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智慧如水

 牛牛18 2014-10-09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罗宗毅

静水流深——静与动的智慧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山溪里潺潺的流泉,闪烁着雪白的浪花,弹奏着大自然的心曲。

溪水潺潺作响,深流静默不言。我们看到小溪从山间流下时,总是一路欢歌。当它遇到悬崖,变成瀑布飞流直下时,更是动静很大。相反,那些深深的河流表面上看去十分平静,既看不见水面波涛汹涌,更看不到水面下深邃的世界。

“流深者其水不测。”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会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的深浅。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水愈深,流愈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是对大自然不显山露水,大象无形等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却蕴含了生命历程中“动与静”的深刻哲理。

动和静是生命存在的两种状态。动,是生命奋斗、创造、活力迸发的展现;静,是生命内敛、深沉、超然物外的境界。动与静各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优势,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生命的智慧在于把握动与静的艺术,该动时动,该静时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动静结合,动静适时。

“静水流深”是一种“寓动于静”的品格和智慧,启迪我们做人做事要不尚空谈,多做少说,只做不说,有了成绩不夸耀,不显摆,“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藏动于静”的品格和智慧,启迪我们要藏峰内敛,大藏若虚,大智若愚,平静中蕴含着深邃;是一种“制动于静”的品格和智慧,启迪我们要从容大气,遇事不慌,沉着冷静,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养动于静”的品格和智慧,启迪我们要韬光养晦,待时而动,厚积薄发,宁静致远……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所作为,无声无息,这样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是不值得一过的。总是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终日忙碌,迷失在外部喧嚣的世界,没有独处安静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生活也不足取。

现实生活中喜欢张扬、高调的大有人在。有些人喜欢把事情搞大,铺大摊子,搞大动作,以求得轰动效应;有的谋划工作不切实际,提大口号,定大目标;甚至有的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点成绩,就心浮气躁,尾巴翘得老高。这样的人是行不远的,需要我们引以为戒。有句格言说得好:“推动帆船前进的,不是帆,而是看不见的风。”我们应学做那看不见的风。

不张扬需要有厚实的“内功”作支撑,是一个人长期行为修养的自然反应,不是装出来的,只有当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正所谓“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引自《菜根谭》,洪应明著)而刻意隐藏自己,故作深沉,反会弄巧成拙,这与我们所说的不事张扬不是同一个概念。

沉浮动静皆人生。高质量的活动和高质量的宁静都需要,但后者实为前者的前提。生命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日进不懈,自强不息。生命也要有安静的季节,就像冬孕育着春。人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静。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的人性杂质;静,是内心和谐的胸怀气度,是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成功之道,更是人生与事业的美丽风景。

顺其自然——顺与逆的智慧

“水出于山而归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汩汩的清流如果遭遇障碍就会激成怒湍,可是它的路程倘使顺流无阻,它就会在光润的石子上弹奏柔和的音乐,轻轻地吻着每一根在它巡礼途中的芦苇,以这种游戏的心情经过许多曲折的路程,最后到达辽阔的海洋。”这是莎士比亚描写小河流向大海的一段文字,是对河流自由流淌、顺其自然本性的形象写照。

顺其自然是水的品格和自然本性。高山流水,当流则流,当止则止,翻云覆雨,为江为海,一切皆由自然本性而定。同样的,人所从事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背离自然规律和物之自然本性。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可以使事情变得容易。古人说,“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做事顺应自然物性,借助于有利的条件,就容易成功。反之,则难以达到目的。

人生是一条河流,生活在不停地流动。有时平坦顺畅,有时波涛汹涌,有时有暗礁潜伏,有时有巨石挡道,面对种种坎坷曲折要从容应对,顺其自然而为。但是,顺其自然又不是消极无为,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积极遵道而行,既不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乱为,又能够顺应事物本身的特性和发展方向来做事,这才是顺其自然的积极意义和真谛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顺其自然呢?

