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调养---调脾----脾胃失衡的辨别

 道不在远 2014-10-10
 

   ()症状:
偏重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见证者,属脾阴虚,
偏受纳、和降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见证者,属胃阴虚。
脾阴虚证见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或不爽,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微数。
胃阴虚证见饥不欲食,口渴欲饮,脘痞嘈杂,或干呕呃逆,胃脘灼热,便干溲少, 舌光红少津,或舌苔花剥,脉象细数。
至于脾气虚弱一证,亦见运化、升清的功能障碍,但并见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下肢浮肿,舌淡有齿印,舌苔薄滑,脉象虚缓,以阳气不足而无阴虚之象区别于脾阴虚。 
 ()病种:
有脾胃阴虚见证而因于内伤杂病者,多见脾阴虚;
因于外感热病或呕吐伤津者,多见胃阴虚。 
 ()病史:
具上述见证,久病、病程较长者多偏重脾阴虚:
新病、病程较短者多属胃阴虚。
 ()治疗:
具有纳运功能障碍和表现,虚象明显,用补脾气、养胃阴等法治疗乏效者,多属脾阴虚。
参合以上几点分析辨证,脾阴虚和胃阴虚证候的鉴别诊断,便非捉摸不定,而是有度可循了

笔者在临床上,对脾阴虚证滋补脾阴,对胃阴虚证则滋养胃阴,
对脾阴虚为主、胃阴虚为次或原发于“脾阴虚者,滋脾阴为主,兼养胃阴,
对胃阴虚为主、脾阴虚为次或原发于胃阴虚者,则养胃阴为主,兼滋脾阴;
脾胃阴虚俱重,则治宜兼顾。这样,临床往往收效较好
 

 脾阴虚,胃阴虚证型有别,其治疗用药相应有所区别。

虽然不少甘药如沙参、麦冬、玉竹、花粉、芦根、山药、扁豆……等等,据记载都可入脾、胃两经,但实践证明,滋脾滋胃,仍有偏重。

临床上,养胃阴多用甘寒,

益脾阴宜用甘淡性平之品。

因“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胃阴不足、阴虚内热,正宜甘寒滋其阴、清其热。

而脾为阴土,性善升运,喜燥恶湿,甘寒多具滋腻之性,容易助湿以碍脾之运化,  用补脾阴不尽适宜。

脾阴与它脏之阴有异,脾阴虚以阴虚而气弱为其临床特征,治疗上需要既能滋脾阴,又能益脾气。甘淡性平之药,多能使气中生精,精中生气,滋阴不碍运,补虚不燥液。所以,治疗明显且较单纯的脾阴虚证,总以甘淡平补为贵。

反之,若将此用于胃阴虚,又因滋润力薄,缓不济急,有所不合。

至于脾气虚治用甘温益气为主,药如党参、黄芪、白术之属,与上述滋胄用甘寒、滋脾用甘淡平,均有不同,自不待言。

临床上,养胃阴可选麦冬、沙参、梨汁、生地、藕汁、冰糖、花粉、鲜芦根等,  方剂如《温病条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等。

滋脾阴则多用山药、莲米、太子参、芡实、粳米、人乳等,其方剂以平淡养阴、辅以益气调运为特色,区别于甘寒的滋养胃阴、甘温为主的补益脾气。

滋脾方剂如《不居集分中和、理阴汤(入参、山药、扁豆、老米、莲肉)

陈无择六神散(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

先师喻昌辉益脾汤(太子参、山药、莲米、苡仁、芡实、扁豆、茯苓、石斛、白术、桔梗、谷芽、炙甘草)等等。

 



脾胃失衡的辨别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胃阳不足,胃脘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