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明远先生讲座摘要

 麦子宝宝之家 2014-10-11

《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教育》讲座摘要

主讲人: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今天在市中有幸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老先生的专题讲座《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教育》,实在受益匪浅。先生虽然八十多高龄,但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看上去至少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多岁。这位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德高望重的中国教育界前辈,如今依然辗转在全国各地,为中国教育改革而奔走呼告。这种教育者的高尚情怀与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风范让我们后生深深敬仰。兹摘录先生若干让我感受最深的教育箴言于此,以时时自勉。

1.遵循规律办学,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贻误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国家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去年教师节档期《中国教育报》上刊载的王栋生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育要对民族的未来负责》。虽然坚守教育良知的教师可能暂时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未能崭露头角,但他们的课堂遵循教学规律,按常识办事,他们的学识、人格为学生所敬佩,他们的教育精神会给学生留下永远的温暖记忆。)

2.给每个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顾明远先生的这段阐述,被写进《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究期本质,其实正践行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简言之,因材施教的教育,其实就是最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最好教育。当教育者的眼中只有优等生,不能不说这是极度变异、极不公平的畸形教育。)

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老所说的教育的爱,不是仅仅指向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学生个体的小爱,而更多是指向于对民族未来的大爱。民族的未来正寄托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课堂中,教育的优劣成败决定着民族的未来走向。如果有一半的教育工作者肩负起民族未来的使命,中国的前途在三五十年中或将不可限量。)

4.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个观点并不新鲜,甚至谈不上高明。但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能奉行这个基本教育常识的人依我武断地看来只在少数。在这个极度功利的教育环境中,从上到下惟分是从。有多少教育行政官员还在真正关注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教育GDP才是他们为官一任的第一追求。我们国家在不断地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孰不知,兴趣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关键。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一二岁还没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老师就要为他担忧,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而这,不正是中国当下,尤其是乐于应试的农村学校当下的不堪现实。)

5.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先生大胆提出他的高考构想,他主张高考只靠三门学科,语文、数学两门基础学科,再加上大学即将深入学习的准专业课程。至于现在倍受推崇的英语只要进行等级考核即可,不必精确到每一分。对此,我深表赞同。孩子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对应当掌握的多达十余门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这时根据他的兴趣爱好,进行初步的专业指导,对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培养他的创造精神将大有裨益。试看,中国当下多数高三学生填报志愿时的无所适从、一片茫然,就不难看出我们在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上是多么地主观与霸道。这种力求全优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创新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顾明远先生曾在《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常识为何实践起来总那么艰难呢?我想,顾先生的讲座标题已经给我们昭示了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