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故事学中药--解表药之清热泻火药1

 学中医书馆 2014-10-12
一、夏枯草的传说   
中药的传说-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 - xinglinzhige - xinglinzhige的博客

 神农是民间传说中的药仙,他解除众生疾苦之伟绩,千古传颂。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班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脓,众医皆施书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这年夏天,茂盛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白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 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草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可入肺气郁结所致瘰疬,用舒肝解郁的药物,配合夏枯草清热散结,效果极佳。据现代医学研究,夏枯草有降低血压和抗多种细菌的作用,常用来治疗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乳腺炎、高血压等病。

 二、知母

中药的传说-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 - xinglinzhige - xinglinzhige的博客

  从前有个孤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由于她不图钱财,常把药草白送给生病的穷人,所以毫无积蓄。到年老体衰不能爬山采药时,她只好沿乡讨饭了。老太婆终日愁眉苦脸,这倒不是因为苦日子难熬;她担忧的是,自己认药的本事无人可传,一旦自己闭上了眼睛,谁给乡亲们挖药治病啊!想来想去,老太婆决心找一个可靠的人传授本事。于是,她逢人便说:

“谁认我做妈,我教他认药草。”

过了些日子,有个贵公子知道了,心想:“我要是学会了治病,不就多了一条巴结官宦的路子吗?”他把老太婆请进府中,说:

“老太太,我愿意给你当儿子,快告诉我什么药草治病吧!”

老太婆瞥了贵公子一眼,说:“急什么?先看看你怎么对待我这个‘妈’再说。”

贵公子立刻命人把正房腾给老太婆,又给她换上新衣,端来可口的饭菜。可是,一连过了十几天,并不见老太婆提起药草之事。贵公子忍不住了,假惺惺地喊了一声:“妈”,说:

“该传药给我了吧!”

“时候还早。”

“那得等到什么日子呀?”

“等个十年八载的吧。”

“什么?”贵公子气得跳起来:“还得养活你十年?哼,滚你的吧!别想骗吃骗喝啦!”

老太婆冷笑一声,换上原来的破衣裳,不慌不忙地走出公子家门。她又边沿街讨饭,边嘴里念叨着:

“谁给我当儿子,我教给谁认识治病救命的药草!有谁愿意给我当儿子呀?……”

这天,被一个商人听见了。他一琢磨:“卖药材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呀!”商人急忙招呼老太婆说:

“我愿意认你当妈!”

老太婆便住到了商人家中。商人好吃好喝地侍侯了老太婆一个月,也憋不住地问:

“你真认得药草?”

“当然认识啦!”

“那就教我吧。”

“现在还不是时候。”

“还得等多久啊?”

“等我死了……”

“啊?”商人气得浑身颤抖:“你个死老婆子,拿我当猴耍呀!走,快讨你的饭去吧!”

“是你请我来的呀!”

“哼,算我瞎了眼!”

老太婆又被赶出门外,还是边讨饭边嘟囔:

“谁认我当妈,我教谁认药草……”

日久天长,人们都把老太婆当成了疯子,谁也不再理她。

有年冬天,老太婆走到一个不大的村子,摔倒在一家门外。这家的主人是个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中,问道:

“老太太,摔坏了没有?是不是病啦?”

“病倒没有,我这是饿的。”

樵夫急忙叫媳妇煮了锅稀饭,端给老太婆,说:

“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先趁热喝点吧。“

老太婆吃了稀饭,浑身也暖和了,就是要走。樵夫两口子说:

“这大冷的天气,你上哪儿去呀?”

“唉,”老太婆叹了一口气,说,“我这苦命人得到处讨饭啊!”

两口子闻听,十分同情,就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

老太婆也不推辞,就住在樵夫家了。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老太婆对樵夫说:

“老吃你家的饭怎么行?还是让我走吧!”

樵夫说:“你老没儿没女,我们又没有老人,咱们凑成一家人过日子不是挺好吗?”

老太婆叹息道:“实不相瞒,过去我会采药,认识许多治病救命的药草。我本想认个儿子,把本事传给他。可现在老糊涂了,什么药草全认不清啦。你养活我,我没法子报答你呀!”

樵夫说:“都是受苦人,图什么报答?反正有我们吃的,就饿不着你,别出去讨饭啦!”

“好吧,那我就拿这儿当家,拿你当儿子啦!”

“行啊。”

从此,樵夫和媳妇就把老太婆当做母亲。老太婆吃饱了饭也不闲着,常帮媳妇看孩子、做家务。媳妇也挺疼爱老人,六月天不让老人烧为――怕热着;腊月里不让老人洗衣――怕水凉。老太婆整整过了三年的舒心日子。

夏天到了,老太婆已经八十岁了。这天,她突然对樵夫说:

“孩子,我想上山看看。”

“妈这大年纪了,可别累着。”

“我闷得慌,想逛逛山景。”

“那我背你去吧。”

樵夫背着老太婆上了山。老太婆一会儿要往东,一会儿要往西,一会儿要上坡,一会儿要下沟,指指点点,累得樵夫汗流如雨;但樵夫一点也不抱怨,嘴里还不住地说此逗趣的话,想让老太婆开心。

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太婆让樵夫站住,她从樵夫背上下来,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形叶子、开雪白带紫色条纹花朵的野草,说:

“去,把它挖来!”

