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太极巨擘杨少侯与杨澄甫

 隐士的书屋 2014-10-12
 
原文地址:太极巨擘杨少侯与杨澄甫作者:高镇东街

(本文原载《邯郸人文》2011年第1期)

——杨式太极拳历史与传奇之三

 

                             /张国胜                      

 

杨式太极拳在第三代出了两位杰出的人物,都是杨健侯的后人,他们是健侯的长子杨少侯和季子杨澄甫。说他们杰出,是因为他们不但全面继承了杨家的太极武功,更将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向了空前广阔的领域,影响之巨,遍及四海五洲。

 

一、杨少侯

 
[转载]太极巨擘杨少侯与杨澄甫杨少侯,名兆熊,少侯为其号。生于1862年,卒于1930年,享年68岁。“少侯幼年过继给班侯为养子,从小受到祖父露禅先生、伯父班侯的口传心授和严格调教。拳法轻灵奇巧,凌厉脆快,虚实变化无端,离空凌空并用,大有乃祖乃伯之遗风”(李琏《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

1917年,杨健侯临终时,曾对杨澄甫说过这样的话:“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成名就。”

露禅曾孙杨振基在他所著《杨澄甫式太极拳》中说:“我的伯父杨少侯自幼随我伯祖父和祖父学拳,其艺得我伯祖父班侯者为多,且性格尤其像我伯祖父,刚勇急躁,好抱打不平。早年传我祖父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嘻,哼哈作声,气势逼人。其技法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其手法有:拼啄拿劈、伤筋错骨、点穴、闭户、按脉、截脉,犯者立扑。”

杨少侯七岁学拳,得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三人亲传,尤得班侯为多。拳技精湛,功属上乘,劲至皮毛,圈至无圈,拳速之快至拳打人不知,劲整至一片神行。杨少侯曾这样谈到:“太极拳发劲制人,其妙在刚柔相济,阴阳互用……苟徒持纯柔借力制人,或持刚劲以力服人,皆非深知拳法者。天地间无纯刚柔可以操必胜者,有之,非刚柔相济不可。”因此,少侯拳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开合有序,快慢相间、松紧并存,真正达到了“人身处处是太极”,“妙手一着一太极”的境界。在晚清的北京太极拳界,被称作“千手观音”,“太极第一人”。技艺之高,名声之大,可称杨家太极拳第三代“杨无敌”。

杨少侯自青年时即开始助父授拳。清朝在辛亥革命后进入了中华民国之初。曾经世袭爵位的王公大臣昔日的荣光褪去,成了清朝的遗老遗少。这样,杨家一、二代授徒于北京城王公贵胄,旗人护卫,贤达名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经衣食无忧的北京城太极杨家,在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中失去了保持尊贵的经济基础。到了杨少侯和杨澄甫这一辈,杨家已有渐衰之象。他们已经不得不走向民间谋生活,走其他武术门派街头卖艺的路。在紫禁城西南角的中央公园设立拳场,公开在民间传授杨家太极拳。

191212月,杨健侯的弟子许禹生倡导成立了“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杨少侯与杨澄甫二人教拳。晚清的北京城,但凡习练太极者,皆为杨家的弟子门生。民国之初,杨健侯已经年迈,杨澄甫太极功夫尚浅,杨家太极武功实由杨少侯顶立门户。其时,袁世凯机要秘书宋书铭,自言为“武当七子”宋远桥的十七代孙,善太极拳。时北平体育研究社的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吴鉴泉等闻宋之名,皆相邀拜谒,与宋书铭推手。宋书铭时年七旬,而众名家与之推手皆不能自持,竟纷纷奔腾于宋之腕下,并随其所指而跌。能者为师,众名家见宋有如此高的手段,竞相以弟子之礼师宋。这些太极名家均属杨家后传,一时间均为宋书铭所服,这使立足京城数十年的太极杨家颜面无光。

鉴于宋书铭在京城所向披靡,无人能敌,而此事又关乎杨家数十年的声誉,杨少侯遂携徒弟吴图南、东润芳等到宋书铭住所拜访。宋书铭对杨少侯闻名已久,“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宋折服杨家众弟子,其意正在会会轻易不出手的这位杨式太极大家。闻杨家少侯先生来访,宋亲自迎出门,寒暄过后,少侯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宋表示能与少侯先生接手,便是殊荣,何况登门造访,二人当即到室外接手。宋与少侯手一搭,竟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

