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开阖枢理论

 昵称535749 2014-10-02

2014-10-01 09:22:58

 

六经开阖枢理论+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三七生---阴阳开合枢+再解开阖枢 +开阖枢原理与脏腑别通+ 关于六经开阖枢以及部位表里的问题+“开、阖、枢”当为“关、阖、枢”  

 

六经开阖枢理论

 

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  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1]。《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 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

 

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 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 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胃与大肠气化均主内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内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2]。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 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如太阳、太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气与水液的关系,而且肺司卫气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病机上可相互传变,太阳受邪会导致水液输布异常,如风水泛滥型水肿;水液 输布异常亦会阻碍太阳经气的运行,如《伤寒论》28条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其原因在于气化不利、水邪内停。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与此相类。在生理、病理上,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有着特殊的关联,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肝病注重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疾、泄泻、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时治肺宜利水的" 提壶揭盖"法等,在临证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结合理脾法组方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症取得 良好疗效.

 

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如 内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内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 的解释。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 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 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

 

其次根据脏腑互通,可以扩展穴位的治疗范围。中渚在三焦经上,由于"肾与三焦通",扩展其功用可以治疗肾虚腰痛。胃经通过膝部,因为"胃与心包通",扩展 心包经内关穴的功用以治疗膝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秩边、承扶在膀胱经上,透过"肺与膀胱通",成为治疗扁桃体疾病的有效穴位。

 

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开阖的观念一直是中医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尤其是针灸医学,开阖穴的探讨,更是引为神秘之学,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最近拜读了思考中医,发现他对开阖枢的理论偏颇的以为阴阳是分开,且相对存在的,不禁有点茫然。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气血不断地运转,岂能等待阴尽生阳,阳尽生阴,阳明闭而太阴开,厥阴阖而太阳开,此种病人阴阳离异,非死不可,我不知如何能视为平象?闭门造车,自以为是,显然如清代陈修园被讥为满口理论,临床却搔首摇头,不知如何下手一般,我不知何以成为中医理论的正宗?

 

自己研读中医学三十馀年,证诸临床,但觉先贤理论正确,颇有实用价值,只是许多书籍无的放矢,不懂强装专家,以致谬论充斥,使得中医成为一门不切实际的医学,实在可惜。

 

旅居加拿大数十年,接诊的患者都是西医引以为头疼的疾患,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窃以为让西医确诊,何尝不是一个好主意,至少在抓主证上,少了许多麻烦。

 

中医是经得起竞争与考验的,只是目前滥竽充数,仅受了一点肤浅的训练,就以为是大专家,这些人将断送中医的前程,影响中医在公众的影像。实在可惜!

 

人体是以阴为基础,以阳为运用的,犹如往日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一般,更像行军作战,阴是补给系统,而阳是作战部队,二者缺一不可。

 

观察十二经脉的循环,不难发现一个定律,就是太阴传少阴再传厥阴,再传回太阴,形成一个轮回,而三阴传化的动力,来自阳经的催化。厥阴若无少阳的催动,无法传回太阴,同样的阳明催使太阴转少阴,太阳催动少阴转厥阴,这是三阴三阳转化的原理,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少阴、少阳为枢的理由何在?

 

枢者枢纽之意,也就是众多通道的控制口,少阴与少阳是哪些通道的汇聚与转口呢?

 

阳明是阳之盛极,产生一阴的少阴,催动气血转入太阴,此即第一条通道,阳明入太阴。太阴接受阳明之气,传化进入少阴,此第二通道,太阴转入厥阴。少阴已生,激发阳气释放,转入太阳,是为第三条通道,少阴转太阳。因此少阴是阴阳之枢纽,调节阴阳之孔道。

 

同理,厥阴生少阳,催动阴气转入太阴,同时引导太阳之开放,使厥阴入太阳的通道开放,再为太阳转入阳明之通道,顾亦为阴阳之枢纽通道。

 

五运六气上,少阴与阳明相对,少阳与厥阴相对,更加深了少阳与少阴是阴阳枢纽的重要地位。

 

明白少阴少阳枢纽的地位,自然清楚他们是气血流通的重要管道,至并时当然要留心二经的功能是否正常化了

 

三七生---阴阳开合枢

 

阴阳开合枢

 

太阳居左,太阴居右。太阳之开外升,阳明合之;太阴之开内降,厥阴合之。太阳承厥阴之合而升,太阴承阳明之合而降。阴阳相合,祖气互根也。若阴全从左升,阳全从右降,则阴阳打成两截,不成合抱之形,反有欲脱之势矣。升降之轴,枢机所在:少阴君火以明于上,阴从外生也,主降敛;少阳相火以位于下,阳从内生也,主升散。若无火力推动,万物即成静止,无限生机不显,生克制化全息矣。(图见封底)

 

开合枢略说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在外则向内为(阳)合为(阴)开(阳明太阴,先合后开),在内则向外为(阴)合为(阳)开(厥阴太阳,先合后开)。枢为转动之轴(少阴主降,少阳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否塞不通。

 

开合枢标本中天地人器宇生化论

 

