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應用真武湯加減治療狼瘡腎的體會
用方心法:狼瘡性腎炎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複雜性難治性病變,其表現可為熱毒熾盛證、腎陰虧損證、氣陰兩虛證、陰損及陽證等。本文只討論陰損及陽,脾腎陽虛證的中醫藥治療。陰損及陽,脾腎陽虛證:多見於狼瘡性腎炎的慢性期,由於脾陽虛則水濕不運,土不制水,水濕氾濫則腹脹,脾運失常則納差,大便稀溏或完穀不化;腎陽虛則不化氣,陽氣虛不能攝納封藏,則精微物質下泄而傷正,腎司二便及通調水道之功能受阻,則毒邪及濁穢之物不能排出體外,積於體內,繼而傷及臟腑,其功能紊亂,邪毒氾濫,二便失常,水道不通則使頭面全身浮腫,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白,腰膝酸軟,夜尿頻繁,小便白天少晚上多,大便溏或完穀不化,外感頻繁,嚴重者可見胸水、腹水,下肢水腫皮亮欲破,舉步艱,大量蛋白尿,臉如滿月,項粗背厚。舌質淡胖,脈濡細。
此為脾不運化,腎不納氣所致病變,故導致脾腎陽虛而邪毒蘊結。 治則:溫補腎陽,健脾利水。 處方:真武湯合腎氣丸加減。
上桂粉
氣血兩虛者加黃芪
驗案一
秦某,女,
辨證:狼瘡腎導致脾腎兩虛,腎不納氣,水濕氾濫,邪毒侵犯臟腑而成之重證。 治則:溫補脾腎,利水消腫,排毒攝精。 處方:真武湯合滋腎通關丸加減:
紅參l0g,生黃芪
二診:尿量增至
療效:服藥一個月後,頭面、四肢水腫已消,腹水僅少許,尿量保持在
驗案二
王某,女,
望診:臉如滿月,蒼白水腫,項粗背厚,雙下肢 辨證:脾腎陽虛,水濕氾濫,攝納無權。 治則:溫補脾腎,益氣利水,排毒攝精。 處方:真武湯合腎氣丸加減
熟附片
二診時尿量增至
療效:連服本方加減卅餘劑,尿量增至
此例患者雖經治療病情緩解,但日久正虛,臟腑受損,一旦病情反復加重,要成功救治也是有相當難度的。同時,曬太陽會加重病情,本例亦是明證。
驗案三
劉某,男,
就診時面色蒼白浮腫,氣短乏力,下肢水腫
辨證:脾腎陽虛,濕毒內聚,攝納無權。 治則:溫補脾腎,益氣排毒,攝納腎精。 處方:真武湯合滋腎通關丸加減。
潞黨參
服藥後明顯尿量增加聖
療效:患者服藥後一個月查尿蛋自為
【按】腎主調節人體一身的陰陽平衡,無病時則腎司二便,主殖、封藏,主骨司運動,烏鬚髮等功能正常;若病時,其功能失調,封藏攝納之功低下,導致二便不調,精微物質下泄而成蛋白漏下,伴有脫髮等症狀。所以,狼瘡腎的治療方法甚多,其中有陰虛內熱,陰陽兩虛者常見。為了便於討論,本文重點僅對陰損及陽,脾腎兩虛證進行討論。脾虛生化乏源,氣血不充,水濕停滯,甚者水濕氾濫浸及四肢;腎虛則化氣之功失常,司二便而不調,封藏無力則漏下精微物質,使五臟受損,精越漏則腎越虛,病越重,故溫補脾腎使其升清降濁之功恢復正常,亦使腎陽化氣攝精、司二便之功能復於正常,才能排出邪毒,逐水消腫,精微物質藏之於腎,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則狼瘡腎有改善恢復的希望。
民國
真武湯的運用
劉某,女,
處方:真武湯加減。
附片25g(先煎),茯苓
一周後再診頭昏暈、四肢不溫情況均明顯減輕,雙下肢水腫消失,測血壓
【按】真武湯藥物配伍中以附子為君藥,本品辛甘性熱,而本案雖為高血壓病,仍用真武湯治療,體現出辨證施治是中醫的核心和精髓。本方用附子以溫腎助陽,化氣行水,由於中西醫學各有特點,理論體系不同,所以中醫治療西醫診斷的疾病時,不要單以西醫的「病名」作為治療的依據去進行治療。如遇高血壓就專想去降血壓這樣往往效果不好。要從整體治療,不僅症狀緩解而且血壓也降至正常,取得理想效果,可見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比單純根據西醫病名進行治療效果明顯。
日本
肺結核患者的眩暈
是個35歲的婦人。據說因患肺結核正在某醫院接受治療,但從數年前起就發生眩暈,劇甚的時候不能翻身,且時常惡心,所以請我去出診。
患者是身材很高而消瘦的婦人。據說,最近為祇是偶而出現微熱而已,肺結核方面已經好轉。夜間多會做夢,且頭很重。胃部有振水音,胃則下垂。脈沈而肩胛酸痛,大便為一日一行。平常手足容易發冷,月經調順,有少量的帶下。
依以上的症狀,給予苓桂朮甘湯。服後眩暈雖稍為好轉,但是食慾卻為減退。於是改予茯苓飲,可是仍為沒有食慾,眩暈亦未停止。為此經考慮結果,給予真武湯。結果經廿二天的服藥而眩暈便告消除,食慾也大為增進,變為很有元氣了。
真武湯證的眩暈,與苓桂朮甘湯證的眩暈,其辨別乍看起來似甚容易,但有時也會如同這個患者一樣,歸於失敗。本來應從其脈沈、足冷等着想使用附子劑,給予真武湯的。
日本
出現於慢性腎炎老婦人的瘙癢症
先年,有個
腎炎方面,因為已經變為慢性,所以別無痛苦的地方。惟在夜間有三四次的小便,因此不能安眠。大便雖有便秘的傾向,但若服用下劑,則會疲憊不堪,發生眩暈。身體消瘦,膚色淺黑。稀會出現下肢的浮腫,脈為細緊。主訴為腰背部的發癢。
依以上的症狀,給予真武湯。服後每天都有大便,覺得非常舒服。到了第四、五天時,發癢就減輕一半,服用三週,發疹便告消除。
