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珩:《北齐长城考》

 玉阳山人LZK 2014-10-06

尚珩:《北齐长城考》

尚珩:《北齐长城考》

尚珩:《北齐长城考》


                      北齐长城考

                                           尚 珩

    摘要:北齐王朝立国28年,前后兴工7次,共修筑了5道长城。纵横数千里,其工程之大,在秦汉之后,明以前,总算推此为第一,但由于有关长城史籍记载往往语焉不详,地望多变,使得后人对这一时期长城的分布和走向认识混乱,其中不乏妄加揣测者。本文立足考古田野调查的成果,并结合史料的有关记载,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结论,对北齐长城有了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北齐、长城、

    南北朝时群雄逐鹿,中原鼎沸。“北齐天保元年夏五月,高洋称皇帝,废东魏主为中山王,东魏亡,夏五月,即帝位于南郊,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国号齐,是为北齐。”[1] 北齐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历六帝,共二十八年(公元550-公元577)。
    北齐是一个地方性政权,承东魏之后,其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由北魏、东魏沿袭而来,《北史"齐本纪》魏征总论曰:“有齐全盛,控带遐阻,西包汾、晋,南极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沙漠”。即南方以长江与梁为界;北方则与东魏时相同,大致以怀朔六镇为界;西北方是沿黄河与北周对峙;西南方则以洛阳、襄城、郢州与北周分界,在东方,则至大海。天保三年(公元552)以后,齐文宣帝高洋北败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他在位期间是北齐国力鼎盛时期。同梁、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但是北齐王朝也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蠕蠕(即柔然)寇其北,后周伺其西,一不小心便有国破家亡之患,处这种环境,想要争霸中原,耀威华夏,不先巩固国防,断绝后忧,是不可能的,所以北齐不惜巨资,屡兴长城之役,北筑以拒胡,西筑以防周、山胡,先后兴工7次,修筑了5道长城。纵横数千里,工程之大,在秦汉之后,明以前,总算推此为第一。同时高齐也是北朝时构建长城次数最多、调动人力最众、长城分布最复杂、长度最长的王朝。同时由于时代相对久远,地名变更、行政区划混乱也为后世考其长城分布制造了不少麻烦。

尚珩:《北齐长城考》

尚珩:《北齐长城考》


    一、北齐西线长城
    (天保三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已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北史》中为社于戍,引者注),四百于里,立三十六戍”。[2]文中说的很明确,这道长城南起黄栌岭北达社干(于)戍,因此考黄栌岭与社干(于)戍的地望成为关键所在。黄栌岭,在今山西汾阳市西端,与离石市交接,主峰海拔1872米。[3] 《嘉庆重修一统志"汾州府》“黄栌岭,在汾阳县西北六十里,接永宁州界”。[4] 即今离石市吴城镇舍科里村东南的黄栌山。此地自古便是一条从山西平川到陕北、穿越吕梁山区的交通干线,刻着“永宁州东界”的石碑矗立在古道边。明弘治《黄栌岭碑》云:“黄栌岭,高峻莫及,岩石险阻,其路通宁夏三边,紧接四川之径,凡羁邮传命,商贾往来,舍此路概无他通也。”如此冲要之地,建关置兵,当在情理之中。艾冲先生有不同的认识,艾先生认为黄栌岭在离石市西北40公里。[5] 社干戍,故址在今山西岚县东北16公里的社安村[6] ,永乐《太原府志》:“静乐县,西至岚县社干沟界三十里”[7] 。艾冲认为在今山西五寨县治附近[8] ,对此,景爱先生也有相同的认识[9] ,但两者在文中均未说明理由。笔者以为后者更贴近实际,忻州的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在五寨县城南1千米处的山上发现有长城墙体,砂石垒砌,残长约1500米,基宽约2~5米,存高约1~4米。[10] 这条长城就应是北齐天保三年修建的长城。
    由此可知,北齐的西线长城南起汾阳西北的黄栌岭,沿着汾河西岸的吕梁山主脉逶迤向北,至五寨县城南面而止,呈南北走向。吕梁山的西侧便是黄河,是北周和山胡的势力范围;东侧是平坦的太原盆地,这条长城的修建旨在拱卫北齐的陪都——并州的西翼,用来防御北周和山胡的进攻。但是这条位于吕梁山主脉南北向的长城并没有太多的调查资料,只是在其北端有一些发现,中间的大部分墙体和堡子均无,笔者曾经到过吕梁山,吕梁山主脉山势险峻,途径地多为人烟稀少、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倘确有长城,保存应该相对较好,若一调查,当可冰释。

