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报告中的教育故事

 清源渭水 2014-10-08
1、为什么不让学生吃蛋糕  七月一日上午第三节,无锡市某幼儿园,一名年轻的女幼儿教师左手拿着教案,右手拿着一盒蛋糕,兴冲冲地走进了大(2)班教室,她要进行双语教学(专家研究证明,一个人学习第二种语言,须在九岁后才可以,否则会冲击母语教学。暂且不论)。女教师问学生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小朋友们茫然不知,没有人回答,教师告诉小朋友们:“今天是党的生日,你们过生日,吃什么?”齐答:“吃蛋糕”。女教师说:“好了,今天就来先认识‘蛋糕’这个单词。”随后开始了教学活动,但是小朋友们的精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尽管女教师竭力组织教学,但无济于事,课堂纪律、教学秩序不一会儿就乱套了。小朋友们的表现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人两眼紧紧盯着讲桌上的大蛋糕,一部分人眼睛盯到窗外。女教师走到一个小朋友面前,问道:“你为什么朝窗外看?”小朋友着急地问:“党为什么还不来过生日呀!”

启示: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的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学生思想上打下了烙印。因而,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故事中,“党”对于四、五岁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他们会把“蛋糕”与一个活生生的人联系在一起。正如当年毛泽东到农村考察时,一位老农民问公安部长罗瑞卿同志:“共产党怎么没来呢?”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尚且如此,更何况一群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小孩子呢?

2、老外在中国看电影一次几位外国学者到上海考察教育,期间一天晚上,接待方安排老外们到影院包厢内看当时热播的电影《焦裕禄》。这部电影无论剧本、拍摄,还是李雪健的主演极具水准和现实教育意义,堪称杰作。但里面的几组镜头却引起了老外的非议。

镜头一:一位农村老人卧病在床,看来病情十分严重,老人的儿子们商量应该找焦书记。但老外站起来,喊道:“怎么找焦书记呢?应该找大夫。”

镜头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孩子们希望能吃点肉,焦妻向焦裕禄提起此事,焦裕禄坚决不同意。老外说:“您身为书记,可以与民同甘共苦不吃肉,为什么也要妻儿不吃肉呢?”

镜头三:为不能吃肉这事,焦裕禄把妻子和孩子们叫到身边,向他们说明不能吃肉的原因。老外却说:“这不是家庭会,而是县委常委会。”

启示:这一方面反映了东西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外,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反思一下呢?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不真实的一面呢?我们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一堂推而广之的课堂其真正内涵却是:教师的太多的“心理暗示”驱使学生产生了太大的“从众心理”……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了最致命的真实性,以期达到满意的“表演效果”——或师生共同为课堂掀起教学的“高潮”而蒙骗彼此。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行为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而言之,学生感到今天老师上的课是假的;大而言之,是在教学生如何弄虚作假,如何蒙骗他人。一言蔽之,就是以假乱真,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3、东西方育人观念的差异

(1)一位博士把孩子送回江西农村老家,由两位老人抚养,一岁左右的孩子每天下午都会到大门外,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尤其是喜欢看、听拖拉机及声音,因为担心孩子会把当一名拖拉机手作为职业理想,孩子一岁半时博士夫妇把孩子接回到在北京工作的身边。五岁时的一天,孩子犯了错误,博士回来后,就让孩子到另一个房内站着“反思”五分钟。孩子到房间里呆一会儿,来到爸爸跟前,问“什么是反思?”爸爸做了一番解释,孩子似懂非懂地“反思”去了。五分钟后,孩子回来了,真诚地对爸爸说:“长大后我想卖东西。”爸爸问“卖什么东西?”孩子说卖锅碗瓢盆。博士愕然了,堂堂一个“博士后”(博士后代的简称)竟如此没有出息。

(2)一对父母望女成凤心切,从小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钢琴,以期将来能出人头地。渐渐地孩子练得不耐烦了,由于父母管教甚严,孩子没有办法,经常在潺潺的泪水中,练习“欢乐颂”。初二时,孩子实在忍受不住了,用刀割断了手腕,到医院治疗时,医生问如此举动,疼不疼?小女孩回答说:“割断手腕疼一阵子,而练琴却会痛苦一辈子。”

(3)一位德国孩子上初中时,一天他告诉爸爸说,要学做木匠。父亲说:“这,事关你个人前途的大事,应该慎重考虑,三天后告诉我你思考的结果。”三天后孩子告诉爸爸:“我考虑好了,我还是愿学做木匠。”父亲到商店为儿子买了一套做木匠的工具送给孩子,孩子去做木匠去了。几年后,孩子又告诉爸爸,他想读书了。父亲同意了孩子读书的愿望。重新回到学校后,孩子知道了该学什么,怎样学。多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一名德国著名的建筑师。

启示:以上三个故事,均告诉我们东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的观念,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就很典型。教授、博士的孩子就只能做学问、搞研究,工农子弟就只能是体力劳动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教授、博士的孩子学业不行,考不上大学,或大学上得不理想,人们就会认为家庭教育失败了。同时,中国孩子是为父母学的,中国家长碰到一块,大多首先会谈孩子,尤其是谈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业不良,家长感到脸上无光;孩子学习成绩突出,家长自我感觉比人高半个头;家长总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每当孩子学习不努力,或学业成绩下降时,总说:“学习不好,将来去扫马路,掏大粪,出苦力。”中国的父母总喜欢按自己的想法,为子女设计和规划未来,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智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中。同时,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求学是大多数人改变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共识。

