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萍:《鸿爪雪泥》

 古代小说网 2022-02-05

《鸿爪雪泥》,万萍著,香港开明书店2021年9月版。

内容简介

“细瞻红楼”部分收录作者三十年前撰写的关于《红楼梦》的一些文章。

《试谈傻大姐》从《红楼梦》中仅出现过两次的傻大姐的相关情节出发,论述该人物在小说中所起到的艺术结构作用,揭示傻大姐的傻笑和傻哭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命运的联系。

《焦大散论》从焦大的醉骂说起,通过对比焦大与贾府中其他奴仆的本质差别,以及与中外文学作品中奴仆形象的异同,阐释焦大作为贾府的正统奴仆,其人物形象的特殊意义。

《紫鹃论》藉由紫鹃人物性格、品性以及其最终命运的剖析,指出封建社会的罪恶这一本质。

《关于香菱学诗》结合香菱的人生际遇以及其所作之诗的内容,指出“香菱学诗”的义蕴在于暗指了香菱内心深处的乡愁。

《<五美吟>的命意和林黛玉的情怀——兼评<红楼梦中劣诗多>》分析林黛玉从吟咏正史中的四位名重一时的女子到礼赞文学作品中的红拂形象,指出《五美吟》对于深化林黛玉思想觉醒者形象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反驳“《红楼梦》中多劣诗”的观点。

《红楼趣谈》则是作者所写有关《红楼梦》的二十九则札记。

《祖国丛书》

“远眺乾隆”部分是作者1985年应上海人民出版之约,为《祖国丛书》撰稿时,围绕乾隆帝所写的一些文章。

《皇孙 皇子 太子》论述乾隆帝从皇孙身份转向皇子身份,乃至转向太子身份的过程。

《平定天山南北》详细考述了乾隆帝平定天山南北,结束百年来西北动荡不安的局面,完成康熙、雍正未竟事业的历史史实。

《乾隆宠臣和珅》论述乾隆掌朝时期,和珅在乾隆帝的保护伞下肆意贪污枉法的种种行径,以及乾隆驾崩后,和珅被嘉庆帝立即处死的结局。

《中国历代咏史诗辞典》

“读诗谈史”是作者收集、整理和研究咏史诗时撰写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以历史人物为论述对象,从咏唱历史人物的诗歌切入,论述后人对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

《息夫人的身后遭际》依据不同时期不同文人题咏“息夫人”的诗作,论说后人对“息夫人”褒贬不一的态度。

《“鸡鸣狗盗”之争》结合咏史诗中对 “鸡鸣狗盗”、“冯驩市义”之于孟尝君人物形象呈现的不同看法,以及王安石、司马迁对孟尝君的评价,论述孟尝君人物形象的争议性。

《平原君养士二题》考述关于平原君“毛遂自荐”、“斩杀姬妾”两件事的题咏诗,阐明“谲诈,不诚,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贤才”的道理。

《美女西施的是是非非》分“祸水乎?”“不同心态”“魂归何处?”“一场附会”四个部分阐释后人在诗作中对西施人物形象的不同观点都是“一场附会”,“在最早的典籍中,西施只是一位美女而已,与政治斗争了无关系”。

《黄金台的诗情》同样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文人借诗歌阐发对“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延请贤才”的不同看法,强调“咏史诗往往是对现实的有感而发,并非纯客观地论史”的观点。