    二、北齐外线西段长城
    北齐文宣帝时,先前北方的失地又渐次收复,如天保三年,文宣帝亲讨库莫奚于代郡,大破之;天保四年冬,柔然遭到突厥的攻击,“举国南奔”归附北齐。齐文宣帝自晋阳北行接迎柔然众部并亲追突厥于朔州,突厥请降,随后安置柔然降民于马邑川(今朔州马邑);天保五年春,柔然可汗庵罗辰发动叛乱,被齐军击溃。不久柔然又袭扰肆州,齐帝率军征讨,追北至恒州(治今大同市东北);天保六年文宣帝再讨蠕蠕,及于怀朔镇,至沃野,蠕蠕俟利率部人数百降。此一系列军事事件的促使下,(天保六年)“是岁,高丽、库莫奚并遣使朝贡,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11] 兴工之前,首先勘察了地形,(天保五年)“十二月庚申,车驾北巡,至达速岭,亲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12]此行是为营造长城做准备,皇帝亲赴实地考察线路,可见外线长城的重要性。达速岭,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嘉庆重修一统志》朔平府:“达速岭,在平鲁县西北”。[13] 此地距大同并不远,[14] [15] 需要说明的是,古往今来任何大型工程的实施,都离不开勘察规划步骤,此次考察正是为第二年修建长城做准备。
    幽州,北魏、北齐均设有幽州,治在蓟城(今北京),幽州的西北方的军都山有“太行八陉”的第八陉——军都陉,又称关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关沟全长约20公里,其北端称北口,亦称上口,即今八达岭长城所在地;其南端称南口,亦称下口,即今南口镇。居庸下口这个地名见于《魏书"常景传》,孝明帝孝昌元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率众于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起义,孝明帝命尚书行台常景、幽州都督元谭御敌,称“都督元谭据居庸下口”,以防止杜洛周通过居庸关攻打幽州。[16] 此“下口”即北齐时的“夏口”,因其地处幽州之北,故称北夏口。[17]
    恒州,有恒州和北恒州之分。“《魏书"地形志》云:恒州,天兴中治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为恒州。孝昌中陷,天平二年又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置恒安镇,徙豪傑三千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此恒州当即置于后魏之平城,北齐之恒安镇,《元和郡县志》云:今名东州城,则此恒安镇当在唐云州东,即今山西大同市东也,因东魏尝侨置恒州于秀容郡城及云中城,彼处位置在南,此恒安镇所立恒州在北,故又称北恒州也。……”[18] 因此文献所提到长城的西端应该是指恒州。
    这条长城东起北京昌平南口附近山岭,顺山势西北而去,经过北京延庆、张家口赤城、崇礼、张北、康保等地进入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化德、商都、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四子王旗,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呼和浩特武川县等地区[19] 大体上沿用了北魏太常八年修筑的赤城到五原的长城,以及太和八年时高闾修筑的“六镇长城”的旧基。[20]长城在天保六年动工兴建,经过一年的创建、补修,到了天保七年完工,并置恒州以镇守。历史地图表明[21] ,此地为北齐的西北部边界,加之又有前朝旧基,在此修建长城是顺理成章的,不过至今在北京、河北西北部地区还没有发现早期长城的遗址,只是在内蒙古有所发现。为了保障修筑这条长城工役的顺利进行,(天保六年)三月戊戍,帝临昭阳殿决狱,十月,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22] 由此来鼓舞士气、增加劳力,支持修建长城。修建此段长城在于保卫之前作战的成果,事实上也达到了此目的,《北史》云:“……天保初……(天保四年)时初筑长城,镇戍未立,诏景安与诸将缘塞以备守……”[23] 。同时也巩固都城西北部的防御。