曾讀村井琴山的《口訣》有謂:「老人等也有身癢,惟與年青人不同,非以真武湯不能治癒。年青人在疾病將癒的時候,亦有時會發癢,宜用桂麻各半湯治之。老人則非用附子治之不可。」我乃由此得到暗示,以其疾病有嚴重之寒冷的徵候,使用下劑則會發生眩暈、夜間小便特多,與有浮腫等症候,並參酌其脈、復而使用真武湯。
在這個治驗之後,曾對
日本
兼起下痢的蟲垂炎
患者是個
2月11
2月20
停戰的次年,我曾以真武湯治癒住在琦玉縣的兩個青年的蟲垂炎。其中的一個青年,是由醫師當作大腸炎而予以治療的,劇甚的腹痛,與雜有粘液便的十數次的下痢,已連續二三天,體溫亦將近
另外一個青年,則繼一夜數次的嘔吐之後,發生腹痛,以為是食傷而服用成藥的胃腸藥,可是翌日發生高熱,而於右下腹部發生劇甚的腹痛,故請附近的醫師診察,結果被診斷為蟲垂炎,囑其應隨卽接受手術。然經鄰居告訴他說,盲腸炎可用漢方治癒,不必手術,故請我去出診。
我對於這個患者,也是給予真武湯使之痊癒。其理由是:脈大而無力;連續有一天二三次的下痢;腹部雖全面膨滿,但是柔軟;雖有舌苔,但是濕潤等。乃由此判斷為虛證,給予真武湯。
對於蟲垂炎的虛證,是以使用真武湯的症例,較之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者為多。有從來祇有一次,對於蟲垂炎使用四逆湯。蟲垂炎也有桂枝加芍藥湯的適應症,不過這個時候,有時易與真武湯證混淆,很難辨別。
日本
胃下垂與真武湯合人參湯
一位51歲婦女,於
經過一年時間的認真服藥,胃腸功能大大加強,過去吃油膩就腹瀉,現在已完全好轉,連炸蝦都能吃。過去易患感冒,經服藥亦不再發,冷症治癒,體溫如常人,冬天也過得很好。血壓上升到
日本
慢性腹瀉用真武湯合人參湯
患者為
本患者的全身倦怠、冷感、水樣腹瀉階屬陰證虛證的症候。因陰寒而使水氣留滯於胃腸,造成新陳代謝機能的減退,水分不能被吸收,故爾出現腹瀉,當屬少陰病的自下痢,為真武湯證。另外還有一個用於胃腸虛寒、有水氣的屬於太陰病的人參湯方,適於胃下垂、胃弛緩和冷症所致的腹瀉症。本患者因內有寒邪,故認為宜用真武湯與人參湯的合方。遂投予本方兼用附子
茯苓、白朮對胃內停水;芍藥收歛其虛而緩中;附子、生薑袪寒,振興機能,恢復元氣。人參亦為補虛上品,甘草佐之。乾薑袪寒暖中,與白朮共除停飲。對這樣胃腸虛弱的慢瀉患者,山田光胤先生亦常用真武湯合人參湯而奏效。作者亦多次效仿使用,且用合方的機會較之單方為多。
日本
慢性腸炎與真武湯浸膏末
是個名為森╳明╳的
於是從
—————————————————————————————— 民國譚述渠論真武湯:
我國醫藥自張仲景著《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立法立方,而為後世醫門之宗。計《傷寒》一百一十三方,《金匱》二百六十二方,後世諸家雖各有創立,然萬變不離其宗,亦多由仲景方內變化而來,此仲景之所以被尊為醫聖,為千百世後之宗師也。三百七十五方中,有單治兼治之功,而其應用之廣,變化之大,如真武湯者,實不易得也。
此方定名,蓋真武北方司水之神,腎中火足,水乃歸元,此方補腎之陽,壯火而利水,故名真武。主治太陽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倒地者。又治少陰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厥冷腹痛,自下利,有水氣者,方中以白朮鎮脾燥土,茯苓利水運濕,芍藥歛陰和營,更以附子通下焦少陰之絡,回陽益火,以逐虛寒,輔以生薑,散絡內之寒氣。故為主治少陰經之主方,而兼治太陽多汗行動下焦衝氣諸症。
趙羽皇論真武湯曰:「人之一身,陰陽是也。上焦屬陽而主肺,下焦屬陰而主肝,肝臟陰血,腎兼水火,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用三白者,以其燥能制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溫大熱,必用為佐者,蓋水之所制者脾, 水之所行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胃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熱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歛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薑者,並用以散四肢之水氣而和胃也。蓋五苓散,行有餘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兩者天淵。總之脾胃雙虛,陰水無制,而泛濫妄行者,非大補坎中之陽,大健中宮之氣,即日用車前木通以利水,豈能效哉!」是論闡述真武之意義,極為得體,在區區二百餘言中,已包括無遺。方中不過五味,已收行水,收陰、崇土、回陽之宏效,而對肝、腎、脾、胃、處處兼顧,可稱無美不具,無善不臻。故能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互鎮北方少陰之位。蓋人身陽根於陰,真陽飛越,病隨而至,亟須鎮攝歸根,補坎中之陽,以制陰水也。
