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心臟病.第四十一
胡桐先生, 功高而穩。
以真武加乾薑,五味,細辛,陳皮,法夏,沉香等投之,數帖而咳止喘微。去乾薑,五味,細辛,易以杜仲,狗脊,黨參,巴戟等,酌情增減,先後共服廿餘帖而愈。愈後郭氏由香港返吉隆坡,欣然而告其東主曰:「多年病患,一月而瘥,精神遠 勝往昔。縱增一二千畝之園地料理,自料亦可勝任愉快!」後郭氏轉而相告曰:「余多年來日夕以為慮者,胡桐之多病。今為愈之,復其健康,是無異愈吾之病也。」言為心聲,胡之得愈,其有助於郭氏之事業者大矣。
【忠效按】經曰:「神氣含心,精神畢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心為君主之官,主不明則精氣亂,神太勞則魂魄散。所以寐寤不安,淫邪發夢,驚悸怔忡,相繼而至。世人形形役役,濫用其精,屢耗其神,竭其所餘,供其所需,安得而不精敗神衰?此近世心臟病之所以多也。養心莫善於寡欲。蓋得失榮辱,皆繫諸心,寡思慮,守愉恬,使心無過量之用,無留根之事,此養心之法也。
但心既病矣,何而治之?《難經》曰:「心不足者調其榮衛。」榮衛者,血脈之所出,而心主之也。惟榮衛出乎中洲,中洲者,脾胃主之也。則所謂調其脾胃者,不離於治脾矣。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是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鬱而傷,母病必傳諸子,子病能令母虛,此勢所必然也。脾陽茍不運,心腎必不交。故怔忡怵惕煩燥之徵見於心,飲食怠倦,不能運思,手足無力,耳日昏眊之證見於脾,所以治心不離乎脾也。然心臟之病,每見心跳,面浮,足腫者何哉?此腎中陽氣不足也。蓋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水泛,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腎為胃關,關不利,故聚水而不能出。聚體之水氣,若膈於上而凌心,則心跳,若泛於體而妄行,則肌膚腫矣。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命門有火,則胃有生氣。火能生土,土之旺,賴腎氣以熾之。補火生土,其治在 腎,亦即治脾。
故柯韻伯曰:「欲暖脾胃之陽,必先溫命門之火。」是心臟病之治,又本乎腎矣。真武以附子納浮陽於命門,故能益火以熾土,用苓朮燥土以運濕,故能固脾而制水。是以腎家得之,陽氣自振;脾家得之,胃關自利。是合脾腎兩經而治之也。今以真武湯為主治,可謂得體。
民國
心腎不交病(即神經衰弱)第五十四
郭洪先生,
今郭先生已逾花甲之年,衰頹自難避免。加以事業繁重,既勞其神,復耗其精。且恃其平時體健,疾病既鮮,失於求醫,缺其調補。以既衰之精力,作無限之輸應,竭澤而漁,又安得而不機能衰敗,日趨萎靡乎?幸胃納尚旺,未失其養,否則病況豈此而止哉?若調其氣血,強其心力,解其鬱結,逐其水濕,則諸病悉除矣。乃以真武加黨參,石菖蒲,鬱金,杜仲。狗脊,乾地黃,沉香等投之,大便未暢,腹絞痛甚。第三帖炮附子加至六兩,並加麗參五錢,復以厚朴陳皮助之。藥後便暢,腹中蘊積一掃而空。
翌日,欣然相告曰:「千鈞荷負,一旦卸下,現則身輕如燕矣。」本此略事增減,再服十帖,則神旺氣足,鬱解便暢,步履輕快,面紅盡降。蓋諸恙既瘥,恢復其青春活力矣。
民國
咳血病.第八十二
李達卿女士,