首先,要顺物性,即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物性而为。每一事物都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人的行为若未能与之相配合适应,这些特性就势必成为一种阻挠的力量,而使我们的工作事倍功半,难以达成,甚至根本无法实现。反之我们若能知而善用,那么这些特性便有可能成为一种助力,把我们愉快地送往成功的大道。譬如,“热胀冷缩”是铁的属性,趁热打铁就不太费功夫,等到铁冷了以后再打,也就很难奏效了。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载一覆,就全在我们能否顺应其性能了。

其次,要顺人心,做事要顺民心合民意。“人心向背”决定历史发展大势,“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耳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想获得天下是有办法的,获得民众就可以获得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是有办法的,获得民心就可以获得民众。要想获得民心是有办法的,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民众反对的就不要给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向背”是政策和行为取舍的重要标尺,定政策做事情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顺应民众意愿而为则事成,背逆民众意愿而为则事废。

最后,要顺时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一切事物的发生和演变,都有其必然之理,都是遵循着自然轨道而运行的。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推动,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水到渠成”的功效。而正确运用这一方法,最重要的是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势”,准确地把握“势”,要善于洞察,用心发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处蕴藏的“势”,让自己的行动顺势应势,抓住时机,乘势而上。虽然“势”是无形无状的东西,但它却体现和规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只要顺势而上,就能事半功倍;逆势而行,则会辛苦疲惫,且难有所成。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得天时,地利,人和也。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必须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形势,将客观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动地扬长,积极地避短,因天道,顺物性,循自然,可进则进,不可进则退,一切如水之自然流淌。

止水清明——明与鉴的智慧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如果说流动的江河彰显水在运动变化方面的智慧,那么宁静的湖泊则深含水之清明照鉴的品格。在群山怀抱之中,湖水以大自然惯有的姿态宁静地躺着,湖面水清见底,像明净的镜面,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山峦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水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它的质地、它的美,像是能渗透到你的心里。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湖光不言,而秋月自照,光影相随,宛然心有灵犀。

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的诗意,更是对生命智慧的真切体悟。止水之所以能照物,是因为它能知止而定,因定而安,因安而静,因静而清,因清而明。

水止而后能定。水流至低洼处若不再前行则汇聚成湖,暂时停下它匆匆的脚步而安歇。安定下来的水,沉淀下一路的浮华喧嚣,外无水波,内显清澈,呈现出一种宁静自然之美。若无风吹皱起,则水平如镜,映物不变其形,照人不失其真。人心如一汪湖水,心定则神凝,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才能让躁动不宁的生命意志归于平静而体悟真理,进而能由定发慧,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

水定而后能静。平坦宁静的水,面对外界种种诱惑而不泛起一丝涟漪,能够凝神专注,心无旁骛。人心也如是,内心平静,不为外界的环境所扰,此时思维最清晰。一份平静的心态,可以让人看淡得失,看透事态的发展,拿得起放得下。在平静之中,种种繁杂的念头消歇,内心逐渐清淳,烦恼不起,清静自如,便能达到真正的觉悟。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思想的触角才能伸向远方。

水静而后能清。浊水只有静下来,才会慢慢地清澈,成为镜鉴。倘若混浊,则既不能自照,也不能映物鉴人。清澈透明的水,能映照世界的真相,看出什么是纯洁,什么是污浊;空明如镜的心灵,能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荡起涟漪浑浊的水和受到世俗欲杂念污染的心,是缺乏洞察力的。

水清而后能明。没有一丝纤尘的湖水才能明察秋毫,人心清正了才能洞察事理。在作判断之前,应该消除内心的成见。人在认识、判断、裁夺事物时,之所以不能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合情合理地处理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有个人的利害关系掺杂其中,心有私欲邪念的缘故。相反,心境清明者,不求虚名,不图财货,无欲则刚,则可秉公处事,不为物欲的诱惑而生损人之意,不为虚名之光晕而损己之德。

车尔尼雪夫斯基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面对平静的湖,不仅让我们充满幻想,也让我们生出种种感悟:人类的心灵像水面和镜面,原本是平静而明亮的,而杂念就像是风和尘土,破坏了平静和明亮。无欲自然心似水。只有排除一切杂念,回归生命的纯粹与原初,人才会变得心清意净,充满智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水一样澄澈的心来面对纷繁的世界,也许世界会变得如同水一样晶莹、灵动、透明。

淡泊居下——取与舍的智慧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水往低处流。水集聚于低谷深壑,安心处于低微弱势之境,不与天争高低,不与山争险峻,居下处恶,与世无争。唯此,方能汇聚百川,承天下之流,积少成多,由小到大,终成汪洋大海。

