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孩子

 tuzididie 2014-10-12
  

  “熊孩子”让我想起一个段子:“兵对丘说,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腿咋都没了?熊对能说,哥儿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喜欢自家的小孩是“能孩子”而不是“熊孩子”。有了熊掌,你就有了“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的“本钱”了。想来,“熊孩子”就是长着四只熊掌、到处搞破坏的家伙。

  “熊孩子”这个词各地意思不同,而且词性本身变化巨大。黑龙江方言“熊孩子”是指那些性格软弱、老受欺负而不敢反抗的小屁孩。父母怒其不争,常会骂一声:“这熊孩子!咋熊成这样捏?”这里的“熊”意思是“怂”。现在从网络开始盛行,转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熊孩子”、词义已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主要是指那些缺乏家教、过分捣蛋、蓄意搞破坏的孩子。“熊孩子”这个词少有“可爱”“爱怜”的意思,但有人发展地用这个词,认为可以包含赞许、疼爱的意思。有些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乱动别人东西、破坏他人私人物品,不仅不去批评,反而欣赏地感叹:“瞧这熊孩子!”这种带着鼓励色彩的感慨会被孩子摄入大脑加以分析,并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瞎闹行为不仅不会遭到家长的教训,反而还能带来欣赏。因而,他们会变本加厉,更加淘气。

  前些天网上有个女孩控诉“熊孩子”的博文被广泛转载。国庆期间,她家里来了个亲戚,带了个可怕的“熊孩子”。这孩子毫无教养,更无规矩,转眼间就钻进她房间里,毁坏她的珍贵“手办”(一种日式人偶),撕烂她辛苦搜集的漫画书,摔烂她的专业监听级耳机,把她电脑硬盘里的数据全部格式化,还上黄色网站溜达了一圈!女孩找“熊孩子”的父母说理,父母不以为意地说,小孩子,淘!要么赔你一百元?女孩气哭了:光是她的耳机就价值一万多!一个孩子到了破坏狂的程度,甚至恶意地乱搞,就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了,他的父母应深刻地自我反省——每一个“熊孩子”的身后,都站着溺爱的父母。

  “熊孩子”的年龄不包括三四岁前活动能力还不够猛烈的孩子,应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以及初中低年级阶段的孩子,这些孩子活动能力强,有一定的杂乱知识,动手破坏能力更强大。

  一个家教好的孩子,即使天生调皮捣蛋,也懂得适可而止。“熊孩子”就是不知道“适可而止”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受到过父母的合理教育。相反,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活动范围在什么地方,知道不要轻易越过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边界。例如,到别人家里不可以乱玩乱动,不可以乱蹦乱跳,尤其严禁乱动别人的东西。孩子要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爱。一个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的孩子,懂得“适可而止”的孩子,虽然也喜欢飞奔、追逐、游戏,但他们不再属于“熊孩子”行列了。

  “熊孩子”这个词近几年来越来越流行,成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现象。“熊孩子”的诞生,多与父母疏于管教有关,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些年轻父母不愿亲力亲为带孩子,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己乐得清闲。“隔代亲”的不恰当恶宠,在肆意满足小孩子无理要求时,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魔性。应该说,祖辈的过多介入,是制造“熊孩子”的主要推手之一。

  反思“熊孩子”这种现象,应该深入地分析社会深层的伦理问题。坏了规矩,乱了次序,缺乏自尊自爱,大概是其中很严重的原因。

 

叶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