开合如门之开关,枢为门轴之转动。太阳为开,阴出阳也;阳明为合,阳入阴也;少阴君火为之枢转。太阴为开,阳入阴也;厥阴为合,阴出阳也;少阳相火为之枢转。太阳之开接厥阴之合,太阴之开接阳明之合,开合枢不过阴阳转化出入之机关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外向内入者为阳,在内向外出者为阴。阴中有阳(少阳相火),阳中有阴(少阴君火),此为枢机所在,玄牝是也。

 

标本如树之本末,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标本相应,阴阳互见,中气也。言天者求之本,六气也。言地者求之位,六标也。言人者求之气交,中气也。

 

经云:“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此言地者求之位也。

 

又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也。”此言天者求之本也。

 

又云:“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人与天地相应,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随天地升降而生长化收藏也。

 

又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天地,大器也,万物之逆旅;人,小器也,百代之过客。日月升降,光阴动转,人生天地之间,不过生化之聚散耳。

 

不生不化,静之期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不与万法侣,坐阅四时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寂照不二,万法一如。离一切诸相,无相无不相,灵明洞彻之常寂光真境也。万物众生之本源也,不可道之常道,不可名之常名也。

 

再解开阖枢

 

太极图阴阳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是以火为枢机所在: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

 

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故厥阴之阖主升;

 

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故阳明之阖主降。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调水道,转入肾。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之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之始终点,少阳少阴之枢为阴阳未动之根本位。

 

再解开阖枢(附“水中火”所悟)有更新

 

此文不敢班门弄斧,只求抛砖引玉

 

所注解乃先生原文不易理解之处,如有错误求先生指正,

 

阳载阴升(阴升指的是水升) 的前提条件是相火位于坎中,阴覆阳降(阳降指的是火降)的前提是君火明于离内,先生后面提到的“阴阳未动之根本位”,就是指“位于坎中”“明于离内”,注意“未动”两字。

 

“君火明于离内,相火位于坎中”与少阴、少阳有什么关系呢?少阳在卦为坎(阴阳阴),注意括号里面的换算,外阴而内阳,枢者,转动也,先生曾经说过“枢机在内不在外”,枢机在内指的就是枢机在坎中一阳,是以火为枢机所在,我再次提醒注意括号里面的换算,枢机不在外指的就是枢机不在坎外二阴,这一阳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叫阳火,同理分析

 

少阴在卦为离(阳阴阳),内阴而外阳,枢机在内指的就是枢机在离中一阴,这一阴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叫阴火,是以火为枢机所在,枢机不在外指的就是枢机不在离外二阳。

 

开阖枢就是人体调节水升火降的系统,火之降由开阖由表及里实现,水之升由开阖自内而外实现。思考气血运行至手厥阴心包经后,为什么不沿同名足厥阴肝经流注,而是走手足少阳,其原因就是开阖枢的开 合 机制在起作用。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丙火)从太阳(手足太阳)则走表,通调水道,转入肾。(相火)从阳明(手足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这就是脾主运化的动力来自相火的由来)。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癸水)从厥阴(手厥阴心包经)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化为手少阳三焦相火,三焦通百脉。亥时入眠,百脉皆得濡养的原因就在于此)。从太阴(手太阴肺经)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

 

[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08-9-12 15:38 编辑 ]

 

三七生:

 

难得如是思维

 

火降二途全是君火之用,水升二途全是相火之用。

 

癸水从足厥阴缘木升于火位,足下论癸水从手厥阴化为手三焦相火,颇合于经脉营气流注次序,此解甚佳!然从足太阴内升化为湿土,此为三阴主从体用,从主令者论,未从化气者言也。

 

愚意如此,与足下之解少异,医理本自圆通,不必执为定论。

 

水中火:

 

再解“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水中火问:

 

晚生能读到先生的佳作,实乃三生有幸,所以每句必细细体味。

 

“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这句以前我的解释是

 

从太阴(手太阴肺经)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

 

现在我又有新解了,

 

从太阴则向内,这个"太阴”指手太阴肺没错,但现在我觉得“以阴济

 

阳”中的“阳”应该是指足阳明胃,“化为湿”应该理解为胃喜湿恶燥,得阴自安,故要以阴济阳,也就是麦味降肺胃之气的原因。

 

三七生答:这样解也可以,不过这个以阴济阳则为离中兑上之阴覆阳下降之意,从降路解了。升路则坎阳载阴内出于太阴,上下水火相遇化为中土湿气。

 

同为太阴,一从火降,一从水升,一从手,一从足,一属肺,一属脾,寓如环无端升降相因之意。一推百动,妙义无穷。

 

再解“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续

 

水中火问:

 

另外请教三七老师,“以阴济阳”中的阳是否不单指足阳明胃,还应包括手阳明大肠呢?

 

例如有种便秘。是否由于手太阴肺阴(湿)虚,太过燥所致。不能以阴济阳明大肠经呢?

 

是否手足阳明所得“湿”皆源自肺以阴济阳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肺为水之上源”恐怕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来说肺阴岂不是很重要。这样解释也更合于经脉营气流注次序。

 

那么肺气当是推动“以阴济阳”的动力。这样一来手足阳明燥又多了一种病因:肺气不足呢?