真武湯除主治少陰經,及太陽汗出熱不解等外,運用極廣,變而通之,隨症加減,則其功用亦異,是其用也,又豈只限於此乎?柯韻伯論該湯云:「坎宮火用不宜,故腎家水體失職,是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 因此立湯。方後立加減法,是真武加減症,不是主症。雖皆水氣為患,而不屬少陰。其云若咳者,是水氣射肺所致,加五味之酸溫,佐芍藥以收腎中水氣,細辛之辛溫,佐生薑以散肺中水氣。小便自利,而下利是胃中無陽,則腹痛不屬相火,四肢困於脾濕,故去芍藥之酸寒,加乾薑之辛熱,即茯苓之甘平者亦云之,此為溫中之劑,而非利水之劑矣。若嘔者是水氣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病不涉少陰,由於太陰濕化不宜也。不須附子之溫腎,倍加生薑以散邪,此為和中之劑,而非下焦之劑矣。附子、芍藥、茯苓、白朮四味,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味,便不是真武。仲景論治症,多觸類旁通,並不畫地為界。」讀此評論,則略事增減,其治更廣。但以觸類旁通一語推之,以余臨床經驗所得,其範疇舉凡現世之所謂神經衰弱,屬虛症之高血壓,心臟病,厥陰頭痛病,風痺病,腹脹痛及足腫等病,變更加減或與他方合用,均收宏效。玆分論及舉例如下:
(一)神經衰弱病 現世之所謂神經衰弱者,皆中醫之心腎也。《內經》謂:「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夫精神為人身之大主,精以養神,神藏於精,而以氣行乎其間,惟其有以居之,有以藏之,而人道以立。故腎為先天之根,臟精 之府。天根之處,乃生氣之原,其精內蘊,則其氣上騰,此其所以能養心存神。反之腎不能主其職,則精散而不能藏,乃乏生氣之原,氣不能上騰,則神自無存。是以養神,真道自出於腎,若使腎家無主,不蟄不藏,命門水火兩亡,則精衰而神耗,精竭而神去矣。故治神經衰弱之最終工作,當以大補坎中之陽,大健中宮之氣,使水火相濟,陰陽調和,心腎自交,而病亦去矣。
例一、余診陳業初先生,據稱:「心跳失眠,遇刺激則胸膈作翳,怔忡神疲,醫者認為血壓不足,神經衰弱。」診其脈兩尺虛細,知其元陽不足,命門火衰。故腎家失職,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水氣上泛,凌犯於心,是為陽不交陰,用藥重在扶陽。故以真武湯主之,繼以四逆湯善後,十二帖而愈。
例二、黎佩芳女士,患神經痛症。每日由脊髓起一點火,邊走全身,所至之處,即覺痛苦,頭暈心跳,多感善怒,驚悸失眠,醫者斷為極度神經衰弱症,醫治罔效。三年後始延余診,切其脈,浮弦而數,重按無力。知為病久失治,肝腸內煽,心腎交虛。乃 先以生脈散合珍珠,龍齒,安魂定魄,以寧其神。則眠安悸止,肝陽漸潛,脾土漸振。再以黑歸脾湯加麗參,珠末,十餘帖脾胃乃健,消化正常。復進大劑真武卅餘帖,使行水收陰,崇土回陽,逐日漸康復矣。
例三、程美寶女士,突患耳聾,失眠健忘,精神不足,醫者認為神經衰弱。兩旬後其姊偕其到診,切其脈,沉而細,知為脾腎兩虛,心腎不交所致。乃先予歸脾湯,而夜眠安,精神增。再予大劑真武,兩帖而耳聾健忘亦止。蓋脾陽不運,則心腎不交,求其攝腎歸心,取坎填離者,必歸於脾。故先之以歸脾湯,所以滋心陰而養脾陽也,而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難運,腎水上泛,故有耳聾之象。脾得附子則火能助土,腎得附子,則坎陽鼓動,用真武以大補坎中之陽,健中宮之氣,肝腎既健,而諸病自愈矣。
例四:丁章平先生,57歲,患極度神經衰弱病,脈象沉遲,兩尺幾不應指,腰痠足歇,舌白口澀,此坎陽不足也。丁先為澳洲巨商,事業極大,其所耗之精神亦多。古人謂「勞心倍於勞腎」,曲運神機,其神之耗,精不足以養之,以至供不應求。且人過四十以後,氣血漸衰,精之也亦緩,而其神之耗也反增,則又安得不逞衰敗,而有萎靡不振之象乎!治之當以腎為主,又本少陰為腎之宅,少陰則重在附子之旨。乃以桂枝附子湯,重用附子加巴戟以補其陽,桂枝、生薑散寒,白朮、炙草加木瓜燥土以運濕,更佐以杜仲、狗脊、海桐皮等以治腰足,加減應變,繼以真武湯投之,逐水扶陽,共服卅帖而愈。返澳洲後有函道謝,並謂精神健旺,已恢復其青春活力矣。
上列諸症,陳業初先是血壓不足,神不化氣,氣不歸元而失眠,純以扶陽為主,故以真武湯,四逆湯主之。黎佩芳及程美寶女士,一為肝腎心脾均虛,一為肝腎兩虛而不寐,均屬陰不歛陽。水不制火,肝病傳脾,土不生金,是陰不納陽也。故先以歸脾湯主之,繼用真武以善其後,黎女士加心脾二虛,故又先以生脈飲為前導也。丁章平先生是腎家失職,不能藏精養神,以至精衰神耗,精竭神去。須補坎陽以和離陰,故先以桂枝附子湯壯元陽,繼用真武以鎮攝歸根也。
(二)虛證高血壓病 前賢授醫,必使學者知有餘與不足,以為入門之要旨。所謂知有餘與不足者,是即能辨陰陽虛實也。高血壓一症,為現世都市人常有之通病,患者廣,而每至不治,考血壓有虛實之分,實者血有餘也,虛者血不足也。其致病之原雖多,但概括之只有二:
(甲)內因:「競逐榮勢,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者」,都市人之通常生活也。夫腎為精之府庫,心乃神之中樞,神之得榮,賴精之所養。心有所使,神隨而用,神有所用,精隨而耗。今者營營役役,勞碌業務,無時或息,濫用其神,屢耗其精,其不至神衰精竭者幾希!
