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续繁荣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再创新高

 哈哈室 2014-10-06

  近日,华宝证券发布《2013金融产品年度报告》,对2013年我国各类金融产品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展望,并进行了跨市场的对比分析。此外,报告还在回顾各类金融产品在利率平坦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各类金融机构在利率平坦化下面临的挑战。

  毫无疑问,银行理财产品仍是报告重点关注的金融产品之一,银行理财产品实质上继续主导着国内财富管理市场。2013年银行理财市场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三大关键词:流动性紧张、利率市场化、监管与反监管。自2013年3月6月份以来,银行间仍不时闹“流动性紧张”,市场资金收益率显著上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理财产品受市场热捧。在监管和反监管的拉锯中,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延续繁荣。

  发行规模再创新高 资产配置“三足鼎立”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行规模再创新高。报告指出,从全年发行量看,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44492个,同比增速38.41%,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为应对月末、季末的考核压力,银行有“冲存款”的需求,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应对考核压力的工具之一,尤其是超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表现在两个方面:(1)季末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往往高于前两个月的发行数量。银行在2013年3月、6月、9月、12月的发行量较同季度的另外两个月份多,体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季末效应”。(2)下半月(15号以后)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往往高于上半月的发行数量。在发行1个月以内理财产品方面,除了4月份以外,2013年其他月份下半月的发行数量均高于上半月,体现了“月末效应”。

  图1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2004~2013年(个)

  资料来源:Wind、华宝证券研究所

  从发行主体结构看,2013年发行主体结构与往年差别不大,整体趋于稳定。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行产品市场占比为31.28%,与2012年31.18%的市场份额相差无几;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行产品市场占比为30.03%,较2012年34.07%的市场份额下滑4.04%。2012年~2013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行份额合计维持在60%以上。城商行在理财产品发行上增长迅速。2012~2013年,城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分别以87.22%和48.02%的速度增长,2011~2013年城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市场份额由18.89%增长至28.42%,大有赶超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趋势。

  从收益类型来看,2013年银行共发行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13284个,占比29.86%,其中保本固定型产品4684个,保本浮动型产品8600个;发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31208个,占比70.14%。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占据了保本型市场的主体,其发行的保本固定型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6.14%,发行的保本浮动性产品市场占有率35.56%。股份制银行在非保本型产品市场上有相对优势,市场占有率达到32.90%。

  多数银行发行非保本型产品的热情都显著高于保本型产品。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发行的非保本型产品占其发行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9.22%、87.84%、67.04%。外资银行是个例外,其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采取保本浮动型。由于非保本型产品走“表外”通道,不占用银行贷款额度、不消耗资本金,同时,非保本型产品的设计更为灵活、投资策略较为激进,有望获得较高的收益率,颇受投资者欢迎。因此,中资银行发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呈现“供需两旺”。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在资产配置上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债券”类、“利率”类和“其他”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分别为27744个、31471个和35387个,占比分别为27.10%、30.75%和34.57%。体现了流动性紧张、股市不牛、监管严格背景下较为保守的资产配置策略。分发行主体类型看,国有控股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上大同小异,集中于债券、利率和其他类资产。2013年,国有控股银行理财资金在债券、利率和其他类资产上的配置比分别为21.91%、30.82%和41.81%;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配置比为25.18%、24.91%和43.84%;城市商业银行的配置比为28.21%、29.14%和40.37%。而外资银行从其投资经验更为丰富的领域出发,多发行基础资产为汇率、股票、利率等的理财产品。2013年,外资银行理财资金在汇率、股票和利率上的配置比为22.76%、19.88%和18.59%。

  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依旧维持在历史较低位,占发行总量的比重为4.23%。发行期限集中在1~3个月,占比为59.61%,其次为3~6个月,占比为21.9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期限总体较短。

  2013年,个人客户仍然是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对象。理财产品向个人、机构、VIP发行的比例分别是72%、22%和6%。分银行类型看,各类银行发行对象的第一位均是个人。2012年12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规定“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投资于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流动性好”的产品。上述规定为上市公司用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扫清了障碍。2013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求出现井喷。统计显示,仅2013年上半年就有156家上市公司发布545份运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总金额531亿元人民币。随着IPO的重新开闸和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大门的敞开,未来银行理财的机构客户占比有望提升。

  收益率“前低后高”

