊重传统规矩,很本分地遵循庄正、实用的原则。比如街道命名中,许多官府衙署、寺庙祠坛、园林名胜、商业市肆等皆被作为街名,这不仅是为了突出指位性,更是为了对它们表示应有的尊重。由此也可看出济南人是十分“守规矩”的。但济南人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如济南人会把老城内平坦地面上露出的三块石头称之为“山”(即前面提到的历山、灰山、铁牛山),会把一条长不过四五米的小石桥称为“起凤桥”,把一个路边不起眼的泉子称为“腾蛟泉”,把一条长不足百米却开有五六家棺材铺的小街称为“升官街”,把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胡同称为“云彩眼”……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地名,恰恰表现了了济南人的文化个性一个侧面。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跳出老城实行跨越式发展,在老城西部开发了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的的商埠区。在招商时,济南人按照租价高低,将商埠分为“福、禄、寿、禧”四个地片,没有简单使用“一二三四”作为等级编号,而是使用了极有“中国特色”的编号法。济南商埠街道规划为棋盘型,纵横直交,十分规则。在为街道取名时,济南人吸收了一些西方国家按序号编制街名的做法,但又绝不照搬什么“第几大道”、“第几街”等,而是从道路纵横直交的特点出发,确定以“经、纬”来定名。更能体现济南人个性的是,在以“经、纬”定名时,济南人又没有沿用国际通用的地球仪经纬线划法,而是遵循了中国民间织布时将长线称为“经”短线称为“纬”的习惯。最初的商埠规划为东西长6华里,南北宽不足3华里,于是便将7条东西向长街从南往北按序号编为经一路至经七路,将11条南北向短街从东往西按序号编为纬一路至纬十一路。 国内其他城市也有使用“经、纬”编序法命名街道的(如郑州、沈阳),它们使用的都是地球仪的经纬概念,唯独济南人“别出心裁”。这也恰恰表现了济南人文化个性的一个侧面。 关于济南地名的“说道”,应该还有许多话题。本文且到此打住,以待方家再发高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