尚珩:《北齐长城考》

尚珩:《北齐长城考》

尚珩:《北齐长城考》

尚珩:《北齐长城考》


    三、北齐内线长城
    为了进一步加强陪都晋阳北部的防御,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24] 此段长城的修筑也是在天保五年皇帝勘察完“山川险要”之后兴工修建的,并且根据上述史料中“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可知,这段长城并不是一次修建完毕,而是分时、分段修筑的。
    “西河总秦戍”是这段长城的西端起点,其地望争论很大,艾冲先生认为西河, 指的是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陕西潼关县之间的黄河河段。总秦戍, 作为长城的起始地, 当然位于达速岭西方的黄河东岸, 即今内蒙古清水河县王桂窑乡二道塔村黄河东岸。[25] 笔者则不以为然,首先,文献原文说的十分明白,是“西河总秦戍”,这以地点是采取大地名+小地名的称法,而不是所谓的“蒙古托克托县和陕西潼关县之间的黄河河段”。其次,总秦戍为一城堡名,艾先生说他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王桂窑乡二道塔村黄河东岸” 定位如此精确但并没有给出相关的文献和考古依据,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为此笔者翻阅了《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分册》发现“清水河县王桂窑乡二道塔村”在清水河县西北隅,早已出西河郡的范围,并且周围地区不仅没有北朝时期的城址,就连一般性的北朝遗址都没有,更不用说北朝时期的长城了。
    北朝时期的“西河”有三:其一,《魏书"地形志》云:西河郡,汉武帝置,晋乱罢。太和八年复,治兹氏城。……《元和郡县志》云:汾州,春秋时为晋地,后属魏,谓之西河……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后汉徙理离石,即今石州离石县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又《隋书"地理志》云:隰城,旧治西河郡,开皇初郡废。则此西河郡直至隋初始废,郡治为隰城县也。隰城县,即今山西汾阳县。[26] 其二,《魏书"地形志》云:西河郡,旧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据此,西河郡乃孝昌中侨置,……《隋书"地理志》云:有东魏西河郡,开皇初郡废。……即此侨置平阳之西河郡及所领永安县也。《读史方舆纪要》云:西河废县,在洪洞县西南三十里。后魏孝昌三年侨置西河郡,治永安县。……永安县,今山西洪洞县西南。[27] 其三,《魏书"地形志》云:西河,孝昌中置。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云:有旧置西河县,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齐废入永宁县。[28]
    笔者按:“西河总秦戍”一词中“总秦戍”为一城堡名,其具体地望单凭文献已不可考,[29] 关键在于“西河”之理解,因其处北朝时期,故西河国一词应为其以后定名之根源。“西河国”西晋置,惠帝末年陷废,故治在今汾阳市,北魏建“西河郡”中西河一词应为沿用此名,北齐因之,并且晋阳为高齐之陪都,恰黄河在其西,故“西河”之字面解释恰当,而西河又有西河县与西河郡之分,且西河郡又有两地之别,因此有人在论及长城时常出错便源于此地望之误解,然详加对比,辅之以图,晓其当时形势便不会错,所以笔者以为总秦戍应在西河郡之内,此“西河”当属今山西汾阳之“西河”无疑,而“海”则是渤海湾。
    前文已述,这道长城并不是一次修建完毕的,天保七年修建的长城只是完成了其中大概三分之一,首先利用了北魏时“畿上塞围”的西段,即“(太平真君七年)六月……丙戍,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30]。之后又利用了东魏的长城,即“武定元年……八月……是月,神武命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墱,四十日毕”[31] 。马陵戍,在今五寨县东部山上[32] 。“土墱”现为土墱寨,故地在今原平市崞阳镇北12.5公里土屯寨,《宋史"地理志》:崞县有土墱寨。[33] 这次修建的长城主要是今原平、宁武、五寨、岢岚境内的长城。到了天保八年,“是岁……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34] 库洛拔、坞纥戍两城堡已失考,不知其具体位置。[35] 但是“重城”却引人深思,何谓“重城”?是为双重城墙,即在此城之外又有一城,且时代略早一些,方可称此城为“重城”,结合文献并辅之以历史地图发现,天保六年修建的幽州北夏口至恒州间的长城基本位于西北部边疆,是为西北边境线,故所谓的“重城”应是相对此段长城而言,即在这段长城的南部又修建了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长城,并且此段长城也应是天保七年西河总秦戍至海这段长城的一部分,这恰好符合文献中“前后所筑”的说法,结合文献和历史地图发现这条长城应该是沿用北魏时“畿上塞围”的东段,即今代县、山阴、应县、浑源、广灵境内的长城,恰好这些地区正好位于大同以南,与“重城”相吻合。同时再次利用了东魏长城,即“(武定三年)十月丁卯,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请于险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临履,莫不严固……”[36] 并且,出于对防御设施完整性的要求,这道长城应该与天保六年的北夏口至恒州的长城相接方才完备。[37] 由于有“旧基”可用,这条长城修建速度很快,竣工后也发挥了作用,“(皇建元年)冬十一月……是月,帝亲戎北讨库莫奚,出长城,虏奔遁,分兵至讨,大获牛马……”[38] 北齐正是以新建的长城为依托,出师北伐并取得了胜利。
    北齐的这条内线长城直到明代还有大量遗迹。尹耕在《九宫私记》云:“余尝至雁门(今山西代县),抵岢(今山西岢岚县)、石(今山西离石),见诸山往往有铲削处,逶逦而东,隐见不常。大约自雁门抵应州(今山西应县)至蔚(今河北蔚县)东山三涧口,诸处亦然。问之父老,则云古长城迹也。夫长城始于燕昭、赵武灵,而极于秦始皇。燕昭所筑自造阳至襄平,赵武灵所筑自代并阴山高阙,始皇所筑起临洮历九原、云中至辽东,皆非雁门、岢、石、应、蔚之迹也。”[39] 这些地方的长城遗迹正是北齐建造的内线长城,其中也包含有北魏“畿上塞围”的旧基,不过尹耕却把上述长城判定为战国赵肃侯长城,实误。
    文物部门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北齐内线长城。长城西起山西兴县的魏家滩,沿着吕梁山、云中山北麓,恒山主脉、进入河北省后又沿着太行山、军都山、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北京,沿途经过山西的岢岚、五寨、宁武、原平、山阴、代县、应县、浑源、广灵进入河北省蔚县、涿鹿县最后进入北京门头沟、昌平地区。上述山西地区的地形十分适合修建长城,这些县的长城基本上都修建在高耸的山脊上,其北是地势平坦的高原,其南便是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从而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现存墙体比较连贯,大致残高1~3米,底宽1~12米,顶宽0.4~7米,大部分为片石垒砌,个别地段黄土夯筑,夯层厚0.07~0.10米。[40] 并且通过长城的分布,我们也可大致推断总秦戍的位置,即在山西兴县西北、保德西南附近的黄河岸边。首先,实地调查显示,长城在兴县北部中央的魏家滩还有遗迹,此地距离黄河已不太远。其次,据《[乾隆]保德州志"卷之二"形胜"古迹》云:长城,在州南偏桥村,西抵黄河,南接兴县八十里。偏桥村位于保德县南境与兴县交接处,其东南便是兴县的魏家滩镇,两者距离十分接近,因此长城完全可以与兴县长城接上再西去黄河到达总秦戍。
    长城进入河北蔚县后,又沿着县南面的大山逶迤而东到达飞狐陉的北口,飞狐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北起蔚县,南至涞源,陉北为平坦的高原,南为华北平原,两者之间太行山拔地而起,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在这附近修建长城,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长城入涿鹿过西灵山、东灵山后进入北京地界。在北京门头沟、昌平地区也发现了北齐长城和戍所的遗迹。[41] 并且这条长城应与先前修建的“幽州北夏口至恒州”的长城相接,从而构成完整的防线。

