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证1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8

 自汗、盗汗
[定义]

  自汗、盗汗均属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这里的自汗、盗汗均为病理现象。《证治要诀。虚损门.盗汗自汗》说;“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寝汗。不分坐卧而汗者,曰自汗。”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晚命名含义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历史沿革]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化液,心为汗。”《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所说的“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则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天热汗出多,天冷汗出少,而小便相对增多。在出汗异常的病症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扦、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首先记载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则有“自汗出”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作了探讨。如谓自汗主要由阳虚所致,“夫诸阳在表,阳气虚则自汗。心主于汗,心藏偏虚,故其液妄出也。”又谓“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指出盗汗的临床特点是眠睡汗出,但指出其病机为。阳虚所致。,与后世认为多由阴虚引起的观点不同。究之实际,盗汗实以阴虚所致者为多。
  《外台秘要》卷十三的盗汗方七首,包括内服及外用的方剂,选用收涩止汗、益气固表的麻黄根、牡蛎,小麦,黄芪等为主要药物。与后世以养阴为主的治法有所不同。
  《三因方。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并指出因生理活动增加而致的汗出不得称为。自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而对于多种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注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历节、肠痈、脚气、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洽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病理属性的概括,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如明。虞抟《医学正传.汗证》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并分别以补阳调卫及补阴降火作为主要治法,使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在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上都有发展提高。张氏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是就其多数而言,“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也。。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既掌握一般规律,又要了解特殊情况,张氏的观点符合临床实际。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的情况作了补充。
  综上所述,《内经》已有关于汗证生理及病理的许多宝贵认识,并有寝汗、灌汗、绝汗等症候名称。盗汗之名,首先见于《金匮》。《伤寒论》有。自汗出。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则最早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并认为两者均系阳虚所致。自《丹溪心法》之后,逐步形成了自汗主要属阳虚,盗汗主要属阴虚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经《医学正传》、《景岳全书》等书籍的补充而不断完善,对汗证的临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林改错》补充了血瘀引起自汗、盗汗的情况。
  (范围]
  自汗,盗汗是一个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篇所讨论的系指以此为主要表现的,单独出现自汗、盗汗。至于由其他疾病所引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亦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现代医学中的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盗汗、自汗,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篇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
  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盗汗外,引起病理性出汗增多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二)营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以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三)心血不足: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血证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以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心液不藏而外泄,引起自汗或盗汗。
  (四)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
  (五)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温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二、病机 .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由于自汗、盗汗之病证持续时间较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出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状。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大多可以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需原发疾病好转、治愈,自汗、盗汗才会减轻或消失.
  汗出过多,而又伴有喘促,脉微等症者,为预后严重的表现。正如《景岳全书.汗证》说:。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巅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 s8。。x。2“q<8。,0ss6气丰g。
言=::=二=扣2*! .
阴阳偏盛,表虚受风叫营卫失和一l I .
思虑太过,劳伤心脾一\心血不足一个心液不藏一!迂茎丝世兰匡鲎.一) !自汗
烦劳过度,邪热耗阴一阴虚火旺一、 ! !sjf
情志不舒,肝郁化J\一\.)邪热郁蒸一[一)。*“。一.
嗜食辛辣,湿热偏盛一\
自汗,盗污病因病机示意图
  (类证鉴别)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鉴别要点如下表,
┏━━━━━━┳━━━━━━━━━━━━━━━━━━━━┳━━━━━━━━━━━━━━━━━━━━┓
┃ 病证名称 ┃ 出、汗 特 点 ┃ 伴 见 症 状 ┃
┣━━━━━━╋━━━━━━━━━━━━━━━━━━━━╋━━━━━━━━━━━━━━━━━━━━┫
┃ 自汗 ┃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 ┃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 ┃
┣━━━━━━╋━━━━━━━━━━━━━━━━━━━━╋━━━━━━━━━━━━━━━━━━━━┫
┃ 盗汗 ┃寐中汗出,醒后即止 ┃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 ┃
┣━━━━━━╋━━━━━━━━━━━━━━━━━━━━╋━━━━━━━━━━━━━━━━━━━━┫
┃ 脱汗 ┃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又称绝汗,为病势 ┃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 ┃
┃ ┃危急之象 ┃绝或散大无力 ┃
┣━━━━━━╋━━━━━━━━━━━━━━━━━━━━╋━━━━━━━━━━━━━━━━━━━━┫
┃ 战汗 ┃: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 ┃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若汗出之后,热 ┃
┃ ┃出,为邪正交争之象 ┃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
┣━━━━━━╋━━━━━━━━━━━━━━━━━━━━╋━━━━━━━━━━━━━━━━━━━━┫
┃ 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着色 ┃多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 ┃
┃ ┃ ┃黄腻,脉弦滑等症 ┃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自汗、盗汗。自汗,盗汗虽同属汗液排泄异常的病证,但二者临床表现不同,应辨证清楚(巳如前述)。同是自汗、盗汗,有单独出现,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症状之一而出现等两类情况,在辨证论治时也应加以区别。单独出现者,以自汗、盗汗为突出症状,其他均为次要症状,一般无严重、危急的症状。本节所论者主要指此而言。而作为其他疾病症状出现的自汗、盗汗,则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病症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例如《证治汇补。汗病章》即对其他病症引起自汗特点作了论述;。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症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在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中,以肺痨盗汗最为多见,其特点为同时具有咳嗽、咳血、胸痛,潮热、消瘦等症状。
  2.辨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为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
  二、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律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
  三.证治分类
  (一)肺卫不固证
  症状及分析;
  汗出恶风,易于感冒一一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
  稍劳汗出尤甚一一劳则耗气,气不摄汗,
  面色少华,脉细弱一一为气虚之象。 ..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
  (1)方解: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敛汗,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㈦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变证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固表敛扦。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二)营卫不和证
  症状及分析;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一一表虚受风,腠理失调, .
  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一一营卫不和,汗泄失常, .
  苔白薄,脉缓一一为营卫不和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1)方解;本方发表解肌,调和营卫。在此主要用以调和营卫。桂枝、白芍,温经解肌,和营敛阴,合用以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协同上药调和营卫。卿加减:汗出多者,可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变证
  1.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2.营卫不和而见四肢不温、畏寒、脉细等阳气不足的症状者,可改用桂枝加附子
   3.营卫不和之由瘀血阻滞所致,兼见心胸疼痛,部位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o
  (三)心血不足证  
  症状及分析.、
  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一一血不养心以致心液不藏,心神不宁,
  神疲气短,面色不华一一血虚不能濡养经脉及上荣头面,
  舌质淡,脉细一一为血虚之象。 、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1)方解:本方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
  ⑵加减;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四)阴虚火旺证
症状及分析。 ,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一一热逼津液外泄,
  五心烦热,潮热颧红一一虚热内蒸,
  口渴一一阴津不足,
  舌红少苔,脉细数一一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
  (1)方解。本方滋阴养血,清热泻火。当归、生地黄、热地黄,滋阴养血,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2)加减: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变证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五)邪热郁蒸证
  症状及分析:
  蒸蒸汗出一一热蒸津液外泄,
  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一一肝火亢旺或湿热内盛,
  苔薄黄,脉弦数一一为内有积热之象。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旰汤。
   0)方解;本方清旰泻火,清利湿热。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养阴血,甘草,调中和药o
   加减;小便短赤(里热较甚,,加茵陈清解郁热。