水流向海洋,人心流向身段最低胸怀 最宽广的人。古语说:“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能像水那样选择位置低下的地方,保持普通人的本色,放下架子,与大家和谐相处,才会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据载,一位西方政治家由一个泥瓦匠当上了政府总理。记者问他,当总理和当泥瓦匠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位政治家回答说:“站在高处不要头晕。”看来,这位政治家十分智慧,知道地位变了,头脑必须保持清醒,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大众,这样才能赢得人心的归附,获得更高的支持率。

水,润育万物而不争。看葱葱的野草,繁茂的森林,莫不是竭尽所能向上生长,绝少自愿栖息在低处;而水一面牺牲自我,恩泽大地,一面泰然安于低处,甘居下流。做人应该像水那样,凡事先考虑别人,把好处让给人家,吃亏留给自己,乐于干别人所不愿干的事,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耐别人所耐不住的寂寞。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其结果,先利天下者,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拥护。

水,处众人所恶而无怨。学习水的品格,就要把艰苦环境作为人生的一种磨练和考验,作为自己成长进步的一门必修课。一颗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苦磨练,这种磨练是意志品质的修炼,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其大的智者之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往今来,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从低处、卑微处做起的,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最终达到成功的顶峰。

其实,淡泊居下,处恶不争既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涵养和境界。人生的种种痛苦和灾难,均是由于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苦苦争斗不得解脱所致。具有水一样品格和智慧的人,不会有因追逐名利不成所带来的烦恼,更可避免在争逐名利中可能招来的伤害。

水,因其能下而大,因其不争而强,因其能屈而致远。上善若水。拥有水一样的品格与智慧,这个世界就不会缺少对你的尊敬,你的事业和人生必定光明远大。

以柔克刚——刚与柔的智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水滴石穿”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却蕴含着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深刻道理。美国学者奥维德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有什么比石头更硬?有什么比水更软?然而,只要坚持不懈,软水可以穿透硬石。”看似渺小的水滴,微不足道的力量,好像没有什么威力可言,而岩石坚硬、厚重,人们要想凿穿它,也要借助锤子、钢钎,花一番功夫才行。但只要坚持不懈,柔软的水也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

水以天下至柔之性,却能“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一方面启示我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另一方面,它也改变了我们对“力量”的观念,即人们通常认为“力量”就是坚硬的,不易弯曲的,不肯屈服的,但实际上自然界中最坚硬、最耐久的事物却是那些柔软、温和甚至于柔弱的东西。正如老子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也说:“温柔胜过暴力。”

为什么水之柔能克刚呢?它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力量呢?

这是因为,水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在与其他事物共处时体现出柔性、温和与善意,面对刚性强硬的东西不去硬碰硬,而是用自己的柔性去软化它,把阻力和对抗降到最低程度。它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无孔不入,润物无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对方。

水性柔,却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体现,是一种柔中带刚的“软实力”。刚烈之物,坚而不韧,强劲却容易破碎断裂。而柔软的东西,随势变形,能屈能伸,软而有韧性。在许多时候,尤其是在对方刚性很强的时候,以刚克刚很困难,弄不好会两败俱伤。而以柔克刚往往能使对手的“刚”无用武之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柔克刚的思想对管理很有启发意义。有一种称为“南风效应”的管理方式,其观点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南风送暖,北风吹雪”,意思是温情、体谅、宽容、鼓励、扶助等管理行为能够赢得员工的心,赢得员工心理和行为的积极回报。而强令、威慑、指责、制裁、疏远等管理行为只会令人寒心、伤害员工的心灵,形成敌意和异己心态。人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强硬的命令,越是不愿意服从。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借鉴水之柔性原理,在管理中关心、体谅和包容下属,实行人性化管理。温和友善,胜过强力风暴。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热情的话语,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会使员工感到被尊重,人的逆反心理便会减少,愿意通力配合你,从而在赢得人心的过程中赢得管理的效果。

正确处理好“柔”与“刚”的相互关系,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曾国藩语)因此,遇到问题时,要以柔弱和宽容之心待人,以水滴石穿之力克难,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那么就可以驰骋天地间,所向无敌了。

源清流洁——守与戒的智慧

循流问源,让生命的智慧源清流洁。生命是一条河流,心如水之源,要想使水流清澈,必须首先使源头清洁,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仰观宇宙,俯察大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唯有始终在内心葆有一份坚持,默默守护心灵纯净的人,才能保持源清流洁。

