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与茶

 金虎金虎金虎 2014-10-12


茶是中国人的发现,瓷是中国人的发明,陶器的制作起源早于茶的发现,而茶的发现早于瓷的发明。茶文化与陶瓷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茶与陶瓷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神农氏)

古籍记载'神农耕而作陶'。作为中华陶神的神农氏,尝百草时遇毒,就用茶叶解毒。《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指茶)而解'。茶早期即为药用。

约在秦汉之际开始作为饮料用。为饮茶而配备专门的茶具则始于西汉,当时茶主要是供给王公贵族享用。此时的茶具多为铜、玉、陶制。

(东汉茶碗)

到了六朝,江南各地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渐盛,茶叶遍及各地,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成了官民共享,雅俗共赏之饮品。庶民作清心解渴用,达官贵人作标榜高洁、俭朴用,僧道作修身养性之用,文人墨客作附庸风雅用,茶文化逐步形成。

东汉晚期,浙江地区的陶瓷工艺发展很快,浙江越窑已开始制作瓷胎致密、釉层较厚而且光润美观的青瓷,青釉盏与盏托有了大量的生产。至唐代,我国文化极为发达,由于禁用铜器和生活需要,陶瓷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南青——越窑青瓷)

(北白——邢窑白瓷)

并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赞美邢窑(河北省境内)白瓷'类银似雪',又推越窑青瓷为第一。

《陆羽著茶经》

随着禅教在北方的盛行,饮茶习惯逐渐传入北方地区。陆羽《茶经》中专门有关于茶具的论述,其中卷四之器记录了王公豪门品茶用的二十四种器具。'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足见王公贵族对茶器之讲究,又曰'碗越州上,鼎州次……越瓷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并对当时陶瓷茶具做出了评价。

唐朝饮茶之风的风靡也促进了陶瓷茶具的发展,

唐朝的一盏一托为一套,器型有海棠式、莲花瓣式、荷叶式等等,甚为讲究。

(隋代白瓷)

(唐代“黑石号”沉船茶碗、杯盏)

到了宋代,'斗茶'在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先斗色,再斗汤。''斗茶'以茶色白为上品,能不能取胜,茶盏非常重要。茶盏黑而显茶色白,黑白分明,宜于'斗茶'。福建建窑的建盏、兔毫盏、鹧鸪斑、雨点釉均为上品。(宋——建盏)

明清以后,制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明代起,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

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清新秀丽,瓷器制品发展到了'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

明代饮茶风尚与宋代截然不同,对陶瓷茶具的选用自然不同,宋代饮的是碾茶,即把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然后用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沫,这种白色的茶当然是用黑色的茶盏最为适宜,最适合斗茶。

而明代饮的是芽茶,饮法同今天大体相同,芽茶冲后为绿色,自然以白色茶盏最为相宜。许次纾《茶疏》:'茶瓯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张源《茶录》:'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

(明代茶具)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的五彩、粉彩,器型美观大方,工艺精湛,装饰效果极佳。其茶壶、茶盏、茶托、茶盘、盖碗,造型极为丰富。

明清时代,著名的茶壶有明代供春砂壶、康熙五彩竹花壶、乾隆粉彩菊花壶等,茶杯象明代的鸡心杯,直口尖底,形如鸡心,小巧玲珑,持握便当,广为流行。康熙年间,创制了盖碗,康熙豆青釉五彩盖碗、雍正粉彩盖碗皆为当时的佳品。嘉庆年间,创制了一种盖杯,外题茶诗,杯与盖都绘有五彩花饰,甚为美观。

(清代茶具)

晚清后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茶与陶瓷业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建国后开始修复战乱之创伤,饮茶业与陶瓷业开始恢复,茶文化与瓷文化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千余年来,饮茶之风有高潮低潮,逢盛世则茶兴、瓷兴。新世纪,我们期盼作为中华文明之精华的陶瓷与茶文化有更大的发展,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资料来自百度文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