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规律与创作方法

 弃卷台 2014-10-07
艺术规律与创作方法 姚舜熙
(0人评价) 0.0 课程评价

提供学校:中央美术学院

专业大类:艺术学

专业:美术学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本系列介绍了艺术规律与创作方法,是对主讲人学画和读书的过程当中的思考和展开,给我们讲述了才、学、识与绘画创新的关系,绘画创作当中的异是观,绘画创作中的三趣与画家的主见.区域文化与绘画创新。

教师团队

姚舜熙 副教授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部门:中国画系

艺术规律的基本内容

文艺产品的审美效益,是建立在“艺术地把握世界”这一认知方式基础上的,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规律”,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文艺产品,无一例外是文艺家对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并对这一反映进行审美表现的产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所以体现为“艺术规律”的一个基本要求,一方面在于文艺产品不可能脱离文艺家的生活积累而产生,另一方面又在于文艺家也不可能不在文艺产品中倾注自己的艺术理想。虽然,文艺家的生活积累有厚薄之分,其艺术理想也有高低之分,但都不可能没有对生活的经验和对生活经验的超越。为了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产品产生较高的审美效益,我们的文艺家就必须在“贴近”和“引领”上下功夫。“贴近”是为了使“源于生活”的文艺产品能讴歌时代的生活,能反映人民的心声;而“引领”则是为了使“高于生活”的文艺产品能刻写民族的希望,能昭示国家的未来。说到底,我们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贴近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引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才能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履行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才能使文艺产品实现较高的审美效益。其实,在审美效益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于我们文艺产品的生产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自古以来,我们的文艺家就视文艺产品的生产为“言志”、“载道”的事业,大多崇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所谓“著书只为稻粱谋”不过是一种愤世之语。文艺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出,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必然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我们文艺产品的艺术生产理念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消费取向,是要我们的文艺家把文艺产品的生产真正视为社会的事业而不是个人的事业。 

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尊重艺术规律。艺术规律是一种“审美把握”的认知方式更是一种“审美创造”的生产方式。它的不二法则是与民生相依、与民心共进、与时代同行。 

即便在商品经济社会,文艺产品也是特殊的商品。这个“特殊”,不只是说文艺产品的生产是复杂劳动,应当有较高的价值实现;更是说它的使用价值体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消费,这一消费取向往往决定着文艺产品的价值实现并从而影响其价值构成——即文艺产品的价值并非由必要的劳动量而且由社会精神消费的需求量所决定。因此,由人民群众精神消费取向构成了影响文艺产品生产的又一规律,即我们所说的市场规律。的确,能否遵循市场规律直接影响着文艺产品的经济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文艺产品,不仅其社会效益难以实现,从长远来看也必然影响文艺产品生产的良性发展和有效繁荣。但是,市场规律可以外在于艺术规律吗?艺术规律可以绝缘于市场规律吗?我们发现,所谓“市场规律”,是指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实质是对既往文艺产品审美理念的偏离。显然,我们不能固守某种既往的审美理念,更不能将其视为不可变易的艺术规律——哪怕它曾经得到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追随并沉淀为他们的精神内质。我一直把“艺术规律”理解为生产为人民群众精神消费所欢迎的文艺产品的规律,它在流通环节上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前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产环节中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我们的艺术规律就不能不考虑与民生相依、与民心共进、与时代同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市场规律”其实是新的艺术规律的接生婆和催化剂,而“艺术规律”在这一视角中与所谓“市场规律”并行不悖。

在当下,艺术规律与民生相依、与民心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创新”,包括文艺产品的创新、产品生产方式的创新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说到底,推动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全面推动文艺创新,就要在全面的文艺创新中创新艺术规律,就要随着艺术规律的创新兴起新的审美风尚,从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就能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得到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中实现繁荣。

艺术创作的方法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在这三阶段中,“艺术灵感”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生活积累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作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艺术创作方法是贯串在艺术创造始终的、受制于一定的艺术原则又必须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认识去加以实现的。它应当涵盖艺术原则和艺术表现技法、手法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定的创作方法通常被运用在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包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通篇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的孕育以及对艺术表现的追求等等方面。一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经过许多作家的艺术实践积累和不断的总结,逐渐成熟,从而为大家所遵循。即使已经为大家所广泛承认和遵循的创作方法,也还会继续丰富、变化和发展。创作方法一方面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被广泛运用,带有时代和社会的深刻烙印;另一方面,如果它包含了艺术创作中某些共同的普遍的规律,就有可能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作家所采用。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他所以采用或遵循某一种创作方法,又总是和他的世界观以及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美学观点、创作个性等因素紧密相联系的。所以就艺术创造方法而言,只把它归结为艺术表现技法或手法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它与一定的表现技法与手法不是无关。而把它仅仅归结为艺术遵循的原则也是不够的,尽管它确实遵循有一定的艺术原则。

全面地说,艺术创作方法是贯串在艺术创造始终的、受制于一定的艺术原则又必须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加以实现的。它应当涵盖艺术原则和艺术表现技法、手法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那么,艺术创作方法跟艺术思潮又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艺术创作方法既要遵循一定艺术原则,就可能与一定的艺术思潮相关。但它又不单单是思潮,而要具体落实到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说,现实主义遵循的是再现现实的原则,并多采用白描的技法、手法。在具体作家的具体作品创作中,它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方法。但再现现实的原则被许多作家所信奉,文学的艺术创作方法,成为某一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潮流,那就是思潮。所以,艺术创作方法并非与思潮无关。不过,反过来我们又不能把一切思潮都泛称为艺术创作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