(乙)外因:「起居有時,飲食有節」,古人養生之道也。今人日征逐於聲色之場,遊宴於茶酒之市,夜不眠能使精神損耗,傷食易令脾胃失司。且諺有「食不過飽,飲不過冷」之誡。今人宴會,無論其酒也、水也、非冷不足以享嘉賓。日常酬酢,非冷不入口,店家亦然。殊不知人體之能保無疾病者,賴陰陽之調和,水火之相制耳。今者日進冷食,使體內之元陽,為冷氣所迫而飛越,以至陰陽不調,臟府失職,又安能保其體健而不病哉?
高血壓之症狀,在中醫典籍中,統稱風病,為肝陽上亢所致。無論其為實也,虛也,不外陰精陽氣,不能轉輸運化,風火疾濕,醞釀於體,乘機竊發,阻其竅隧經路,以至上行者速,下行者緩,高血壓因是而形成矣。實者宜於世間所謂山渣、芹菜、昆布、海藻……等寒涼之品,甚或抽有餘之血,亦可以恢復正常之體,虛者則反是。
世人每有,不辨虛實,亂投寒涼之藥,至戕伐其生命者,屈指難數。張景岳論治蠱有謂:「溫補所以化氣,氣化而愈者出自 天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頓愈者由於勉強。」世人患高血壓者,每不分虛實,消伐妄投,以求血壓之驟降,亦不是出於勉強乎?縱或能暫愈,不久即復發,發而加劇矣。故治虛症之高血壓,方劑雖多,但不若真武湯之能標本兼治,堪稱首選也。血壓過高,既為元陽飛越,陰水泛濫,肝失其養,風火上煽。故以真武大補坎中之陽,大建中宮之氣,使土有所運,水有所行,陽得而攝,陰得而歛,肝陽不復上亢,陰水不至泛濫,陰平陽秘,病自瘳矣。若反此而治,是不知有餘與不足之旨,誤性命而貽禍患,可勝浩嘆!玆舉例證如下:
例一、譚若華女士,患心跳頭暈,手足厥冷,臥床不起。醫者斷為高血壓與心臟病重症,屢醫罔效。余診其脈,左寸間歇,兩脈沉弦,知其心腎兩虧,肝風上擾也。乃以大劑真武五帖而心跳止,復以四逆五帖,而手足厥冷止。前後間服十餘帖而愈。蓋以其怫鬱傷肝而風動,腎虛不與心交而心跳,非大劑真武不足以鎮攝歸根。少陰所主者氣,厥則為寒,當納氣歸腎;厥陰所主者血,厥則為虛,當溫經復營。故以四逆湯止其手足厥冷而愈也。
例二、胡月嬋女士,患高血壓病,頭暈畏寒心跳,而手足厥冷,胸翳痰咳。余診其脈,沉細而滑,知是脾虛腎弱之症。故外則惡寒,四肢厥冷,內則胸翳痰咳,陰邪猖獗,真陽不歸。乃初投大劑四逆湯,繼予大劑真武湯,連服卅五帖而愈。愈後體重增加,神釆煥發矣。
例三、萬光先頭暈血壓高,咳白痰,氣促而喘,兩月不解,診其脈,浮大而滑,舌苔白膩,痰多而咳。知其肺腎不足,寒凝中焦,腎虛火不化氣,肺損氣不歸元,氣息短促,不能相續。蓋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腎皆虛,故有出納失常之象。先用小青龍湯以解寒定喘,以其遠因為血壓高,腎久虛寒,不能制水,繼以真武湯加乾薑,五味,細辛,壯元陽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服二帖而愈。
例四、黃健先生,本年(民48年)4月27日到診,據稱:「二年前已患高血壓病,體力日衰。最高時曾達200餘度,頭暈心跳,大便秘結等。」按脈則沉遲,兩尺特弱,舌白面紅,聽其病況經過,又為久服寒涼,腎虛水泛,陽不歸根,以至肝陽上亢,暈眩生焉。乃以真武揚投之,四帖後大便暢,暈眩減,繼續服十三帖,一切已恢復正常。
按上列諸症,譚胡兩女士均起於高血壓,而頭暈畏寒,手足厥冷,症狀相同。但譚女士則兼患心臟病,脈象間歇,其重在心。故投大劑真武以鎮攝之,安其心後,然後以四逆湯去其厥冷。胡女士不兼心臟病,其重在於其厥冷,故先以四逆湯除之,再以真武湯遂水扶陽而愈。兩病症狀處方相同,但以兼病之有無,醫治之程序則異,然亦皆得助於真武湯也。萬光先生則起於高血壓,繼變而為咳喘,須先去標病,然後固本,故先以小青龍湯定咳喘,再以真武湯消陰翳,逐留垢而愈之也。至黃健先生,患病本輕,純以不辨虛實,醫藥妄投所致。即所謂不知有餘與不足,因無兼病,故只以真武湯投之,補元陽,病自除矣。
真武湯之能醫治高血壓病,是以重用附子之壯元陽,因附子能通十二經,有降低血壓之特效。(經日本漢醫藥界及我國新醫藥學家之證明,詳見拙作〈附子之功能〉一文內)又日本名漢醫坂口弘氏,於民國43年8月赴德講學,路經香港,觀余臨證,得與論交。翌年返日後,曾致函於余,並稱真武湯治療高血壓有效,特節略其原函如下,並作引證。
坂口弘氏民國44年7月2日函:「(上略)此次由德返日,途經香港,辱承厚意款待,臨行又勞駕到船,贈送照片等等,至深銘感!(中略)弟本月10日,業經開始診療,近來高血壓很多,大概多是兩尺脈虛弱的,即主用台端所教之附子劑(即真武湯),大有良效,這是台端教導之賜,在此又深深的致謝。」
民國譚述渠論真武湯:
西醫所謂血壓病,遍查中醫文獻,無此名詞。因中醫檢驗病狀,全以望聞問切所得全體症狀為斷,而西醫側重儀器檢驗,大都以局部症狀為斷。然其所列症狀,西法多用消極治療方法,如戒食肉類,多食蔬菜生果,以求血壓減低,甚至有以為血有多餘而加以抽血者。結果每因營養不足,戕其生發之機,以致危殆。直至現在,舉世尚未有良好治法,皆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故耳。