樵夫走进去扒开土,挖出一截儿黄褐色的根子。他问:

“妈,这是什么?”

老太婆说:“这是一种药草,它的根可以治肺热咳嗽、虚劳发热之类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识它吗?”

樵夫想了想说:“妈准是要找一个老实厚道的人才传药给他,怕心怀不良的人拿它去发财、坑害百姓!”

老太婆笑道:“找寻了多少年,也没碰见一个可心的的人。孩子,你真懂得我的心思,这药就叫‘知母’吧!”

接着,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其它许多种药草,樵夫就改行采药了。他一直记着老太婆的话,象老太婆那样为穷人治病

三、芦根

中药的传说-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 - xinglinzhige - xinglinzhige的博客

 江南有个山区,这地方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
有家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药铺一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羚羊角”,五分羚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
“求你少要点儿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呀!”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听说这家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
“退热不一定非吃羚角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
“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你到塘边挖些芦根回来吃。”
“芦根也能治病?”
“准行。”
穷人急忙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给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热。穷人十分高兴,就跟讨饭的叫花子交了朋友。
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

夏枯草

【别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槌草(《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夏季当果穗半枯时噪下,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方形,高约30cm,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近基部的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全缘。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花萼唇形,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雄蕊4,2强。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肝,散结。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选方】
①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盅,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摄生众妙方》夏枯草汤)
②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本草汇言》)
③治肝虚眼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简要济众方》补肝散)
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圣惠方》)
⑤治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纲目》)
⑥治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纲目》)
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钱,胆南星五分,防风一钱,钓钩藤一钱。水煎,点水酒临卧时服。(《滇南本草》)
⑧治头目眩晕:夏枯草(鲜)二两,冰糖五钱。开水冲炖,饭后服。(《闽东本草》)
⑨治羊痫风、高血压:夏枯草(鲜)三两,冬蜜一两。开水冲炖服。(《闽东本草》)
⑩治小儿菌痢:二岁以下,夏枯草一两,半枝莲五钱;二至六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六至十二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半。水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⑾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知母
(《本经》)
【异名】椭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矽母(《本经》),芪母(《广雅》),提母(《范子计然》),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水须、苦心(《别录》),昌支((唐本草》),穿地龙(《山东中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植物形态】知母,又名:荨,请藩(《尔雅》),大芦水、兔子油草、蒜瓣子草,羊胡子草、马马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横生于地面,其上有许多黄褐色纤维,下生多数粗而长的须根。叶基生,丛出;线形,长15~70厘米,宽3~6毫米,质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直立,高50~100厘米,上生鳞片状小苞叶,穗状花序稀疏而狭长,花常2~3朵簇生,无花梗或有很短的花梗,长约3毫米,花梗顶端具关节;花绿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宿存,排成2轮,长圆形,长7~8毫米,有3条淡紫色纵脉;雄蕊3,比花被片为短,贴生于内轮花被片的中部,花丝很短,具丁字药;子房近圆形,3室,花柱长2毫米。蒴果长卵形,长10~15毫米,成熟时沿腹缝上方开裂,每室含种子1~2粒。种子三棱形,两端尖,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药材】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
②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气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西南及中南都销毛知
母;华北,东北销光知母。
【化学成分】主含皂甙。根茎含总皂甙约6%,从中检出6种皂甙,分别称为知母皂甙A-Ⅰ,A-Ⅱ,A-Ⅲ、A-Ⅳ、B-Ⅰ和B-Ⅱ,其中知母皂甙A-Ⅲ是萨尔萨皂甙元与知母双糖结合而成的双糖甙,知母皂甙A-Ⅰ是萨尔萨皂甙元β-D-吡喃半乳糖甙。知母根茎中的皂甙元主要是萨尔萨皂甙元,干根中的含量约0.5%,此外还有吗尔考皂甙元、新芰脱皂甙元。以前从知母根茎中分出的皂甙曾称为知母宁,推测是吗尔考皂甙、知母皂甙A-Ⅲ、A-Ⅳ、B等的混合物。根茎尚含多量的还原糖和粘液质、鞣酸、脂肪油等,又每克含尼克酸188微克。尼克酰胺12微克。另含芒果甙0.5%。
地上部分含芒果甙和异芒果甙。叶含芒果甙约0.7%。花含皂甙,水解后得熔点为246~248℃的甙元C27H42O4。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知母煎剂在琼脂平板上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也有抑制作用,在沙伯氏培养基上,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也有些抑菌作用。乙醚浸膏及在此浸膏中经丙酮处理所得之粗结晶对在普、拜二氏培养基上的H37RV人型结核杆菌亚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64000(无血清)或1:16000(加血清);后者则为1:16000~1:8000,前人所得之皂甙无此作用。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上,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喂食后,对肺部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但小鼠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如提高到5%,则肺结核指数(反映肺脏大体病变的情况)可接近异烟胼,但死亡率却较对照组更高,可能是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之故。在对豚鼠的实验性结核的治疗中,知母显示有治疗效果,肺部病变较对照组减轻1/2左右。
②解热作用
浸膏2毫升/公斤(1毫升相当生药2克),与大肠杆菌(0.03%)2.3毫升,同时注射于家兔皮下,或先注射大肠杆菌,隔15分钟后再注入浸膏,体温均不升高,故认为有解热作用。