《汉高祖的家庭悲剧》以“鼎上杯羹弃翁姆”、“戚姬葬处君知否”两件事论述刘邦在处理家庭事务上的种种恶劣行径。

《韩信之死》基于文人咏唱韩信的诗篇,阐释不同文人对韩信之死的不同看法,认为不同观点背后寄托着文人们的各种复杂情绪。

《贾谊的幸与不幸》从咏唱贾谊的诗作中梳理历代诗人对贾谊遭际的不同认识。

《隐逸典型严子陵》探讨吟咏严子陵的诗篇中流露出的对文人隐逸行为的不同思考。

《聚讼纷纭杨贵妃》分析咏唱杨贵妃的诗歌,论述后世文人从不同角度对杨贵妃所作的文学描绘和历史探索。

《豫章丛书》

“整理丛书”部分收录了作者整理、点校古籍时所撰写的整理、点校说明文章,包括《<豫章丛书>整理说明》、《<豫章丛书>整理后语》;《<庐山纪事>点校说明》《<须溪集点校说明>》《<溉园诗集>点校说明》。这些文章多考述所整理、点校的古籍的作者、版本等情况,并说明具体的整理、点校要求。另附安平秋先生的《<豫章丛书>整理本序》。

《徐霞客游记》

“追踪霞客”部分是作者退休后,参与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活动期间所撰写的一些文章,以研究《徐霞客游记》的文章为主,兼及其他。

《一首新发现的<读徐霞客游记>》依据新发现的清人陈文述所作《读徐霞客游记》一诗,考证徐霞客曾探访过黄河源,并认为《徐霞客游记》曾有两种不同版本:一是现今可目见的《徐霞客游记》,二是《徐霞客游记》全帙本,该全帙本当是叶廷甲所言之六十卷本。

《榔梅及其背后的故事》由《徐霞客游记》所载徐霞客获得榔梅的曲折过程,展开对榔梅的多重文化内涵的梳理,进而论述徐霞客对榔梅的深层认识。

《关于庐山“竹林幻境”》从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所提到的“竹林幻境”切入,论说竹林寺、竹林幻境等内容。《李介立<过灵璧吊虞美人墓>解读》详细分析李介立的这首凭吊虞姬的诗作,由此解读李介立进步的妇女观、历史观。

《赵翼<题徐霞客游记>诗的两种文本暨叶廷甲与赵翼的交往》在考证叶廷甲与赵翼的交游史实基础上,论述赵翼《题徐霞客游记》两种版本的差异。

《各具特色 独显本色——徐霞客与诸游家笔下的庐山三叠泉》将徐霞客与元代李泂,明代王世懋、曹学佺,清代宋之盛、黄宗羲等人所写关于庐山三叠泉的游记文章进行比较,论证徐霞客庐山三叠泉游记文章的独特性。

《徐霞客江源新说的国家认定》围绕徐霞客的《溯江纪源》一文,论说徐氏对“长江发源于岷山”观的反驳,并考证徐氏 “江源新说”被后来的康熙帝所认可这一史实。

《范仲淹与鄱阳湖》考述范仲淹在鄱阳地区的主要功绩,论述《岳阳楼记》与范仲淹鄱阳经历的关系,以及后人对范仲淹的颂扬。

目 录

细瞻红楼

谈傻大姐

焦大散论

紫鹃论

关于香菱学诗

《五美吟》的命意和林黛玉的情怀——兼评《<红楼梦>中劣诗多》

话说“品茶栊翠庵”

红楼趣谈(选)

远眺乾隆

皇孙 皇子 太子

平定天山南北

乾隆宠臣和珅

读诗谈史

息夫人的身后遭际

“鸡鸣狗盗”之争

平原君养士二题

美女西施的是是非非

黄金台的诗情

汉高祖的家庭悲剧

韩信之死

贾谊的幸与不幸

隐逸典型严子陵

聚讼纷纭杨贵妃

整理丛书

豫章丛书整理说明

庐山纪事点校说明

须溪集点校说明

溉园诗集点校说明

豫章丛书整理后语

[附]豫章丛书整理本序(安平秋)

追踪霞客

一首新发现的《读徐霞客游记》

榔梅及其背后的故事

关于庐山“竹林幻境”