  变证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自汗、盗汗辨证论治筒表
┏━━━━━━━━┳━━━━━━━━━━━┳━━━━━━━━━┳━━━━━━━━┳━━━━━━━┓
┃ 分 类 ┃ 症 状 ┃ 病 机 ┃ 治 法 ┃ 主 方 ┃
┣━━━━━━━━╋━━━━━━━━━━━╋━━━━━━━━━╋━━━━━━━━╋━━━━━━━┫
┃ ┃汗出恶风,稍劳尤甚, ┃.肺气亏虚,表卫 ┃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 ┃
┃ 肺卫不固 ┃易于感冒,面色少华脉 ┃不固 、 ┃ ┃ ┃
┃ ┃细弱 ┃ ┃ ┃ ┃
┣━━━━━━━━╋━━━━━━━━━━━╋━━━━━━━━━╋━━━━━━━━╋━━━━━━━┫
┃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 ┃营卫不和,汗泄 ┃调和营卫 ┃桂枝汤 ┃
┃ 营卫不和  ┃时寒时热,苔白, 脉 ┃失常 ┃ ┃ ┃
┃ ┃缓 ┃ ┃ ┃ ┃
┣━━━━━━━━╋━━━━━━━━━━━╋━━━━━━━━━╋━━━━━━━━╋━━━━━━━┫
┃ ┃自汗或盗汗, 心悸少 ┃血不养心,心液 ┃补血养心 ┃归脾汤 ┃
┃ 心血不足 ┃寐,神疲气短,面色不 ┃不藏 ┃ ┃ ┃
┃ ┃华,舌质淡,脉细 ┃ ┃ ┃ ┃
┣━━━━━━━━╋━━━━━━━━━━━╋━━━━━━━━━╋━━━━━━━━╋━━━━━━━┫
┃ ┃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 ┃阴虚火旺,逼津 ┃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 ┃
┃ 阴虚火旺 ┃热,潮热颧红,口渴, ┃外泄 ┃ ┃ ┃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 ┃ ┃
┣━━━━━━━━╋━━━━━━━━━━━╋━━━━━━━━━╋━━━━━━━━╋━━━━━━━┫
┃ ┃汗出, 面赤烘热,烦 ┃里热郁蒸,逼津 ┃清肝泄热,化湿 ┃龙胆泻肝汤 ┃
┃ 邪热郁蒸 ┃躁,口苦,苔黄,脉弦 ┃外泄* ┃和营 ┃ ┃
┃ ┃数 . ┃ ┃ ┃ ┃
┗━━━━━━━━┻━━━━━━━━━━━┻━━━━━━━━━┻━━━━━━━━┻━━━━━━━┛
  四、其他治法
  1.黄芪15克,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气虚自汗。
  2.麻黄根10克,牡蛎、浮小麦各20克,煎服,治自汗。
  3.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桑叶10克,大枣5枚煎服,治阴虚盗汗。
  4.玄参、麦冬、生地、浮小麦各15克,煎服,治阴虚盗汗。
  5.瘪桃干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盗汗。 .
  6.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
  7.山茱萸15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8.五味子、桑椹子各1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9.五倍子研粉,加水少许搅拌成糊状,睡前置于脐部,并用纱布固定。治盗汗。
  [预防与护理]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是预防自汗、盗汗的重要措施。
  在护理方面,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应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床单、被褥干燥清洁。
  [结语]
  一。不因天暑、衣厚、劳作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二、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相鉴别。脱汗发生于疾病危重之时,大汗淋漓,肢厥脉微,战汗发生于热病过程中,先战栗,后汗出,为正邪交争之象。
  三、自汗、盗汗以属虚者为多,自汗多由气虚不固,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四、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
  (文献选景}
  《素问。平人气象论》。“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素问。脏气法时沦》:“肾病者,寝汗出,僧风。”
  《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灵枢.经脉》篇;“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金匮.血痹虚劳病》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济生方。诸汗门》;“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蓐等病,皆能致之。”
  《伤寒明理论.自汗》,“自汗者,谓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 .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谶溅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医砺。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