 

麦味地黄丸能否根治治疗这种便秘呢?

 

先谢谢三七老师指教了。

 

三七生答:

 

手足太阴阳明互为表里,脏腑本来相济。乙木达肺,则庚金顺降,乙庚合化也。甲木出脾,则戊土右转,甲己合化也。甲乙同出于于肾水,故云肾为胃关,又云肾开窍二阴,司二便,皆是阴中之阳(相火)推动升降之意。上水之源则为肺,肺气不足,则水乏生化之源,天光不得下济,相火必衰。先有肺气,再有一阴敛之下降,则金能生水。若无肺气则阴无所用,翻成生痰之资。如是观之,肺阴固重要,肺阳(气)尤为重要。

 

开阖枢原理与脏腑别通

 

如果对四柱八字有兴趣并加以研究,对临床也是很有帮助,我因为早期研读易理学、易学及天干地支,对于学习董氏奇穴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其中的五行与中医有极大的关系。

 

我的许多学生都深入研究易学,在这方面出色的学生也很多,有几位在台湾及日本都很出名。我基于对临床的帮助而学习易理,也有这方面的著作,研究阴阳及八卦,对临床很有帮助,或许有人不这样认为。但今天要讲的「开阖枢」与易学就有密切的关系。在深入讲解之前,为了帮助大家更易理解开阖枢,先讲一下易学与经络。

 

在针灸学里,经络的定位、定向、定性与定序都可以说与易理密切相关,现在大家看看手里拿着的图表,我来给大家说明。

 

一、先天八卦与脏腑经络之定位

 

《系词》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先天八卦之由来,图示如下〈见图一〉。  

 

圖一 先天八卦的方位圖  〈乾上坤下〉

 

圖一 先天八卦的由來圖  〈乾上坤下〉 

 

再将此图按《说卦》所言:「天地〈乾坤〉定位,山泽〈艮兑〉通气,雷风相薄〈震巽〉,水火〈坎离〉不相射」之内容展开,则如图〈图二〉。

 

将脏腑与先天八卦对应并配置于先天八卦中,由于干为老阳〈阳中之阳〉,为阳之极,故统诸阳之主督脉。坤为老阴〈阴中之阴〉,为阴之极,故统诸阴之主任脉。其余脏腑根据其属性配于各之内〈图三〉。兑卦属金,肺大肠亦属金,故配置于兑卦;离卦为火,心及小肠亦属火,故配置于离卦:巽卦属木,主风,肝胆亦属木,故配置于巽卦;坎卦属水,肾与膀胱亦属水,故配置于于坎卦;艮属土,脾胃亦属土,故配置于艮卦。多余之心包与三焦则配置于震卦中,盖震为龙雷之火,心包三焦为相火。这样左边之三卦,兑离震为阳仪,全主手之经络,右边之巽坎艮为阴仪,全主足之经络,而且如此则合于《说卦》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实应系相射〉」,构成1.肺、大肠〈兑泽〉与脾胃〈艮山〉对应;2.心、小肠〈离火〉与肾、膀胱〈坎水〉相对应;3.心包、三焦〈震雷〉与肝胆〈巽风〉相对应;4.督脉〈干天〉与任脉〈坤地》对应。  

 

圖三  

 

除任督两脉为奇经自成循环外,其它十二脏腑就形成了三个对应的小系统,亦即肺、大肠、脾胃系统;心、小肠、肾、膀胱系统;心包、三焦、肝,胆系统。而目前的事实即是十二经脉循环为一个大循环系统,而其下也就有着这三个小循环系统,而每一卦有一脏一腑,彼此则互为阴阳表里。  

 

二、先天八卦与六经定性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名首见于《周易》,厥阴、阳明始见于《内经》,太少本就含有阴阳的多少和变化,属于古人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影响了《内经》,利用其理论来研究人体。人体部位在身上有胸、背、侧之分,在四肢也有内外中三部之分,《内经》中人体上的阳明和厥阴,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按阴阳的原则,结合部位之特点提出来的。

 

六经之太少厥阴阳明之定性,如果用易理来解说,将更容易理解。这里试将先天八卦依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之次序展开〈见图四〉,并将其所属之脏腑列于其下,干主督脉,坤主任脉,任脉及督脉皆属于奇经,不与脏腑连属。将其它之六卦按阳仪〈兑离震卦,脏在前〉阴仪〈巽坎艮卦,腑在前〉排列〈此有阴阳对称平衡之意〉,再依对应卦象之脏与脏、腑与腑相连,则肺脾相连为脏属阴画--〈阴爻〉,大旸与胃属腑属阳画-〈阳爻〉,心肾相连为脏画--,小肠膀胱相连为腑画-,心包肝相连为脏画--,三焦胆相连为腑画-,将上列按阴阳次序画于右边即下列图式〈图四及图五〉,此一图式在很多书中皆能见及,但也仅止于此,而未能进一步的加以分析或发挥。

 

