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普分拆前传:一个不作不会死的故事

 指间飞歌 2014-10-09
 

惠普分拆前传:一个不作不会死的故事

导语
惠普现在在为一件事情现身说法:一个内讧连连不负责任的董事会、长期在战略上无法下狠心、找错CEO——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是怎么搞垮了一个了不起的公司的。

2014年10月6日,惠普公司宣布,计划在2015财年(截至10月31日)结束前,把个人电脑(PC)和打印机业务从硬件和服务业务中分拆出来,独立运营。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惠普一直难以适应。此番分拆后,其将组建两家企业,一家经营个人电脑和打印机业务,名为HP Inc.;另一家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器和软件服务,名为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这一做法可令惠普腾出手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企业客户身上。另外,惠普还宣布计划增加裁员5000人,这使惠普裁员规模增加到5.5万人。惠普目前的全球员工总数约31.7万人。

《华尔街日报》称,这个将自身一分为二的决定,是惠普为改善其命运采取的最新举动。

根据拆分计划,两家新公司分别名为惠普企业和惠普公司,前者从事面向企业的服务器和数据储存设备、软件及服务业务,后者从事个人计算机和打印机业务。新公司将公开上市,预计交易在2015年10月之前完成,届时惠普股东将同时拥有惠普企业和惠普公司的股份。两家公司都将保留惠普现有标志。

真是宿命一般,2002年4月底的一天,惠普的首位女CEO卡莉·费奥瑞纳让惠普康柏合并案最终以“微弱”优势战胜反对者取得胜利——当时她选择两强(其实,当时两家公司的业绩都在下滑)合并创造规模优势来解决惠普的问题。在这之前和之后,惠普内部始终存在着是否要分拆的疑虑,事实上,一个庞大公司能进行变革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整合”、“分拆”这两种手法。

12年后,又是一位女CEO——惠普的梅格·惠特曼出来宣布惠普要分拆。不过好在现在的惠普的规模足够大:2013财年惠普的净营收入为1123亿美元,其中企业硬件与服务业务和个人计算机与打印机业务大约各占一半。惠普的发言人说,两家拆分后的新公司都将成为《财富》500强企业。

坏消息频传的惠普

惠普传出坏消息不是一天两天了,2012年11月20日,惠普宣布执行88亿美元非现金的资产减记。如此大规模亏损与该公司在2011年10月以111亿美元收购的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相关。惠普认为Autonomy涉嫌会计作假,88亿美元中约50亿与这笔交易直接相关。消息公布后,惠普股票暴跌超过11%,徘徊在11.5美元/股上下——半年时间,惠普的股票跌了一半。

来自AllthingsDigital的报道称,惠普认为,在收购前夕,Autonomy亏本出售了其硬件产品,将低毛利率的硬件产品以亏本价出售。随后,将硬件的销售额计入到毛利率更高的软件销售业务上。其中部分产品的成本,则被计入到营销费用中,而不是销售成本。其二, Autonomy将软件卖给了增值经销商(交易的中间人)而不是最终用户,用来粉饰营收。其三,将一些长期的托管交易转化为短期授权交易。

而坏消息不断,让很多在惠普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深感失望,员工士气大受打击。一位惠普总部资深员工认为,是前惠普CEO李艾科(Léo Apotheker)在其短暂的一年任期里促成了收购Autonomy的交易。李艾科的前任CEO马克·赫德(Mark Hurd)希望放弃Autonomy的大部分业务,只取得它的软件业务。赫德仓促离任后,由于业绩下滑,Autonomy成了李艾科展现给外界和董事会地方惠普在“转型”和“创新”的救命稻草。“李艾科称该收购当时的调查过程是细致和全面的,而因为Autonomy是一家英国上市公司,所以大部分调查是基于该公司的公开财务报告产生的,而该漏洞发生在收购交易之前,所以该漏洞和惠普无关。”