生命的原初,心灵如一片纯净的源泉。伴随生命的成长,渐渐形成一条流淌的河流。河流在流向远方的途中,由于环境污染,泥沙混杂,不同的河段会泛出不同的浪花,清纯的水流也会变得浑浊。要保持河流清澈洁净,不仅要“清其源”,还要“澄其流”。

孟子说,人生来是向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而具有的心之“四端”,从这“四端”引发、扩充、实践之后,才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的出现。四种善端如同柴火刚刚燃烧,泉水刚刚涌出,假如能扩充它们,足以保天下;假如不能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孟子关于人类心灵原初中的善性需要守护和扩充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只有守护好心灵原初的善性,坚守道德的底线和做人的根本,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净化、完善、提高自身,才不会迷失了自己。

当今社会,诸多诱惑纷至沓来,难免使人眼花缭乱。要让内心纯净,不受世俗环境污染,要知所守、知所戒,始终保持一种从容的坚守和高贵的疏离。所谓守,就是守住信念、守住良知,守住善良正义的做人原则;所谓戒,就是理性地面对世间的诱惑,自己控制好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戒,本质上是给人提供一套行为上的规范与约束,对一个人的品格修练和人生幸福都至关重要。佛家以“戒、定、慧”为其座右铭,其中“戒”字当首;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对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戒,就是慎独自律,就是在物欲、金钱、美色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知所戒,才能使生命之河在流动过程不受污染。

知所守,是因为心有所敬;知所戒,是因为心有所畏。一个人心存敬畏,才能按照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真善美;才能守护内心的良知,不妄为乱为。有了敬畏之心,领导干部会努力以自己良好的官德和智慧服务国家和社会;教师会努力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掌握的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医生会努力以自己良好的医德医术救治患者;商人会遵守商业道德,诚实守信,见利思义。这样,个人乃至社会大众才会有欲望上的自抑,道德上的自律,行为上的自控,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源头至清,其流当洁。”生命应常怀敬畏之心,知所守,行有所循;知所戒,行有所止。置身于喧嚣浮华的世界却依然坚守着心灵的一方纯净,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而心湖不泛起一丝涟漪,这样的人生才会源清流洁,进入一种臻于完美的境地。

海纳百川——容与纳的智慧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大海广阔无限,是因为它珍惜每一条小溪。它有着博大宽广的胸怀,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不论滚滚江河还是潺潺溪流,也不论清澈或浑浊,都能够敞开胸怀,欣然接纳,无偏爱挑剔之心,从不拒绝流向自己而来的每一滴水,所以成其大。

大海因其无限包容造就了它的伟大,因为它的伟大赢得了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的赞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因此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海纳百川”体现了大海“容”与“纳”的智慧。大海在汇聚江河的过程中,既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又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能力吸纳万物,它善于根据需要对资源进行消化、内化和转化,在溶合、溶解中吐故纳新,求同存异,化浊为清,使之成为全新的事物,即使有浑浊之物流入,涤荡沉淀后仍以清澈洁净现身。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无不具备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宽广胸怀和气度。可以说,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宽大的胸襟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要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虚怀若谷,容人之短,容人之异,容人之不能,直至容天下难容之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相互交往的模式,一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相似模式,即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似、精力地位相似、态度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流;另一种是取长补短的互补模式,即选择与自己有不同特征的人进行交流,以对方存在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立足于对他人个性和利益的尊重,着眼双方利益的互补性,追求的是双方和睦相处、互谅互让和互动共赢。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不论是商业行为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归根到底就是“合”与“争”两个字,合则相容,争则互抑。因而需要现代人不仅应具备竞争意识,更应具备合作意识。既要保持独立的个性,自强、自立,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同时,又要学习水与他物相容相生的智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容并蓄,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在差异中找到同一,找到相互之间的融会点,聚同化异,使合作各方因共同利益而共同追求,因共同追求而共同合作。

黑格尔说:“大海给我们以无际与渺茫的无限观念,而在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时,人类就会激起勇气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尽小者大,积微者著,人类应该怀着大海一样的心胸互惠合作,遵循合作共生的理念来协调人类社会,才能过和平幸福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