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章丛书》的由来

 百城主人 2014-10-03
豫章丛书》的由来
  
   ●豫章丛书整理编辑委员会
  
   豫章丛书是江西地方文献资料中卷帙最多、内容最丰的大型丛书,共有两套。一套为陶福履编,收书26种,48卷;一套为胡思敬编,收书103种,650卷(原书统计如此,附书和校勘记等未计)。两套丛书虽然同名,收书却无一重复,共计收刊自唐迄晚清著述129种,698卷。除庐山纪事、皇明西江诗选属外省籍学人编撰外,其他都是江西先哲的著作。从其内容和价值考察,作者履历各异,志趣不同,著述涉及中华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人小史8种纪录明代史实,理学类编反映宋明理学思潮等,这显然表明豫章丛书具有超越区域、涵盖深宏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尤其自宋以来,人文鼎盛,著作如林,在全国享有盛誉。然而,长期以来,江西的乡邦文献,无论是全集巨编,还是杂著短制,大抵以单行集子的面目出现,甚至只是家刻私藏,未曾流布,有的仍是手稿,不肯轻易示人。若论我国郡邑丛书之滥,当数明代天启3年(1623)黄冈人樊维城汇刻的盐邑志林;至清代乾嘉时期,乍川文献、浦城遗书、台州丛书等相继刊行;嗣后,岭南文丛、金华丛书、几辅丛书(明川按:当作畿辅丛书)、湖北丛书等又纷纷问世。而直到光绪中期,江西的乡邦文献尚无汇集和整理,这势必影响江西文化遗产的承继流传,也与江西文化史的盛况殊不相称。起而担当大任,改变本土文献汇刻滞后状况的人物是陶福履与胡思敬。
  
   陶福履(1853—1911),字稚箕,江西新建人。光绪18年(1892)进士,入翰林,后改户部主事,历任湖南慈利、沅江、益阳知县,著有远堂文集、稚箕远堂诗录等。所编豫章丛书分为三集,分别由欧阳熙、喻震孟、皮锡瑞作序。最后刊刻成书于光绪21年(1895年)。
  
   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晚号退庐居士,江西新昌(今宜丰)人。光绪20年(189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后任辽沈道监察御史、广东道监察御史。一生著述较多,如退庐疏稿、驴背集、戊戌履霜记、九朝新语、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等,后人编为退庐全集。所编豫章丛书,基本上以经、史、子、集为序。最后成书于1923年。
  
   陶福履“少以诗名”,“于学无所不窥,尤其留意乡先生遗书”。他在入翰林院的第二年,因母病而请假回乡,在侍亲的同时即开始刊刻豫章丛书。母死,丧事百日完毕,则全力投入这一工作。守孝三年之期,完成了江西乡邦文献的第一次汇集和刊刻。关于他汇编和刊刻豫章丛书,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事情的缘起。据为豫章丛书第一集作序的欧阳熙说:他的老师乐平人石景芬(芸斋),感慨当年阮元刊刻皇清经解和撰十三经校勘记,实赖江西人之力,但皇清经解却未收江西人的著作,于是发愿要汇编江西人的经学著作,并叮嘱欧阳熙留意,但此愿未遂而石景芬已逝。欧阳熙与陶福履谈及此事,才知陶福履也早有此愿,于是合两家之书一起编选刻印,并将经学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名之为豫章丛书。二是编刻豫章丛书的深层目的。喻震孟在豫章丛书第二集的序言中说:当时“学者沉溺于帖括浮滥之中,无人读书,而古籍之传者亦日就湮没。前之人莫由持饷乎后人,后之人无由乞灵于前人,人才之所以日衰,风气之所以日坏,职是故也。”而皮锡瑞在豫章丛书第三集序言中也说:“君之意在表彰先哲,而津逮后学之功尤伟。”显然,陶氏之所以编刻豫章丛书,是想借珍贵的先贤遗著的传播,造就人才,改变风气。
  
   三是当时陶福履的经济状况。着手编刻豫章丛书在陶福履刚入翰林的第二年,后又经母丧,家境并不宽裕。欧阳熙在序言中说:“君甚贫,旧庐尚质于人,羔雁所入,乃以为表彰先哲之用,君为用非所谓贤豪而何耶?”就此三点来看,陶福履编刻豫章丛书的首创之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陶、胡二人汇编丛书,遴择审慎精当,颇具特点。陶福履的豫章丛书,所收概属四库全书未收者,且集中于清代,多为私刻本或家藏抄本、手稿。陶氏在一些书中加了序或跋,述其得失,间或也作考辨。胡思敬的豫章丛书,搜罗广泛,时代跨度大,而收书原则极严。总之,两套豫章丛书的稀见性、精审性,决定了它们的珍贵性,其价值比之荆山之玉,毫不为过。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archive/232177.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