李艾科离任后,负责收拾这个烂摊子的惠普现任CEO惠特曼辩解说,自己和惠普已经尽到职责,董事会看的是会计数据,而交易收购核心的负责人都已不在公司。惠普已表示将向美国证监会(SEC)、英国反严重欺诈办公室(SFO)等执法部门报告此事件。一旦获得执法部门的回复,惠普将立即起诉相关涉案人员。惠特曼承认,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历经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而事态也将愈演愈烈。

Autonomy创始人麦克·林奇(Mike Lynch)称,惠普提出的那些指控是完全错误的。负责审计数据的是德勤,进行尽职调查的是毕马威。都是经得起审查的。

林奇指责惠普在欲盖弥彰。一方面,惠普在提出这些数据和指控时,恰好发布了公司70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份财报,惠普企图掩盖这一事实。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惠普曾多次搞砸过这样的事情,比如收购了EDS,之后减记了EDS的资产;收购了Palm,之后也减计了它的资产。林奇自Autonomy被收购后,进入惠普,仍然领导Autonomy部门。2012年5月离开惠普。麦克认为,由于惠普自身的问题,导致Autonomy人才流失,管理层全部离开。而这些人才正是公司的资产。

其实惠普在2010年8月前CEO马克·赫德辞职之前,尽管战略上一直摇摆不定,但账面业绩不错。马克·赫德不是因为业绩问题离职的,而是因为惠普发现他违反了公司的企业准则,报销作假,试图掩盖自己与一名女承包商在洛杉矶会面并共进午餐的事。在某些情况下,该承包商还获得了一些并不存在的推广费用。

马克·赫德在不超过5万美元的费用上作假丢了惠普CEO一职这件事情,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这是双方的损失。他的朋友,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就认为,董事会辞掉赫德是个大错误。赫德是在菲奥莉娜离职后于2005年出任惠普CEO的。他与菲奥莉娜相比,特点就是稳准狠,低调,精通数字,并且控制成本的手法干脆利索。赫德上任后的4个月里就对惠普进行了重组,裁员1.45万人,约占当时惠普全球员工总数的10%。他随后又带领公司展开了多起并购。在他的任期内,惠普收购了软件公司Mercury Interactive、服务巨头EDS以及3Com和Palm等公司,使得该公司进军了包括智能手机和网络设备在内的多个市场。

在赫德的任期里,惠普连续多个季度实现盈利,而且经常超出华尔街预期。惠普还连创佳绩,2006年超越戴尔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PC厂商,同年还超越IBM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科技企业。在赫德的任期内,惠普股价翻了一番多,远超同期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该公司的市值也从2005年3月28日赫德上任时的460亿美元上升至现在的1080亿美元。

惠普倒霉就倒霉在赫德因为报销丑闻出局后,董事会从SAP找了个不靠谱的CEO李艾科——他花了不到一年就把赫德辛辛苦苦建立起的优势给毁了。

李艾科是怎么搞垮惠普的

《财富》杂志报道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李艾科管理上的混乱比之前报道的还要严重。”从匆忙招来在最大产品线上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到公司不成熟的处理重大战略决策的方式;从公司内部高管对李艾科普遍存在的质疑,到公司董事长雷·兰恩(Ray Lane)成为战略决策的主要决定者(事后兰恩将战略问题归咎于李艾科)——他任职的这一年在惠普的历史上堪称灾难。

2010年9月30日,惠普宣布李艾科担任首席执行官,惠普内部和业界都大跌眼镜——李艾科之前是SAP的CEO。赫德的朋友,SAP的对头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讽刺说:“我无语了。惠普有几位出色的内部候选人,但他们却选择了一个最近因管理不善被SAP炒掉的CEO。”

