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阴维脉的郄穴。 【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太溪上5寸,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约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处取穴。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癫痫;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睾丸炎; 3. 其它: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腓肠肌痉挛。 【穴位配伍】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特异性】阴维脉之郄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上扩散至大腿,向下可扩散至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皮下组织内,穴位后外侧,由胫神经在腘窝分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腓肠外侧皮神经,由腓总神经分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的外侧。在小腿中部,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继续向下外方走行,至足外侧缘。该穴下的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功用】调理下焦,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
【癫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 配穴 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狂证】
主穴 水沟 大椎 内关 大陵 中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配血海、膈俞、肝俞。 方义 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之为“实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力著;大椎泻火定神;丰隆健脾化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