再三帖,夜咳少,睡安,胃納稍好,痰血漸減。再五帖,咳大減,心跳止,痰血不再見。去炮薑、炙草,再服五帖而愈。 夫肺主呼吸,咳雖與肺有關,但不專在肺,須先求其原因。《素問.咳論》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主氣而位高居尊,受百脈之朝會,是咳雖肺證,而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歸於肺而為咳。
本證咳已十年,疏肺除痰之藥,當已遍嘗。但藥石紛投不愈,其不中竅可知。且脈象關緊尺弱,舌白口淡,是肺中有寒氣而非癆也。常見心跳者,是水氣之凌心。夜咳為多,夜者陰盛陽衰,元陽不振又可知。間有氣喘,喘者,上下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也。少陰之氣在下,太陰之氣在上,下者須升,上者須降,上下不交,則諸氣上浮而無所依從,是以上逆而喘耳。陰陽不交,則失眠亦隨之。肺主皮毛,外邪由皮毛而入,先受病者雖為肺,但腎脈貫膈入肺中,寒邪傳入於腎,則腎為本,肺為未矣。肺氣主降,腎氣主升,今腎氣不升,則肺氣不降,不降,則水不化氣而成痰,是寒氣凝於上焦而使肺咳耳。至咳而間有血絲者,不外因久咳而傷血膜所致。治當以扶元氣行水為主,腎氣能升,肺氣自降,而上焦之寒水,自能化氣而散。
真武為司水而設,重在扶陽,方後立加減法,皆水氣為患,其云或咳者,是寒水射肺所致。乾薑,五味,細辛,皆以有咳而加。藉乾薑之辛熱,以散中焦之寒氣,五味之酸溫,佐芍藥以收腎中之水氣,細辛之辛溫,佐生薑以散肺中之水氣。陳皮法夏之復加,不外助行氣去濕而化痰,炮薑助血膜之收縮,止其痰血,亦即古人所謂紅見黑則止之義也。十年病患,幸治有信心,故能服十餘帖而愈。若以肺癆為治,再予清涼之劑,則寒上加寒,水中加水,其咳寧有已乎?
民國
傷寒誤治病
謝華新先生,
病者與譚金潮先生友善,彼此不晤已數月,
二人參扶,足不成步,雙目緊閉,口不欲言,有所垂詢,微動其首以答,舌僅半伸,四肢冰冷,足冷已及脛。寸脈微,尺不至,陽將絕矣。仲景對太陽中風發汗之法則曰:「遍身漐漐微似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蓋如水流漓,豈惟病不除,汗多恐亡陽而虛甚,甚則虛脫。今者汗出不止,是表陽外絕,有陰無陽,為亡陽之象。
又手足四肢,乃諸陽之本,陽欲外絕,則陰亦不能內守,故陰陽不相順接而厥冷。裏氣虛甚,稍延則陽不能還而絕,九死一生之險證也。乃本《傷寒論》:「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之旨,以真武湯主之。乃事有湊巧,余在馬來亞治病,以市肆之附子,多未妥泡,每用,均以自備者予之。
是日僅餘附子一兩,恰足其用。黃昏後服藥,藥到即嘔,痰隨藥出,能下咽者僅半數耳。家人睹此情形,更為驚恐,急電譚金潮先生,欲再延診。金潮先生適與政治部警務副監陳亞燦先生到余等寓所探訪,正在聊天。譚夫人電話適至,告以情況,急驅車往,時在亥後,晚上十時矣。車止門前,甫入門,即聞病者在床上高呼其家人曰:「醫生至矣。」余向不拘小節,隨應之曰:「脫險矣,病得救矣!」聞聲而知病減,其故安在?《經》以「舌者,聲音之機也;懸雍垂者,聲音之關也。」蓋心開竅於舌,而腎脈上挾舌本,舌動始能發聲。今病者聲清而朗,知陽回而心寧矣。懸雍乃喉門之上顎,聲從此而 出,頃者痰遏於喉,阻其聲出之道,故不欲言。藥時痰隨嘔出,懸雍無阻,故能言也。
