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英章谈书法联展部分作品的观后感

 图101 2014-10-04

谈谈三届联展部分作品的观后感 

      谈谈三届联展部分作品的观后感——由魏国平先生的作品说开去
      看了魏国平先生的作品,我非常佩服他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欣慰他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观其字也便知道魏先生是位细致谨慎、勤奋好学的人。
      对他的作品,有些网友认为整体效果过于死板,少了一些灵动与流畅。应该说这个意见是对的。但是或许许多网友不知道,任何人学欧楷的初始阶段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倘若学楷书之始不板、不僵、不死,可以肯定地说,他还没有学进去。我与家兄蕴章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而且这个阶段还不止三年五年,几乎是十多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尽快地通过这个阶段,应该是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地练练行书,要学习和欧楷风格最接近的行书,如二王、赵孟府的行书,但不要学王铎的、郑板桥、甚至是米芾的行书,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他们的行书和欧楷韵律相差太远,放到一起不好看。魏先生最主要的问题也许是行书功底稍欠,主文上没有行书的笔意,甚至在落款的小字上也看不出一点点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一点欠缺。欧楷落款的字体最好是行楷,但是要想写好行楷,必先练行书。说魏先生落款不甚理想,而我本人又何尝不是不是如此呢?大家共勉吧!
2、多学几家,不要死临一家,既然是欧楷就要以欧阳询为主,田氏的东西仅做个参考。另外再看看林则徐、成亲王、黄自元等历代欧楷大家的东西,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他们是被历史认可的大家,自然会有其道理。多学几家,手下便宽绰,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也不一样。书法不是个力气活,而是个精神产品,眼界宽了,精神到了,手下自由玄机。
3、若时间允许,再多看看书,不可以从字到字,从笔画到笔画,字要写,有关古人的书籍也要读。只写字,不读书,或是写的多,读的少,都是一种欠缺,我每每为自己读书太少而沮丧,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人到中年万事忙,加之每天写字的杂务缠头裹脑,似乎活着就是给别人写字来着。所以年轻的朋友千万要多看书,多读古人的碑帖,既然要想写好字,这些功夫是非下不可的。
顺便再说一句,魏先生楹首章下面的闲章盖的太靠上了,应该盖在倒数第四——第三字之间,这个地方的印章叫阵脚章。
仅供参考!

 


谈谈三届联展部分作品的观后感——东应的字
我不知道“东应”是网名还是本人就叫东应,不过这没有关系。
实事求是地说,东应的作品与获奖真是擦肩而过,比获奖人员差多少呢?半步之遥吧,如再努一把力,在提升一点点就应该说差不多了。
差在哪了呢?说来就是功夫差一些,从笔画到间架都还欠点功夫。
我希望东应应在笔法上再努把力,多看帖,多注意起笔和收笔的笔法;另外在结体上不稳,有的字歪的利害,重心不稳的缺点很突出,今后要特别注意。 


谈谈三届联展部分作品的观后感——谈谈陈文琪的字
我关注到陈先生在网上很热情,对于书法的学习有着一股韧劲和钻劲,这很好,没有这种精神和毅力根本就不可能学到书法。
对陈先生的字提出三点看法:
1、感觉陈先生的笔法速度好像快了些,稍感有点慌里慌张,缺乏沉雄和稳静。注意,沉雄与稳静正式楷书的第一特征。故此建议您行笔可再放慢点速度,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笔法不准是个大问题,要注意起笔收笔的处理技法。同时还要注意笔画粗细不可过于悬殊,有些竖笔过细,而捺笔几乎都太粗,特别要注意捺笔的笔法,多看欧阳询的捺笔,我写的捺笔也不好,不要学我。
3、落款不行,说不过去,落款的行书必须要狠下功夫,要拿它当回事,不可掉以轻心。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主文易临,落款难仿。落款最易体现书者的水平的地方,所以我们看一幅作品,往往不是先看主文,而是先看落款。故此落款千万不可小视。
    关于落款的字,我不主张学我,但是不可以谁都不学。落款必须要和主文一样,一笔笔地学,绝不可以任意为之,这一点我也包括在内。我建议学赵孟府吧。
以上仅供参考。 

谈谈三届联展部分作品的观后感——梁仪珍的字
看了梁仪珍字,能有今天的成绩,她肯定是下了一番狠功夫。
今后注意的是笔画再稍细一点为好,欧楷的笔画总的来说是瘦硬,也只有瘦硬才能够体现欧楷的刻厉劲健之美。如您同意我的观点,并照此练习,可能刚开始时你觉得不习惯,也看不出有多美来,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也许半年过来,您就知道您原来的笔画过于粗重了。
以上是我对您的字仅有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
下面的话与您无关。

当今许多人认为,写欧楷时参揉进魏碑比较好,理论依据是欧阳询生活在了有魏碑的时代,而且他的楷书里也有魏碑的笔意等等。其实这些朋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翻开唐人大字典,我们就一眼看出,在几百人的唐楷中,大部分人都有着浓厚的魏碑风格,而在欧阳询的楷书中,魏碑的笔意是最少的,尽管欧阳询也是魏碑高手。而也正是因为欧阳询的魏碑笔法较少的原因,欧阳询的字方显得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别开新意。和众多唐人相比较,我们说欧阳询的法书是“唐楷之冠”绝非虚语。欧阳询的成就就是敢于突破魏碑的藩篱,揉进了当时乃至现在也不过时新的笔意,抑或说,欧阳询是魏碑的真正叛逆者。
现在,许多写了两天字、读了几本书的初学者们,受清末民初时扬碑抑帖理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在欧楷里揉进魏碑可以显得厚重和沉雄,殊不知这恰恰与欧楷的风格背道而驰,欧楷有沉雄的成分,但绝不厚重。纵观历代欧楷名手,几乎没有一个往欧楷里参揉魏碑的,如郑板桥、林则徐、成亲王等,难道他们在书学知识上还不如我们这些练了没有几年字的初学者?
近些年来,总有一些人主张欧楷里加魏碑,可是一旦加进去,准是落入相同的俗路——呆傻、粗苯、乏神、臃肿,欧楷峻朗清秀之风荡然无存,我也曾听到欧阳中石先生说过,不要往欧楷里参揉魏碑,尽管中石先生也是魏碑高手。
其实反过来说,如真有一个人,欧楷、魏碑皆善,两种书体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由他把两种书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形成一种既不全是欧楷也不全是魏碑的一种书体,并自成体系,并有一定的高度,又有何不好呢?不是欧楷也未尝不可呀?这对中国的书法事业不也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吗?若真有,我举双手赞成,可惜,这样的人至今还没有出现。
为什么没有出现?道理很简单:凡是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的人,都不愿意做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革”或“创新”,因为这些人都知道,一个书体的形成绝不是有意为之的,都是在长期的学习前人中,慢慢形成的。当他们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都会懂得,对于书法,主张改革创新又是多么的无知和可笑。这也正是,有产阶级不喜欢造反的普遍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