③其他作用
浸膏给家兔静脉注射,小剂量(0.5毫升浸膏中性原液)时对呼吸及血压均无影响,中等量(1~3毫升)能抑制呼吸,血压亦轻微下降,大量(7毫升)则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导致死亡。浸膏液(0.001~1%)对在位蟾蜍心脏,低浓度无显著影响,中等剂量抑制,大量则麻痹心脏。对妊娠家兔离体子宫无显著影响。
知母干浸膏(6克/公斤)给正常家兔注射后,未见对血糖有何影响,醇提取物可引起暂时性的血糖升高。有人报告水提取物,给兔口服200毫克/公斤,能引起血糖下降,特别是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作用更显著。对正常大鼠,知母不能增进葡萄糖之氧化,虽可促进横膈、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使横膈中糖元含量轻度增加,但肝糖元含量却有所降低。对实验性(四氧嘧啶)糖尿病的小鼠,知母水性提取物100~15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降低血糖,尿中酮体减少,死亡率较对照组轻。
【炮制】知母:拣净杂质,用水撞洗,捞出,润软,切片晒干。盐知母:取知母片置锅中用文火微炒,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每知母片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知母,先于槐砧上细锉,焙干,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②《纲目》:"凡用知母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药性论》:"性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甘。"
④《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
【归经】入肺、胃、肾经。
①《珍珠囊》:"肾经。"
②《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手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别录》:"多服令人泄。"
②《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④《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选方】①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水煎服。(《伤寒蕴要》)
②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③治火冲眩晕,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轻,仍如平人,右关脉细敷,脾阴不足者:知母、黄柏、黄芪、当归身。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补血汤)
④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⑤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⑥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母汤)
⑦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⑧治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医者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产乳集验方》)
⑨痰嗽。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随即睡觉。次日必泻,痰嗽渐止。体弱者,不用巴豆。
⑩久嗽气急。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过),同煎服。另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以绝病根。
⑾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⑿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搽。
⒀甲疽。用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名家论述】①李杲:"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闷塞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自通。"
②《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③《本草正》:"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继自丹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
④《重庆堂随笔):"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然仲圣云,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热太盛,则阴不足以和阳,津液渐干,而成枯燥不能杀谷之病,其阳则绝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热,俾阳不绝,则救津液之药,虽谓之补阳也可。乃后人以为寒凉之品,非胃家所喜,谆谆戒勿轻用,辄从事于香燥温补之药者何哉!"
⑤《本经疏证》:"知母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则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学多不明其故。……《千金》、《外台》两书用知母治水气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少劳苦足胫即肿,少饮食便气急,此终身之疾,服利下药不瘥者,宜服此药,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其所用药,则加知母于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参、独活、秦艽、海藻也。《外台》曰,《古今录验》泽漆汤,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吹,脉浮数者。其所用药,则泽泻、知母、海藻、茯苓、丹参、秦艽、防己、猪苓、大黄、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风湿,利小便,曰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可见《本经)所著下水之效,见于除肢体浮肿,而知母所治之肢体浮肿,乃邪气肢体浮肿,非泛常肢体浮肿比矣。正以寒热外盛,邪火内著,渴而引饮,火气不能化水,水遂泛滥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饮,水遂无继,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于此,见凡肿在一处,他
处反消瘦者,多是邪气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肿腹大四肢细,即《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身体?羸,脚肿如脱,亦其一也。《金匮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下,《千金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中,阻于下者,非发散不为功,阻于中者,非渗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匮方》所以用麻黄、附子、防风,然其本质均为水火交阻,故共用桂、术、知母则同也,桂、术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于此遂可见矣。"
⑥《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平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共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
⑦《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芦根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应用】     1、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或舌燥少津之证。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效。     2、用于肺热咳嗽,痰稠、口干,及外感风热的咳嗽,能清泄肺热,润燥缓咳。又用于肺痈咳吐脓痰。     3、用于胃热呕吐,有清热止呕之效。     4、用于小便短赤、热淋涩痛。有清热利尿作用。    

【用量】干品15-30克,鲜品可加倍或更高剂量。    

【用法】本品以鲜者为佳。鲜用或捣汁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