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龙潭的"格"

 西窗听雨 2014-10-04

  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内拍摄的水雾缭绕美景。当日,伴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济南最低气温达到-12℃,由于泉水温度高于气温,在水面形成“云雾润蒸”的景象,动物们也在这梦幻般的天然“温泉”中备感惬意。都市女报 朱军/摄

  周末与妻游了回济南的五龙潭,妻很为五龙潭委屈。她说,如果它不是紧挨着趵突泉,比如搬到淄博、潍坊去,它这里也是门庭若市的,但它紧挨着自己强大的邻居,而邻居是不能选择的。它于是就冷落着,一直这样。门票五元,仅及趵突泉的八分之一,这游客多寡,还不仅仅是门票高低的事。外地人,只知道趵突泉,而五龙潭仅是七十二名泉中的一个而已,它的知名度甚至不及黑虎泉呢。

  五龙潭的位置,跟邹城市的“三孟”有一比,“三孟”者,孟庙、孟府、孟林也,这“三孟”挨着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三孔”,也就有些委屈。外地游客逛完“三孔”,就有人说了,“三孟”和“三孔”差不多,就不看了吧。你看,一句话就打发了。我想,倘若“三孟”不在邹城,而是在聊城,或是别的什么城,你试试,肯定也如“三孔”一样的人头攒动的。

  其实,觉得五龙潭委屈是不对的,五龙潭自有其高格。它没有趵突泉那爆得大名的闹,但它有安静在。山水诗人孔孚生前就特别喜欢这里,他写过两首诗,其中一首是《静心泉边》:“想静一静心,/坐在你的身边//哪里想到/跳得更厉害。”孔孚先生的夫人吴佩瑗对我说过,1991年秋,孔孚甚至想在这里开个茶馆。1995年,孔孚有幸与几位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在五龙潭开了一天诗歌讨论会,看了一天泉水,饮了一天茶,完成了他一生的心愿。

  在五龙潭北岸的石头上,刻着孔孚先生的诗《泉边》,共三句:“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绿了。”由诗人贺敬之所书,刻在石上的诗竖排,呈绿色。2004年9月28日,刻诗完成那天还举行了个小仪式,那天去了30多个文朋诗友。我也参加了。老诗人苗得雨说:“孔孚老兄虽然走了,但谁怀念他,就来这里看一下吧。洗洗眼睛,洗洗心灵。”

  孔孚先生是曲阜人,还有一个曲阜人跟五龙潭有缘,他叫桂馥,是清代杰出学者,文字学家。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桂馥命人在五龙潭西侧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时,竟挖出一个泉眼,泉水汩汩喷涌,水势甚佳。桂馥大喜,大宴宾客,请众人为此泉起名。众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后桂馥灵机一动,为此泉起名为“七十三泉”,众人无不称妙。桂馥还赋诗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数五龙潭。为劳算博士,筹添七十三。”还专门撰《潭西精舍记》一文,刻石立于潭旁。桂馥经常夜间在五龙潭西南侧葡萄架下宴请客人,吟诗作文赞叹济南的泉水,后来还兴办义学。为了纪念他的义举,五龙潭公园修建了“潭西客夜”的景点。

  五龙潭不仅仅跟文人有关,还有武将。唐名将秦琼故宅就坐落在五龙潭,古碑“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立在公园南门西侧。

  犹记得数年前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宋遂良先生评价孔孚先生的话:“孔孚是既有仙风道骨又有清风傲骨的文人。”套用宋先生的话,五龙潭也是既有仙风道骨又有清风傲骨的,这里的泉,这里的风,这里的柳,这里的历史,都印证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