是時汗已止,肢冷減,尺脈復至,險境已脫。惟病久水穀不納多日,胃氣已虛,故須扶元而復胃氣。乃以六君子湯加遠志、菖蒲、黃耆、藿香予之。乃事復湊巧,吉隆坡執行勞工法極嚴,中藥肆在晚上七時後不營業,因工人休息也。醫者雖處方其奈無藥可配何?幸陳亞燦先生亦居八打靈衛星市,附近之「利民安」藥肆是稔熟,知其有困難,代負配藥之責。豈料藥肆重門深鎖,店伴休息外出,幾經查訪,始覓得其東主回,配藥以歸。病者苟不遇譚金潮先生之過訪,其殘喘之軀,能否得延以待救?苟非陳亞燦先生同行,代為配藥,則延至翌晨,有無變化?均難逆料者。二事如是之巧,其亦數乎?絕處逢生,危而復安,幸也,亦命也。
翌日到診,已談笑自若,惟口爛喉痛。《傷寒論》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蓋厥者,邪在裏也。厥陰之脈,上與督脈會於顛,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所以誤汗,則熱散亂而唇傷也。知其久熱之後,已傷真陰。仍以六君子湯為本,加西洋參、元參稍為育陰。服二帖,口爛稍減,病況穩定。改以四君子湯易人參為西洋參,扶元氣,壯心力,並加元參、山萸、石斛、菊花,竹茹等,一面實太陰,一面清肺金。連服五帖,外邪皆除。改以四君子湯為之善後調補。服數帖,告謂腰刺痛,蓋過去久服寒涼,腎氣虛損也。易真武湯加杜仲,再服三帖而愈。
【忠效按】傷寒中風之治,其為初起而無變證者,不外汗、吐、下三法。上實者吐之,以邪氣客於胸中也;裏實者下之,以邪氣留於胃腑也;表實者汗之,以邪氣在於肌表也。然三法之用,當視其病之起因,證狀之表現,治療之經過,然後以脈象之浮沉遲數而審辨之。辨證無訛,當吐即吐,當下即下,當汗即汗。則邪去病除,人賴以安。反之,不當吐而吐,不當下而下,不當汗而汗、勢必變證蠡起,輕則加劇,重則不治。是以古人立法,皆有準則,超其準則,是為悖法矣。誤吐則傷食,誤下則結胸,誤汗則亡陽,此又為古人在立法之後,而為後人垂戒者也。仲景《傷寒論》以動氣在右、在左、在上、在下及咽中閉塞者,皆不可發汗。蓋五臟皆有動氣,其在右者,肺之內證也;在左者,肝之內證也;在上者,心之內證也;在下者,腎之內證也;咽中閉塞者,邪在脾胃也。五者皆為臟氣之動,臟在裏,邪不在外,故不能發汗也。此外如脈微而弱,厥而緊,與及諸逆,汗家,亡血,衂血…,皆不可發汗,以其非表虛則裏虛故也。故《傷寒論》曰:「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病將難全。」
可見誤而發汗,貽害非輕。謝先生之病,如斯嚴重,實出於誤汗所致。病已匝月,其邪已輾轉傳入於裏,非在表可知,其不應發汗者一也。病既久,水穀少進,胃谷空虛,胃谷虛,則裏氣亦虛,此不應發汗者二也。不應汗而汗之,於是變證蠡起矣。虛家不可發汗,汗多則亡陽,以其裏虛故也。是以《傷寒論》亦曰:「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小便利,失小便,是肺腎二經俱病,二經少血,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冷,是金水傷而土亦敗也。又曰:「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病至少陰厥陰則厥,厥欲溫,緊則寒勝,陰陽已不相順接,故不可發汗。因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而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外,是以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也。又聲出於肺而生於氣,氣生於腎,是少陰腎為聲之本,太陰肺為聲之標,聲不得前,則標本俱病,此又因土敗而金水亦衰。是皆不應汗而汗之後果也。謝氏之誤,殆亦類此。