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过了好一会儿,宋才连声说:“好厉害的‘凌空劲’,我领教了。”为此,宋书铭还当场咏歌诀一首,以表对杨少侯的钦佩和赞叹。在场弟子与朋友目睹少有的太极高手过招,皆大饱眼福,叹为观止。此事很快风闻京都,传遍太极和武术界,成一时之美谈,遂载入拳史。杨少侯以三代的绝学高艺,再为杨家增光添彩。

杨少侯武技虽高,然不懂通达权变,对近代武术发展的前途大势心中不明,对太极拳走向以健康术为主的趋势不以为然,导致半生穷困潦倒,直至以悲剧而终。其对中国武术文化虽贡献巨大,也全面继承了杨家太极拳的技艺,然其在太极拳的传播上却少有贡献。究其原因,终归是如一般武术家一样,不知时过境迁,社会的历史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武术的社会职能也要相应改变,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武术发扬光大,如他的祖父杨露禅,父亲杨健侯和三弟杨澄甫那样。

杨少侯有一身绝世的武功,而既以教拳为生,教学方法本当因人因时而异,随境而变,如此方能广收门徒,赖以为生。而少侯性刚,授徒循规蹈矩而缺乏耐性,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学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少侯所传拳架难度甚大,其所练“杨式太极拳第三趟”,据说是杨健侯从父杨露禅所学的,由太极拳里取出所有的精华,编成的一种叫作“用架”的套路,共有125式,是杨家太极的“看家套路”。此外,杨少侯曾传给弟子张虎臣的201式“加手”和255式的“小快架”,也是极具实战性的拳路。这些套路与目前流行于世的杨澄甫的85式大架有很大的差别,没有相当的基础很难学会。

少侯教学态度又极其严厉,特别是推手,常言:“寻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摔跟头”,“棒头下面出好手”,“不打不知、不痛不知”,因此教学生时不问对象,搭手即打即放,且出手不分轻重,常使学生难堪,无法下台或跌、创,疼痛不已,故学者多难接受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而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也难依样画瓢,虽喜其技却不敢问津,很少有人能从学有终。如此授拳谋生,招生不易,一身高功,反而生存很难。迫于生计,少侯甚至一度为人做过保镖。

少侯性格孤僻,心气甚高,又喜打抱不平,且蔑视权贵,霸强护弱,刚直不阿,又弱于交际,不受嗟来之食,因而曲高和寡。1930年在南京等地授拳,因对环境不满,又加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生存已至绝境。在这样困窘的情况下,年近七十岁的少侯,还时有武师强邀比武。已是强弩之末的少侯,为维护杨家的声誉,终于被逼自尽而亡。这位代不二出的国术大师,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杨少侯的一生引人思考,令人同情。

 

二、杨澄甫

 



[转载]太极巨擘杨少侯与杨澄甫杨家太极拳第三代另一位杰出的人物是杨澄甫。从历史上看,杨家有三位代表性宗师,一个是杨露禅,他是民间称为杨家太极拳“创天下”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杨班侯,他是“打天下”的代表,第三个就是杨澄甫,他是将杨家太极拳“传天下”的代表人物。

杨澄甫(1883——1936)名兆清,字澄甫。他自幼随父亲杨健侯习拳。杨家三代在北京传拳达86年。

1.大器晚成

    杨澄甫生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性情随父亲,与伯父迴异,天生为人温和,又寡言少语,这样的性子加上家里日子过的又不错,人已无发奋的动力。幼年随父学拳,偏又遇上健侯对他溺爱,回忆自己早年练功之苦,对爱子澄甫不忍管束过严。这样一来,澄甫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杨澄甫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只教架式,欲学大捋散手、粘剑粘杆,必需到杨府拳场,杨健侯在家中亲自坐镇,健侯思虑周密,布置得当,使澄甫授拳得以一帆风顺。

    1917年,健侯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说:“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瞑目!”澄甫惊闻此言,痛彻心扉,垂泪叩首,发誓用功。

    杨健侯逝世之后,澄甫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此时他已34岁。杨健侯有一位家道殷实之门生,每月敬奉澄甫束脩大洋30元,作为安家费用。澄甫以每月6元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活桩”。如此,一根白腊杆、一个人桩,陪伴杨澄甫闭门苦练6年,反复悟父亲所授之内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2丈以外。

    当时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在北京天坛授拳,门徒众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极名家。澄甫遂前往找吴氏试手。吴氏得知澄甫来访,赶紧走出茶室招呼,两人一搭手,澄甫顺势进圈,用了一招杨式老架提手上势,手背贴在吴氏腹部,轻轻往上提了3下,吴顺势跳了3跳。杨吴本有同门之谊,又有众多门徒在场,故澄甫点到为止,并未发劲。吴氏柔化功夫极好,往年澄甫与吴推手,往往无法将吴粘住,更不能将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将吴粘住,澄甫自知功夫长进,今非昔比,遂放心开门授徒,此时杨澄甫已40岁了。