我们深入研究及探索,会发现这与脏腑的定性有很大的关系。此一卦象恰为火〈 〉水〈〉下,即如同人身之心在上,肾在下,天地以乾坤定位,人身以火水定位。将此一卦象〈图五〉:六爻,根据天地阴阳之气阴升阳降之原则,分析其性质,阳往下增加,则最上之阳爻为少阳,依次为太阳,最下之阳爻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阴往上递减,最下之阴爻为太阴,依次为少阴,最上之阴爻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如此产生出三阴三阳〈见图六〉,将此六爻阴阳之性质还原于图四之中,脏腑之阴阳进一步属性亦随之定性,即肺脾为太阴,大肠胃为阳明,心肾为少阴,小肠膀胱为太阳,心包肝属厥阴,三焦胆属少阳〈图七〉。  

 

圖六  

 

圖七 六經開合樞  

 

三、开阖枢与经络定向〈兼谈脏腑别通〉

 

《内经》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提出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阖思想显然源于《周易系辞》之“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能。”,仔细探究,这其实来自易卦。

 

根据《易经》六爻的关系之象,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之间存在着一种呼应关系,称之为「应」。在这种关系啊,凡是爻性相反则可交感,称为「有应」;若爻性相同〈两者皆阴或皆阳〉则不应。应则顺利,象征事物对立面存在着谐和、统一的运动规律。又重卦中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为同位,因初爻为下卦的下位,四爻为上卦的下位;二爻为下卦的中位,五爻为上卦的中位,同为中位;三爻为下卦的上位,上爻为上卦的上位,同为上位。

 

在前述火水定位图之三阴三阳中,下卦及上卦之下爻太阳、太阴在最外为“开”,下卦及上卦之中爻阳明及厥阴在内属“阖”,上下卦之上爻少阴及少阳皆为转化之枢”阖”。合乎「对应」〈一阴一阳〉及「同位」的原则〈图七〉,象征着一四爻、二五爻、三六爻闲,存在着谐和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应用于人身,就有着同类的生理和病理活动。

 

三阴三阳中之下卦第一爻太阴及上卦第一爻太阳在最外为开,也就是说包括手足太阳之膀胱经及小肠经,包括手足太阴之肺经及脾经为开。每当寒邪伤人,最先伤阳,即伤最外之太阳,寒为阴邪易从下起,先伤足太阳,故伤寒论叙证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当热邪伤人,最先伤阴,热为阳邪多从上而来,先伤手太阴肺经。外邪先伤太阳太阴,即因太阳太阴为「开」之故。上下卦之上爻皆为变化之处,上卦之上爻少阳及下卦之上爻少阴皆为转枢之位,少阳在表里之间其证以寒热往来为主,又有兼表兼里之分。例如小柴胡汤为少阳正证,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汤及偏里之大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等。少阴亦有寒化热化之证,如寒化之四逆汤,真武汤等,热化之黄连阿胶汤等。阳明及厥阴皆在卦之中爻,有闭合之意,故为阖。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  

 

圖九  

 

圖八  

 

开合枢怎样影响经络?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图八〉,便可发现开阖呕两两相连。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依此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传经〉,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将拳头伸开则开阖枢之关系成下图〈图九〉。

 

若将脚掌弯卷起来,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见图十〉

 

圖十一

 

圖十

 

此种位置与《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及《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相符。内经据此而确定经络循行部位〈图九、十〉,三阳在阳面,三阴在阴面,然后根据阳仪〈兑离震由太阳少阴而来〉,故肺、大肠〈兑〉,心、小肠〈离〉,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阴仪〈巽坎艮由太阴少阳而来〉,故肝、胆〈巽〉,肾、膀胱〈坎〉,脾、胃〈艮〉走脚上〈见到一、图二〉。又据阴升阳降,或到指端止,或从指端起,例如太阳经从小指走在阳面之最外,少阳沿约指〈无名指〉走在阳面之中间,……其它以此类推。

 

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顺时钟方向旋转,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厂阴的六经传变次序。〈见图十一〉

 

每当提及开阖欐,总有一个疑点会被提出讨论,就是关于究竟是「少阴为枢」或「厥阴为枢」的问题。内经并无「厥阴为枢」之文句,后世以厥阴与少阳表里,且厥阴亦有寒热往复之症状,而强以厥阴为枢,殊属不合。本文在前述中已对「少阴为枢,厥阴为阖」的作用详加说明,并从经络排列次序作了比较分析,当不致再有疑问,为了加强说明,再就少阴与厥阴的位置略加解说分析,当可更加清晰确定。

 

从条文及症状看,少阴心肾阳虚确是生死关头,从其死证条文较多,不难理解少阴之危,但若细看,喊阴死证条文更多于少阴,而厥阴病更危于少阴病,少阴病寒化危证长见合并厥阴的昏痉等症,如「伤寒脉微而厥(少阴阳虚)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出现厥阴昏厥)此名脏厥。」,可见厥阴应是在少阴之后。又从温病条辨看「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条下吴鞠通自注「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概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明白指出了少阴在前,厥阴在后,少阴影响厥阴。这样少阴为枢就不是问题了。

 

