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均生的武学成就

 隐士的书屋 2014-10-08

洪均生的武学成就


 

洪均生的武学成就

 

   洪均生先生(1907-1996),晚号八八老人,河南禹县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入室弟子,从学十五载(1930-1944),朝夕相随,深得真传。后困于家计,寓济南谋生,虽离师而居,然谨记师训,研练拳技精益求精;默识揣摩,每有所得。

  1956年春,洪均生先生自济再度赴京,从师进一步探求陈式太极拳技法,蒙师从推手到散手一一指点,反复试验每一招法,精微巧妙,尽得要旨。

  洪均生先生常说:“陈式太极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确非虚语。他常与来济各拳种交流、访艺者均交手验证太极拳技法,体会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之真义。

  洪均生先生征得陈发科先生允许,将他所讲解的各种招法融会于原来所学套路中,期冀为学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法微妙的捷径,从1956年后,以此套拳法传于济南学生。通过实践,效果卓然。是以逐渐扩展到南北各地,日本、美国、东南亚友人亦陆续来学。如“日本太极拳协会”主任指导中野春美女士、副主任高谷宽先生,以及石岛清光、曾我忠弘、森田育利、安东尼、古贺荣子等皆多次登门求学,并回国后广泛传播。日本武林尊称洪均生先生为“太极巨星”,成立了“洪均生太极拳研究会”,专门研究他所传授的拳理拳法。

  洪均生先生颖悟过人,博览强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文武兼优,以深渊的学识和武学修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研究陈式太极拳理法。他结合生产劳动习惯动作,就近取譬,使学者易于领悟;又常现身说法,亲于学者试验,使学者如步入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之中,越学越明,越学越深,越学越爱,有欲罢不能之感。确是一位难得的明师。

  说到他写书,确实不易。第一稿未半,正逢1961年自然灾害,他患了偏瘫之疾,生活极其艰难,几乎无法支持。幸受著名学者刘子衡先生支持鼓励,才决心克服困难,勉力续写。后虽病愈,然三次易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几平方米一间阴暗潮湿的棚屋里,趴在床上完成的。直到1988年方才定稿,名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此书遵照陈发科先生讲解的实战技法,以陈鑫先生的“缠法”即螺旋运动力学原理为依据,引证前人之学说,创前人之未有。

   书中对每一个动作均作了详细解说,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规范,“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必须做到“无过不及”。是以将每一动作在公转上的正旋、反旋,自转上的顺逆,脚的步法,手的位置,手心手指的方向都一一说明,使学者真正理解陈式太极拳之真谛。

[page]

 

洪均生的武学成就

 

  书中注重技击实用,不空谈意、气。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是攻防的着法,为“知己知彼”,便将对方的位置、着法一一说明,以便学者做到“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才能在“交手时有人若无人”。

  洪均生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练陈式太极拳理法,又能熟识各家太极拳理论,融会贯通,结合教学实践,验证前人学说,有新的创见和解释,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误识。他继陈鑫先生之后,在阐述陈式太极拳理法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他根据陈鑫先生的缠法理论及实用拳法,结合对立统一法则和力学原理进一步阐发了陈式太极拳理论。

  例如,他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陈式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前后移动、摇摆,只能在左右旋转。重心的位移只能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

  又如,他首次提出手法上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详细阐明了每一动作公转与自转配合的角度,解决了《陈式太极拳图说》未能阐述的问题。

   再如他对双重作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向及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另外,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之分,并主张目视固定目标(对方),纠正了原来练拳时“眼随手运”而不符合实用的眼法。因为眼是传达信号的器官,又是指挥全身运动的“先行者”,所以眼应注视目标所在,而身、步、手随之运动。即变换身步手法的运动时,莫不以眼所视的方向为准。

  眼应平视目标,不可偏高或偏低。如须向某方向转身进步,眼光则转向某方;如步法不变,眼应视某势中手的最后一个动作的方向。

   又,眼注视的目标为点,点的内外为面,面的界限约150°。拳论说“左顾右盼”,顾的就是点,为实;盼的就是面,为虚。因此在左顾的同时,也有右盼。顾盼不但是为了指挥自己的动作,而且是为了观察对方的动作,以便于随敌动而变化。同时,也应观察到时地形和周围环境的情况。

  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为后学研究陈式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先生为人坦荡,虚怀若谷。在太极拳理法探讨上主张展开讨论,坚持真理。他所写的文章涉及到有关著作和个人,都能坦率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陈式太极拳法以技击性强闻名于世。洪均生先生十分重视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和实用性。特别对陈式太极拳的核心——缠丝劲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并创造性地论述和实践了眼、身、步、手武学理论,以及缠丝劲螺旋运动的公转与自转的运动关系,强调眼身步手方向角度的密切配合,做到了“无过不及”,以此在拳法中更进一步地体现柔化刚发,精拿巧运。如运斤大匠,解牛庖丁,妙造自然,不着痕迹。