李介立《过灵璧吊虞美人墓》解读

赵翼《题徐霞客游记》诗的两种文本

——暨叶廷甲与赵翼的交往

各具特色 独显本色

——徐霞客与诸游家笔下的庐山三叠泉

徐霞客江源新说的国家认定

范仲淹与鄱阳湖

卷首题记

期待,让时间变得漫长;而回顾,则顿感时光飞逝。我在期待中前行,再前行,蓦然回首,年已耄耋。唏嘘感慨之余,回望治学之路,只是一滩杂乱的脚印,有如那茫茫旷野中的鸿爪雪泥。

松软的雪泥地上,一串飞鸟的足迹,或风雨冲刷,或阳光炙烤,或再有飞雪覆盖,很快就了无痕迹。但是,它毕竟是我生命的印迹,所以还是稍作遴选,将它作一展示,为的是在当下(只是在当下),给自己,也给亲人,给朋友一个交代。

吴青霞绘《雪泥鸿爪》

卷末感言

检视平生治学档案,杂而不专,蔓而不壮,未免惨怍。不过,它毕竟是自己的读书心得,也有自己的行文特色,而杂和蔓,还可说明自己的学术视野,所以还是聊以自慰,且自赏。这大概就是世俗所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其实并不好,是因为付出了心血,而自我感觉好。还是说“敝帚自珍”更准确。

然而,自慰也罢,自珍也罢,自赏也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能是鸿爪雪泥,经受不起岁月的风涛。一位哲人说过,“时间可以毁灭一切。”这应该是真理。

至于说在精力旺盛,最好做学问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去写一些大众书稿,还在外兼职二十年,的确对专业之精深有较大影响,但所出力的书刊发行量较大,我为更多的人服务过,所以并不后悔;况且在当时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也不必后悔。

而两度主持学报,首尾共十三年,付出良多,这是本职工作,在其位,当然得谋其政,所以也不后悔。过去编辑同人往往说自己的工作是“为人作嫁”,大多有自嘲的味道。

《红楼梦趣谈》

其实,把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嫁出去,是善举,是喜事,是美差。有这样的心态,当编辑,看着别人的手稿,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变成铅印,公诸于世,其过程是挺享受的。

几十年间,有过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为文涉及古代诗歌、古代小说、古籍整理、传记写作、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主持过学报,主持过研究所,主持过全国高校的古籍整理,学术经历算是丰富。

现年已耄耋,我自知学养不厚,素质不敏,而未能潜心专注于学术,而学术生命能有今天这样的长度与宽度,于心足矣。我感谢上苍!

不过,耄耋之年,我仍然在期待和回顾中前行。

所谓回顾,不仅回望治学之路,还必然回首平生。从童年到暮年,从故乡到他乡,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大大小小的风波,这样那样的事件,一一涌上心头。那曾经有过的云淡风轻(与一般人相似的云淡风轻),那曾经承受的惊涛骇浪(一般人不可能遭遇的惊涛骇浪),生命的经历,比学术经历还更为丰富,更为多彩,有两次,还可以说是人生之“独享”。

这实在是人生的一份幸运!当年那样的场合都走过来了,生命中还会有什么忧虑?还会有什么畏惧!偶念及此,不由回头一笑!而三尺之上有神明,自是人间之正道。我感谢上苍!

所谓期待,不是期待再有什么学业的长进,还是期待对于生命的真正了悟。古人所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确很不可取。“羡”,当然难免,而“哀”,则大可不必。生活自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有谁能躲过阳光偏斜?有谁能拒绝暮冬来临!

《豫章丛书》

还是苏东坡回答得好:“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我清醒地知道,在生理上,八十老翁,且身染恶疾,当然是来日不多;但在心理上,我老觉得今天的太阳和昨天不一样,每天都是新鲜的,内心依然有诗和远方。

无视毁誉,不患得失,直面病痛,参透生死。让我们都学习苏东坡罢,随遇而安,随遇而乐,去尽情地享受高科技,享受大自然。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万萍,男,教授。祖籍江西南昌,1941年生于江西萍乡。1964年毕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开初是本科教学,后来是研究生教学。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江西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江西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完成江西最大的乡邦文献《豫章丛书》的整理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