本案之醫治過程,有如一幕活現之戲劇。蓋所用之八片附子,皆由其港店製成寄來,此數日郵遞誤期,計程應至而未達,至供不應需。是午僅餘附子一兩,其非急病者皆避而不用,一若留以有待然。果於下午而遇謝氏之危證,得此而救其生命,彼蒼蒼者天,似已早為安排歟?至若陳亞燦先生之陪同診視與配藥,皆如戲劇性之配合,其湊巧有如是者。一服真武湯而回天,此固譚氏之高明,抑亦謝氏之福也。
民國
小兒麻痺昏睡狀態
李╳╳,男,
初診為發病後之第四日──即同年
民國
腦炎昏睡狀態
1959年6
患者陳╳╳,男,
患兒除項背強直之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覺,顏面蒼白,略見浮腫,雙目緊閉,呼吸微弱。腹部陷沒,自汗不息,雖經反覆推動稍舒,倦眼旋即緊閉,如此狀態,問診已無可能。據其父云,三四日來尿利銳減、大便不通。於是為應急計,投以真武湯二劑,囑其至夜飲盡。
當時藥方如下:
茯苓2g,白朮 翌早由其父來取藥,並報告昨夜經過:昨日二劑頻頻飲之,至夜半二劑都盡,此時看護人皆疲極而睡,睡夢中聞動作聲,起視患兒自行下床解大便矣。今日唯云頭痛微渴、肢節疼痛。少停進稀粥,精神頗佳。第二日仍用前方二劑,頭痛口渴肢節疼痛盡除,與平時無異。續服前方共三晝夜六服。後轉用小柴胡三帖。諸病盡癒。
【按】真武湯為少陰病汎用的處方,能振起極度沉衰的新陳代謝,所以堪稱為中醫的強心劑。記得
民國
流感併發氣管支肺炎
1957年夏,流行感冒普遍發生,就中身體衰弱,因誤治而陷於危篤者,為數不少。下述一例就是經過高雄某博士過誤治療,經苦心經營始得獲救。楊╳╳氏,原籍彰化,以營商來嘉,少時即體弱多病,所以年僅
1957年6
經精診後,某博士斷定為氣管支擴張──蓋楊氏宿有喘息──須先注射盤尼西林,然楊氏前因注盤尼西林屢發心臟悸動,乃至呼吸窒息之副作用,故不肯接受該博士注射,唯經博士再三勸說,乃於心情不安之下接受注射。豈知射藥灌未及半,楊氏即兩眼翻白、手足逆冷、面呈紺紫色,陷於人事不省。其太太睹狀大哭,博士亦為之恐惶乃停止剩餘的注射,包車回嘉時已黃昏,重囑我為之治療。
發熱(記得為
民國
振顫症與真武湯
老尼普聲師,年約
初診為同年
上述症狀少陰病顯著,用真武湯,又以其有「少陰反熱」之證,所以用真武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二帖後各症均大差,發熱惡寒已罷,遂單用真武湯廿餘日全治。
【追記】三年後(
民國
急性腸炎服用氯黴素因而腹滿自汗不止
號稱對腸窒扶斯(傷寒)、肺炎、赤痢等炎性疾患具有絕對的神效之氯黴素(
然而,氯黴素果真萬病皆可藥到病除嗎?或絕對沒有預期外的反應嗎?當然不是我們研究中醫學的所能知道。唯下述一例頗有興趣,爰為記之以資參考。
國╳照相館老闆的母親蔡氏,雖然年事已
初診11月
依據以上所見,我推定必為誤汗所致,然氯黴素並非發汗劑,豈有誤汗之理,但患者的事實如是,也不可無視現實。於是,依照《傷寒論》
一劑汗止,腹滿痛盡除。翌日原方,則各種症狀盡去,食慾大進,回復正常便。停藥。按氯黴素有沒有發汗的副作用?並非我們研究中醫學者所能判斷,但上述這個患者確是如此經過,而且按照《傷寒論》的法則處理之,皆能得心應手。
民國
解熱後再熱的四歲女孩
4歲女孩子周,為總角之交周╳╳兄的大孫女。生來雖十分頑強,然很少生病,唯自前年起每屆夏季輒發生皮膚炎。
初診為同年
據其母云:此兒雖發熱但不要求飲茶水,而大便軟,小便清利。至此,我推定此患兒的經過,以中醫方式而論,初起必是太陽病桂枝湯證,因誤用強力發汗劑,遂致汗出過多,而轉入少陰。診察完畢後,我腦中擬出桂枝加附子湯及真武湯二方。最後因其症狀具備少陰證,遂決意冒險投以真武湯。豈意一劑即解熱,而冷汗亦止。明日往診,患兒已相當潑,通計四劑而全治。第五日以補中益氣湯養之。
