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历山顶街为历山正宗(济南历山考辩之四)

 西窗听雨 2014-10-01

论历山顶街为历山正宗(济南历山考辩之四)

论历山顶街为历山正宗(济南历山考辩之四)
(图中历山,据近世传言标注,位置并不准确)

济南的按察司街在明代被称为在“历山顶”,是以“历山顶”为名的街道,今历山顶街仅为其南段。自此往西至舜井街,往东至十亩园,这片区域便是城东历山。城东历山在文献上的出现时间较晚,附近舜井出现的时间也在城南历山之后。

为何称之为城东历山呢?晋代之后、宋代以前,历城是一个双子城的城市格局,两座小城东西对峙,两座城之间有历水相隔。明清府城西南部分为最早建成的“历下古城”,筑城年代不晚于秦。明清府城的东南部分为“东城”,又称“子城”,约建于晋永嘉年间。历山石、舜井都在子城内,历山石位于今历山顶街、子城的东南,舜井位于宋代建筑的舜祠之内、子城的西偏南。

 关于城东历山的记载,大部分散见于前人笔记诗文中,志书鲜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同时期的《酉阳杂俎·卷十四》云:“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人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因言“古铁锁,大如人臂,绕其峰再浃”、“飞来于此矣”等语,应就不大的“孤石”而言,也是说的城东这座历山。

但唐代的“历山孤石”并非今天历山顶街的“历山石”,《封氏闻见记·卷八》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可见,唐代的“历山孤石”在舜井以南,近世的“历山石”在现在的历山顶街、舜井以东,并非同一块石头。

而近世历山顶街的“历山石”同样不是真正的历山顶,俗称的历山顶在其北、今按察司街上。据成化二十一年(1485)潘祯《新建山东按察司分司碑记》所载:“……又北行起为历山,古舜耕之地,今为济南城,而山东按察司正居其上。”历山顶在当时的提刑按察使司。又据明弘治八年(1495)《济南府礼拜寺重修记》云:“礼拜寺旧在历山西南百许步”,可知历山顶在皇亭东北,今泉城路以北的运署街附近。

到了清代,历山顶街的北段被改称为按察司街,今天所见的历山顶街不过是明代历山顶街的南段。随着街名的湮没,历山顶逐渐被人遗忘。清末民初,因历山顶街之名,遂指认另一块裸露的石头为历山,也就是我们近世所见的“历山石”。

三处历山遗迹,唐代的“历山孤石”位于东历山山脚,明代的“历山顶”与近世的“历山石”位于东历山高处,都是孤立的石块被俗指为历山。在一定范围内,三块相距较远的石头,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指为历山,正说明这一大片区域的地名就叫历山,是一直延续的。这三块被称为历山的石头,应该是历代取土建城显露出来的,因都处于历山这个地名范围内故被俗称。

所以应当明确的是,城东历山不仅仅是指历山顶街的那一块石头而言,它应该是一整片高埠,一个舒缓的土山。历山顶街的历山石质地为砾岩或石灰岩,古人提到它的时候描述为“礓枯石”,那是一种表面发黄的石头,是地层形成之后就在土层中埋藏的。所以历山石很可能不是东历山的高点,不过是埋在土山下的一块石头,随着土层减少才显露出来的。自此往东、往南都是砾岩与土层混杂的地质,古历山高点的位置,于此并往东一直到十亩园一带都有可能。所以历山这片高埠面积能达到一百亩,中古时期的“子城”不过是建筑在历山的西坡上而已。

那么东历山有多高呢?今历山顶街、按察司街南段一带地势较高,除去历山石上面堆积的土层,假使它的高程与“历下古城”范围内现代地面等平,古城西部地下宋代文化层要下挖五米,那么与秦代地面要相差十米。历山石在没有从土层显露出的时候,其上还有多厚的土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东历山在历下城建筑时,最少要高于地面十米,与历下古城的城墙等高是没有问题的,城命名为“历下”是顺理成章的事。

关于东历山,自古以来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不是一座山,因为太矮、太小了,所以志书不载。《说文》曰:“山,土有石而高。”《国语·周语》云:“山,土之聚也。”中古及先秦乃时代对山的定义并未特指高耸的石质山峰,凡高出地面的皆可为山。《淮南子·原道训》“昔舜耕于历山”下东汉高诱注曰:“历山在泲阴成阳也,一曰济南历城山也。”汉济阴郡成阳县,即今鄄城县。《水经注》云:“雷泽西南十里许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无独有耦,鄄城那座也是一处不高的土山,元代之后因黄河泛滥而消失不见。由此可见,因东历山矮小而不将其视为“山”是没有道理的。

确定东历山为真正的历山,还有两个重要的证据,那就是水经注里提到的历水与历祠。北魏《水经注》载:“(历)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迳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迳东城西而北出郭。”根据古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很显然有“历水”必然有历山,历水因山得名,如同历下城由历山之下得名一样。历水源自东城“历祠下泉”,位置正是历山之下,所以称之为历水。“历祠”是一向被人忽视的证据,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就是舜祠,将其解读为“舜祠”的别名,大错特错!查遍大部分可检索的古代文献,没有一处祀舜的场所被称为“历祠”,也没有一处祀舜场所的使用“历”这个称呼,“历祠就是舜祠”是胡说八道,毫无根据。那这座“历祠”究竟为何呢?

历祠,就是济南最早的城隍庙或官方祭祀社神的地方。祭祀城隍的例规形成于两晋,南北朝时各地广为建庙,唐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南北朝时城隍普遍为民间信仰,但未形成统一规制,往往不会直称“城隍庙”。在历城县的治所、历水源头、历山脚下,有一所名为“历”的祠,来祭祀城隍或社神是非常顺其自然的。关于历祠的“祠”字,《水经注疏》云:“朱祠作祀,戴同。《》曰:李云祀疑作祠,赵改祠。”可见《水经注》早期版本是“历祀”,而不是“历祠”。《礼记》有云:“过墓则式,过祀则下。”说明“祀”字不仅是动词,还可以当名词用。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云:“祀,地祭也。”若《水经注》原文真是“历祀”则必为祭祀历城社神之所。其实不论是“历祠”还是“历祀”,都可推论为祭祀城隍或社神的处所,而“舜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缺乏实证。

城东历山的消失,就如同大明湖的出现一样,是人类筑城与自然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山基础是砾岩,其地势相对历下古城更高广,所以泥土堆积并不是很严重,地面会随雨水的冲刷及人类筑城取土等活动越来越低,直到基岩裸露。而最早的历下城建筑在历山与西关高埠之间,历水与泺水之间,城东、城西的历水、泺水行洪,加之人类长期在此居住,导致了“历下古城”即明清府城西南部的地面抬升速度较快。两两相较,本来就不高的历山逐渐消失,在几近平地后淡出人们的视野。城东这座历山作为地名,它一直沿用,流传至今。正因为不带有官方的强迫行,也没有文人思古的主观性,山本身并未捆绑附会过多的“舜迹”,只作为一个地名存在,这种流传过程才更加真实可信。


 (下图:东历山附近残存的山石)
论历山顶街为历山正宗(济南历山考辩之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