    四、北齐南线长城
    北齐南线长城共由两部分组成,一段长城始建于河清二年(563年)。《北齐书》曰:“河清二年三月乙丑,诏司空斛律光督五营军士,筑戍于轵关……”。[42]同书又载:“河清二年四月,(斛律)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43]轵关,为太行八陉最南面的第一陉,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与山西阳城县交界。勋掌城故址,在今济源县西北,亦近山西省界。[44] 这段长城大致为东西走向,逶迤于今河南济源市与山西泽州县交界的太行山区[45] ,每隔15里左右立一戍堡。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北齐的轵关长城遗址,现存长城遗址起自泽州县晋庙铺镇斑鸠岭村南约1千米处,东北行约3千米止,越山谷又于背泉村西约100米处石崖上起,向东经背泉村、大口村,行约5千米止于满安岭断崖上,大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9千米。墙体两侧均以石灰岩块石砌成,中间用碎石填充。斑鸠岭段在抗日战争时改筑工事,上部已毁。背泉、大口村段保存尚好,基宽约4米,顶宽约2米,残高约3米。[46]这段长城位于北齐都城和陪都的南侧,显然不是用来防御北方之敌的,由于长城所在的轵关陉为河南进入山西的交通孔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段长城的修建是用来抵御北周军队的进攻。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修筑的轵关长城并非创筑,在北齐建国之初就已修筑,“……文宣嗣事,镇河阳,破西将杨檦等。时帝以怀州刺史平鉴等所筑城深入敌境,欲弃之,乐以轵关要害,必须防固,乃更修理,增置兵将,而还镇河阳,拜司空。齐受禅,乐进玺绶。进封河东郡王,迁司徒。周文东至崤、陕,遣其行台侯莫陈崇自齐子岭趣轵关,仪同杨檦从鼓钟道出建州,陷孤公戍。诏乐总大众御之。……”[47] 同书还载:“……鉴奏请于州西故轵道筑城以防遏西寇,朝廷从之。……”[48] 。《北史》亦云:“文襄辅政,封西平县伯,迁怀州刺史。鉴奏请于州西故轵关道筑城,以防西军,从之”[49] 由此,这道轵关长城在北齐初年就已建设,当时用于防御西魏的进攻,后西魏为北周所灭,故北齐的后继者们又重修、加固用以防御北周。
    另一段长城建于皇建年间(560~561),即“皇建中,诏于洛州西界掘长堑三百里,置城戍以防间谍”[50]。“长堑”乃长城的特殊形态, 也是带状防御工程。“洛州,治洛阳,北齐时,洛阳以西已为周有……由此可见,北齐、北周界域即在洛阳之西也”[51] 由此可知王峻督建的三百里长堑, 大致呈南北走向, 纵贯于洛州(治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城遗址)西境,文献记录阙如, 俟今后通过实地考察和考古调查来确定位置。让我们期待新的发现吧!