7月7
民國
誤汗後誘發振顫及眩暈症急性心臟衰弱
對於熱性病的處置使用發汗解熱劑,是中西醫學共通的原則,但中醫學在使用發汗劑之前,必須經過嚴密而審慎的診察;並非如現代醫學不分患者體質陰陽虛實如何,而一味使用發汗劑。發汗療法與吐法、下法,為中醫學的瀉法之三大原則。
瀉法之應用,為中醫學中最不容易的;偶一錯誤,便招致不可收拾的後果,所以,《傷寒論》對於汗吐下之適應及禁忌,敘述特別詳細,這便可見瀉法之難。筆者在近年來,遭遇用西醫解熱劑流汗不止,而誘發急性心臟衰弱者,為數頗多,唯程度不似此次之嚴重,而且收效亦不似此次之速,爰據實不厭其詳記之。
臺東縣池上鄉富興村有佛光寺(住持維光法師),八七水災後為復興計,派尼師慧元西來募化以資修建,庚子元月末出發,浴佛前抵嘉,住錫義德佛堂。翌日感冒,發熱惡寒自汗。由義德佛堂代延╳天醫院為之診治,經注射服藥,大汗出,熱退,是為
初診為同年
第三日已能外出募捐,咳嗽甚,原方加細辛五味子。此日夜晚維光師乘飛機由臺南抵嘉,則慧元已安好如常時矣。第四日以咽中炙肉及咳嗽為目標,乃轉用苓桂味甘湯。
民國
長期下痢腹中雷鳴蠕動
1960年4
患者姓盧,名╳,
如是真武湯證具備,忽想起古人以真武湯加良薑治脾虛之五更泄瀉(即雞鳴痢)頗有卓效,擬仿之,適藥局良薑已完,不得已,以乾薑代之,遂投以真武湯加乾薑一劑。同日下午再來,則眼淚大減、赤脈消大半。據云初服藥即腹脹若失,服藥後迄半日不復下痢,頭眩眼花耳鳴俱各稍差。原方。是日連服二劑,是夜不但下痢癒,各症俱差。
翌日來診時笑容可掬,自謂有生以來所服之藥未有如此次神效者,蓋前此之腹鳴、蠕動疼痛、頭眩、眼花、耳鳴、眼淚、赤脈等皆消失無餘。自動要求處方不要變更,除致感謝之意外,並自己紹是北港外某漁村之人,因為其女婿黃╳╳服務嘉警局,她專程來嘉就醫十餘日,不料找錯醫生反而治癒神速云云。按診察患者方證符合,大都可按部就班,順利治癒,這是很可靠的。但是像這一例之速效就非我始料所及矣。
民國
肺結核疑似及胃下垂
嘉省立中學某外省籍教師夫人林╳╳,
投以真武湯、當歸芍藥散料合方加乾薑、五味子、麻黃五日份。各種症狀均減大半,
投以苓薑朮甘湯合當歸四逆加薑、茱,三帖即酸麻除,而拘急盡癒。半年後再來已再生一孩而健康勝前。此後仍有感冒咳嗽一二劑小青龍湯則癒。
民國
肝病瀉下後陷於昏睡狀態
同社詩友蔡╳╳先生,於二年前患輕症腦充血,曾於一時期呈半身不遂狀態。當時經我以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等交互選用而恢復正常。
民國
重篤心臟肥大症
體格高大,肌肉鬆弛的
喘息初尚輕微,漸次嚴重,至
初診為
經熟慮後,筆者認為是少陰證,亦即少陰證中的真武湯證,而且其心臟肥大之喘息,及浮腫,皆可引用《傷寒論》之「此為有水氣」範之。又患者十餘日來不渴不飢,大小便均閉,不能睡。投以真武湯單方,是為
第二日(
第三日( 第四日大便三四行(初便後泄),雖少陰證具,但一切均極順利;仍用真武湯,又因其不眠故今日加酸棗仁。
第五日起一切臥起,仰臥側臥皆自由,今日且能外出理髮。原方維持至翌年
【追記】
民國
頭痛案
李╳╳,男,
附子12g,茯苓 服藥六劑後,頭痛明顯減緩,改服苓桂朮甘湯四劑而癒。
民國
房勞傷飲案
郝╳╳,男,
附子12g,茯苓
民國
腹痛腹瀉案
孫╳╳,女,
附子15g,茯苓
二劑後腹背疼痛止,惡寒輕,腹瀉未作。因左脇時有作疼,是寒邪犯於厥陰,於上方中加入吳茱萸
民國
水氣凌心案(風心病、心衰)
孫某,男,
