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吉林成长的五点启示——走进情景教育

 蓝天月鸟 2019-07-19

她几十年来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她向中外教育大师学,向其他学科的专家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精益多师,终于自成一家。——王湛

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在她 60 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始终都是这样践行的。登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她就在心中立下誓言:既是小学老师就要教好学生,这是我的本分。——刘堂江

在数十年与儿童朝夕相处,我感悟到儿童是有情之人,儿童生来爱美,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潜在着智慧。我国“意境说”中的“真、美、情、思”为情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李吉林

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中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的让老师和学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引起我极大的共鸣,唤起我对教育更多的美好的憧憬,深感“完整幸福的教育”是顺应人性的,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高度概括,因此它是发人深思的。——李吉林《李吉林谈新教育实验》(文章附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李吉林成长五点启示

作者|刘堂江

情境教育是国家级成果,李吉林老师是国宝级的教育家,同时,李老师也是绝对接地气的。她就在校园里,就在孩子们中间,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中国本土的、并且率先走向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奥秘何在?我们研修推广情境教育这项国家级成果,不仅要学习推广情境教育本身的先进理念、成熟经验和实操方法,也要学习弘扬李吉林老师教育家的情怀、境界和智慧,还要学习研究李吉林老师专业成长的成功经验、方法途径和基本规律。

“情怀”启示:以教育家情怀育人

要成为教育家,特别是要成为大教育家,非有相应的情怀不可。“情”是崇高的感情,“怀”是宽广的胸怀,两者融合就是情怀。

李吉林老师有一句名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在她 60 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始终都是这样践行的。登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她就在心中立下誓言:“既是小学老师就要教好学生,这是我的本分。”

她开展“情境教学”探索的动因,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当时封闭的课堂,对儿童的灵性、求知欲、向上性是扼杀和摧残的,她想方设法要将孩子从封闭的传统教育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她把儿童作为自己的挚爱和心灵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她认为必须虔诚相待,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

不仅为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当下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这种庄严的使命感召唤着李吉林老师,驱动着她披荆斩棘、探索前行]为了儿童的发展,是李老师的终身追求,也是她教育理念的核心,她把人生的黄金岁月悉数交给了儿童,全身心地沉浸在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

正如著名教育家、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所说:“我敬重她热爱儿童,热爱学生,忠诚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为了教好学生,她总是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教育好每个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儿童享有快乐童年和万岁童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崇高,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花蕾的呵护与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守教育人的良知,绝不在教育生活中掺杂半点功利与私念,这就是以教育家情怀育人,这就是李吉林老师能成为著名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学力”启示:精益多师成一家

李吉林老师具有非凡的学习力,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无止境是她鲜明的个性特征。李吉林老师的学历并不高,中师毕业即从事小学教师工作,但她说“我的大学在小学”。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我们一线教师理论匮乏,是短处。是短处就得补!

为了情境教育,我早就开始‘啃’理论了,我读到的第一本理论书籍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连夜贪婪地读。那时,借书、抄书、买书、记笔记、做卡片是经常的功课,比做学生时还要用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美学的书我都尽量找来读,西方教育名家的论述也不放过。但我并不求全,但求化为己有、学以致用,这颇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例如‘场论’我没少学,使我懂得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为了‘补短’,我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

情境教育最初的启发来自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情境教育的理论灵感来自《文心雕龙》的“意境说”。她甚至从脑科学中寻找到了情境教育的部分科学依据。李吉林老师简直是一个学习狂人,当然,她也是一个学习智者。

正如著名教育家、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先生对她的评价:她五十年来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她向中外教育大师学,向其他学科的专家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精益多师,终于自成一家。

“沃土”启示:植根实践沃土

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就是深深根植于教育改革实践的沃土。李吉林老师开始情境教学实验,就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课堂上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她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宽厚的怀抱中去,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孩子写出了一篇篇颇有灵性的日记。

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格局,让她顺其自然地创造了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崭新的儿童习作范式。她真切地体会到,创新就是寻求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路径。从情境作文到情境阅读,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李吉林老师都脚踏实地,立足于教育改革实践,同时又能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去探索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家都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经受次次失败与挫折,最终寻找到解决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这不正好印证了李吉林老师的成功经历和成长规律吗?

“周边”启示:借力周边学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老师是一位善于借风借力的智者,在情境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她深感就语文想语文,束缚在学科里思考走不出新路。

由此,她想到美学、艺术,并找到美学的书刊来读。跨学科的思考,借鉴边缘学科,拓宽了她创新的思路。教育学、美学、哲学都是相近的,而文学和艺术更是相通的。这种相近、相通的周边学科帮助她跳出本学科,打开思路、找到灵感。

综合学习美学的心得和对艺术的理解,李吉林老师找到了新思路:利用艺术让语文教学美起来。并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课题,她是这样具体操作的:先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将简笔画、剪贴画以及实物与图画共同组合画面,课堂就生动多了。至于无法用图画再现的课文又怎么办呢?她又想到了音乐,音乐往往比图画更丰富、更强烈。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儿童很容易从音乐的旋律、节奏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相似的联想和想象。