四、后天八卦与经络循环〈定序〉

 

大家对经络循行的顺序可以说无人不知,但是对于似乎抽象的经络下点功夫,还是必要的。我曾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专研易学,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专研伤寒论,在中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针灸,因此对易学、伤寒论及经络有一些特别的研究心得,愿与各位分享。

 

前面我们谈过先天八卦影响决定了经络的位置、性质及方向,此外的经络顺序则与后天八卦有关,我们再来看看后天八卦及不论那个方向相加都是十五的洛书九宫图。(图十二、十三、十四)

 

圖十二  

 

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中,经络并未相互衔接,在《阴阳十一灸脉》及《手足十一灸脉》中并无一定之循环次序,但在《内经.灵枢》中已有完整之循环次序。由于受易学“寰道观”影响而产生出循环理论。从经络之循环次序来看,其与九宫数即后天八卦实有密切关系,后天八卦之卦位〈图十二〉如下:上为离,下为坎,左上为巽,左为震,左下为艮,右上为坤,右为兑,右下为干。因任督二脉不参与十二经之循环,将任督两脉除外。试将脏腑依其五行属性排列于后天八卦中:水(坎),火(离)各一卦,将属水之肾及膀胱定位在坎(1位),将属火之心及小肠定位在离(9位)。金、木之卦各二,由于肝胆属木,所以定位在震巽,肺大肠属金,所以定位在兑干,但肝属阴木,胆属阳木,根据后天八卦之宫位数(即洛书之数,见图十三、十四),而将阳木胆定位在3的震位,阴木肝定位在4的巽位。同理将阴金肺定位在阴数6的干位,阳金大肠定位在阳数7的兑位,此亦与前述图四之手经〈阳仪〉脏在前,足经〈阴仪〉腑在前相符。土虽然有两卦,但若将脾胃分置于艮坤两卦,则心包及三焦将无位置可安。根据九星流年学说,若逢5数则将阳寄于2,阴寄于8,其它金、水、木、火则无寄位之说。前曾述及脾胃经在足在下属阴,因此寄于8,余下之2位则将心包及三焦寄于此,即坤位,坤为火中土,心包及三焦含相火,安于坤位,亦合乎其五行属性。根据前述1至9的顺序运行(中间之5已寄于2,8位,则跳过5,向前顺行)则成为:1.膀胱、肾→2.心包、三焦→3.胆→4.肝→6.肺→7.大肠→8.胃、脾→9.心、小肠→1.膀胱、肾……的循环,正合乎目前十二经络循环的顺序。

 

圖十三 洛書  

 

在中医学中有所谓的「天人相应」,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指天地,考察天地的变化原理,才有这样的理论出现。人体的运行也符合着天地的运行,这样才能了解经络的原理。

 

开阖枢在于说明三阴三阳离合、互根、转化、及经气升降出入转输的规律,对于应用《伤寒论》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温病也有一定的指导及启发作用,用之于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由于阴阳失和〈失衡〉是《伤寒论》的总病机,如何促进阴阳自和,就在于调动三阳三阴开阖枢的失衡,使之调和〈平衡〉。

 

由前述得知,太阳太阴有一定类属及相关,少阳及少阴性质相关,阳明厥阴相关,《素问》及《灵枢》均提及「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试以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将其展开,太阳太阴相对〈开〉,少阳少阴相对〈枢〉,阳明厥阴相对〈阖〉,阴与阳对,手与足对,配合作表如下:

 

圖十五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担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为有效。

 

三十多年来,个人以此方法运用方药及针灸治病甚多,极有疗效〈方药另文举例〉,用于针灸效果更为突出。

 

开阖枢与脏腑别通为董氏针法的核心内容,各位在这里知道开阖枢从易学而来。易学强调对称及平衡,董氏奇穴也很强调对称与平衡。下面重点介绍其应用,说明脏腑别通的发挥。

 

五、脏腑别通

 

(一)肺与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症,证状为「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有许多妇女子宫蓄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症状,如痛经、闭经、热入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匮要略》中的子宫疾患,常用桂枝伏苓丸治疗,这两个方子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二)脾与小肠通

 

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必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肠受盛异常的病变。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收不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肠。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溏清稀,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证属脾胃阳虚,可以黄耆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金匮》之黄土汤治远血,吴鞠通认为「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但以黄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是脾与小肠通治之例。

 

针灸常以小肠经之腕骨穴减肥。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三)心与胆通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与情志有阙,在人体精神意请思维活动的领域中,起着相当之作用。心主血脉,胆助消化,心主君火,胆主相火,胆之排必精汁,主三焦升降与痰湿的形成密切相关,其功能失常,常可导致血脂升高及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硬塞、心律失常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绞痛之形成与高脂血症有关,而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心病从胆论治,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报导很多,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失眠也很有效。而胆病从心论治,以瓜篓薤白半夏汤治疗慢性瞻囊炎也有一定效果。目前以胆心同治治疗心脏病或胆病,其疗效似较单纯治瞻或治心要高效的多。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四)肾与三焦通

 

