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检验真理的困惑之三 实践检验真理的困惑除了人的“思维机能障碍”和“思维统计选择”外,还受“检验过程障碍”所困惑。 我们知道,真理是与客观实际一致的认识。按照传统的观点,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其标准是实践。而按照现在的实践观,实践的内涵有:实践的分类,实践的目的,实践的作用,实践的性质,实践的形式,实践的方法,实践意识,实践过程,实践的结果等等。拙者认为前七种实践内涵都不可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们都属于理性的东西。那么,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假如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则因为它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所以暂时搁一下,另文进行讨论。如果实践过程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实践过程又是如何检验真理的呢?即是说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对于未接触过的事物,人的认识遵循着实践认识实践过程,以取得经验为主;对于已接触过的事物而言,人的认识遵循着认识实践认识过程,以验证认识为主。因此检验真理的真伪,应该是后一种实践。后一种实践要检验真理是否与客观实际一致仍然受“思维机能障碍”和“思维统计选择”的影响,那么实践过程是否就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受影响呢? 假使每一实践过程都要产生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当下的实践过程也要产生认识。而真理则是过去实践过程中行成的认识。用实践标准检验真理等于是用当下实践的认识去检验过去实践的认识,那么就是用新认识去检验旧认识。等于用现在不确定的认识去检验过去也许是确定的认识(即需要检验的认识),得到的当然是或然的检验结果。因此,有必要对认识是如何行成的进行一番分析,从而看出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将受到什么困惑。
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是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既相互区分又辩证统一。其区分的客观基础是:主体反映结构与对象自身结构的一致性。
1 、感性直观: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直观的特点是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形象的认识,它不能给主体提供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因而不能给主体的实践活动提供普遍性、必然性的尺度。
1、感觉: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3、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加工和再现,即当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对象离开后,人的大脑对感觉和知觉到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象。表象己经具有初步的概括的功能,在表象中己经具有认识从直接向间接、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趋向。 认识的理性思维形式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作为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具有间接性与抽象性的特征。 首先,从总体上看,认识的理性形式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 其次,从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进行研究。感性和理性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以及与此相应的由感性认识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多种因素都参与其中、具有复杂机制的辩证发展过程。 四、认识的反思、建构、虚拟 1 、反思。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一般是一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其次,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最后,反思可以通过思维进行再思维,发现思维的偏差,并对这种偏差进行校正,从而使思维操作得以正常进行。 2 、建构。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看,建构是指人的认识结构的建立或构造的过程;从认识的过程看,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过程。首先,看主体认识结构的建构。这里的认识结构是指主体自身由各种认识能力要素所组成的结构,它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重要条件。它随着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特有的信息性结构。其次,看主体对所获得的客体的信息的建构。指的是主体凭借大脑中社会地形成的信息性结构,对所获取的信息在选择、加工、改造的基础上,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为观念信息系统的过程。建构功能还体现在思维的逻辑运动中。“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认识运动的这一逻辑行程同思维的建构机制紧密相联。反思的批判性、反省性同建构的建设性、构造性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着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活动。 3 、虚拟。“虚拟”用人化的形式,用数字化来建构、完成和表达对象,己经超出了语言符号的思维空间,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虚拟仍然以反映为基础。 五、认识与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中介和认识工具,是按一定的规则表达和交流思想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符号的运用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变换成为可能。 第二,语言符号是主体进行思维操作的有效形式。 第三,语言符号是表达和交流认识成果的基本手段。 第四,语言符号是人类认识成果得以保存、延续的基本手段。随着图书的出现以及书面语言的发展,人类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世界,这就是波普尔所说的“客观知识的世界”——不同于“世界 1 ”(物理世界)和“世界2 ”(主观精神世界)的“世界3 " ,即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象化、客观化的知识世界。 六、认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需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研究。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二是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三是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⑴非理性主义的意译是“反理性主义”,是一种哲学学说,也是一种理论学说。非理性主义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的”这个术语,通常含有“为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用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等涵义。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⑵非理性主义是时代需要。在许多西方思想家眼里,我们正处于一个非理性主义的时代,正陷于深深的“合理性危机”之中。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映像,这种“合理性危机”都需要作深刻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批判。 ⑶对非理性存在的误解。非理性主义演变线索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非理性主义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从总体上说非理性主义是精神危机的哲学,但它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主要内容,高扬主题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现代人的意义和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
|
来自: 灵藏阁 > 《70年代真理标准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