  洪均生先生秉承师训,拳架在严格遵守陈式太极拳缠法的原则下,以技击实用为本,与众有别,行拳缜密、端严、轻灵、沉着、超逸、含蓄、雍容、隽永、自然,缠绵之处见雄浑大气,可谓无心成化,不着痕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心法耐人寻味无穷。

[page]

 

洪均生的武学成就

 

  洪师九十大寿,我请著名书法家刘惠民(号老云)先生书云:“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大家风范,威而不猛。”颂誉洪师拳法,作为大寿敬献。

  洪师精通诗词,从美学的角度阐释太极拳视觉美的真谛,以诗的形式对太极拳法、技击美学做了高度统一的描述,写出了陈式太极拳“拳品”十三篇,创造了用诗的语言评论“武艺高低亦人品为准”的武学思想,开导了太极拳美学崇德的先河,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1995年5月初,我和弟子刘洪利、陈广友、张新建等人再度赴济求师指正拳法。蒙师谈技说法,尽心指点,并亲手教我实战,这于我对陈式太极真谛之领悟乃一次质的飞跃。(却万万没有料到这竟是洪师最后一次传我技法!每想到此,凄然泪下,如刀刺心,悲痛欲绝!)

   在济期间,一日洪师讲解散手与推手,他老人家一高兴离座站起,要我与他试验散手技法,并要我随意进攻,不拘成法,当时,我深信老师拳法高超,然总归年高九旬,我怎能与老师较拳?犹豫不决间他似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你随我三十余年,我看你最近功夫长进了没有?”接着又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只管放心来攻,否则陈式技法怎能进一步领悟?”我考虑再三,心想用一个两全之法,就是以虚手引化、保持距离,即安全又能展示自己的功夫,且不负洪师之意。谁知一交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两全之法只剩下一全了!

   当时我以左手虚晃洪师面门(防则虚,不防则实),同时进右步,速发右拳,直攻胸前,本意拳到他胸前寸许停住,察其变化,以防不测。却没料到他随势进身,破坏我保持的距离,同时以右手外侧接我右拳。说时迟,那时快,我被打了一个后空翻。洪师身法速度之快,手法之妙,无与伦比。我仅觉得发出的右拳好像碰到了一个飞转的轮子,身不自主地翻转过去。要不是洪师当即抓住我的手腕,还不知摔倒跌伤是什么样子呢。真不可思议!我一身冷汗顺身而下。旁观者齐赞:“精彩,漂亮!”并说我化解洪师招法的“后空翻”之翻转动作既快且美,却从来没见我平常练过,问我是怎么练的。我摇了摇头,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道:“近乎道,神乎技矣!”大家听后面面相觑,不知其里。我以实告之,相与大笑。

  洪师致力于太极拳理法的研究,功成之深厚,理法之缜密,均目前少见。但他非常谦虚,有古君子之风,总是谦称自己是陈发科先生不成材的老学生,即使在学生面前也从来不夸自己。我从师三十余年,只有一次听洪师说:“人来攻我,让他仰跌、前扑,必须预期效果;甚至与真正敌人交手,不但要他折胳膊,断腿亦不难,就是要他死,也不会离开一步。”当时我虽相信这话绝非夸大,但如何使人仰跌、前扑,我却还不了解。后来我学习有关力学规律,又联系陈式拳法,听洪师由详细解说,才明白到重心问题。前倾是重心从背后上升,形成前面双重;后仰是重心从胸前上升,而成后面双重所致。这如同人们不小心踩上滑的东西而仰跌、绊着石头而前扑是一样的道理。

  这些道理讲起来都好理解,但练到身上,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习太极拳者之多超过任何时代,但能明拳理、功夫练到身上的为数太少。名师好求,明拳理有功夫的“明师”难找。同理,明拳理有功夫的明师,想找一位有天资肯下功夫的学生也不容易。

  我从1964年拜在洪师门下,蒙师言传身教,情如父子。我每次到济南洪师都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亲传拳技,不厌其烦一一讲解。然言犹在耳,师已西去(洪师于1996年1月23日去世)!使我至今愧负我师期望,永为最不成材的老学生,不胜内疚。我以一个太极拳迷恋者,能对此拳理精法密,略窥门径,无一非我师所赐。每念恩师,永铭难忘。愿将吾师所授公诸同好,并把恩师遗著公诸于世,永久纪念我师。

  窗外簌簌落下阵阵秋雨,举目看到墙上悬挂恩师亲书的“学无止境,不负师望”遗训,感慨万千。我以“秋雨同作悲泪,遗训永是家风”为座右铭,老师永远在我心中!

以后无论我到什么地方,都把老师的遗像放在案头。这遗像看上去有几分严厉,有几分慈祥。每当我研练拳法有所得时,总感到先师露出慈祥的笑容,似欣慰、似鼓励;每当我有所懈怠时,又总感到先师露出严厉的表情,似批评、似鞭策。先师这严厉又慈祥的表情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