《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上焦气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气化,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主要在肾,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三焦另一个系统是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肾以一脏水火相兼,两个系统皆本于肾,肾又是阴阳水火之脏,水火两个系统在疾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但多出现在疾病后期,这是因为两个系统都根源于肾,久病入肾,肾脏兼水火阴阳,为身体之总枢所致。临床治疗肾病要考虑三焦,治三焦要顾及到肾。例如少阴四逆虽责之肾阳虚,但治疗则用四逆汤,方中有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甘草温上焦心阳,可谓三焦之阳皆治。

 

在伤寒论方剂中如上的用例很多,中医的基本原则是「治病留人」,治愈疾病要顾到体质,不可虽治愈疾病,但身体体质变坏,更不能病未治愈而体质更差。因此在伤寒论的许多方子中,常加入甘草、生姜、大枣,顾护正气。又如已用过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已用过大承气汤,虽有可下之证,亦不可再用大承气汤,这都在强调保护正气治病留人,而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些激烈手段,疾病尚未治愈,身体已不能承受治疗而先倒下。

 

中医的另一项重要原则是「双向调节」,双向调节在针灸中经常使用,例如心脏搏动太快针内关,可使其转慢,心脏搏动太慢针内关,可使其增快;又如胃蠕动太快针足三里,可使其减慢,胃蠕动太慢针足三里,可使其增快。针灸双向调节作明显而具安全性。当然《伤寒论》中也有很多方子有双向调整作用,例如四逆散中柴胡能升,枳实能降,调理气机作用很好;但其中又有芍药、甘草能理血,可以说气血皆调能升能降。又如桂枝汤其中之桂枝、生姜温阳调卫,芍药、大枣滋阴和营,所以能「和阴阳」、「调营卫」,有双向调节作用。

 

第三是「顾及整体」,例如虽说四逆汤温肾阳,事实上三焦之阳皆温。再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喘,表面看是治上面的喘,但此方的杏仁善理上焦肺气,厚朴善理中焦之气,桂枝能平冲理下焦之气,虽说是治肺喘,其实是三焦之气上中下皆治。

 

再来看看肾与三焦通,三焦经的五输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都与水〈肾〉有关,再者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

 

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传导亦全赖肝气疏泄,吴鞠通在胁痛、中燥、单腹胀等医案中,都提到肝协调二便的作用,前阴为肝经所循行之部位属肝,主治自无疑议,而疏大便则合于肝与大肠相通之意。例如:鸟梅丸主治的久痢,属湿热痢疾久而不已,系木郁横土,肝之疏泄不畅,而致下利里急后重。白头翁汤证亦系肝(木)郁土中,湿热郁踞肠间,由于土因而木郁,木愈郁则土愈困,此时调肝疏木才能有效,白头翁汤即在于清解阳明热毒疏泄肝气以治利。又如四逆散加薤白也能治痢,两者治前阴病亦颇有效,盖前阴病多属湿热属肝经也。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骨在大肠经治头晕也很有效。木穴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痛,其它大、小、外、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针干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这都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六)心包与胃通

 

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心肌梗寒发作的病人不在少数。由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症状也很突出,同时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所以称为「心胃同治」。阳明胃与心包络通,阳明实热上冲心包,扰乱神明出现心包的证状,以承气汤泻胃家实热,阳明得治,厥阴自安。《温病条辨.中焦篇》还有「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阳明胃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常与厥阴同病,除有承气攻下法外,还有用牛黄、紫雪凉开之法及牛黄凉开与气攻下并用之法。临床上治疗疫痢热毒而见昏谵痉厥时常用承气汤治疗,即「治痢还需利,攻下以护正。」,使险症转危为安。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因胃经循行所过)及膝痛甚效。胃经之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亦甚效。董老师用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包络与胃通的用例。

 

结 语

 

个人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以之解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并补足了「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并用之于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灸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同明经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疏导。表里经取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平衡。但脏腑别通则一脏一腑一手一足一阴一阳〈即以来与膀胱通而言,肺为手之阴经,膀胱为足之阳经。〉,有高度的疏导及平衡作用,效果当然突出,这就是董氏奇穴原理中最重要的核心。  

 

译按:杨维杰先生在台湾是四柱方面的名家,先生二十多年前的著作「系统八字学」,在台湾至今仍是同类书籍中最畅销的。

 

。 若就卦爻来看,阳明及厥阴皆在卦之中爻,有闭合之意,故为阖。 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 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

 

。 开合枢与经络的关系密切相关, 即以足三阳为例 : 太阳为开,在背部最外面;阳明为阖,在胸腹在最里面;少阳介于两者中间,分布在胁肋。 。 董氏奇穴的分布也与此相关。

 

。 也可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 便可发现开阖枢两两相连。 。 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 。 若从脚掌来看,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 。 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

 

。 此种位置与《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及《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相符 内经据此而确定经络循行部位,三阳在阳面,三阴在阴面,然后根据阳仪,肺、大肠〈兑〉,心、小肠〈离〉,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阴仪肝、胆〈巽〉,肾、膀胱〈坎〉,脾、胃〈艮〉走脚上。 。 又据阴升阳降,或到指端止,或从指端起,例如太阳经从小指走在阳面之最外,少阳沿约指〈无名指〉走在阳面之中间, ……其它以此类推。

 

。 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逆时钟方向旋转,依此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传经〉,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 将拳头伸开则开阖枢之关系成下图。 。 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传变次序。

 

六(总四十七)、请问气血多少与治疗有何关系 ?