附子10g,茯苓 服三劑後,小便增多,咳嗽銳減,心悸腿腫見輕。續用真武湯與苓桂朮甘湯合方,溫補心、脾、腎三臟,扶陽利水。
附子12g,茯苓 服上方十餘劑,小便自利,水腫消退,心悸、胸悶等症已除,夜能平臥。惟覺口渴,轉方用「春澤湯」:
黨參15g,桂枝
【按語】水為陰,其代謝過程必須經過肺、脾、腎三臟的氣化功能,其中尤以腎氣為關鍵。若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腎失開合,不能化氣行水,則可致水濕內停而發為水氣病。而三臟之中,因「腎主水」,「為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而成病。本案為脾腎陽衰陰盛,水氣不化,水寒之邪由下而上,從內至外,由表及裏,或上或下,浩浩乎泛濫成災。若水氣上凌於心,則見心動悸,胸憋悶;水隨少陰經上射於肺,則咳嗽、痰多,不能平臥;水氣上攻於胃,則嘔吐食少;水飲上犯清竅,則頭目眩暈;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暢。
治療之法:一要溫補腎陽,二須利其水邪。真武湯功專扶陽消陰,驅寒鎮水。方中附子辛熱下溫腎陽,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濕健脾,使水有所制;生薑宣散,佐附子以助陽,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滲,佐白朮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妙義在於芍藥,一舉數用。一可斂陰和營,二可制附子之剛燥,三可利尿去水。
《神農本草經》云:芍藥能利小便,而有行陰利水之功。本方對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續發心力衰竭的肢體水腫,心悸,腹脹,都有可靠的療效。
民國
慢性支氣管炎
心腎陽虛,水氣內停,應予助陽,反助其火,其病難愈。
趙╳╳,女,
處方:
附子1g,白朮
服藥一劑,諸證均減。某醫云:「麻黃乃定喘之聖藥,宜加之。」上方加麻黃 服藥後,喘咳氣短更甚,且心悸難於忍耐。醫云:「藥輕病重,哪能治病,宜加量服之。」
處方:
麻黃10g,附子 服藥一劑之後,不但喘咳氣短,心悸不減,反而發現身熱汗出,煩躁不安。在患者及其家屬的再三要求下,再邀余診。云:「此證已五臟俱損,心腎尤為陽虛,且水飲內停,水氣上泛,乃正虛邪實之證,若稍事補陽則成壯火,故只可以小量補火助陽,而不可大補以散陽氣,且附子乃走而不守之品,本證喘而短氣,顯兼腎不納氣之證,若過用附子,必成壯火,則更腎不納氣,且再配麻黃之升散,則腎更不能納,水邪更要凌犯心肺,故不可也。」
處方:
附子1g,白芍 服藥三劑,諸證大減,有時可以平躺一小時,飲食稍進,繼進廿劑,喘咳短氣消減七八,體重增加近五公斤。為加強補腎之功,加服金匱腎氣丸,一日二次,一次一丸。至服藥二個月後,喘咳消失。出院。
民國
1965年冬,嘗治一患者,女,
處方:
生地15g,麥冬 藥進一劑,諸證加劇。不得已,改邀李翰卿先生治之,云:「治宜真武湯加減。」
處方:
附子0.6g,人參
服藥二劑後,諸證大減,尿多腫減,呼吸微平。此時患者家屬睹見所用之藥劑量既小,藥味又少。乃怒斥我云:「如此危重之疾,竟予些許小藥,豈能治病!」不得已,乃以原方十倍量為方予之,服藥二劑,諸證加劇,家屬亦慌恐備至。急求李翰卿先生再治,云:「原方原量可也,不必改動。」余遵囑,再處:附子
民國
嘗治患者,蘇╳╳,女,
處方:
附子1g,茯苓