“感悟”启示:感悟提升理论概括

李吉林老师说:“我深感在创新中,作为实际工作者贵在一个‘悟’字。”“感悟”是李吉林老师学术品质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在谈到如何以感悟提升理论概括时,她如数家珍:“我习惯反思,反思又产生顿悟,由此进行概括、提升,就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思想。我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情’‘思’‘美’四大特点。‘意境说’的阐述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时间久了,体验深了,真没想到感悟会帮助我提升理论概括。让我构建了情境课程的操作体系,提出‘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条操作要义,从而推动情境课程日益走向大众化。”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概括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时,李老师就提出“以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这些理论概括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受到“意境说”的启示、感悟而生成的。“暗示导入”“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心理场整合”四大原理,也是李老师从 20 多年的一个一个教学案例中去粗取精、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寻找事物的相似点抽象、概括出来的。整个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也都是她感悟概括出来的。

李吉林老师的感悟是高层次的,而高层次的感悟与自身的心境和心力有直接关系,对儿童的超常挚爱,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决心要走出一条中国教育自己的路子的高远志向,正是李吉林老师心境和心力的坚强支撑。

(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文章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

走进情景教育

作者|李吉林

情境教育顺应儿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儿童一知识一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构筑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范式。情境教育还从脑科学最新成果中找到理论支撑,即儿童的脑是敏感的,需要一个丰富的环境;儿童的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需要不断提高神经元联结的频率;儿童的脑优先接受情绪性信号,积极情感伴随的学习活动可获高效。情境教育正是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

情境教育正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情景教育的特点

在数十年与儿童朝夕相处,我感悟到儿童是有情之人,儿童生来爱美,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潜在着智慧。我国“意境说”中的“真、美、情、思”为情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 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

情境教学在起初阶段就受到“意境说”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会影响人的情感变化,情感会触动语辞的萌发。我想,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怎能以封闭的课堂束缚獐,使他们在枯竭的断流中学习语文呢?

(二)、追求“美”,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在熏陶感染中生成主动学习的“力”。

开放的情境让孩子身心得到释放,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我发现了美的无可比拟的功效,引起了我新的思考。我联想到“意境说”中刘勰从“美物”到“美文”,王国维的“外物美”到“内修美”,讲究的便是一个“美”字。“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褒扬,激励着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小学语文本身是美的,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有形亦有情。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儿童切实打好语言文学的基础,而且要让他们在其间受到人文熏陶,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高级审美情感。由此,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借鉴边缘的学科思考,拓宽了我的思路。我深知,艺术是最形象、最富美感、最生动的文化。儿童的审美教育是从感受美开始的,进而才是对美的理解和借鉴,以至去创造美。

(三)、注重“情”,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情境教育的根本灵魂就在于一个“情”字。在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反应告诉我,“美”能激“情”,进而促使我在情境教学如何“激情”,如何“冶情”方面作了更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联系“意境说”对情感的论述,可以看到其中内在的关联。刘勰在《物色》篇中,从客观外物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作了生动形象的阐述,他指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表明人的情感受客观外物的影响之深。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儿童恰恰是最富有情感的人,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的心头,教育应该利用儿童心灵的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于是我将“意境说”、“情景交融”、“境界为上”的精髓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感悟到用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的情境,并不是一种单纯形象的呈现,而是浸润着、弥漫着情感。情感成了情境的内核,无情之境终不成境界。

受“意境说”的启发,情境教育也非常重视以教师、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触及儿童的心灵。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情境显示的美感和情趣往往能迅速引起儿童的关注,进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使儿童在一种美好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儿童的思维、想象、记忆等系列的智力活动浸润着情感的因素,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于是,在构建情境教育模式时我提出“缩短心理距离”,师生间创设一种“亲、助、和”的人际情境,课堂上创设“美、智、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儿童对教师“亲”,对教材感到“近”,形成了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达成以情激趣,以情启智,以情育人。

在优化的情境中,在教师语言的调节支配下,儿童自己的情感还会不由自主地移人到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无论是阅读教学课《小音乐家扬科》,师生对扬科身世的同情、怜悯,还是作文课《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学生对小主人公的期盼、迎接,无不体现出鲜明浓郁的情感色彩,无不蕴含着执教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教育哲学理念。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没有强制,没有指令,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探究的乐趣也绝不是属于少数拔尖的学生,而是属于全体学生。在这种热烈的情感的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让情感进入课堂”的境界,正是通过情境教育这一模式,得到了实现。

情境教育由于是以情动情,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所以有效地培养、发展了儿童的审美情感及道德情感。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天长日久,弥散、渗透到他们内心世界。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又将逐步内化、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在儿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这对他们的人格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极其深远的。它表现为层次更高级、内涵更丰富的理想、道德、意志等,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意力量,最终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突出“思”,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尽力开发儿童的智慧。

