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思呈学当妈】阅读的使命:一是快乐,二是奠基

 瀞舒凝兰 2014-10-06

作者简介

陈思呈

正职:七岁小儿的妈妈

副业:写作者、媒体人

   非专家、非主流、非专业的育儿专栏,胜在个性经历、真诚思考,独家创见。



     阅读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人类不仅具备温饱的需要,也有求知、求真以及探索的本能。但是阅读力是需要激发、培养和爱护的。有很多人抱怨孩子不爱阅读、抱怨孩子只看漫画、电脑……与其抱怨,不如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保护孩子最天然的那点阅读力,让它在成长的时候更为旺盛,最终成为终生的习惯。


[天天家]

创造了一个随时可以阅读的世界


     天天的故事,是这次亲子阅读的采访中,最让我难忘的一个。

     天天可以称得上传说中的“神童”,不足两岁时已经认了上千个汉字,三岁开始自主阅读,现在还不足六岁,阅读量却比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父母完全无意于要把他培养成天才。他的父母只是本份而单纯的两名书生,如果要说他们对天天的阅读天份做出什么贡献,那大概只是:创造了一个随时可以阅读的世界。

     这是一个堆满了书的家庭,父母都是学者,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书打交道,天天自打婴儿时期开始,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父母各自捧着一本书在看。这是最根深蒂固的记忆,也许这种记忆才是最强大的,他意识到阅读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是人的本能,并且是最好的本能。

    天天的妈妈告诉我,几乎没有天天不爱看的书,甚至包括《如何修电脑》、《微波炉食谱》这一类完全谈不上有任何趣味性的书,天天仍然能津津有味地看下去。也就是说,在阅读这个问题上,天天确实体现了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缘份。

    然而,如果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结于天赋和缘份也太虚无了,天天的妈妈在谈到家长的教育时,举了一个例子,让我深感启发。

    她说从天天很小的时候,她就试图“开放式亲子共读”,也就是说,在阅读上从来不给孩子赋加任何说教成份比如著名的“狼来了”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她首先跟天天交流:“妈妈觉得这个故事里面,孩子的爸爸妈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有哪些不对的地方呢?天天的妈妈对这个出名的童话做了全新的解读。

    第一个不好的地方是,他们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无感。孩子一再地以“狼来了”为由吸引别人的注意,肯定是出于某种孤独感。

    第二个不好的地方是,他们对孩子所处环境的危险性欠缺认识。那个地方确实是有遇到狼的危险性,而后来也确实是狼来了。

    第三个不好的地方在于,故事中父母与孩子相互之间存在“语言交流有效性”的失效问题。比如说孩子没有直接提出“我需要你们陪伴”,而是用“狼来了”为借口来企图得到陪伴,这就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失效。

    当然,以上三点,天天妈都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给天天做了解释。听了这些感想之后,天天也向他妈妈讲述自己的感觉,他认为那个孩子也有不对的地方,他的不对之处在于:“爸爸妈妈很忙的,不应该总叫他们来陪。”

    这个案例之所以要大费笔墨地复述,是因为这里提供了一种与常规不同的思维方式:颠覆常规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孩子的阅读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为它会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种心灵最初的尝试,没有任何附加值,不是强加于头上的任务和教义,它只是某种思维的开启。



[宇豆家]

所有的误读都值得肯定


     宇豆是一个六岁的小男生,思维非常活跃。他在与妈妈的亲子共读过程中,有很多令妈妈惊讶的解读。

     比如,听水浒故事,鲁智深打了两件兵器,一件是比人还高的“百八十斤”的禅杖,一件是戒刀,宇豆就发问了:禅杖很重,要两只手才能拿得动,那么他的戒刀怎么拿呢?

     妈妈尝试解释:“戒刀可以别在腰里。”但是,宇豆弄清了戒刀的大致形状之后,又反驳说,打架要经常弯腰的,他一弯腰,戒刀不就掉下来了吗?妈妈只好改口:鲁智深力气很大,他可以一只手拿禅杖,另一只手拿戒刀。改口之后,宇豆又提出更深入的疑问:那么,既然鲁智深力气那么大,一件兵器就够了,何必要两件呢?

     像这样的细节,如果在缺乏耐心的家长看来,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纠缠。但是宇豆的妈妈提出一个观点:所有的学者、研究者,落足点的最初,都是一些常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我们常常强调要有“赤子之心”,现在孩子的思维,正是赤子之心的体现,所以是务必加倍珍惜的。

      她对我说,如果可能,也可以就“鲁智深的兵器”为题,把当时的服饰风俗、器物文化、作战环境、经济情形等等对孩子进行一番讲解,不就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亲子共读了吗?

     小学三年级的湛湛,是我这次采访中另一个思维特别活跃的孩子。他在阅读中的一个创新发明,是在《小英雄雨来》这篇故事里。故事中讲到,日本鬼子走了之后,村里传来了“卖豆腐啦,卖豆腐啦”的声音。这是一个暗号,说明日本鬼子已经走远了。

     湛湛的疑惑是:“如果日本鬼子还没有走远,听到之后想吃豆腐,想买又发现没有豆腐,是假的,那怎么办呢?但如果本来就是卖豆腐的人,那他本来就要天天喊‘卖豆腐卖豆腐’啊,也就起不到一个暗号的作用了。”

     这个疑惑,对于家长来说,一时无解。但有没有解是不要紧的,重要之处在于家长的态度。湛湛的父母在网上发帖谈到这个问题,这个深入分析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对湛湛的思路重视、肯定的过程。孩子的积极性,自然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树子家]

永远相信美的感染力


     很多家长困惑于一个问题:孩子只看一些粗制滥造的漫画书,不爱看经典。但是潜移默化地在家中购进经典的、美好的书籍,这些美的浸染,都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到孩子的心灵。

     树子,是我采访到的一个八岁小姑娘。她的妈妈是一个对孩子非常用心的家长,她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

     在树子六岁以前,树子妈妈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管孩子。等到她注意到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养成了一天不看电脑就没法过的坏习惯。

     在这种坏习惯下,阅读力自然是压抑的。树子的妈妈买了很多很多书,但是没有一本能让树子正眼看上。这种情形,换了谁都会很气馁,但树子的妈妈认定一点:任何习惯要改变,都不怕太迟。

     她开始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她买了安房直子的全集,每天晚上在家里的时候,不开电脑、不开电视,只是专心读书,有时候她会朗读。这样的时间持续了两个月,树子的变化很明显,她开始会关注:妈妈今天晚上会读安房直子的哪一个童话呢?

     就在这种情况下,树子妈妈把日本、欧美所有的童话故事,都“读”进树子的脑海。她成功地与电脑、网络、游戏,争夺回一个心灵沉静的孩子。

    所有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在强调学前阶段以及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在阅读这个问题上,尤其如此。童话作家黄俏燕在采访中表示,6岁到12岁,正是阅读力的形成最关键的六年,在一生中,这段时光最纯真,最敏感,最无知,最重要。你可能看不到它,因为童年往往隐而不见。你看一棵大树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树干,枝条,花和果,你看不到它还是一棵树苗时的样子,树苗大多平平无奇,人也如此。大地上种子极多,只有极少数有机会长大成树。这是我们忽视童年的原因。所以,她进而表示,最好的阅读,永远只有两个使命:一是快乐,二是奠基。



(注:此专栏均为原创作品,如有问题想与作者陈思呈交流和探讨,欢迎给她发邮件:757366198@qq.com。也欢迎有教育感悟的家长踊跃投稿,投稿邮箱:hnhn1986@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