老西醫列舉高血壓症狀,大約分為四類: (甲)屬於神經系統者:主要為眩暈、眼花、耳鳴、耳聾、頭痛、失眠諸症。 (乙)屬於循環系統者:主要為心悸亢進,胸悶諸症。 (丙)屬於腎病者:主要為小便頻數或不利、尿赤色諸症。 (丁)屬於腦溢血者:主要為猝倒、遺尿、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言蹇澀、神識不清、昏迷諸症。
以上諸般症狀,在中醫古籍中,統稱為風病。玆謹就中醫傳統理論,分別言之:《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為風木之臟,全賴腎水以濟之,血液以濡之,中宮脾胃以培之。腎虛陽弱,水不氣化,則木失其養,肝枯而燥,燥則風,風陽鼓動,君火隨之,致眩暈生焉。
眩暈者,上虛曰眩,下虛曰暈,曲運神機,勞傷乎心,心神過用,暗吸腎陰,陰耗於下,陽升於上,盡力謀慮,勞傷乎肝,肝虛生風,亦耗真陰,欲安風木,先補癸水。然太膩不利於脾,蓋脾喜煦和,陰從陽長,血從氣生。故宜補命腎,健中陽,使心腎交通,胃和脾健,木附土安,諸虛可復。若見病醫病,非徒無益,反生他病焉。此現世之所以無良好治法也。
頭痛者,頭為陽首與厥陰肝木會於顛,諸陰寒邪,不能上據,惟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故頭痛一症,多由起於風寒,而大寒犯腦,尤為嚴重。皆由清陽不升,風火乘虛上入所致。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痺,而為頭痛者,在以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為主。如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鬱而為頭痛者,以辛散輕清為主。
如陰虛陽越而為頭痛者,以鎮攝補虛和陽息風為主。如肝木上觸兼內風而為頭痛者,以息肝風滋腎液為主。蓋邪逢其身之虛,隨眼系而入於腦,則腦受邪而頭痛也。眼花者,肝開竅於目,腎之精為瞳子,肝之精為黑睛,五臟六腑皆受於脾而貫於目,勞心耗腎,水不養肝,肝虛生風而上擾使然耳。
至若耳鳴耳聾,因腎之竅開於耳,耳之聰司於腎。腎主閉不宜外泄,腎氣漸衰,肝木泄之於外,肝火一動,腎氣隨之上逆,故耳竅窒塞而不清也。失眠之症,由於心腎不交。蓋心藏神。腎藏精與志。寐雖由心,必賴腎之上交,精以合神,陰能交陽,水火既濟,自然熟寐。經云:「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失濟,左右不協,故陽不交陰,陰不交陽,皆致失眠。且血不歸肝則不臥,不和則臥不安。其本雖在心腎,其為病之由,仍關肝胃,蓋肝腎虧於下,胃陽擾於中也。然肝膽之不寐易治,心之不寐難瘥,故有陰陽異治之法,當以潛育為宗也。上述皆為甲類神經系統之症。
至於乙類之心悸亢進,胸悶等症,經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衝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衝脈動,則諸脈皆動,小腹屬肝,氣從小腹蠕動,逆衝於上,故心慌意亂,跳躍如梭,腎不養肝,氣失攝約,蓋心為致病之標,腎為受病之本也。胸悶者,脾胃不舒也,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腎為胃關,腎虛肝失其養,木燥上逆胃絡,脾陽困頓,肝木剋之,故飲食入胃,不能散佈通調,致津液停蓄脘中,而痞悶耳。如或思慮過度,心脾受虧,木鬱不達,氣化為火,中土受其剋制,以致胸腹作脹,食少無味,心胸煩悶,皆由於肝木剋脾而已。此循環系統諸症所由也。若夫丙類腎病之小便頻數或不利,尿赤色諸症,或因脾肺積熱,移於膀胱,或因腎經虛而熱燥,陰無以化,或因肝火陰挺,不能約制,或因思色精降而內敗,或因精極復耗所致。是則小便數,有熱有虛,數而少,為實熱,宜滲之。頻數不可略忍,又復短少,日數十次,或有餘溺,為腎大虛之候。色黃者為陰虛,宜滋陰。色白體羸者為陽虛,升者少而降者多,宜補火。此則腎病之症所表見也。但就高血壓病言,原屬之肝腎受病而起。上列之小便頻數或不利,尿赤色諸症,即為腎病之附屬症狀,玆不舉例。
按丁類腦溢血,或高度腦充血病,在高血壓病中最為嚴重,實即中醫所謂中風病也。此病有真中類中之分,真中風者,真為邪風所中,卒然擊仆偏枯,神昏不語等症,與陰虧火盛,陽虛暴脫,神昏不語等類中症相類。
謹略舉《內經》及諸家理論以為說明:
《靈樞
《金匱要略》言:「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及喎僻不識人,舌難言,口吐涎。」 《傷寒論》云:「言遲者風也。」 華元化言:「中風之病,口噤,筋急,舌強,手足不遂,偏枯失音等症甚詳」。 後魏書言:「自臨淮王孫孚好酒遇風,手足俱痺,口不能言。」 巢元方言:「風症奄忽不知人,舌強不能言,噤不開,口喎,目不能平視,四肢不收,暴絕如死。」 孫思邈言:「偏枯,風痱,風懿,風痺,及卒暴諸病,皆從風得。」
