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以养慧

 dtmz 2014-10-11

静以养慧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作者赘语:写完最后几个字,在插入写作时间的时候,才知道今天是“双十节”,辛亥革命纪念日。转眼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零三年!为那些死难的志士致哀!为未竟的共和与宪政致哀!)

 

生命的魅力在于运动、活动、劳动,“动”是人“活着”的基本表现。倘若有一天,我们不能动了,要么变成了植物人,要么,要么就是告别了人世。所以,生命的魅力在于动。不过,生命中适时的“静”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和收获,因而许多贤哲都提倡“守静”。


道家始祖老子李聃特别强调致虚守静,他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讲道:致虚极,守静笃。”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其目的是归根复命(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想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就要入静,入静以后,生命就可以得到回复,就能够体会到宇宙永恒的法则,就能够体悟到大道,得到真我。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我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性。”生命历程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学习,有许多信息需要我们辨识、筛选、去伪存真,有许多事务需要我们做长远的考虑,只有清心寡欲、静心思虑才能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择。


静,有形静和心静。形静如佛家的禅坐,道家的打坐,一般人的闭目静坐等。形静者给人肃穆之美,因无争给人以祥和之美;心静者因淡泊免受诱惑,因凝神而虑远,因镇定而从容,因简单而快乐,因静虚而自知,因“静”而制“动”,因而智慧和心灵空明常常随伴在左右。形静是心静的充分必要条件,形静而后才有心静;心静是形静的必然结果,心静者自然形静。


静非单纯的平静、安静,而是人生沉淀在灵魂深处的智慧,是人生最美的状态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修为。静不仅仅可以调理生理机能,还可以思考、养性、养心、养智。看看古今中外历史上大部分有作为、有成就、有影响的人无不是以静制动、以静取胜。在静修的过程中,对人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


静的孪生物是寂寞与孤独。求静,意味着求静者必须承受寂寞与孤独的煎熬。


在一个急功近利、嘈杂的社会里想保持“静”是非常不容易的。静的基本功是保持沉默,少说多做;静的重点是在工作上取得丁点成绩或者遇到了幸运的事情的时候,还能够保持冷静,不张狂,不张牙舞爪,平静地对待好运;静的难点是在人生遭遇不幸的时候,能够挺直脊梁,保持坚强和耐心,平静地继续做事,不以物喜,不以物忧,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心静还须心净。心净有二:一是心地要纯净,二是看问题、想事情要站在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上。心地保持纯净(童心)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一个巨大的宝藏世界,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获得不可想象的精神自由;客观、中立、公正让我们没有负担,不偏不倚、轻松自然地处理问题。


有句话说:荣辱常记人会痴,生死静悟心自智。所以,适时的静修,以涵养我们的身心。

 

20141010日星期五,三门峡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