  报告指出,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短端市场收益率曲线基本完善,涌现了包括银行理财、信托、基金专户、保险债权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财工具,对低迷的股市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成为资金热捧的对象。产品线的极大丰富加剧了理财产品间的资金争夺,而银行存款利率受限制约了银行的资金争夺能力,银行愈加倚重银行理财产品的变相“高息揽储”功能。迫于竞争压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资金面、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甚为紧密。

  2013年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在短期内迅速拉高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的中枢。因此,2013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1~5月各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较为平坦,1年以内产品收益率普遍在3.8%~5%;6月份以后,各期限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波动率均显著放大,1年以内产品收益率普遍在4%~6%。

  2013年全年,1个月以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以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10%、4.70%、4.93%、5.17%、5.91%、6.44%。

  逐月看,期限较长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往往高于期限较短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体现了“期限溢价”的存在。但是,鉴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的“收益中枢”随时间变化不断发生迁移,从2013年全年看,上述结论不再成立。例如,2013年1月,6~12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5.03,到了12月,1~3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就已高达5.72%。

  图2 2013年各期限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

  资料来源:Wind、华宝证券研究所

  注:为剔除外币汇率影响,此处仅统计人民币理财产品。但因人民币理财产品占理财产品总量的96%,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呈现高收益特征,但单个理财产品间收益率存在差异。报告还进一步探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因素。报告认为,以银行存款利率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对收益率起“基础决定”作用,但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的重要影响因素。

  首先,收益率存在“期限溢价”,但不显著。2013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期限溢价”存在,但期限集中扰乱供求和产品结构影响平均收益率,资金池运作模式弱化期限特点等原因导致“期限溢价”并不显著。

  其次,收益率与信用整体正相关,但单个理财产品信用溢价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银行的“刚性兑付”将项目主体的信用风险“转移”到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身上;二是我国银行业目前没有破产先例,国家和银行都没有对银行破产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本质上又将银行的风险默默“转移”至国家。加之我国还没有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信用风险体系,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溢价”无从依据。

  最后,其他影响因素。银行理财产品的基础条款包括收益类型(浮动/保本)、资产投向、币种、发行期限等,这些条款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同样构成影响。此外,市场利率会倒逼银行理财收益率。市场收益率曲线是由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一起决定的。市场利率既是由银行理财会同其他金融工具共同决定的,反过来也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构成重要影响。

  市场展望:银行资产管理走向3.0时代

  报告指出,从监管层政策动向和银行业发展趋势看,2014年有望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转型的重要探索年。银行业扭曲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有望得到扭转和重构,银行资产管理开始走向3.0时代。

  2013年~2014年初,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面临 “两堵两疏”:8号文堵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网传版107号文堵银行理财运作方式,而银行资管计划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则是疏导银行理财理财资金投向和运作方式,中债登允许银行理财产品在交易所开立证券账户也是对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的疏导。

  “两堵两疏”充分揭示了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展望:在理财资金投向上,减少“变相信贷”,转投债券等标准化工具;在理财资金运作上,摆脱“资金池”,走向透明化,摆脱“刚性兑付”,走向“类公募”化。归纳而言,监管层的目的就是要缓释银行理财业务积聚的风险,逐步扭转银行业扭曲的资产负债表结构。

  由此,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望经历几大变革:

  首先是“资金池”模式或将破灭。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大量采用“资金池”对接“资产池”的运作模式,这也是银行理财产品低风险、高收益的重要原因。但2013年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充分暴露了该模式的潜在风险。短期内,银行理财“资金池”模式的破灭或将影响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收益率,理财资金投向将更多的转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长期看,“一一对应”的运作模式更有利于银行理财的长远发展。

  其次是“类公募”产品或将得到普及。8号文、银行资管计划试点、网传版107号文均对银行理财产品提出了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只有向“类公募”产品靠拢,才能真正摆脱“刚性兑付”枷锁,回归“代客理财”本质,让投资者自主承担投资风险。“类公募”产品的普及对银行的研究能力、产品创设能力、风控能力提出了挑战,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将突破同质化。银行业有望真正蕴育一批投资管理能力过硬的资产管理团队。

  再者是跨市场监管的升级。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多借助不同市场间的制度差异,以跨市场产品的方式博取收益。随着监管层对跨市场金融产品风控意识的增强,银行理财产品的跨市场套利空间或将收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