以上諸家,皆謂外中風邪,與經旨同。至於李唐北朱皆宗《靈素》,作外入風淫論治。宋金劉河間謂:「中風癰瘓者,皆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則水不濟火也。」李東垣云:「賊風乘虛而中者有三: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故肢節廢;中臟者病在裏,多滯九竅,故性命危;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裏,多在胃土,故口眼喎斜。」朱丹溪謂:「西北風寒,真中者多;東南氣溫,類中者多。」真中者寒傷營血,血虛風盛,類中者,濕土生痰,痰熱風,均各有所見。
《經》云:「以三陰三陽發病為痿,為偏枯。」三陰之病偏於左,三陽之病偏於右,若陰陽皆虧,則四肢癱瘓。風病之來,要不外陰精陽氣,不能輸布化,風火痰濕,乃得乘機竊發,阻其竅隧經絡,醞釀而成,遂至本虛標實。本虛則容易受邪,而風火痰濕,雖名外邪,其實,風即逆氣所化,痰則飲食所生,火亦陽氣偏勝,濕則脾虛不運,即經所謂「邪之所凌,其氣必虛亡也。」《內經》云:「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陰氣者,五臟之精氣也。精氣暗虧,三邪易發,故病者每在四十以後,少壯者鮮耳。
蓋氣虛生痰,痰閉經絡,則右手足不仁;血虛生風,風閉經絡,則左手足不仁。血氣皆虛,則風痰並熾於經絡,則左右手足俱不仁矣。醫者補偏救弊,按症發藥,陰陽分析,自有可治之方也。
謹將治症所得略舉於後:
肝陽上升之高血壓頭痛症
杜利華先生,英國人,歷任九港鐵路局長。1953年(即民國42年)4月2日,承曾榕先生夫人黃巧玉女士介紹到診。據稱:「1929年(即民國18年)患盲腸炎,割治後,時有腸鳴便溏,每日三四次。香港淪陷,取道重慶回國。迨香港光復,仍回原任。於1949年(即民國38年)患頭目劇痛,視覺失司,在港屢醫未癒,去年回英倫醫院療治,暫止一時,仍未根治,乃回港。」
初診時頭痛,目疼,咳痰,便溏,手指麻痺,即以溫膽湯治之,一帖而頭痛止,咳痰少。第二日照方加羚羊角尖,眼痛亦止。第三日仍照前方去枳殼,大便不瀉。第四日手指麻痺已止。再投五帖,共服羚羊角尖幾及一兩。繼以四君子合二至湯二帖,固脾滋腎,計連診十次,至4月25日全癒。並囑多食花膠燉水鴨,水魚之類,調其脾胃,以善其後,迄今並無復發。
此病余切其脈,右滑數,左弦滑,知其陰虛肝亢,挾痰而上擾,邪湊顛頂,固結而為痛,復因肝盛傷脾而泄,故仿葉天士王孟英柔肝熄風,滌痰泄熱之法治之。蓋溫其膽而寧其肝,扶其脾以制其泄,故能奏效迅速耳。蓋人身儼如一小天地,仗陰陽以運用,藉水火以健行。此症乃水不足以濡肝,故肝陽上炎。夫頭為諸陽之會,以陽與陽併,蘊鬱不散,斯頭目疼痛無已時,故不能不用柔肝熄風,育陰和陽之方治之。凡介類沉潛柔濡之品,最滋養肝腎,故又以多食花膠(魚鰾、魚肚),水鴨,水魚為宜也。
偏實之高血壓症
洪一帆先生,64歲,42年6月到診。據稱:「前四月患眩暈,醫者認為血壓高,診治略減,但仍三二日一次。睡後心悸,腰腳痠痛,胸胃不舒。」診其脈浮弦洪滑,知其肝陽上升,且有風熱,故頭眩肢痠,乃以溫膽湯合桑菊飲治之,三帖而愈。蓋膽與肝為表裏,溫膽所以治肝。膽為中正之官,清淨之府,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鬱,乃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其眩暈驚悸,由於肝風上煽,肝膽火炎所致,風熱閉絡,故有腰腳痠痛之象。以溫膽湯合桑菊飲治之,所以除熱通絡,息風降火,故能迅速奏效耳。
偏虛之高血壓症
例一、黃巧玉女士,九龍金邊的士公司曾榕先生之夫人也,十餘歲得哮喘病,香港淪陷後乃愈。光復後患血壓高,六年未愈。頭暈、心跳、失眠,睡下覺房舍皆動,立則懼跌,行則上重下輕,故動輒需人扶掖。前年冬10月承張榮錦先生之介,邀余診視,按其脈,陰虛細濇,寸關大於平時。尺為腎部,脈見細濇,顯為腎虛,寸關大於平時,此為心腎兩虧,水火失濟,陰虛浮之象。體豐於外,氣弱於內,氣弱生痰,虛風挾痰,乘勢內煽,故有是病。乃以大劑真武合歸脾湯治之,連服六帖。再與六君子湯,三帖而愈。蓋真武所以逐水扶陽,止其心跳,頭眩;歸脾所以補心扶脾,是兩經合治也。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中和之德,故為君子,合之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誠以人之身體,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女士病久不愈,諸藥不效,故以益胃補腎兩途而善其後。是以九帖之後,則能赴般含道曾紀臣翁之宴,歷階兩重,直登四樓而不倦。至今年餘,並無復發。間有腸胃病,能服涼劑,蓋已輕弱為強矣。
