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之言】

 红瓦屋图书馆 2014-10-06
【百家之言】
2014年10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不该减少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

  据报道,今年开学,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被发现变“薄”了,其中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我在最近从事教材编写中发现,不知谁定的什么规矩和标准,小学生只能接触古诗,不能接触古文,而古诗只能泛泛而讲,只能讲大意不能讲词语。甚至到了中学,古文的篇幅也不能超过20%。我很奇怪,一方面,我们宣传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拼命减少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降低难度,甚至中文系的学生能读懂古文的也少之又少。
  我以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小就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古代经典诗词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得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的理想。无论对知识精英,还是对普通民众;无论对那些舍生忘死的改革家,还是对理应享受改革最终红利的老百姓,经典诗词中传递的人生理念和治国态度都能够为我们的改革提供最原始的动力,这是中国教育之基因,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常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常识,不知什么原因,常常被人违反、丢弃,甚至粗暴践踏。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把“国学”和“传统文化”区别开来
  国学的诠释其实还有一个避免学问义理的俗世化的问题,这在今天亦值得引起我们注意。我之所以特别强调要把“国学”和“传统文化”区别开来、把“学”与“教”区别开来,其初意即有鉴于此。现在什么都成为“国学”了,连古代的所谓“胎教”,也被认为是“国学”的一个范例。如此一来,则雕刻、泥塑、参禅、测字、占卜、医药、百戏,更不要说武术、书法、绘画,无一不可以成为“国学”。这在学理上是混淆了道与器、形上之学和形下之学的分别,无异于置国学于沙尘瀚海,结果是淹没乃至消解了国学。
  ——刘梦溪(文化学者,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