北京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杨澄甫来者不拒,对方莫不随手跌出丈外,甚至有人被澄甫腾空击出二、三丈远,跌至杨府门外,路人、围观者啧啧称奇,于是杨澄甫名声大噪。

据太极名家陈炎林先生讲:“澄甫幼时不甚喜拳击,年将弱冠,始从父学,父在,亦未深研拳中奥妙。父逝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各种功夫却由自研而得,诚绝顶聪慧之天才。如能在幼时悉心从父学习,则其造就,当不在乃祖下矣。”

2.太极巨擘

    杨家有一整套严密的训练方法: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打桩须往有弹性的树杆上试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白腊杆往树干上反复刷劲。杨澄甫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他曾与众门徒游上海法国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树叶枯黄,澄甫往树干上施用靠劲,枯叶纷纷飘落,令观者咋舌。澄甫勤练活桩,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将人击出。

    杨澄甫推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住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澄甫善用丹田内劲,发劲必定出声,但未必用“哼哈”二字,随口说声“好”或“去吧”,对手即被抛出。他虽然身体肥胖,但身法、步法变化极快。有一次,杨澄甫与陈微明在楼上推手,澄甫突然发劲,微明如脱弦之箭往窗口飞去,众门徒大惊失色,只见澄甫一个箭步往前蹿跃,顺手拉住微明足踝,大喝一声:“回来!”陈微明双足落地,立于窗前,吓得面如土色。陈微明说:“老师手太重,学生受不起,可否打轻点?”澄甫伸出两只食指,粘住他的腕、肘,手指一沉,陈微明即往后腾跳不已。澄甫与长子杨振铭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表演推手,振铭突发按劲,澄甫右臂接劲,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铭即腾空飞出,黄景华与张玉站在2丈以外伸出手臂保护。振铭跌在景华与张玉身上,3人一起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善于用剑,剑法精妙。杨家所用之龙泉剑,往往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而剑尖开口,锋利无比,可剁穿铜钱。张秀林之枪法久享盛誉,澄甫与张闭门切磋技艺,张用大杆,澄甫用竹剑,张以中平枪法出招,有翻江倒海之势,澄甫大叫一声:“大哥站稳!”闪身进步,剑随身到,点中张手腕,枪杆落地。

杨家太极枪素负盛名。因杨班侯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伤人,故杨家练枪均用无枪头之白腊杆。澄甫所用之白腊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太极黏枪之时,两杆紧贴,往复粘黏,毫无声响,只听澄甫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跌出。杨澄甫门徒武汇川,身躯魁伟,体重200余斤。有人曾观看澄甫与武汇川练习黏枪,枪杆相交,澄甫出声发劲,武汇川被腾空扔出3丈之遥,从堂屋跌出天井,将分隔堂屋与天井之柳木隔栅撞得粉碎,武汇川倒地之时,枪杆尚未脱手。

杨露禅和杨键侯都能做到掌中困燕,听劲至灵,杨澄甫的听劲也到达了极高的境界,他曾用一条普通的洋纱线,用手捏住一端,让别人捏住另一端,让对方以任何形式,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向任何一个方向拉去,而他总是能够紧紧相随,对方始终无法拉断这跟线。

3.武德高尚

澄甫生平从不轻议其他门派之长短,并且一再告诫众弟子,不得妄议其他门派短处。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就会说:“练功不易,练到这般地步,也算难得了。”此乃口德。

    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传统,与人推手,却总是用长劲将对手弹放到丈外,决不用冷断劲伤人内脏。澄甫内劲充沛,有时难免在无意之中伤人。有一次,澄甫在武汉与人比剑,用竹剑点人手腕,不料对方剑坠臂折,澄甫对此懊悔不已。因此,澄甫经常将双手拢于袍袖之内,轻易不肯出手,此乃手德。

澄甫对其他门派极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杨澄甫为太极门长,并且请杨澄甫带几位高足任教授之职。当时澄甫因北京拳场门徒众多,各种事务均需妥善安排,一时未能成行。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式太极拳宗师孙禄堂为代理门长。孙不知张先生曾聘请杨澄甫,即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由其徒众担任教授。杨澄甫不明情况,后率众门徒到达南京,张之江设宴为澄甫洗尘。酒过三巡,张之江开言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否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胜者留,败者去。”澄甫坦然说道:“孙二哥是我义兄,应该由他当门长,不用比试。但教授职位已无空缺,众门徒无处安插,杨某当即告辞,尚祈张馆长见谅。”事后,澄甫对众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可以,岂能为了蝇头微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澄甫后来到上海,张之江自知理亏,遂推荐澄甫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

