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投资

 戴光华的图书馆 2014-10-0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这天宜登高、秋菊、佩戴茱萸…重阳有长久之意,后逐渐演变为敬老节。 
如果把父母对孩子的的付出当作一种投资的话,这一种投资应该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投资:不计成本、不算赢亏损、付出全部,不求回报。
   有一个在券商营业部作老总的朋友,父母仍在农村,我几乎每个大小节日都会收到他自家长发来的短信,驱车四五小时,回家乡陪父母过节成为他的规定动作。一个农民的儿子,当上金融高管后,仍然保持农民的那种本质,他的父母也许不懂得投资,但却得到了成功投资的回报。
  “父母在,不远游。”在外的游子,今天不妨给父母打个电话;在家的朋友,更要多陪陪父母。不要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而后悔。
    皮匠投资圈(微信号:pijiangtouzi)祝天下父母的投资都能成为最成功的投资。
    农历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阳”,最早见于《易经》中记载:“以阳爻为九”,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两九相重为“重九”;九月初九是日月并应,两阳相重,故叫“重阳”。屈原《远游》诗中“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早在2000多       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有了重阳节风俗。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节俗起源于汉代。
    相传河南的汝河中有瘟魔散布瘟疫,使两岸死了不少人。有个叫桓景的人入山求道,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得授降妖青龙剑和一些法术。某日,费长房通知他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将作殃祸民,你可携此急速下山,带领众人登高避祸。”说着,又交给他一包茱萸子、一壶菊花酒,让他分发给众人佩戴和饮用。桓景遵师嘱一一照办,并持青龙剑将瘟魔刺死,众人遂得以平安逃过劫难。此后,每逢九月初九这天,人们纷纷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插茱萸庆贺,形成了重阳节的风俗。
    在汉代,人们在重阳日饮菊花酒祓除不祥,谓之“秋祓”。晋代,在重阳日观赏菊花,称为“菊节”或“金节”。南北朝时,到郊外“籍野饮宴”,因不便带饭,故带蒸糕食之,后称“重阳糕”。长期相沿成习,形成重阳节。
到了唐代,重阳作为民间的节日被确定下来,之后经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自古以来,以重阳为题的诗不胜枚举,据说宋代人叫菊花为“延寿客”,而称茱萸为“辟邪翁”。谈起重阳,就离不开菊花:菊花,往往被喻义清高、亮节之风。因而成为古代诗人笔下的热门题材。
    而最脍炙人口的当数唐代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寥寥四句,情深意长,世代传诵。
据好事者考证,佩茱萸者,主要是属于纯阴之体的女子,由此可以推测,王维所忆的不仅是故乡、兄弟,应该还有他的爱人或红颜知己。用今天的话来说,排除了王维是基友的嫌疑。
    此外,王勃的“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可谓独占重阳,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为重阳留下一笔,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田园诗人陶渊明爱菊成癖,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正如那句话——人淡如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