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检验真理的困惑之三下

 灵藏阁 2014-10-03

实践检验真理的困惑之三

 

2、认识论中非理性的资源

⑴西方古典时期理性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

⑵现代非理性主义对非理性的拔高。① 意志主义: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② 泛性主义: 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③ 直觉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④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⑤ 与以探索世界的本体存在为己任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不注重人对世界本体的知识探求,不注重人和外部世界的对立,而注重人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注重人生的修养和意义。

3、非理性的含义、特征及表现形式

⑴对非理性的理解,可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 从认识层面上说,非理性不是指一种按照有步骤、分阶段的逻辑程序和逻辑过程的认识形式,而是指在一瞬间就能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这种非理性的认识形式包括直觉、灵感、顿悟。② 从意识层面上来说,非理性是指一种没有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即潜意识或无意识。③ 从人性论层面说,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和欲望等。

⑵非理性的表现形式:① 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内驱力。其表现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指梦是无意识最重要的活动领域和表现形式。根据梦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可将梦分为正常梦、疾病梦、异常梦、愿望梦和灵感创造梦五大类。另一种是指口误、笔误、惯性言语与行为。② 直觉。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常见的文字,报纸,杂志,图像和预感(做梦)存在于日常生活,事业和科学研究领域。对直觉的理解有他是人类的第六感觉直觉。直觉类似大自然中的空气当你想捉到它的时候它会消失得无影无综,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意外和惊喜。直觉突现于人类的大脑左半球逻辑思维方式它能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简言之,直觉就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知觉之一。直觉思维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ⅰ直接性,即主体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是直觉思维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ⅱ快速性,指思维的结果产生得很迅速,这种快速性以致思维者对所进行的过程无法作出逻辑的解释;ⅲ跳跃性,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ⅳ个体性,它与思维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品质相联系,表现出直觉的个体特征;ⅴ坚信感,主体以直觉方式得出结论时,理智清楚,意识明确,这使直觉有别于冲动性行为,主体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或真理性具有本能的信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进一步分析加工和实验验证的必要性);ⅵ或然性,非逻辑思维是非必然的,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表现出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比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但二者的发生和形成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思维就是分析思维的凝结或简缩,从表面上看,直觉思维过程中没有思维的“间接性”,但实际上,直觉思维正体现着由干“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的作用,高度集中地“同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在心理学上分析思维即指逻辑思维,因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对,也就是与逻辑思维相对。实际上,形象思维也有常规性和直接性之分。当作者在进行人物、情节等描写的时候,所进行的思维就是有步骤地进行形象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它是属于常规性的;而当作者在审美观察中捕捉形象时,往往又是直接性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分析思维是指常规性的体现着一定的步骤或程序的思维,它可以是抽象思维,也可以是形象思维。而直觉思维的对象或结果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具有直接性质的形象思维,钱学森又将其称为“直感思维”,它是形象思维的一部分。③ 灵感。灵感: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④ 顿悟。顿然省悟,是某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在某一刻无意中豁然省悟。⑤ 情感。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完全是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的分类。在现实认识过程中,情感对于认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才有“感时花浅泪,恨别鸟惊心”的说法,即是说人感恸时,看见花儿也好像激动得流了泪,发怒时憎恨欢快的鸟儿惊动了自己。⑥ 意志。意志过程指的是人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人毅力是鼓励人们在实践中继续钻研,获得认识的动力。认识过程指的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这类心理活动,它可以反映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把人的认识过程划分为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完全是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实际上,这两种认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⑦ 信仰。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

⑶非理性因素的特点:① 不自觉性;② 突发性和瞬时性;③ 非逻辑性。

4、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⑴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它们之间的区别上看:第一,在认识的形成上,理性是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智力运作形式来反映事物,表现出一定逻辑性,因而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而非理性则以直觉、灵感、想象甚至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形式反映事物,表现出一定的非逻辑性,因而具有不规范性和不稳定性。第二,在认识过程上,理性通常是在线性条件下反映事物,表现为程序化,因而具有确定性和必然性;而非理性通常是在非线性条件下反映事物,表现为非程序化,因而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第三,在认识方法上,理性对事物的反映侧重于追求精确和实证,表现为模式化,具有原则性和模式化;而非理性则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其一,理性离不开非理性的先导和动力作用,离开理性的非理性是育目的。其二,非理性离不开理性对非理性作用的整合。其三,没有非理性的理性是空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把非理性置于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使非理性要素和非理性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有了更现实、更具体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思辨意义上。从这个意义上,对人的认识过程也才能更完整、更深刻。

⑵认识活动中非理性的作用。① 认识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理性的过程。理性认识是基本的过程,但是,非理性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这一基本过程的实现,只有将非理性也作为认识过程的必要内容,认识过程才是完整的。② 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ⅰ无意识也可以反映客观对象。ⅱ直觉。其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认识的创造性上。ⅲ情感是主体认识活动的动力。ⅳ意志,是人进行认识活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无论任何人认识何种具体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 、认识之所以必然经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发展过程,是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密切相关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性,决定了人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决定了认识的复杂性以及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性。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由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事物本质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必须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⑵必须要有完善的主体结构。所谓完善的主体结构是指由正常健康的自然身体结构、和谐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完善向上的精神结构而组成的主体结构。⑶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彼此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理性认识。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意义。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也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

八、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⑴这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⑵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⑶实践结果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以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⑴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⑵理性认识必须和具体实践相结合。⑶理性认识必须化为具体的实践计划或模型。⑷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历史制约性。⑸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具有复杂性。⑹理论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

3、认识运动的循环性和上升性。⑴认识的反复性:任何一个正确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复多次。⑵每一次再认识之后,都可能纠正错误的认识,增加新的认识,使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扩展,因此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将是无限循环和扩展的。⑶认识的无限性。⑷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内涵:① 认识过程是曲折的。② 认识过程是上升的。③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体现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
①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即实践和认识辩证发展的总过程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② 正确地把握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我知道了将实践过程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检验过程受到的困惑是无法解脱的。如果将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否也将受到这些困难呢,我们将另文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