例二、鴨利洲魚業鉅商萬光先生之夫人胡月蟬女士,前年3月間,患高血壓症,頭暈畏寒。醫者認為其病受患牙之影響,因盡脫之。仍復頭暈心跳,手足厥冷,胸翳痰咳。前年10月,承其弟毓麟之介到診。按其脈,沉細而滑,知是脾虛腎弱之症。故外則惡寒,四肢厥冷,內則胸翳痰咳,陰邪猖獗,真陽不歸。乃初投大劑四逆湯。繼以大劑真武湯加麗參,連服卅五帖而愈。至今體重增加,神釆煥發矣。
例三、萬光先前年5月間,因赴席食炒飯,睡醒頭暈,醫者謂血壓高,治未愈。前年9月間,且咳白痰,氣促而喘,兩月不解,以其妻之來診而效也,乃於前年11月到診。按其脈象,浮大而滑,舌苔白膩,痰多而咳,知其肺腎不足,寒凝中焦,腎虛精不化氣,肺損氣不歸元,氣息短促,不能相續,蓋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腎皆虛,故有出納失常之象。先以小青龍湯以散寒定喘,三帖而喘止。又以其遠因為血壓高,腎已久虛,下焦虛寒,不能制水,致寒水射肺,故繼以大劑真武湯加乾薑,五味,細辛。壯元陽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服二帖而全愈,身體日漸康強矣。
例四、劉景鏗先生,九龍普慶戲院高級職員也。體豐碩,素患高血壓,頭痛目眩,經年不愈。前年春突患雙目紅腫,迎風洒淚,醫者認為因高血壓兼患沙眼,迭請醫療治及施手術不愈。嗣由張九先生介其來診。按其脈浮弦而緊,舌苔白膩,知為少陰之真陽浮露,厥陰肝木不潛,以致雙目盡赤。乃以大劑吳茱萸湯,一帖而淚止,再兩帖而紅腫皆消,頭痛亦止。並囑其以肉類培補。至今不特並無復發,血壓正常,視力且比前增加焉。
例五、蕭滿榮先生,54歲,在九龍上海街開設榮園酒家及大世界冰室。患高血壓年餘,初起每月暈倒一次,往西醫診驗血壓,高至230餘度,施治後減為三月暈倒一次。至去年6月13日到診,詢其狀,時有心跳,失眠,肢倦,兩臂作痛,夜間便多,間有暈倒。按其脈,寸關弦緊,兩尺沉遲。弦為風動,緊為寒凝,兩尺沉遲為腎虧,知是坎陽不足,肝風上升,心腎不交,內風掀動,形盛氣虛,故有是症。乃以真武湯治之,二帖而諸病暫止。迨去年冬12月中句,眩暈復作,失眠,夜便多,乃於同月17日到診,脈象虛遲,舌苔膩白,仍是裏寒凝聚,內風時起,腎虛不能養肝,故肝陽升而上擾耳。囑以療治多劑,始能根愈。遂以大劑真武治之,用炮附子至六兩,三帖而頭暈減,能安眠,復加炮附子至八兩,八帖而血壓減低至180度。繼服十三帖並製膏服食,諸虛漸復,血壓正常,各病均止。
例六、陳紹明先生,65歲,潮州人,向經營酒家業務,為人和靄,二年來病患高血壓,時頭暈失眠,足腫而痠,大有頭重腳輕之勢。據醫者言,血壓升至215度。去冬10月到診,按其右寸脈虛,氣陽不足,兩尺沉細,命腎皆虧,兩關帶滑,肝脾夾有濕邪。 腎元不固,虛陽上浮,心腎不交,故頭暈而不寐,足痠而腫,乃先予補陽還五湯,以熄風通絡和血,兩帖而暈止眠安,再四帖而精神大增,步履輕快,復以大劑真武,以逐水扶陽,除其濕邪,連服十一帖,而足腫盡消,諸恙悉止。
例七、葉順之先生,住九龍北河街139號三樓,向業茶樓,前年突然眩暈,西醫檢驗血壓230度,認為血壓過高,戒食肉類鹽及煙,多食蔬菜,療治年餘未愈,頭暈肩痛,腰刺口乾。去年12月由妻扶其到診,脈候左關弦,右關濡,兩尺沉細。弦則病肝,濡則病脾,沉細為腎寒,是知腎虛不能養肝,肝陽上擾,脾不運濕,寒凝經絡,內風牽動,故眩暈頻作,肩背痠楚,腎虛腰刺,肝升口乾,乃以大劑真武治之。一劑而口乾止,肩痛減,再服而頭暈腰刺止,胃漸強。又二帖而精神增,行步健。至第六帖加至炮附子八兩,連服廿劑,諸病皆愈。
例八、譚信先生,現年37歲,任職九龍水上英軍營糧食管理部,頭痛十七年,西醫斷為高血壓,屢醫未愈。民國42年(1953)4月5日由黎佩芳女士介其到診。據稱頭脹而痛,面紅,午後暈眩,肢倦。按其脈,左關弦,餘則沉細而緩,知為病在太陰,心腎皆虧,腎不養肝,致肝陽上升而頭痛,中寒濕重,形成氣虛,乃先以吳茱萸湯,袪其風,散其寒,三帖而暈眩止。再以大劑真武,每劑炮附子八兩,三帖而肢倦亦止,因其服務軍中,不能按日到診,故囑其多以炮附子生薑燉肉類,以善其後。諸恙悉愈,至今體魄康健焉。
例九、伍仲齊女士,56歲,年前患高血壓症,經醫者檢驗血壓高達260度,體重比平時增加,重達152磅。邇來經常重暈心跳,兩手麻痺,雙腳痠軟,步履艱,口喎舌強,言語失靈。月前由家人扶其到診,按其脈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所為風痺病。先投以黃耆五物湯,於氣分中調其血,黃耆每劑用六兩,桂枝尖三兩,二帖而四肢筋絡舒暢,口舌稍靈,繼合以大劑真武湯,以逐水扶陽,連服三帖,說話行動回復正常,不須扶持而能自行,再三帖,血壓漸降,頭暈心跳亦止,飲食起居恢復如常,囑其續為培養,冀復生發之機。,伍女士乃香港名畫家張曰鸞先生之嬸。張先前曾患高血壓,由余治愈後乃介其嬸到診者。
