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除痰之剂

 zpc538 2014-10-10

中医除痰之剂

 

  一、二陈汤(除痰之剂)

  【总结】湿痰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主治】治一切痰饮为病,欬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朮、白朮。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查、麦芽、神曲。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气痰:加香附、枳壳。

  (9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沥。

  【归经】此足太阳明药也。

【方义】

1)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

  (2)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

  (3)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

  (4)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

变化方:

1)六君子汤:本方加人参、白朮。治气虚有痰。

  (2)陈皮半夏汤: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汤: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汤:本方去陈皮、甘草。

  (5)小半夏加茯苓汤: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气呕恶。

  (6)茯苓半夏汤:本方加黄芩。治热痰。

  (7)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

  (8)砂枳二陈汤:本方加砂仁、枳壳。行痰利气。

  (9)导痰汤:本方加星、枳实。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汤所能除者,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10)顺气导痰饮:导痰汤加木香、香附。治痰结胸满,喘欬上气。

  (11)本方加枳实、菔子、山查、神曲、栝蒌。治食积痰嗽发热。

  (12)加味二陈汤:本方加苍朮、枳壳、片子姜黄。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

  (13)温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

  (14)三圣丸: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曲糊丸,姜汤下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饥。

  (15)橘皮汤:单用陈皮生姜。治干呕哕,及手足厥者。

  (16)生姜半夏汤:单用半夏、姜汁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17)消暑丸:本方半夏醋煮,除陈皮,姜汁丸。

  【服法】加姜煎。

 

  二、润下丸(除痰之剂)

  【总结】膈痰

  【组成】广陈皮、甘草

  【主治】治膈中痰饮。

【加减】

1)湿胜加胆星、半夏。

  (2)火盛加黄芩、黄连。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义】

1)陈皮燥湿而利气,湿去而痰涸,气顺而痰行。

  (2)食盐润下而软坚,润下则痰降,软坚则痰消。

  (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甘草经蜜炙能健脾调胃,脾胃健则痰自行

  矣。

【服法】

1)蒸饼糊丸。

  (2)或将陈皮盐水煮烂,晒干,同甘草为末,名“二贤散”,姜汤下。

  【禁忌】虚弱人慎用。

【备注】即二贤散。

 

  三、桂苓甘术汤(除痰之剂)

  【组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主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归经】足太阴药。

  【方义】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白朮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也。

 

四、清气化痰丸(除痰之剂)

【组成】半夏、橘红、茯苓、黄芩、栝蒌仁、枳实、胆星、苦杏仁

【主治】治热痰。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

1)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

2)半夏、南星以燥湿气,瓜蒌、黄芩以平湿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

3)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而为火,犹民之反而为贼,贼反则还为良民,而复其业矣。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

【服法】姜汁糊丸,淡姜汤下。

 

五、顺气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食痰

【组成】半夏、胆星、杏仁、苏子、莱菔子、青皮、陈皮去白、香附、葛根、神曲、山楂、麦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闷,五更咳嗽。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

1)痰由湿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湿。

2)痰由气升,苏子、莱菔子、杏仁,所以降气。

3)痰由气滞,青皮、陈皮、香附、所以导滞。

4)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楂、麦芽,所以化食。

5)去食消,则痰不生。气顺则咳嗽止,痰滞既去,满闷自除也。

【服法】姜汁和蒸饼糊丸。

 

六、清肺饮(除痰之剂)

【总结】痰嗽

【组成】五味子、桔梗、橘红、茯苓、贝母、杏仁、甘草。

【主治】治痰湿气逆而咳。

【加减】

1)若春时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风、紫苏、炒芩。

2)夏多火热,宜清降,加桑皮、麦冬、黄芩、知母、石膏。

3)秋多湿热,宜清热利湿,加苍术、桑皮、防风、栀、芩。

4)冬多风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风。

5)火嗽加青黛、栝楼、海浮石。

6)食积痰加香附、山楂、枳实。

7)湿痰除贝母,加半夏、南星。

8)燥痰加栝楼、知母、天冬。

9)午前嗽属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黄连。

10)午后嗽属阴虚,宜滋阴降水,宜滋阴降水,加芎、归、芍、地、知、柏、二冬、竹沥、姜汁传送。

11)黄昏嗽为火浮于肺,不可用凉药,宜五倍、五味而降之。

12)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宜加归、芍、阿胶、款冬花、紫菀之类。

13)久嗽肺虚,加人参、黄芪。如肺热,去人参,用沙参也。

【归经】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

【方义】

1)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

2)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

3)五味子敛肺而宁嗽。

4)茯苓除湿而理脾。

5)橘红行气。

6)甘草和中。

7)桔梗清肺利隔,载药上浮,而又能开壅发表也。

 

七、金沸草散(除痰之剂)

【总结】伤风咳嗽

【组成】旋复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减】

1)如满闷,加枳壳、桔梗。

2)有热加柴胡、黄芩。

3)头痛加川芎。

【归经】手太阴药。

【方义】

1)痰涎内结,前胡、旋复花消痰而降气。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

4)甘草发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细辛温经。

7)盖痰必挟火而兼湿,故下气利湿而证自平。

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黄、赤芍、无赤茯、细辛。

【服法】加姜、枣煎。

 

八、百花膏(除痰之剂)

【总结】痰嗽

【组成】百合、款冬花。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带血,虚人尤宜。

【归经】手太阴药。

【方义】款冬花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合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想咳要药。

变化方:加紫菀、百部、乌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也可。

【服法】等分,蜜丸龙眼大,食后临卧姜汤下。或噙化。

 

九、三线单(除痰之剂)