尚珩:《北齐长城考》

尚珩:《北齐长城考》


    五、北齐外线东段长城
    天保、河清年间修筑的长城已经巩固了北齐的西、西北、南部的军事防御设施,唯北方边境的防御设施尚未巩固,此时北齐王朝已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无力再向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只能被动的采取防御措施。即天统元年(565年),构筑的库堆戍至海的长城。据《北齐书》记载,斛律羡于河清三年(564年)出任幽州刺史,都督幽、安、平、南营、北营、东燕六州诸军事。“其年秋,突厥众十余万来寇州镇,羡总率诸将御之。……突厥于是退走。天统元年夏五月,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52]库推戍,“库推”, 或作“库堆”, “堆”是“推”字的缺笔, 应以“库推”为正。库推, 后转音为“虎北”, 再音谐为“古北”, 即今北京古北口[53] ,“随山屈曲二千余里”说明长城自此向东,沿着燕山山脉主脉的走势逶迤而东到达海边,但并不是今天的山海关,由于在辽宁东起墙子里村,西达河北抚宁县张赵庄西山一线,发现了北朝长城遗迹,[54] 说明这条长城入海处是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附近的海滨,此地西距山海关约5公里。这条长城位于北齐的北部边境,也是天保七年“前后所筑”的“西河总秦戍至海”的长城的一部分,是为外线长城的东段。从地图上看,此段长城与天保六年修筑的“幽州北夏口至恒州”的长城之间并不连贯,缺少今北京怀柔区地区的长城,缺少的这段也为“西河总秦戍至海”的长城的一部分,从整个外线长城防御体系上讲此两段长城应该是连贯在一起的,这样似乎更和符合情理。经过实地调查,在延庆、怀柔和密云的确都发现有北齐长城的遗址[55] 。长城出北京后,再次进入河北地界,沿着燕山主脉向东,其中大部分墙体被明朝修建长城时所利用,只有个别地段位于明长城内、外侧,这也是我们难寻其踪迹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在今秦皇岛的山海关、抚宁县地区,还是保存有一大段北齐长城的遗址可以证明其大致走向。[56]
    至此,北齐的长城全线竣工。北齐立国仅28年便为北周所灭,修建长城却贯穿整始终,北齐为地方性割据政权,人力、物力、财力均有限,并且这28年并不太平,处于三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要想完成如此巨大的军事工程不借助前朝已有的设施是很难完成的,本文开篇已说过,北齐的疆域大致与北魏、东魏相当,其与周边敌对国、少数民族军事集团的间的形势与前朝相比也大致相同,并且与前朝相隔的时间也并不很久,原先的军事要塞、重镇此时仍为重点地区。鉴于上述原因,因此北齐统治者完全有必要,也可以利用前朝的防御设施进行重修、加固和再利用。并且北齐内线、外线长城所经过的地区也被后世的北周、隋朝所利用。到了明朝,在修建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的长城时也有所利用。