例十、彌敦道海昌船務行總經理吳毓南先生,民國41年患血壓高心臟病,頭暈心跳,失眠善怒,診治經年未愈。前年3月始延余診,按其脈,左寸間歇,左關弦滑,右脈關尺均沉細,知其心腎交虛,肝風上煽,非大劑溫補,不能治也。余與其相交十餘年,知其平素畏服大劑中藥。非使其心中悅豫,必不肯服。乃曰:「彼此相交十餘年,今病體纏綿經歲,論交情應竭力以為醫治。惟元氣久虛,非重劑數月之治不為功。君素不喜大劑,余雖擬方,亦恐君不肯服,雖服而無毅力以繼,服亦不效也。」吳君表示堅信,乃先以補陽還五湯數帖治之。蓋元陽歸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見氣虧諸態,而經絡不通,血不下行,故肝陽上擾,此血壓高心臟病之由來也。故先用補陽還五湯通經絡,去血中瘀,使其血可流通,再用大劑真武湯以逐水扶陽,連服十餘帖則血壓已低,眩暈怔忡已止。直至秋冬進補劑廿餘帖,身體復元,雖61高齡,而上落大船,步履矯健,儼如壯年時也。
例十一、辛秀寬女子,銅鑼灣糧食鉅商洗露雲先生之夫人也,篤信佛教,樂善好施。民國41年,突患怔忡、頭眩、失眠、腰疼、經候不調。醫者認為高血壓兼心臟病,經年未愈,由郭樂民女士介其來診。切其脈,虛而數,宗氣上浮,虛裏次動,故有頭暈心跳之狀,腎陰不足,法當壯水潛陽為主。乃以黑歸脾湯龜鹿二仙膠十餘帖,使陰育陽和,而頭眩,失眠之病已止。復以香砂六君子湯,以溫肺疏脾,行三焦之滯氣,通脾腎之元氣。繼以真武湯三帖,補坎中之陽,健中宮之氣,而怔忡、腰痠經多之病均止。於今三年,偕夫婿攜其女來寓,見其體益健,神益旺焉。此以育陰和陽之法而治之耳。
例十二、譚若華女土,居金馬倫道二號A三樓,前年秋,忽患心跳頭暈,手足厥冷,不能起床。醫者斷為高血壓兼心臟病重症,屢醫罔效。嗣由莫愚深牙科醫師介余到其家診治。按其脈,左手間歇,兩脈沉弦,知其心腎兩虧,肝風上擾。乃以大劑真武治之,五帖而心跳止,復以四逆湯五帖治之,而手足厥冷止。前後間服十餘帖而全愈。蓋以其怫鬱傷肝而風動,腎虛不與心交而心跳,非大劑真武不足以鎮攝歸根。少陰所主者氣,厥則為寒,當納氣歸腎。厥陰所主者血;厥則為虛,當溫經復營,故以四逆湯止其手足厥冷而全愈也。
例十三、九龍彌敦道莫愚深牙醫師,歷任九龍某大醫院牙科主任。民國40年3月,突患中風病,昏迷不醒,右肢痺瘓,半身不遂。醫者或以為腦膜炎,或斷為腦溢血。越三月,乃延余醫治。當時舌蹇語澀,右手足不能運動。按其脈,寸脈間歇,左關浮弦,氣口虛濡,右關滑促,苔白而滑,知為元陽不足,心腎皆虧,煩勞過度,肝虛生風,血隨風上,有升無降,血充腦海故昏逃,血不榮筋故痺瘓,痰閉心竅故舌蹇。經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乃先與秦艽湯合補陽還五湯,以養血息風通絡,繼以黃芪五物湯合二陳湯,和營衛而化痰氣,蓋右屬痰與氣故也。再合大劑真武,固其元陽,行其水邪,四閱月而愈。今已精神日健,年50餘,登山臨水,樂此不疲,步履矯健,遠勝於未病時矣。
例十四、許美南先生,上海街仁昌船務行經理,油麻地街坊福利會理事也。五年前患半身不遂,左手足不能運動,口目喎斜,舌強不能言。延余診治,脈沉細緩,左部帶滑,細為血少,緩主正虛,滑為痰濕。肝腎之陰不足,脾經又多痰濕,血不養肝,內風暗動,左半面筋脈濡瞤,左肢偏枯,先以小績命湯通其絡,使其神志清醒。繼以地黃飲子以柔肝息風,使其能言能動。再以黃芪五物,於氣分中調其血,氣行則血不滯而痺除,使其左肢活動。繼合以大劑真武,逐水扶陽,以固其本,附子、黃芪每劑十二兩,八閱月而行動如常。至今數年,並無復發,上落海輪,絕無窒礙。
例十五、英倫藍煙通輪船總公司高級職員梁熾君,廣東恩平人也。母英籍,向居倫敦。民國40年3月突患腦溢血症,在醫院療治十八個月未愈。乃於民國41年9月來港,住干諾道中廣安船務行。以許美南君之介紹,延余診治。觀其全身四肢均腫,口不能言,人不能認,記憶力消失,四肢不能動作,肢痿神疲。切其脈,左寸間歇,為心力衰弱,沉細而濡,為氣弱停濕,虛中挾痰,濕痰閉絡,故四肢浮腫,不能行動。乃以資生腎氣丸,壯其心腎,以消其腫,附子每劑用至十四兩,六帖而腫消。繼服黃芪五物湯,黃芪桂枝每帖各用至十四兩,行其血氣,以消其痺,使其手足能以運動。繼請其移居九龍上海街許美南君之仁昌船務行,以便就近診治,甫逾月,突發覺其兼患羊癇,全身抽搐,口流白涎,不省人事,知覺盡失,救治兩小時後,方能清醒。一月來之風病已愈五成者,幾又回復原狀。乃於上方之外,再加蠲飲六神湯,合大劑真武治之,連服多帖,癇發時由二時許減至廿分鐘,由每月一次減至三個月一次。前年冬後,癇病悉除,蓋兩病均愈八九矣。是年10月倫敦總公司派大寫士萬夫來港,11月3日,親訪梁君於九龍文明里宏記棧,見其記億,言語,行動,均已恢復。約余相見,細詢治法,驚為奇跡,稱謝不置,因共拍照留念。梁君停薪數月,至是即補復原薪,給假靜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