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位朋友延请我出诊,给她父亲看病。原来是多年自汗的毛病。 下面我就来分享下治疗汗证的各种方法。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也就是正常出汗属于生理现象,在某些时候主动出汗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将出汗简单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白天爱出汗是自汗,一般多属气虚,晚上爱出汗属盗汗,多是阴虚。如果只是轻度的自汗或盗汗,而没有其他症状,也属正常的个体差异,无需治疗。 从西医来说,如果汗出过多,首先应考虑是否由其他疾病继发引起,如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肿瘤等,如果没有其他疾病,则为原发性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是一种不符合人体正常体温调节、出汗过多,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2.8%。16.3%。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局部止汗剂、抗胆碱能药物、电离子渗透疗法、肉毒素局部注射和激光、射频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腋窝汗腺的切除术、腋下吸脂术和交感神经切除术等。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其要点应按照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的原则进行。 很多人经常是身体某个部位容易出汗,比如头、胸、背、手、脚等,这种属于局限性出汗症。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故临床上多配合中医治疗。 下面就来讲中医对于多汗症的治疗。 01中药常用止汗中药有:
02方剂有不少人都会直接问,我总是容易出汗,该吃什么药? 如果有一点中医常识,那就不会这样问。因为中医都是要辨证论治的,即便是同一个疾病或者症状,但是却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多汗症的治疗也是如此。 下面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内科学教材还有名老中医的经验,列出汗证的不同类型和对应参考方剂。 1、肺卫不固
2、营卫不和
3、心血不足
4、阴虚火旺
5、湿热郁蒸
6、气阴两虚
7、淤血阻滞
8、水湿泛滥
03针灸1、气虚自汗 选穴:大椎、合谷、复溜、足三里。 2、阴虚盗汗 选穴:阴郄、太溪。 以上为基础穴位,可根据脏腑加减。 04食疗方一 红枣黑豆黄芪汤 食材:红枣20枚,黑豆50克,黄芪30克。 【做法】将上述食药材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用小火熬30分钟,倒出药汁服用。每日2次, 10天为1个疗程。 方二 红枣配乌梅 食材:红枣10枚,乌梅7克,浮小麦15克。 【做法】将红枣、乌梅、浮小麦用纱布包包好煎煮,加糖调服。每日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 05偏方以下偏方搜集自互联网。 1、盗汗:有人睡后汗出遍身衣被皆透,二十年不愈。后用带露桑叶瓦上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二钱。数次断根真神方也。 2、自汗:有人常自汗出。用五倍子枯矾等分为末,口水调匀填脐中用布敷定立效。又用郁金研末,卧时蜜调涂于两乳即止。 3、治虚汗、盗汗、自汗立愈方: 4、北京卫视养生堂名医推荐方: 5、当人出汗虚很多的时候,山萸肉(药店有卖的)泡水喝,每次12克左右(一天的量),每天喝当茶饮,不出汗了就停止。 注意山萸肉也有假的。上一次,我到同一家药店,买山萸肉200多克。回家泡水喝,发现泡出来的颜色红,尝了一口,甜甜的。心想,坏了!买到假的了!真正的山萸肉,泡出来颜色不红,也不甜。而且很酸。单从外表来看,很难分辨真假。后来我再买山萸肉时,一定要尝一尝,很酸的就是真的。 6、仙鹤草配大枣。仙鹤草是极少既可以治疗盗汗又可以治疗自汗的药材,价格又便宜。不过做医生的估计都不想开这种方子吧!哪能赚到钱? 某名医的经验是: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 【配方】:仙鹤草30g 大枣20枚 【主治】:体虚之自汗、盗汗。 【疗效】:上海名医丁福保先生用上方治疗多例盗汗都有良效。 安阳关思友验证上方治疗20多例虚证汗出屡用屡验。如赵某,63岁。黎明汗流夹背20余日,服用当归六黄汤不效,改玉屏风散也不效,细察形体消瘦,气短,畏寒,咽干,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辨证为阴阳两虚,投上方3剂汗止身爽。 06经验方1、盗汗.自汗 处方: 连翘6g 黄芩6g 云苓6g 桔梗6g 橘红6g 党参15g 牡蛎9g 龙骨9g 川芎6g 生地9g 白术6g 炙草6g 麻黄根9g 蜜升麻6g 蜜柴胡6g 2、体虚多汗方:党参10,薏仁10,浮小麦10,生黄芪40,牡蛎30,白术20,甘草10,五味子20,防风10,肉桂20,枸桤15 这方面方剂过多,下面我会以文献综述的形式介绍一下。 07文献综述2017年《世界中医药》杂志上刊登了中日友好医院侯丕华等发表的《汗证新议》,其中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将汗证分为重病虚汗、慢病久汗、单纯性多汗三类,下面我就引用这一新分类,对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1、重证虚汗。危病重症之后出现周身多汗,昼夜汗出,自、盗汗并见,尤以头颈部和上半身出汗为著。特点为有危重疾病在先,或病发于创伤、手术之后,此前并无出汗异常,病中或病后出现多汗,或多汗症状加剧;同时伴随有机体极度虚弱等系列症候,气短乏力、语音低微、口干舌燥、心悸纳差、尿少便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 病机为重病之后元气大伤,气少津亏,气阴两虚,气虚卫外不顾,汗液外泄;或余邪未解、阴虚火旺,虚热蒸腾津液外泄;两者兼有,虚证多见,以虚为主。 治法当益气固表、滋阴降火、收敛固涩;或兼清余邪。 根据兼加症候,可随证加减。 此型多汗病程相对较短,治疗较易。 