但当时李艾科正好碰上了“好运气”:他是外来的(这样他就避开了惠普董事会的内讧和派系问题),他有软件和服务公司的管理经验(惠普一直想向软件和服务方面转),他大谈了一通创新和转型。《纽约时报》坚持认为,惠普最终落到这般田地,责任不在李艾科而在惠普董事会。惠普董事会是“企业史上最差的董事会”,因为李艾科上任时,居然有多数董事会成员没见过他。“我承认这很不可思议,”一名没有亲自去见李艾科的董事说:“但我们实在是被内讧搞得筋疲力尽了。”李艾科其实一开始就承认自己缺乏经验。他从来没有管理过一个像惠普这样大的兼具软硬件的公司,SAP营业收入不到惠普的八分之一——但惠普公司董事长雷·兰恩却力挺他并且许诺给他帮助。

李艾科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思路看上去还挺正常。他想让个人电脑和打印机部门更多地聚焦于企业销售,寻求将服务业务带入利润更高的领域。他计划将惠普的软件聚焦于大型数据分析业务,宣称无需花大价钱并购,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2011年2月,在接任三个月后,惠普没有实现季度营业收入预期——个人电脑和服务部门表现不佳。李艾科急了。他开始认为惠普需要做像IBM那种巨大的变革。惠普应该剥离庞大但停滞的个人电脑部门,而且还需要通过收购一家大型数据分析公司,进军软件业务——很明显,李艾科在走他过去职业生涯的依赖路径。问题是,IBM决心转型比惠普早了将近20年——那是1993年前后,当年的关键人物郭士纳是受命于危难(前任给IBM留下了空前的亏损),拿IBM死马当活马医。而且,郭士纳是董事长兼CEO,董事会无条件信任他,他无需像李艾科那样,要在短时间里拿出业绩给董事会和外界看。

在李艾科宣布战略之前,他和兰恩对董事会还做了一番洗牌。这是一个极其混乱的过程,本应与CEO制衡的惠普董事会,在李艾科提议下辞掉了4名董事,提拔了5名新董事。很多人认为这是李艾科在搞鬼,事实上想巩固权力的是兰恩——可见之前这个董事会的内讧程度。

到了2011年5月4日,李艾科给高管写了一封“冷酷”的邮件,称第三季度将是一个“艰难的季度,我们必须小心使用每一分钱,把招聘人数降到最低。”这个备忘录被捅给了媒体,这与李艾科向华尔街传递的乐观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消息泄漏让惠普很被动,它提前发布了季度利润,并再次大幅下调营业收入预期。

2011年5月,李艾科开始与惠普董事会深入讨论他的另外两个计划:收购一家软件公司和剥离个人电脑业务。从5月到7月,他多次与董事会和各委员会举行战略研讨会。但还没等他们做出任何决策,灾难降临了:惠普的平板电脑上市,这款产品被形容为外观丑陋,运行速度慢,电池续航力低得让人难受。惠普在市场上最热门的产品上仅仅做了一次尝试,就彻底出局了。

这次灾难让李艾科想依赖软件做大的想法变得更急迫,于是,上文提到的Autonomy数据公司进入了他的视线。李艾科认为,这家公司是对惠普业务组合的一个完美补充。他恳求董事们说,尽管收购Autonomy会让财务报表一时不大好看,但“惠普是一个燃烧着的平台”,需要新的愿景”——李艾科其实是希望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同时传递给外界一个积极信号。但惠普首席财务官雷斯贾克反对这个交易,她认为收购价相当于Autonomy营业收入的11倍,实在太高。李艾科没想到雷斯贾克会在董事会面前激烈地反对收购,他对此毫无心理准备。

随着有关Autonomy的讨论的展开,李艾科和董事会涉及了一个更重大的决策,这一决策关系到对惠普的定义中核心部分:他们要不要甩掉公司营业额达410亿美元的个人电脑业务?2011年7月,董事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研究个人电脑部门的去留。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但董事会很快同意剥离,因为该部门利润率为6%,正处于不断萎缩之中——所有人都拿IBM出售个人电脑部门做例子,但问题是惠普的软件一直很弱,而且IBM卖PC业务时,已经向为企业服务这一目标转型10年了。