 

答 答 : 《标幽赋》说:「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这里的多少是指根据各经的气血多少概况,以掌握针下候气而行补泻。

 

將氣血多少理論首先應用於臨床的應推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實際的臨床例證(這裡從略) 。 将气血多少理论首先应用于临床的应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实际的临床例证(这里从略) 。 金元四大家之張從正善於刺血,尤為重視氣血多少理論,他在「儒門事親」中曾說:「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金元四大家之张从正善于刺血,尤为重视气血多少理论,他在「儒门事亲」中曾说:「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張氏常在背部太陽經放血,由於背部乃太陽經循行所過之處,又「太陽主表」故治療瘡癰癤痤,張氏常以刺血瀉太陽之熱。 张氏常在背部太阳经放血,由于背部乃太阳经循行所过之处,又「太阳主表」故治疗疮痈疖痤,张氏常以刺血泻太阳之热。

 

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實則均與氣血多少之理論相符合,如太陽經多血少氣,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療身熱、頭痛、嘔吐、腹痛、疔癰瘡癤等熱實證甚效,尤其是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甚效。 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实则均与气血多少之理论相符合,如太阳经多血少气,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疗身热、头痛、呕吐、腹痛、疔痈疮疖等热实证甚效,尤其是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甚效。 董老師常在背部刺血治療多種疾病,範圍廣及各科。 董老师常在背部刺血治疗多种疾病,范围广及各科。 內臟病及四肢病變均能治之。 内脏病及四肢病变均能治之。 尺澤為肺經合穴,肺手太陰多氣多血,瀉針能治肺實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為刺血常用要穴,對於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嘔吐、頑固性皮膚潰瘍、痧症等均極有效。 尺泽为肺经合穴,肺手太阴多气多血,泻针能治肺实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为刺血常用要穴,对于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呕吐、顽固性皮肤溃疡、痧症等均极有效。

 

陽明經多氣多血,外感病傳至陽明,常出現正盛邪實的病況,甚而高熱神昏,治療時常用瀉法或刺血法。 阳明经多气多血,外感病传至阳明,常出现正盛邪实的病况,甚而高热神昏,治疗时常用泻法或刺血法。 如在商陽及少商點刺出血治療外感發燒及喉痛,即是掌握陽明經「多血」而以之瀉血之故。 如在商阳及少商点刺出血治疗外感发烧及喉痛,即是掌握阳明经「多血」而以之泻血之故。 此外「氣有餘便是火」,臨床上對於一些火熱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熱現象者,如目赤腫痛、火熱牙痛、乳痛、瘡癤疔等,常取陽明經穴之清熱瀉火以達解毒之效,如手陽明之二間、三間、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陽明之內庭、陷谷、豐隆、足三里等皆為清火瀉熱常用穴位。 此外「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上对于一些火热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热现象者,如目赤肿痛、火热牙痛、乳痛、疮疖疔等,常取阳明经穴之清热泻火以达解毒之效,如手阳明之二间、三间、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阳明之内庭、陷谷、丰隆、足三里等皆为清火泻热常用穴位。

 

個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療胃病、氣喘、心臟病等,更常以豐隆穴刺血治療久年怪病及疑難雜症,即是掌握其「多氣多血」,可以瀉之之故。 个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疗胃病、气喘、心脏病等,更常以丰隆穴刺血治疗久年怪病及疑难杂症,即是掌握其「多气多血」,可以泻之之故。 而豐隆穴為「痰會」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並治故為治療疑難雜症之特效要穴。 而丰隆穴为「痰会」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并治故为治疗疑难杂症之特效要穴。 又,陽明經氣血俱多,亦可用之調補氣血治療氣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風後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 又,阳明经气血俱多,亦可用之调补气血治疗气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风后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

 

以上種種皆為「氣血多少」理論之應用,「氣血多少」理論告訴我們在針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氣血盛衰狀況,補虛瀉實調其氣血,以使陰陽平衡,達到治病癒疾的目的。 以上种种皆为「气血多少」理论之应用,「气血多少」理论告诉我们在针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气血盛衰状况,补虚泻实调其气血,以使阴阳平衡,达到治病愈疾的目的。

 

七(總四十八)、請問臟腑別通怎樣用於針灸 ? 七(总四十八)、请问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 ?

