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怒哀乐说“钱”联

 陋室书屋2 2014-10-05

喜怒哀乐说“钱”联  

 说起“钱”,民间还真有不少顺口溜,如“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能使鬼推磨”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钱的重要性。唐人张说在其《钱本草》中解释:钱是“大热,有毒”之物。所谓“大热”,许多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所谓“有毒”,就是“服之非礼”、“取之不义”,终被“钱”的毒气所侵害。所以,不论是为官者还是为民者,对于钱这东西,还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好。

明朝的户部侍郎张津出任南安知府时,曾经撰写了一副对联张贴在城门楼上: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分则官不值一文钱。

这是一副很能惊醒为官者“来钱”的对联,告诫那些当官的要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不可攫取不义之财,可谓是“钱联”的佳作。

名扬中外的禁烟英雄林则徐,也曾作过一副关于“钱”的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副对联不同凡响,发人深思。深刻表达了林则徐渴望子孙自强自立的企盼之情,说明留过多的钱给子孙,极易滋生他们依赖父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今日读来,依旧振聋发聩,余音袅袅。

历史上以“起居于寒素”而知名的清官陶澍,人称“陶青天”。他37岁升任江苏道监察御史时,曾经在其官署的厅堂上自题了一副关于“钱”的对联: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

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这副对联寓意深刻,说明了陶大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尚品德。他的为官之道、为民之风为历代百姓所称颂。

据说,清朝河南中牟县有一个知县,也写过一副“钱”的对联:

掌中牟一颗印,春温秋肃;

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

这副对联仿佛是向中牟百姓赌咒发誓了。

“黑老包”包丞是妇孺皆知的清官。在《铡美案》戏曲中,包公那种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大义凛然的气概,在广大老百姓中间广为传颂。据说开封府附近有一秀才,写了如下的对联:

黑脸有公只争理;

铁面无私不爱钱。

这副对联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清官的仰慕之情。

相反,广大人民群众则对赃官、贪官恨之入骨,历史上也有不少讽刺、嘲笑、蔑视贪官的语联。相传明朝末年一贪官路过城郊一路边时,恰逢俩顽童玩“钱”的小游戏,其中一枚带有方孔的铜钱滚到眼前,那贪官就势踩入脚下,并十分得意的说:

居官十三年,从未把家还;

返乡没路费,单等这文钱。

为防避孩子讨要,趁顽童不注意时将这一枚钱含入口中,谁知不小心卡在喉咙中间,竟一命呜呼!

长沙巡抚陈本钦在职时,以修书院楼房为名,大肆搜刮勒索,待书院楼房将要竣工时有人用拆字法对联讽刺这个贪官:

一本焉能支大厦;

欠金何必起高楼。

直隶总督杨世骥自命清高,喜欢附庸风雅,好听京剧,实质是一个贪得无厌之徒。有人为此给他作一对联云:

何谓文?曲文,戏文,声出若金石;

乌乎敬?冰敬,炭敬,用之加泥沙。

“冰敬”,“炭敬”分别是指夏冬两季外地官吏贿赂上级官吏的银两。联中三次嵌入“文敬”,可见此联意趣妙不可言。

清末一贪官,经常借做寿之机搜刮民财,百姓苦不堪言。有人作联嘲讽道:

大老爷做寿,银也要,钱也要,红白兼收,何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麦未熟,稻未熟,青黄不接,有甚东西。

在财神庙里也有关于钱的对子:

颇有几文钱,你也求,我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