服藥二劑後,喘咳短氣大減,並稍能平臥,微進飲食:某醫睹見藥味、藥量既少又小,頗有微辭。云:「前醫所用諸方藥物少者十五六味,多者竟達卅餘味,所用藥量輕者
乃再邀余前往治之。余診後,云:「此病陰陽俱衰,陽虛為主,治療之時只可微培陽氣以助少火之生長,若以十倍之附子則成壯火而耗氣損陰矣,故仍宜原方小量服之。」服藥一劑,果然諸證大減。一個月後,諸證消失而出院。
民國
案一、真武湯證
于某,男,
脈症分析,喘息由痰飲而起。患者素體陽虛,不能制水,水飲上逆,致肺氣遏逆而咳喘短氣,不得平臥。考《金匱要略》痰飲有四;其中「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飲為陰邪,液間發作者,陰盛陽虛故也。雖有手足心熱、舌尖紅、口渴思飲等熱象,以其程度不著,故仍需主以溫藥。擬真武湯治之,惟須注意寒熱之變化耳。
附子6g,茯苓 二診:咳嗽喘息大減,痰涎幾竟消失。已能平臥,仍腰脊酸痛畏冷,改擬金匱腎氣丸服之。
案二、誤用真武湯案
劉某,女,
遂擬真武湯加桂枝救之:
附子10g,桂枝 藥後症狀不減,次日復診時,見床頭放有啃殘黃梨,詢知口乾思冷,痰量少,質稠不暢。至此,方知診斷有誤,此非單純陽虛水氣不化,乃陽損及陰,陰陽兩虛,水飲內停,復又化熱之證也。擬真武湯合生脈飲,藥未煎好,痰湧於喉,遂辭世矣。
【按】觀此案,姑且不論病入膏肓,為和緩不醫之證。就其症狀分析,究係何證?從水腫、小便不利、四肢厥冷看,為陽虛水氣不化。然陽虛水飲不化,應口不乾,或口乾不思飲,更不思冷,咳唾之痰涎應清冷稀沫,而非痰質黏稠。綜合全症辨識,應屬陽微陰竭,水飲內盛,兼有化熱之證。口乾思冷,痰稠不暢,此二症狀,只要詳細詢問,不難得知,所憾者,余只看到陽虛水氣不化一面,便復蹈故轍。設初診時便陰陽雙補,利水逐垢,或許尚可挽救。鼓瑟不可膠柱,索驥豈能按圖!教訓之深,故而志之。
李映淮老師評語:「從症狀、年齡、病史看,確屬危重之證,終將不治。」究其死因:一、正衰邪盛,救治無效;二、診斷有誤;三、用藥欠妥,或藥力不足,杯水車薪,緩不濟急。逐年冬季發病,病情無疑一年更比一年重,前者用真武湯病情好轉,此次又水腫肢厥,仍為陽虛水飲不化。而脈數、痰稠思冷則為飲邪化熱。痰稠思冷,詢之即知,竟然疏忽,教訓也。真武湯為治陽虛水飲不化之方,並非補劑,虛弱之體,應加人參,或合生脈飲為宜。
民國
脘痛
王某,女,
患者面色暗黃,全身水腫,下肢尤甚,口唇略青,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詢知素有咳嗽氣短病史,冬重夏輕。年前
綜觀脈症,當屬痰飲為患。蓋腎為水臟,職司開合,腎陽衰微,寒邪內盛,不能溫化水液,致水飲上逆,故而氣上撞心,嘔吐眩暈,咳逆倚息不得平臥;水飲外溢肌膚,是以周身水腫,小便不利。且腎虛則衝脈不固,衝脈之為病,逆氣裏急也。治當溫陽化氣,利水降衝,擬真武湯加味治之:
附子10g,茯苓 次日,腹痛止,衝逆不再,咳嗽氣短大減,可平臥,食欲醒,精神明顯好轉,效不量方,原方再進二劑。
【按】衝脈,奇經八脈之一,為腎臟之輔弼,以氣化相通。其為病,逆氣裏急。腎虛則衝氣不斂,夾飲上逆,故有奔豚見症。溫腎陽以化水飲,降衝逆以緩裏急,實為治療要旨。依法試之,果然應手。
民國
水腫
郝某,女,
小兒稚陽之體,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極易遭受邪氣侵襲。病前遷居新房,居室潮冷,寒濕之氣乘虛而入,損傷脾腎,土不制水則水勢氾濫,腎陽被淹而聚水為患。治當溫腎陽,啟胃關,崇土制水。真武湯可水中取火,鼓動腎陽以消陰翳,倘火旺土健,則水自可歸川。
擬:
附子6g,白朮 並囑忌鹽、肉蛋等高蛋白食品。
