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多了?中医调理教您几招

 精秒绝伦967 2014-10-10

  人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那么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出汗,需要引起重视,并做相应的治疗。

   乔志强医生表示,中医在治疗气虚多汗以及盗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区分体质辨证后使用中药的效果更加显著,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偏方也十分有效。

  气虚多汗方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

  本方有补气的功效,用于气虚多汗的人,适合老人长期使用。气虚多汗的人还可能有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或情绪常处于低谷等问题。

  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

  本方比对气虚引起的多汗同样有效,但较为滋补,不适合长期食用,可以一个月食用一次。

  盗汗(多汗)方

  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

  本方有滋阴敛汗的功效,用于阴虚盗汗的人,这类人除了有夜间出汗的症状外,还可能有烦热、口干等不适。

  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

  本方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伴有肺虚久咳、自汗的人更加适合。

  医生经验方

  多汗方:当归15克,生地9克, 熟地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9克,藿香10克,防风6克,浮小麦15克,炙草6克。

  本方可应用于临床常见的大多数的多汗证,方中兼顾了滋阴养血、补气敛汗、祛湿热、和营卫等方面,适合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症状的人,本方可在医生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加减,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小贴士

  乔志强医生强调,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此外,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也会出现多汗,因此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输液中盐分也不能太少,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视点:

  “汗宝宝”是不是病?

  不管夏天还是冬天,宝宝总是爱出汗,父母们担心这种“多汗”是否也是一种病征而需要治疗。其实,宝宝多汗的原因有很多,多数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乔志强医生表示,生理性多汗是指宝宝的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但是却经常在睡眠中出汗。中医认为,系“宝宝纯阳之体”,加之小儿“腠理疏松,肌肤薄嫩”,睡着觉后阳气入里,体内阳气相对较多,通过阳气的蒸腾作用很容易使宝宝在入睡后稍有微汗。

  另外,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宝宝营养不够,想方设法让宝宝多吃补品,在入睡前经常喝点奶或吃些热量高的东西再去睡觉,结果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只好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