胡慧闵博士报告中的教育故事

4、关注不同,智慧不同  一天,一位昆虫学家和一名商人来到野外,在一大片草丛前。忽然,昆虫学家说在前面不远的草丛中有一个极品的蟋蟀。商人竖起耳朵怎么听也听不到。他们又继续往前走,昆虫学家口袋里掉出了几枚金币,但他没有发现,继续朝前走,而商人看到后,不露声色地捡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启示:同样一件事,为什么二人对此的兴趣和感悟不一样,因为二者心里想的和追求不一样,因而其关注点则不同,心境不一样,智慧则不一样。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人文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极端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的教育不单是为了教孩子学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

5、教育实践具有特定的情境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要执教一节“连加到乘”的数学公开课。在举行公开课之前,他在其他两个平行班进行了两次试讲,按照预设完成的都很成功。这一天开始上课了,复习旧知、导入及讲授新课都很顺利。二十分钟后,进入到了第三个环节“课堂练习”,他出了这样一道题:“7+7+7+7+7+7+3=?”,找了两名学生到台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做。不一会儿,同学们做完了。赞可夫进行了订正。他问“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女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这样做行吗?”赞可夫走过去,拿起练习本,仔细地看了一下,他愣住了。这位女生是这样运算的:“7+7+7+7+7+7+7-4=45。”而结果与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7×6+3=45。这一做法在前面两个班试讲时,可没有出现过。但赞可夫很快巧妙的解了围,并强调:两种算法都行,还是“7×6+3=45”的计算方法好。

课后,在与听课教师们交谈时,他强化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具有特定的情境性。

启示:是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因而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重复性。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创设情境关注的焦点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创设教学情境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

6、人生需要感悟  一个青年人与上帝出生在一个村子里。上帝成为人人敬仰的人,而他却一事无成。一天这个年轻人来到上帝面前,告诉上帝,他只想改变现状,希望上帝看在同村的份上,告诉他成功的窍门。上帝送给他一个皮囊,并说:“这个皮囊会慢慢变大,也会慢慢变小的,变大后你就能改变现状的。其中的道理你会慢慢知道的。”这位年轻人带着皮囊回到了原来居住的村子,开了一个杂货店,并把皮囊挂在了门上。一天,一位老人来到店里,说要买一个杯子,青年人说:“不行,我的杯子是按打卖的。”老人说:“那就买点糖吧。”小伙子说:“我的糖是从一斤起卖的。”老人一听扭头便走,出门时,“咣当”一声摔门而去。小伙子眼睁睁地看着挂在门上的皮囊变小了,他似乎悟到了什么。马上跑了出去,把老人拉住,并恳切地说:“您想怎么买就怎么买。”老人买了东西高高兴兴地离开了,那个皮囊也慢慢恢复了原状。后来,皮囊慢慢变大了,他的生意日益兴隆。

启示:人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勤奋、汗水、机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悟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有的人只有记性,而不长悟性,只知埋头去做,不注意反观自己,因而往往与成功擦肩而过。俗话讲“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有很浓的“诺贝尔奖”情结,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一次或一个人也没得奖,只是具有华人血统的几位美籍科学家得到了这个奖项。是不是中国的教育不行,不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相当不错的,这一点连美国人都不得不承认。但也就是从这个让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基础教育开始,中国与发达国家距离拉开了。因为中国的教育教学生以记性,美国的教育给学生以悟性;中国的教育教学生做学问,美国的教育让学生做事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中国人不喜欢、不鼓励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一旦学生在课堂异想天开,不是遭到讥讽,就是大加贬斥。国人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是“听话”,正如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谈到了下列一则实例,引人深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中东的以色列。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教育新理念》P8)为此,许多专家极具眼光地发出呼吁,应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张志勇厅长文章中的教育故事

7、美国的教育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一个专家打了一个比方。他说美国的教育就是这样进行的:10个孩子学游泳,怎么教?先把他们扔到水里面去,这时候,人求生的积极性最高,老师怎么办?指导你怎么游。这十个孩子中可能只有一二个孩子愿意学,其他孩子不行,怎么办?让那些不能游泳的孩子去打篮球,不行的去踢足球,不行的去打橄榄球,不行的去打排球,再不行的去打乒乓球,再不行的……实在不行的将来吃救济。

启示(张厅长):如何理解美国的这种教育现象?我想,这里有三点:一是在实践中学习,二是非统一化的培养目标,即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三是它不是淘汰性的教育,而是为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教育。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美国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那么,如何看待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有人说:这两个国家的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我们过于强调统一,他们过于强调个性,他们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我们的教育有利于打基础。所以有一种说法;这两种教育应该做相对运动。

怎么看待上述观点?这两种教育有没有高下之分?有人说,没有,也就是说各有优劣。如果说,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当今的世界是靠知识竞争力来竞争,还是靠创造力来竞争?回答是不言而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