惠普在2011年8月18日发布的公告把投资者、员工和顾客,包括媒体都吓傻了。公告主要包括三条消息:并购Autonomy、可能剥离个人电脑业务以及公司正式终结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平板电脑计划。此外,公司还调低了本年度的盈利预期。

李艾科向下属和公众长篇累牍地提到“转型”,意在给大家打气。但外部反应十分吓人,大家都认为惠普发了疯,股价在第二天暴跌20%。柳传志当时都忍不住评价说:惠普连买主都没有敲定就宣布要卖PC一定是神经错乱了,它丝毫没考虑到那些购买惠普产品的个人消费者——这些人以后去哪里维修?这个品牌到底还是否值得信任?消费者加上那些为惠普辛辛苦苦攻城略地的经销商,等于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惠普抛弃了。当年IBM卖PC部门给联想时,为保证平稳过渡和不惊扰顾客,保密工作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一开始,兰恩还站在李艾科这边。他说:“我不知道,有哪家技术公司不改变战略就能成功。”但他很快退缩了。个人电脑客户流失严重,投资者震怒——李艾科以前曾对他们说,公司不会有重大并购,现在却搞了这么一出。兰恩在幕后开始行动。这次,媒体又一次比惠普内部的消息管道还快。2012年,9月22日,李艾科是从报纸看到他被解职,由梅格·惠特曼接替的消息的。

所以《财富》很精准地总结说:业务上的长期威胁和不确定性,一个不靠谱的内讧连连、犹豫不决的董事会以及李艾科,是让惠普成为“燃烧的平台”的三大因素——实际上李艾科是董事会运作不善的错误抉择。

Managershare+观点:惠普是一个典型的处于两难状态的公司:占它收入大部分,至少一半的业务是夕阳产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电子消费品市场的玩法已经被苹果改写,而在规模化上,联想现在又是全球老大——无论创新还是“薄利多销”,惠普都没戏。另外一半业务是惠普赖以起家的企业业务,这部分和个人电子消费品业务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这两部分始终在互相干扰彼此扯后腿。

为企业服务讲究的是长期化,看长远,企业部门打一个单子下来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铺垫,但一旦拿到一个类似中石化这样大的单子,就可以几年吃饱不愁。而为个人消费者服务讲究的是快捷、创新和短期效益。这样两个部分,不要说文化,连业绩考核制度和周期都不同。

早年惠普的主流文化是为企业服务的工程师文化,惠普之道讲究的就是耐心、负责和给员工提供一个稳定友善的环境。菲奥莉娜当时没有选择拆分而是合并康柏——也就是追求规模化,马克·赫德上台以后便对惠普进行了严酷的成本和绩效管理,这一主流文化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如果惠普一直在马克·赫德的控制下慢慢向软件服务转型,也许它能形成一个新的企业文化(很难讲马克·赫德最终会不会也选择剥离PC业务)。不幸的是,马克·赫德中途因为报销事件落马,李艾科来插了一杠子。他的几个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打击了惠普的声誉和士气,这导致惠普陷入了如今的困境。

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拆分也许不是坏事。有赖于规模,2013财年惠普的净营收入为1123亿美元,其中企业硬件与服务业务和个人计算机与打印机业务大约各占一半。两家拆分后的新公司都将成为《财富》500强企业——至少这两家公司都能够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惠普犹豫得太久,摊子铺得太开,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失去领先地位,比如PC业务逊于联想,3D打印也没跟上形势。在个人电子消费产品市场,游戏规则已经被苹果、谷歌这样的公司改写了,可能惠普的企业部门在分拆后做大和做好的希望更大。

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一旦分拆,惠普庞大的供应链即将发生变化——它的规模优势在一段时间内丧失了,对这两个新公司而言,这都不是个好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