 

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裡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 ( 一 ) 肺與膀胱通 ( 二 ) 脾與小腸通 ( 三 ) 心與膽通 ( 四 ) 腎與三焦通 ( 五 ) 肝與大腸通 ( 六 ) 心包與胃通的基礎上,互相治療相通臟腑的疾病。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脾与小肠通 ( 三 ) 心与胆通 ( 四 ) 肾与三焦通 ( 五 ) 肝与大肠通 ( 六 )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如 :

 

( 一)肺與膀胱通: 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經穴治療膀胱經病,有提壺揭蓋之意味,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膀胱經背部輸穴能治氣喘,針委中可治療皮膚病及惡瘡甚效,都是 肺與膀胱通的應用。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 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特效。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 ( 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 ) ,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也可以說是透過臟腑別通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係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馬金水、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雖不在肺經,皆能治小便不利結石之症,即在於開上竅起下竅,提壺揭蓋。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與小腸通: 針灸治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減肥亦常針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濕之作用。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亦同此理。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於袪濕。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 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心門穴治療膝痛也是去濕及強心兩重作用。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與膽通: 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 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心經之解穴(少府)祛風止癢特效,雖說諸瘡痛癢皆屬於心,但心與膽通,膽經能祛風,也是有效之原因。 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 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又何嘗不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呢? 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 四)腎與三焦通: 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 (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腎穴在無名指能治口乾腎虧,亦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發揮作用的。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 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 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 五)肝與大腸通: 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 (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奇穴靈骨在大腸經上,治頭暈也很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間等穴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 木穴在大腸經上,也能治肝經之疝痛,還能治療一些與風有關的病,這都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關係。 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 而針肝經之太衝穴能治腹中痛瀉,則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 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極效,董氏竒穴之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胃與包絡通的用例。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以上聊舉數例說明臟腑別通的基本運用,當然更重要的是互相配用,由於篇幅,這方面以後再談。 以上聊举数例说明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当然更重要的是互相配用,由于篇幅,这方面以后再谈。

 

关于六经开阖枢以及部位表里的问题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两阳和明为之阳明,两阴交尽是谓厥阴”《内经》根据阴阳数量的多少,把阴阳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一阴,厥阴也;二阴,少阴也;三阴,太阴也。三阳:一阳,少阳也;二阳,阳明也;三阳,太阳也。实际上,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法内在的受到古代周易三才思想的影响。《易·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关于六经开阖枢以及表里的问题,历代医家有所阐发,但观点纷纷,令后学莫衷一是。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伤寒论》,六经是一个整体,《伤寒论》整部书是在揭示正常人体受到邪气干扰之后所处六种状态,其中开阖枢以及六经表里揭示的是正常人体的气化部位及其过程。请看下图:

 

太阳为开,是输布人体气血于表;太阳开极则需敛降,阳明主阖是谓也;阳明之阖与太阴之开是同时发生的,阳气内敛温养脏腑,这个过程就是太阴之开;同样道理,太阴开极则需升发,厥阴主阖是谓也;在这个过程中少阴和少阳是两个枢机,少阴为阳之枢,少阳为阴之枢;少阴推着阳明降,少阳推着厥阴升,枢机在内不在外。少阴和少阳两个枢机,其实质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在向外和向内两个不同趋势产生的。少阳相火不位相对于少阴是在表阳部位上,故属小柴胡汤证;而少阴所谓龙雷之火不位则是在里阴的层次上,故主以四逆辈。同样是枢机出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体一气藏不住了,只是在部位表里不同而已。在上图中,三阴三阳气化的机制是同时进行着的,不能孤立来看某个过程,谈阴则要顾到阳的一面,说阳则需联系阴的过程,总之阴阳不可分不可离。

 

三阴三阳当中,三阳属表,三阴属里,其中表里之中又可复分表里。太阳是表之表,阳明是里之表,少阳则属半表半里之表,太阴是里之里,厥阴是里之表,少阴则是里之半表半里。如此一来,则可以理解诸如为什么当归四逆汤证是厥阴病,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二途,少阳病有小柴胡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阴阳二证之分等问题。此外,少阳是枢转厥阴使之升发入太阳表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太阳病篇中有许多柴胡证;少阴枢转使阳明顺利的阖降,否则可以出现阳明腑实的三承气汤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少阴病篇中有所谓的三急下证。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助于认清六经实质,从宏观上把握六经辩证的方法,领会大论中的具体条文和方证。今笔者不揣谫陋,点滴心得供大家参考。限于经验不足,还望高明正之。

 

己丑六月朔日他石于二觉斋

 

“开、阖、枢”当为“关、阖、枢”

 

开、阖、枢的理论出自《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印象最深的是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中借此来说明阴阳的工作机制。但是,这著名的“开、阖、枢”应当作“关、阖、枢”,理由是:

 

一、理证。查《说文解字》,【卷十二】【門部】關 以木橫持門戶也。从門?聲。古還切。開,張也。从門从幵。古文。苦哀切。原来“关”是个名词,指栓门得横木,而“开”是动词,张开的意思。又据《灵枢·根结》:“不知根结,六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中“折关、败枢、开阖”(关阖枢功能的异常)的说法,因而有理由地认为是“关”而不是“开”。

 

二、书证。尽管通行本《素问》、《素问》王冰注本都作“开”,但是《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引《九墟》(灵枢经的别名)、《甲乙》作“关”。另外,《素问·皮部论》有“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太阴之阴,名曰关蛰”的说法,故当以“关”为是。

 

有的学者在校书时直接采用“太阳为关……”的文字(见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的《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诚有卓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