    杨澄甫到上海时,吴鉴泉已在精武体育会教拳,他带了火腿、燕窝、鱼翅、名酒等礼物拜见杨澄甫。吴先生说:“三爷您可好?我吴家父子,在杨家学拳,至今以此为生。杨家之恩,没齿不忘。”澄甫说:“杨吴本是一家,何分彼此?你教过的学生,我决不收留,你可以放心。”后来杨澄甫在沪授拳,如有吴家门徒想要改换门庭到杨家学拳,均被澄甫婉言谢绝。

杨澄甫虽然性情和顺以武德服人,然正如环境的无情逼死了大英雄杨少侯一样,杨澄甫也不能完全超脱于当时武术界的竞争。发生于浙江国术馆时期的“杨、萧之争”,不仅对杨澄甫的声誉小有影响,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的健康,杨澄甫英年早逝,于此不无关系。这是一个武术界难以避免的历史遗憾。

4.惠赐五洲

杨澄甫在教拳的过程中,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把杨露禅创造的“小架”和杨健侯的“中架”,改进成一百单八式的“大架”,后又进一步修改定型为“八十五式太极拳”。从此,杨式太极拳历经三代,逐步定型了最受世人喜爱的集大成拳架。八十五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圆活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且有妙不可言之动速,形成了气魄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由于它练法简易,易于掌握,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一时间风靡全国,传播的速度极快,在社会上推广最为普遍,成一枝独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按照此拳架创编了以24式太极拳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套路,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成为实际上的国拳。杨澄甫创编此拳居功至伟,贡献无与伦比。当然,杨澄甫简化露禅老架,并不只有八十五式这一个套路,他是将老架十五个套路简化为五个套路,即:两个八十五架(阴阳腿),一个三十七架,一套太极长拳和一套太极散手,统称“老五路”。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练法。

    回顾杨澄甫的太极拳生涯及传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1912年之后,杨澄甫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术教授,使太极拳进入国家正规学府,1925年,杨澄甫嘱弟子陈微明所著《太极拳术》一书出版。1928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太极拳教授、太极门长,从父、祖辈的私家授拳一跃而变成为国育才。1929年,应张之江之邀,到杭州任浙江国术馆太极拳教授。1930年定居上海。1931年,由弟子董英杰整理《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出版。1934年,应陈济堂和李宗仁之邀到广州教拳。同年,由弟子郑曼青执笔《太极拳体用全书》公开出版,民国蒋中正、蔡元培等14位名人为该书题词,足见影响之大。

    1936年3月3,杨澄甫因病逝世。他的一生在北京、武汉、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传播太极拳,从学者不分男女老幼,弟子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桃李满天下,健康上亿人。据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杨式太极拳传人表”记载,杨澄甫入册传人43人,(另据2006年《永年县太极志》载为57人)其中大家云集、蔚为壮观,成空前景象。杨澄甫影响力之广,令人难以置信,为杨家几代人之巅峰。

5、居功至伟

总结起来,杨澄甫宗师对太极拳事业有以下主要贡献和启示:

第一,杨澄甫是杨家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是杨式太极拳的定型者。

《永年太极拳志》概述中说:“在通过出版图书进行传播和宣传上,杨式太极拳的传人们,也走在了历史的前列。1925年和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术》和《太极拳体用全书》,两书图文并茂,爱好者一册在手,便可按图索骥,比划学习,这一点是其它流派所望尘莫及的。”

第二,杨澄甫是“近代太极拳杰出的教育家”。

尤其是一九二八年以后,他成为国民政府的武学教授:桃李满天下,学生中大家辈出,群星灿烂,公认杨澄甫为最高权威。

第三,杨澄甫是最终完成太极拳的伟大改造,造福人类健康的伟人。

他创编了八十五式太极拳,总结了最精湛科学的练法,完成了杨式太极拳的伟业。影响了所有其它流派的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界出现了“杨化”现象。甚至影响了外家拳,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杨澄甫是堪与其祖父杨露禅齐名的太极伟人。

第四,杨澄甫是将太极拳国家化的第一人。

由于他对杨式太极拳的定型,使得杨式太极拳成为实际上的国拳。后来,在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国家武术院创编出了以“简化太极拳”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套路,影响到全世界。杨澄甫的定型架受到民国政府和新中国政府的高度认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均为太极拳题词,并在全国提倡,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空前的。

                                                     

              (作者系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