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

 悦看图书馆 2014-10-10

我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之久,这种角色,军事上叫做“参谋”、政治上叫做“幕僚”,美国人叫做“顾问”、中国人叫做“师爷”。作为若干中国本土企业家的一名“师爷”,除了辅助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有幸近距离目睹了“老爷们”在生活方式上的种种变迁,并且从中发现了惊人的共性规律。

大致上说来,所谓企业家,其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企业就是家”阶段;第二,“企业不是家”阶段;第三,“企业为大‘家’”阶段。

2004年以前,由于刚刚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或者在这场危机后创业,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很高,大部分的本土企业家都处于“企业就是家”阶段,100%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在企业活动中,基本上无法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位著名的房地产创业者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这样说:什么叫企业家?心里事太多了、身上病太多了,上半夜睡得着、下半夜睡不着,老是起夜,这就叫“起夜家”!

这一阶段,大部分的企业都常年不执行双休日制度,甚至有的制造业企业一年只有一个春节假期。但是,在当时企业中的人们对此很少有异议,因为企业家自身也是采取这样的节奏,更有甚者,把企业变成了“夜总会”:一到夜里总开会。企业家在公司以外的所有活动也是围绕着企业事务来转的:吃饭是为了应酬、喝茶是为了应酬、打球还是为了应酬。在这样的生活节奏影响之下,当时的企业家们肝火旺的多、脾气好的少,“三高”的多、健康的少。当然,最大的影响是家庭生活,在如今50岁左右的一批企业家里面,他们普遍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因为十年前,孩子们进入青春期时,他们正处于“企业就是家”的阶段,没有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长,因此当如今孩子们普遍成年、进入社会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对子女成才情况有所遗憾。

2005年前后,开始批量性的进入“企业不是家”阶段。在涉及全球数百万人的员工敬业度调查数据中显示,进入公司3—5年的员工群其敬业度通常处于比较低位水平,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员工的职业倦怠期。同样,经过几年甚至十年以上坚持不懈的奋斗,企业家也开始进入一种不易察觉的职业倦怠期。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也集中的发生了很多企业家过劳死等事件,严重的刺激着人们绷紧的神经:2001年7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作义不幸逝世,终年56岁;2004年4月,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猝死,终年54岁;2004年3月,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凯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2岁;2004年11月,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突然逝世,年仅38岁;2005年9月,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年仅38岁。

以上种种,在企业管理相对步入正轨、团队走向成熟、业务较为稳定之后,企业家忽然对自己的生活严重不满起来:在创业过程中,自己付出得太多,而享受得太少,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补偿心理。在这一阶段,企业家们开始严格的分离自己的生意和生活,以自己“不管公司”为荣,并且积极地向公司以外寻求个人空间。如果我们翻开那一时期的财经媒体,一定可以发现,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好像一夜之间变“洋”了:集体打高尔夫球、集体去登山、集体出自传、集体出席各种类似“赢在中国”的秀场······人们仿佛试图证明,除了企业经营本身,他们还有更大的空间来证明个人价值。但是,当我们今天再回头来看,人们认定“企业不是家”的方式似乎有些矫枉过正,生意与生活的分离也相当生硬,以上种种的新生活方式也是作秀多、体验少,企业家被严重的娱乐化和眼球化,这群中国最精明的人仿佛进入了另一种的集体无意识。

时间发展到2008年前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锤炼对企业家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家开始真正进入“由富转贵”的阶段。也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客观压力,企业家普遍重新回归企业经营本身,但是这一次的回归有了不同的使命:他们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大我”、“超我”的存在,对企业经营的使命也有了更深一步地认识,企业不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企业实际上可以成为广泛行善和改善社会的工具。在获得了惊人的个人财富之后,继续经营企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最优秀的一批企业家找到了答案:企业为大“家”——在企业以外,有着更大的使命、更高的秩序和更广的世界。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殚精竭虑的推进着企业国际化的同时身体力行的参与到各种慈善活动中来,企业家参政议政、担当意见领袖的热情和能力更加提升。而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从当初的集体赶时髦转向真正的个性化:王石依然“山在那”、冯仑千里走单骑、马云修炼太极拳、刘永好低调蛰伏、牛根生在别墅旁边修建射击场,王中军继续扶持本土艺术家、缙云山俨然成为了老板们的秘密据点······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家,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传道解惑中去:担当创业培训的导师、主持灵修活动,将自己的阅历和体会进行无偿和广泛的传播,帮助更多的年轻创业者避免再走老一辈创业者曾经的老路,而是探索一条事业、家庭、社会、心灵相平衡的经营之道。
也许,从“韦尔奇热”转为“稻盛和夫热”就特别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中国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终于从韦尔奇式的明星企业家,转向稻盛式的灵性企业家。稻盛在经营过程中对信仰的探索、对立场的坚守、对生活的简化都深刻的影响着今日的中国同行们。

除了“上帝创世”以外,人类也具有创造某种小宇宙的能力,不外乎三种情况:成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成为一名伟大的创业者、成为一名伟大的父/母。除此之外,其他的角色更多的是发现某种秩序,而不是创造某种秩序。这也是企业家最大的自我价值之所在。如何觉悟自己的角色、如何善用自己的能量,则是企业家终其一生的探索。在这样的探索中,最重要的准则仍然是老祖宗留下的教诲: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