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听完这番话,立即对刘伯温肃然起敬:军师不愧是军师,想得就是周到,考虑得就是全面,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也。 服了,彻底服了。 如果不是刘伯温一语点醒,自己还要奉命在这里不明不白地打持久战,照这样下去,别说西征了,被陈友谅和张士诚送上西天还差不多。 徐达明白了刘伯温分析的局势,知道他必已想好了万全之策,于是继续向他讨教。 刘伯温让徐达再次领教了高智商的人的厉害,马上就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两个计策: 疑兵之计——偏师围城,困死安庆。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主力沿江而上,直捣江州,给朱元璋一个实实在在的惊喜(当然,惊喜之后就是惊吓了,这个就要看陈友谅的心脏承受能力)。 徐达听了喜出望外,大腿一拍:军师计策正合我意,江州一破,安庆何足道哉! 刘伯温一见徐达这么有默契,赶紧敦促他去向朱元璋提议。 徐达是个做事果断干练的人,二话不说,立即跑去找朱元璋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当然,建议实际上是刘伯温的)。 朱元璋没想到徐达这么有见地,大喜过望,当即表示首肯,并下令陆军继续围困安庆,主力水师由徐达徐先锋率领,急速逆江而上,直奔江州。 刘伯温的“曲线救国”计就此成功! 陈友谅永远不知道的是,遇到了刘伯温算是遇到了克星,他的脑子再聪明,在刘伯温面前也不够用。 假如陈友谅的智商达到了120,刘伯温早已经进了门萨俱乐部。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的所有计谋、英明在刘伯温面前统统像是被雨打湿了的弹药,只能哑火,然后等待他的是刘伯温给朱元璋上好弹药,由朱元璋开枪,对他一枪又一枪持续射击,直至最后致命的一枪,送他上黄泉路。 很快,陈友谅又将再次尝到刘伯温的厉害。 当徐达的先锋部队到达江州城下时,江州守军毫无察觉。 毫无察觉的原因很简单,两个: 第一,这时天已经黑了,该吃饭的吃饭,该上厕所的上厕所,该换岗的换岗,没吃饭的喊正在吃饭的:扒快点儿,老子还没吃。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鉴于江州已经派出去一支巡江水师,顺江而下,沿途巡逻,一有敌情,就会立刻上报,江州守军相信,除非敌人从天上飞过来,不然绝对不可能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水路到达江州。 然而,就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徐达的部队已经悄无声息地到了城下的江上。 要知道,江州别的没啥,最重要的是它位于鄱阳湖的入江口,就冲这个位置,历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谁占据了这个地方,谁就掌握了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 所以,当陈友谅打了败仗跑回来之后吗,就天天派巡江水师沿江巡逻,并命令他们一有消息立刻报告。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巡江水师在顺江而下的途中与徐达和朱元璋来了次“激情邂逅”,结果,他的巡江水师因为是顺江而下,船速太快,根本停不下来,直接冲进了徐达和朱元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的夹击圈中,被他们活活包了顿饺子,报信的人都没来得进跑出去。 他更不知道的是,徐达和朱元璋的舰队之所以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是出自刘伯温的主意。 如果陈友谅见到刘伯温,不知该叫他“冤家”还是“天敌”。 现在他也没机会知道了,因为徐达不给时间让他知道。 徐达到达江州城下后立即命令手下一员大将发动主攻,夺下城池。 在他看来,这员大将智勇双全,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和任用没有错。 大明开国之后封的六位公爵中,除了李善长一位文臣,其他五位都是武将,如果要弄个武将排行榜,我相信,这员大将可以排到第六,没办法,其他几个实在太厉害,超不了。 但是,这个人也实在很不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