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购物天堂”中英街

 Nauer的图书馆 2014-10-07

    又到岁末,每每看到为降价、打折所诱惑而转战在深圳各大商场的女人潮,思绪很难不飘回到自己当年在“中英街”狂购的年代。就因为那一次次的疯狂购物行为,至今我家还残留了一抽屉的购自中英街的透明丝袜,长的中的短的,黑的白的灰的,偶尔翻拣一下,那感觉就像小狗捧着根肉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真想不明白自己那时怎么有那么大的热情一趟趟将它们给扛回来。

    20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凡来深圳的人,无论是旅游、出差还是学习,如果没有去过沙头角的中英街,就可以说等于没来过深圳。当时尝到了改革开放甜头的人们,钱包开始鼓了起来,便将眼光对准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但那时出国办护照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买到包装精美品质良好的“进口货”,只能去需要港币、外汇券的免税店,于是与香港一线之隔、长不足1里,宽不盈两丈,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两边是林立店铺的中英街便成了大家感受异域风情,购买国外时尚百货的最好去处。据说每天进入中英街购物的人数高达近10万。

    进街指标

    那时的我们,几乎每月都要跑趟沙头角,不仅仅是自己购物,内陆的家人、朋友来了,都点着名要去中英街。去中英街需要办边境通行证,一般较大的单位都有固定指标,我们单位一个月有100个指标,天蓝色的本子,由办公室主任掌管着,想去了,先填申请单,注明几人、什么时间去,填上身份证号码,交单位一把手亲自签字,再领上指标本去公安局办证大厅排队办理,一个人交10元的办证费。那时的指标本就像六七十年代的粮票、布票、油票一样,可以说是紧俏物,上办公室一趟是领不到的,一般都在去公安局办证的人手里攥着呢,要一拨拨地等排队。

    当时普通百姓家都没私家车,还得坐大巴、中巴去,一般来回要在路上晃悠上近3个多小时,加上排队过关、中英街店铺一般下午3到4点就要关门,所以去趟中英街相当于出趟远门,要早早就做准备。一般是上午9点就得动身,我们当时都是去上海宾馆的公交车站坐车。

    购物狂欢

    像我们这些经常去中英街的常客,一般都不买金饰、布料、小电器,都是购买日用品,内衣、袜子等。进到街里,老马识途,我们是不会到主街去凑热闹的,一般是先到街里面几家相熟的人家里去转转,他们的店就开在自家的住宅楼里,相对来说价格会便宜一点,但一般货品种类不多,我们挑自己喜欢的拿上一点。中饭就在街上的大排档解决,吃碗面,炒碟粉,再买上一点当时很难见到的进口水果,像红毛丹啊、山竹啊、芒果啊,买上个10来20元的,当场解决,因为没经检疫的水果是不能带出关的。记得有那么一两次,我的觉悟突然低了下来,想偷偷带点水果出关,结果发现关员们的眼睛真是雪亮的,我没偷带时从没查过我,我一偷带准查,无论我藏得多深,拎出来一把就给扔进了一个大桶里,心疼得我直后悔,早知吃了多好。

    下午,逛得差不多了,就到了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疯狂时刻了,我们往往是选中一家,我去得最多的是街尽头的波记和实惠,这两家店面较大,东西全,价格也比较合理。买东西情形就有点恐怖了,大到洗发水、浴液、奶粉、尿不湿、盒装公仔面、桶装饼干,小到香皂、味精、话梅、鱿鱼干、菠萝干、巧克力,还有香港老字号的药品、日本的护肤品,美国的鱼油……通通扫入购物篮中,加起来一般都有几十样,拎在手上满满两三大袋。其实当时我们的工资并不高,一般一个月就千来块钱,可去一趟中英街,不准备上千多元港币,就会觉得买得不够过瘾。

    经典镜头

    记忆中有几个镜头很难忘记,由此也可见我们当时购物之疯狂:

    镜头一:有一年过年前,老家来五六个人,要去中英街购物。下车还没走到关口,大家就傻了眼,只见人头涌动,黑压压一片,那情形真有点像买股票抽签的队伍,人挨着人,没有半点空隙。我一看,头就大了,当时就想激流勇退。可家里人不干,好不容易自己积攒了点钱,加上同事、朋友托付,专门来买金戒指、金项链的,空手回去怎么交差,只好手牵着手去排队。这可不是讲笑话,真是手牵手,因为他们都没去过,那时又不是人人一部手机,怕人多给挤丢了。

    镜头二:有个男同事,因为春节要回老家,当时正流行学习机,老家亲戚都托他带,于是身高体壮的他当时也就成了中英街上一道风景:只见他走在前面,前后左右各挎一部、两手各提两部学习机,就像一个巨大的螃蟹似的横冲直撞,行人见之惟恐避之不及,我们几个女同胞躲在他身后,倒是走得轻松写意,只是肚子都笑痛了。

    镜头三:有一次刮台风,因通行证已经办好,不去有浪费之嫌,我与一个女朋友顶风冒雨地去了。一番狂购,全身都给浇透了,我们拎着大包小包挤上了回来的大巴,人太多,我们只好“屈尊”坐在了前方发动机的地方,身上冷得哆嗦,身下热得滚烫,冷热交替中,我俩不约而同地患上了热伤风,头昏作呕,心慌气短,回家后两人都病了好几天呢。

    一晃眼,差不多已经有10年没去过中英街了,听说原来林立的店铺已经关了大半,想必那里的居民,没有我们的打搅,日子会过得平静许多,而一个曾经让我们乐此不疲来回奔波的“购物天堂”,也只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