注释:
[1]《晋乘搜略》,[清]康基田,山西古籍出版社,第955页
[2]《北齐书》第一册纪传(一)卷四"帝纪第四"文宣,[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56页
[3]《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刘纬毅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第224页
[4]《嘉庆重修一统志》第八册,[清]清仁宗敕撰,上海书店印行,1984年11月
[5]《北朝诸国长城新考》中艾冲认为,“有关黄栌岭的地望,现存两说,其一谓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其二称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北40公里处。应以第二说为正确。”
[6]《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刘维毅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26页
[7]《太原府志集全"永乐太原府志"卷二"至到》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53页
[8]《北朝诸国长城新考》,艾冲,《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 年
[9]《中国长城史》,景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上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12月
[11]《北史》第一册 卷六"齐本纪中第七,[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253页
[12]《北史》第一册 卷六"齐本纪中第七,[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252页
[13]《嘉庆重修一统志》第九册,[清]清仁宗敕撰,上海书店印行,1984年11月
[14]《北朝诸国长城新考》中艾冲认为,“达速岭,即今大同市西北、内蒙古凉城县南部的山岭,是外线长城必经之地。”
[15]《北朝拓跋魏、高齐、宇文周诸国长城再探索-兼与朱大渭先生商榷》中艾冲认为,“达速岭, 即今大同市西北、内蒙古凉城县西南境的杀虎口附近山岭, 是外线长城必经之地。”
[16]《中国长城史》,景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26页
[17]《北朝拓跋魏、高齐、宇文周诸国长城再探索-兼与朱大渭先生商榷》中艾冲认为,“夏口,当在今密云县古北口西侧的潮河峡谷,长城筑就后在此置库推戍。”
[18]《北齐地理志》施和金,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78页
19]《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分册》上册,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 景爱先生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中国长城史》第226页云:“这道长城自东而西穿过了河北北部的涿鹿县、蔚县、阳原县、山西北部的大同县,抵达大同市。”
[21]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6月
[22]《北史》第一册 卷六"齐本纪上第六,[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252页
[23]《北史》第六册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元景安,[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1928页
[24]《北史》第一册 卷六"齐本纪中第七,[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253页
[25]《北朝拓跋魏、高齐、宇文周诸国长城再探索-兼与朱大渭先生商榷》,艾冲,《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
[26]《北齐地理志》,施和金,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21页
[27]《北齐地理志》,施和金,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41页
[28]《北齐地理志》,施和金,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53页
[29]景爱:《中国长城史》第227页认为:西河总秦戍应在汾阳境内,距汾阳城不会太远。汾阳西北有黄栌岭,疑总秦戍应在汾阳境内。
[30]《魏书》第一册 卷四下"世祖纪第四下,[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7次印刷,第101页
[31]《北齐书》第一册 纪传(一)卷二"帝纪第二"神武下,[唐] 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22页
[32]《北朝诸国长城新考》,艾冲,《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 年
[33]《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刘纬毅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0页
[34]《北史》第一册 卷六"齐本纪中第七,[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254页
[35] 艾冲《北朝诸国长城新考》一文中认为“库洛拔,或误作库洛枝。其地当在土隥戍以东,相当今代县与朔县交界。坞纥戍,位于今山西灵丘县西南境、平型关东北。”由于其并没有给出相关依据使人难以信服。
[36]《北齐书》第一册 纪传(一)卷二"帝纪第二"神武下,[唐] 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22页
[37] 艾冲《北朝诸国长城新考》一文中认为“这道长城在古北口与外线长城汇合”。
[38]《北史》第一册 卷六"齐本纪上第六,[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270页
[39] [光绪]《蔚州志》,[清]王兖 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5月
[40]《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
[41]《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唐晓峰,《文物》2007年02期
[42]《北齐书》第一册 纪传(一)卷七"帝纪第七"武成,[唐] 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91页
[43]《北齐书》第一册 纪传(一)卷十七"列传第九"斛律金,[唐] 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223页
[44]《北朝诸国长城新考》艾冲
[45]艾冲《北朝诸国长城新考》一文中认为“这段长城略呈东西走向,起伏于今河南济源县与山西阳城县交界的太行山区”。
[46]《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12月
[47]《北齐书》卷15,列传第七
[48]《北齐书》第二册 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八"平鉴,[唐] 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372页
[49]《北史》第七册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第2000页
[50]《北齐书》第二册 纪传(一)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王峻,[唐] 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364页
[51]《北齐地理志》施和金,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08页
[52]《北齐书》第一册 纪传(一)卷十七"列传第九"斛律金,[唐] 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3次印刷,第227页
[53]《北朝拓跋魏、高齐、宇文周诸国长城再探索-兼与朱大渭先生商榷》,艾冲,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
[54]《秦皇岛市境内古长城考》康群,《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第2期
[55]《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唐晓峰,《文物》2007年02期
[56] 《秦皇岛市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