每一个大脑健全的儿童都潜藏着智慧,理想的教育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充分开发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变得智慧起来。儿童的思维能力、语言活动、认知水平,连同情感态度无不受其思维活动的支配、调控。教学实践表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可谓神思飞扬。我不禁赞美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想象力是儿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启迪儿童的想象是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情境教学走向多学科的探索过程中,在时代强调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大背景下,又使我加深了对发展儿童创造性的认识。在大量的教学情境中,我有了新的感悟,发现优化的情境不仅是物质的,情境中的人所抒发的、倾诉的、流露的、交融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进而影响儿童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努力把握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审美、情感、思维三方面提出培养发展创造潜能的举措。情境教育激发了儿童的潜在智慧,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各项综合活动中,他们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就拿数学来说,孩子们会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画出许许多多精美图案;他们还能将所学的测量、平面计算等方法带到园林中,实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绘问题。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各年级孩子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想象性作文、自己创作的童话以及充满个性和想象力的习作集,如《月牙泉》、《七色花》、《太阳歌》、《缤纷花朵》,等等,更是表明几乎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因为“乐思”,儿童渐渐地学会“善思”。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情境教育突出了儿童发展所需的“真、美、情、思”四大关键元素,构建了将儿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独特的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综合地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拓了新的途径。 

 《情境教育三部曲》是由《田野上的花朵——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云雀之歌——纪实:情境教育的拓展》《美的彼岸——诠释:情境课程的建构》这三本书组成的,全面反映了三十多年来情境教育从提出、拓展、细化及至形成体系,其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侧重点不同,这三本书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

第一卷《田野上的花朵——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主要是针对一线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理解小学语文,如何运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从理念到操作方法的具体指导。

因此全书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以“青年教师”提问,“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回答,这种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帮助语文老师们解决他们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书中涉及“为什么要创设情境?用哪些手段去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怎样促进儿童发展?情境教学为什么是儿童学得生动活泼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的最优化”等,老师们十分关心,并且触及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和儿童发展本质特点的关键问题。指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必须由儿童自主建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情境教学,让儿童在探究的乐趣中使学习成为自我需要,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获得丰富感受,在创造的乐趣中灵活运用知识。

第二卷《云雀之歌——纪实:情境教育的拓展》,则是以充满诗意的原创性、叙事风的笔调,对情境教育的探索历程作了全面的梳理、介绍和分析,展现了一个小学教师三十余载醉心教学变革、痴迷学习研究,用心用情、孜孜以求的创造性生命旅程。

这本书兼具人物传记和学术著作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广大教育研究者及中小学教师了解情境教育,更可以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书中对“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的揭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及“情境教育基本原理”等的理性提炼和概括,都生动地体现出一线教师理论建构的真实过程,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书中摘录的各大专家从教学论、心理学、美学等多视角对情境教育的详细评价,使本书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准确理解情境教育的内涵意义。

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而情境课程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第三卷《美的彼岸——诠释:情境课程的建构》,就是重点从课程的角度介绍“情境课程”的内容、操作要义和原则,并将其内含的理念清晰地阐释出来。其中包括“课程围绕儿童构建的三个纬度”,“儿童高效、快乐学习的基本策略”,“意境说”精髓的有机融合,情境课程独具的“四大特点”,以及心理学、脑科学方面的理论依据。这样,读者就理解了情境课程究竟是如何将外显课程与内隐课程的影响糅和在一起,从各个不同的领域、时空,把学科内容和学生活动结合,如网络一般使教育空间通过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儿童的主体地位在情境课程中得到体现,得到落实,并且充分发挥情境课程整合、熏陶、启智、激励的多种功能。

(文章来源于网络,在此特向作者致谢!)

李吉林谈新教育

——李吉林在新教育实验第十届年会议上的视频发言摘要

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中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的让老师和学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引起我极大的共鸣,唤起我对教育更多的美好的憧憬,深感“完整幸福的教育”是顺应人性的,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高度概括,因此它是发人深思的。

是的,教育本应该是完整的,也只有“完整”的才有“幸福”可言。但是多少年来,教育常常是片面的。我们并不陌生的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的深恶痛绝的“应试教育”。正是破坏了教育的完整,因而导致了教育者的无奈,受教育的痛苦,甚至被扼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鲜明地提出的“完整幸福”是切中当代教育的时弊。事实已经暴露得很充分,教育的不完整酿造了受教育者的不幸和悲剧,正是教育的不完整,成为国家一直想推行的素质教育的极大障碍。因此,我禁不住要鼓呼、赞美“新教育”,它是解放学生、解放老师的教育,是真正的“新教育”。

 “幸福完整”的教育更允许人们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在不同层次上去追寻“新教育”诗化的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理解到达“新教育”的不同制高点,因此“新教育”为它的实验者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度极大的教育空间。

简单地说,“新教育”对教师来说,是大家都能参与,大家都有希望,大家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享受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因为朱永新先生追寻的是属于大众的“新教育”。

 “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是具有深远的普遍意义,从实验与研究的进程看,无论理论框架的构建还是实验的成效都已获得累累的硕果,令人欣喜。

祝新教育的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地走向新的辉煌。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