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木清华;吴良镛,耄期倦于勤,胸中住大观

 清华1963 2014-10-12

水木清华;吴良镛,耄期倦于勤,胸中住大观

水木清华;吴良镛,耄期倦于勤,胸中住大观

  “我每年讲得尽可能不一样,应该是我这一年中对学科的新体会。”先生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主干课程《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每岁第一课和最后一课,由两院院士吴良镛亲自主讲。这一习惯始自1995年,至今不变。又至一年岁末,在先生井然有序的书桌上,《人文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夹满了各种颜色的便笺。黄色便笺上,是先生的钢笔小楷:“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摞在一旁的A4纸讲义的第一张,只写了一句话:“复杂科学有限求解”。

  窗户外的天际线清亮可辨,1946年也是在“极具北方意味的秋冬之际”,先生随梁思成先生进京,组创清华大学建筑学系,不远处的水木清华从此成为安身立命之所。“做教师,给学生一定要教方法论。学术不是死的,与学术相关的如政治、社会、文化、人民的生活不断地变化,这些东西怎么搭配固然需要经验,最重要是有方法论。建筑学不只是房子,它是一门面向社会的复杂的综合学科。既然是复杂性的,就是互相关联的,要找到这些关联的内在逻辑,需要有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12月底,我预备要讲的‘复杂科学有限求解’,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哲学思想。”

  从1989年以《广义建筑学》出版为标志,“广义建筑学”理论完善和成熟,到2001年出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理论建设和国情研究不离先生左右,这也是他主持的清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学术风格——不脱离国情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要有理论,也要有实践。他主张,中国的学者要抬头看天,看古今,看中外,要融会贯通。“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先生广为人知的心声。先生的书房里,赫然挂着一幅书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天下读书人的最高使命。许是在这样的使命差遣下,已是92岁高龄的先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工作不少于6小时。他的许多重点工作包括一些重点文章的写作都是退休之后完成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涉及人居环境科学的关键几点,如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我认真看了,我正在思考这些问题。”

  先生的思考没有至尽。

  (编者注:本文摘自《拨云寻意古道倚树听韵流泉——“足音”特辑·岁末重访文化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