【总结】气痰

【组成】半夏曲、南星曲、香附。

【主治】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

【归经】足阳明、手足太阴药。

【方义】

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

2)香附以快三焦之气,使气行则痰行也。

【服法】糊丸,姜汤下。

 

十、半夏天麻白朮汤(除痰之剂)

【总结】痰厥头痛

【组成】半夏、天麻、人参、黄芪、苍术、茯苓、泽泻、神曲、麦芽、陈皮、黄柏、干姜。

【主治】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

【方义】

1)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

2)头眩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3)二术甘苦而温,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气。

4)黄芪、人参甘温,可以泻火,亦可以补中。

5)茯苓,泻热导水。

6)陈皮调气升阳。

7)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

8)麦芽化结。

9)干姜辛热,以涤中寒。

10)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少火在泉发躁也。

【服法】每服五钱。

 

十一、茯苓丸(除痰之剂)

【总结】停痰臂痛

【组成】茯苓、风化硝、枳壳、半夏曲。

【主治】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义】

1)茯苓渗水。

2)枳壳行气。

3)半夏燥湿。

4)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痛自止也。

【服法】姜汁糊丸,姜汤下。

 

十二、控涎丹(除痰之剂)

【总结】痰涎

【组成】白芥子、甘遂、大戟。

【主治】治人忽患胸臂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非也。

【加减】

1)寒厥加胡椒、丁香、姜、桂。

2

3)惊痰加朱砂、全蝎。

4)热痰加盆硝。

5)惊气成块加穿山甲、延胡索、蓬术。

【服法】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痰猛加丸数。

【备注】一名妙应丸。

 

十三、三子养亲汤(除痰之剂)

【总结】气痰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主治】老人实痰盛,喘满懒食。

【方义】白芥子除痰,紫苏子行气,莱菔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十四、涤痰汤(除痰之剂)

【组成】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

【主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方义】

1)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

2)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

3)陈皮、南星、半夏——利热燥而祛痰。

4)竹茹清燥开郁。

5)枳实破痰利隔。

6)菖蒲开窍通心。

7)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也。

【服法】加姜煎。

 

十五、礞石滚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玩病怪病

【组成】青礞石、大黄、沉香、黄芩。

【主治】治湿热老痰,怪证百病。

【方义】

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

2)大黄荡热去实,以开下行之路。

3)沉香能升降诸气,以导诸药为使也。

4)黄芩泻肺凉心,以平上诸之火。

变化方:

1)本方加玄明粉一两,朱砂为衣,治同。

2)本方减大黄、黄芩各六两,加橘红、半夏各二两,甘草一两,竹沥、姜汁为丸,名“竹沥达痰丸”,治同,力稍和缓。

3)单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夺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调温服,治小儿急慢惊风痰涎壅盛,药不得下,命在须臾。

【服法】上将青礞石打碎,用朴硝一两,同入瓦罐,盐泥封济,晒干,火锻,石色如金为度,研末和诸药为水丸。量人虚实服之,姜汤送下,令药在胸膈之间,除逐上焦痰滞,不宜饮水行动。

【禁忌】然皆峻剂,非体实者不可轻投。

 

十六、牛黄丸(除痰之剂)

【总结】风惊痰

【组成】牛黄、防风、天麻、僵蚕、蝉蜕、白附子、胆星、全蝎、麝香。

【主治】治风痫迷闷,涎潮抽掣。

【服法】煮枣肉和水银五分,细研,入药末为丸。荆芥姜汤下。

 

十七、辰砂散(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癫痫

【组成】辰砂、枣仁、乳香。

【主治】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

【服法】温酒调下,饮沉醉,听睡一、二日,万一惊醒,不可复治。

【方义】本方加人参一两,蜜丸,弹子大,名“宁志高”,每服一丸,薄荷汤下,治同。

 

十八、白金丸(除痰之剂)

【总结】痰血迷心

【组成】白矾、郁金。

【主治】治癫狂失心。

【服法】薄荷糊丸。

 

十九、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组成】川乌、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治】

1、治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口眼涡斜,手足瘫痪,小儿惊风。

2、痰盛泄泻。

【服法】为末,绢袋盛之,水摆出粉,未尽,再摇再摆,以尽为度,放磁盆日暴夜露,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干,糯米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瘫痪酒下,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二十、星香散(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组成】胆星、木香

  【主治】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归经】足厥阴药。

【方义】

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胆,以杀其毒,且胆有益肝胆之功。

  (2)佐以木香,取其行气以利痰也。

  (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散肝风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服法】为末服。

 

二十一、常山饮(除痰之剂)

  【总结】劫痰截疟

  【组成】常山、乌梅、草果、贝母、槟榔、知母

  【主治】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归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义】

1)古云:“无痰不作疟。”常山引吐行水,袪老痰积饮。槟榔下气破积,能消食行痰。

  (2)阴阳不和则疟作。知母滋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草果辛热,能治太阴独胜之寒。

  (3)贝母清火散结,泻热除痰。乌梅酸敛濇收,生津退热。

  (4)合为截疟之剂也。

又附方:

1)一方有良姜、甘草,无槟榔。

  (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服法】姜三片,枣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时,面东空心温服。渣用酒浸

煎,待疟将发时,先服。

 

二十二、截疟七宝饮(除痰之剂)

  【总结】疟痰

  【组成】草果、槟榔、陈皮、青皮、厚朴、常山、甘草

【主治】

1、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

  2、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

  【归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义】

1)草果─能消太阴膏粱之痰。

  (2)槟榔─能下食积痰结。

  (3)陈皮─利气。

  (4)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疟痰也。

  【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熟,丝绵盖之,露一宿,于当发之早,面东温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