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尊重祖先姚僧坦 ——再致姚某某先生的公开信 南北朝宫庭名医姚僧坦(498-583),自唐以来,其名号就出现了“僧坦”、“僧垣”之说。说“僧坦”者,是依据姚思廉的《陈书》,说“僧垣”者是依据令狐德棻的《周书》。至到1980年左右,中华书局出版二十四史时,仅以《周书》本传为依据,误校为“姚僧垣”,虽讹传甚广,但并无人否认“僧坦”之说。2011年,在萍乡的姚姓历史研究会上,却有人发表文章,以中华书局校刊本为依据,否认“姚僧坦”之说。这是一个聪明人说了一句愚蠢的话。因为最早的“僧坦”之说是姚氏先祖姚思廉在《陈书》上记载的。同时姚思廉还在“姚姓世谱”中也称之为“僧坦”。姚僧坦是姚思廉的祖父,僧坦公去世时,思廉公已有26岁,他对祖父的名字在记忆中肯定准确。反之令狐德棻所编《周书》并非一手资料,多人经手,传抄之误,在所难免。中华书局误校,情有可原。但作为一个自称是“僧坦”公后裔的姚姓人,不仅不承认祖先姚思廉的正确说法,反而一次再次在网上宣扬赞成《周书》之说的错误观点。 我真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姚姓人?是不是吴兴姚氏后人?这种背离祖先,否认祖先的做法,实质上是对祖先的大不敬。针对这个人的错误说法,我曾发表过“不要忘记祖先姚僧坦”,对其进行提醒和规劝,但他不仅不接受劝导,反而在网上一连给我发了九封公开信,坚持错误言论。好在这九封信有一位叫姚闻闻的历史学者替我看了,也指出了他对错误的固执。可是他仍不以为然。对这样的人,我本不想理会,但为了祖先的名誉,我不得不再次劝其不要坚持自己的错误,不要因为有几个“粉丝”,其实那几个都是很不认真的人,凡事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人不怕不懂,就怕装懂,人不怕有错,就怕有错不改。 究其某先生坚持僧垣之说的原因,是因他所处的广东潮汕一带的《姚氏族谱》把祖先僧坦称为僧垣。但在潮汕之外的增城、天河、平远甚至香港等地的早期《姚氏族谱》都称之为僧坦。姚僧坦的后人主要居住在浙江、福建二省,而这两省的《姚氏宗谱》都称之为增坦。这位姚姓人想粉饰自己的族谱,来否定大多数《姚氏族谱》的正确称谓,其出发点不可思议。 然而,此人极力为自己寻找论据,这些论据确实可以糊弄部分读者,但大多数读者是知书达理的。这些论据只能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僧垣”之说,但不能说明“僧垣”之说是正确的,如果找论据,历代称“僧坦”的比称“僧垣”的更多、更可信、更准确。 兹列古代主要著述为例: 1、姚僧坦医学专著《集验方》署名姚僧坦。 2、姚思廉历史专著《梁书》《陈书》称姚僧坦。 3、姚思廉创修的《虞舜姚公重华世系大族谱》称僧坦。 4、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世系直说》称僧坦。 5、李延寿《南史》卷六十九《姚察传》称僧坦。 6、《隋书·经籍志》称姚僧坦。 7、唐代丘悦《三国典略》称姚僧坦。 8、北宋李昉《太平御览》称姚僧坦。 9、北宋王若钦《册府元龟》多称姚僧坦。 10、北宋李光《题姚氏大宗世系图》称僧坦。 此外元明清三代称姚增坦的有关专著更多,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且不一一列举。现代研究药学的专著《中国医学史略》《中药大辞典》《中国医籍考》《中草药传说》……等都称之为姚僧坦。现代还有研究姚姓历史的专著如姚天赐《虞舜姚氏世系大族谱》、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姚思健《八闽姚氏源流》……等代表著作都称之为姚僧坦。尤其上虞《古虞姚氏宗谱》,此支为僧坦嫡孙思聪之后,历代修谱皆称僧坦公。 通过上叙引证和比较,笔者一致认为,“僧坦”为本名,僧垣是代名,既然由来已久,我们就让两名并存。承认历史的客观性,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不是学术问题。不要作人为的否定这个而肯定那个,更不能为了个人的面子和名誉,以谎言一百遍就是真理的办法,混淆是非,这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姚姓人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姚僧坦,别做那种企图改变历史,损碍祖先名誉的文字游戏。 湖北村人 姚高才 2013年夏于东郊小筑 |
|
来自: johnney908 > 《读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