二診:水腫減輕,仍四末發冷,身惡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緩弱。尿蛋白(
附子6g,白芍
三診:尿蛋白(–),水腫完全消退,身體一如往昔,患兒急欲上學,囑原方再服三劑。
民國
蔚某,女,
患者眩暈噁心,水腫畏寒,小便不利,大便如常,四末不溫,飲食不思,舌苔潤滑,脈象沉細。觀其脈症,此汗不如法,損傷腎陽,氣化不利,水飲氾濫證也。溫腎回陽,四逆湯為優;化氣利水,五苓散領先。然四逆湯回陽而不利水,五苓散利水而不回陽,二者兼備者,真武湯也。
擬:
附子10g,白朮
二診:血壓
三診:血壓
【按】患者素為陰虛之體,肺癆雖經治癒,而兩顴仍泛潮紅。此次外感風寒,荊防敗毒散本屬不謬,然因過汗傷陽,致邪直入少陰,呈現一派陰盛陽虛、寒水上溢之象,故與溫陽化氣以治。由此觀之,陰虛之體亦有陽虛之變。若執定陰虛,與以滋陰,水必漫溢「三峽」矣。
民國
亡陽
一人,七月內病發熱。或令其服小柴胡湯,必廿六劑乃安。如其言服之,未盡二劑,則升散太過,多汗亡陽,惡寒甚,肉瞤筋惕,乃請余診視。脈細欲無,即以真武湯進七八服,稍有緒,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名醫類案·傷寒門》)
【按語】升散大過,汗出而熱不解,反傷其陽,而見惡寒,筋惕肉瞤,脈細欲無、正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之論相印證,果服真武而瘳。
民國
眼臉瞤動
李某,女,
處方:
制附片
服用第三劑後,瞤動大減,盡劑而病告愈。又擬柴芍六君子湯五劑善後,隨訪七個月病未復發。(《新中醫》
【按語】腎水凍結,目失所榮,陽虛風動。方中用附片微量,恰如春日遲遲,使冰凍緩緩而解,澤土榮木;白芍重用,直取涵木息風;穀芽以助茯苓,白朮復蘇土運制水氾濫;僵蠶、防風從標而治,共奏陽氣健運,水潤木榮,其風自息之效。
民國
水腫
趙某某,女,
藥用:
附子25g,白朮
上藥連服三劑,浮腫消退大半,查其舌體漸小,四肢微溫,溺量增多,脈雖沉較前有力。此乃虛焰漸退,正氣漸復之佳象。按上方去附子、肉桂,加乾薑
【按語】腎主水,為胃之關。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過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陰過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蓋火能生土,土能制水,故溫陽化氣,實乃治陰水浮腫之要法。本案病久不愈,又見畏寒神疲,四肢不溫,舌胖苔滑,脈沉無力等陰盛陽衰,土不制水之象,故治以真武湯益火回陽,化氣行水。
民國
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鄧某某,男
此為腎陽虧虛,腎不化氣,筋脈失於溫養,氣血溫運失常所致。治以溫腎化氣以通經脈。方用真武湯加桂枝。 處方:
制附片、桂枝各
二診時訴服藥後痛減,活動較便,可一次性行走數十米。效不更方,原方繼進。服藥十五劑後右側腰腿疼痛不明顯,一次能行走
【按語】本案用真武湯,旨在通過溫陽化氣以暢通經脈,經脈暢通,氣血調和,則其痛自止,活動自如。此即治病求本之意。況方中之白芍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之功。更加桂枝以通陽化氣,溫通經脈,調和營衛,則其效更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