刘建和等对冠心病介入术后与汗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汗出的严重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冠脉血管病变的支数、冠状动脉 Gensini 积分、病程等密切相关,并认为此种汗证以心血不足、心气虚亏、心阴耗伤为主要病机。 黄清苑等针对脑外伤术后患者汗证进行了研究,认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为主要病机,治宜益气健脾、养心安神为法,选用归脾汤合牡蛎散治疗,效果显著。 王丹等治疗一例胆囊摘除术后自汗患者,以温补心肾、固表止汗为法则,用黄芪、人参、炒白术、茯苓、熟地黄、煅龙骨、山茱萸、五味子、附子、肉桂等组方煎汤药治疗,30 剂后汗证痊愈,随访半年未有复发。 陶慧娟用生脉散加黄芪治疗汗证 80 例,其中哮喘急性发作后出现多汗 17 例,亦属重症虚汗范畴,其用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等加减益气养阴敛汗,多 1 ~2 周显效。 侯丕华治疗一位 97 岁男性住院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重症肺炎,经治疗后炎性反应基本控制,此后昼夜上半身和头颈部汗出淋漓,卧床不起,神志恍惚,口干尿少,舌红少苔,脉沉细弱。 辨证属气阴两虚、卫表不固,予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和知柏地黄丸加减,主要用药有黄芪、知母、黄柏、山茱萸、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服药 20 余天后汗止,精神体力逐渐恢复。 2、慢病久汗。此类汗证特点:长年汗出淋漓,或间断发作多汗,每年一次或数次,或出汗阶段性加重,发则数月不等;或自汗、或盗汗、或自、盗汗并见;仍常见头颈部和上半身多汗,双下肢多汗也可见;缠绵难愈,同时多伴随有各类相应基础疾病的临床症候。病机复杂,多虚实夹杂、多邪交织并见,常见有气虚、阴虚、瘀血、痰湿。 临证治疗中须首先控制原发疾病,在此基础上治疗汗证,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如益气活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清化痰湿等等,往往需要多法合用、阶段辨治。 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对此类汗证进行了探讨、总结和论述: 马迪等深入研究了糖尿病汗出异常的中医辨治规律,他们总结了糖尿病汗证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和治法方药,并指出:糖尿病汗出异常的治疗不同于普通类型的汗证治疗,应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治疗汗证,不可一味妄投收敛止汗之品;并应结合汗出部位、出汗量、兼症等辨治施治。 苑凤未等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泌汗异常 43 例,他们在规范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汤口服,治疗 3 个月,总有效率达 88畅37%。 张红用加味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糖尿病汗证,总有效率达到 88畅5%。 华传金等根据糖尿病病机演变规律及中医辨证分型,将糖尿病汗证临床所见胃热津伤、阴虚火旺、阴虚阳亢、上热下寒证证型,分别用竹叶石膏汤、大补阴丸、三甲复脉汤、连梅汤合四妙丸等方加减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曲红等研究了中风后遗症汗证的病机特点,认为中风后遗症之汗证主要为痰瘀交阻所致,即湿、血瘀、痰是引起汗证的病因;水湿停于肌腠,营卫郁滞,郁而化热,湿热交蒸,则汗出不止;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经久难愈;中风后血行不畅,络脉阻滞,结成瘀血,瘀久化热,迫津致汗;当从痰瘀论治,方用温胆汤加味。 李志明等对肺痨汗证进行了研究,认为肺痨病证初期多属肺阴不足,日久则肺脾同病,阴伤气耗,阴液失藏,营卫失和,则可见自汗与盗汗,即气阴不足,营卫不固,兼有瘀血阻络;治则应滋阴补气敛汗,兼活血通络;用四君子汤、生脉散、玉屏风散、牡蛎散合方演变成“补虚敛汗方”治疗,效果显著。 师宝胜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多汗症 1 例,其辨证为湿邪停滞气化失常,阴阳俱虚证,以祛湿扶正立法,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后汗止,此后予人参健脾丸调理,随访 1 年未复发。 3、单纯性多汗(功能性多汗)。此类多汗与身体原有疾病无明显相关性或关系不密切,现代医学检查尚不能明确多汗的病因,或见于相对健康人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 针对本证型多汗,尚需要警惕、排除潜在疾病的存在(如肿瘤性疾病等)。 我们认为中医学传统所论的自汗、盗汗概念多归属于此型,仍可按自汗、盗汗或多汗(自盗汗并见)论治,该类多汗病程较长,可阵发性加重,具有不典型的周期变化;出汗可以自汗或盗汗为主,多自盗汗并见,出汗部位以上半身或头面部为主,同时伴随多种繁杂的其他临床症状。 在治疗方面,除遵循传统自、盗汗治则以外,也应丰富其辨证论治内涵。 即虽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临证邪热郁蒸、瘀血内阻、湿热互结、虚实夹杂等证型也并非少见,故应辨明阴阳虚实,或虚实夹杂之病症。 嘉士健用针刺、走罐、二仙汤与酸枣仁汤加减,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滋阴敛汗除烦,治疗更年期汗证 90 例,总有效率高达 95畅6%。 除用传统治法治疗以外,也有学者根据临证汗出特点,辨证气虚血瘀和瘀血内结、经脉不畅,治用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加减,益气活血、活血化瘀而取效的; 另有学者用当归六黄汤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治疗 尚有对汗证“从心肾论治” “从脾胃论治” “脏腑经络辨证” 等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均丰富了单纯性汗证论治的内涵。 查阅近 10 年来相关医学文献,尚未发现日、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