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6)
清热良药有知母
烹饪腥物用紫苏
作者:曾乐
奶奶过年非常高兴,接到全球各地的拜年电话,她是十分欣喜的!情绪一高,说起故事来,也就滔滔不绝。奶奶说,我再跟你说一个关于草药知母的故事。
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因她不图钱财,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想来想去,她决定沿街讨饭,希望能遇上个可靠的后生,认作干儿子,了却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讨饭来到一片村落,向围观的众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一时间,讨饭老太要认干儿子传授采药本事的消息便传开了。不久,有一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盘:“学会了认药治病,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饭伺候着。但过了十几天,却一直不见老太婆提药草之事,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声“妈”,问起传药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几年再说吧。”这下子把公子气得暴跳如雷,他叫嚣起来:“白养你几年,你想骗吃骗喝呀,滚你的吧!”老人也不愠怒,冷笑一声,换上自己的破衣裳,离开了公子的家门。
她又开始沿街讨饭。没多久,又有个商人找到他,愿认她当干妈。这商人心里盘算的是卖药材,赚大钱。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过了一个多月,仍不见老人谈传药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样,把老人赶出了家门。
一晃两年过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讨,说着心事,竟被很多人当成疯子、骗子。这年冬天,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门外。
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嘘寒问暖,得知老人饿着肚子,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老人吃过饭就要走,两口子拦住了:“这大冷的天,您上哪儿去呀?”当老人说还要去讨饭时,善良的两口子十分同情,劝她说:“您这把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老人迟疑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一天,老人试探着说:“老这样住你家我心里过意不去,还是让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没儿女,我们又没了老人,咱们凑成一家子过日子,我们认您当妈,这不挺好吗?”老人落泪了,终于道出了详情。而樵夫夫妇却没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图啥报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从此,樵夫夫妇忙着活计,很孝顺老人,老人就这样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到了80岁的高龄。
这年夏天,她突然对樵夫说:“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老人。他背着老人上坡下沟,跑东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还不时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终很开心。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人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把它的根挖来。”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妈,这是什么?”老人说:“这是一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之类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去坑害百姓!”老太婆点了点头:“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后来,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
知母是一味常用的清热药。其性甘寒质润,故有清热泻火与滋阴润燥并举的特点,可治疗肺胃实热、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等病证,临床常与石膏、贝母、黄柏、花粉、首乌等同用,影响较大的代表方药有白虎汤、知柏地黄丸、二母散等。
奶奶说,中国人就是能吃,喜欢美味佳肴,但我们提倡在这一点上,还应该向中国先人学习,必须会吃,吃出健康。过年了,大家吃着美味,想着美味,但也有不会吃而深感遗憾的。尤其是在烹饪带腥味的海产品、大蟹和鱼类的时候,除了可用黄酒、生姜来压腥味儿外,还有一种草药紫苏,是变腥味儿为美味儿的佳品。
传说古代有一名厨,所做的鱼羹与众不同,不但肉嫩可口,还极鲜香,令人百食不厌。有人暗中观察,发现他做菜时总是放一些紫红色叶子,可上桌时怕泄露天机,将叶子全捞出,于是他的秘密被传播开来。
看来紫苏在鱼羹中起着解腥增鲜提味作用,汉代《七发》赋中的“鲤鱼片缀紫苏”有可能鱼片是生食的,而紫苏则用来增香去腥。
日本人吃生鱼片,比方金枪鱼、鲑鱼及鲤鱼时,把鱼片放入盘中,再放萝卜丝、紫苏枝、紫苏叶和海草,在另一小碟中放酱油,把芥末、白萝卜末和紫苏花放入酱油中作为佐料,然后把鱼片蘸着这种佐料吃。那萝卜丝及紫苏叶、紫苏花既有爽口去腥作用,也含清毒用意。这跟我国明代的“鱼脍”吃法近似:要放萝卜汁、姜丝、生菜、胡菜,并浇以芥辣、醋。
日本学者伊藤武在《风味调料趣谈》中提到紫苏,说是对疲劳、感冒、咳嗽、口腔炎、脑贫血、食欲不振、痢疾、精神不安均有疗效,很值得推荐食用。日本人认为它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得到休息。紫苏是日本代表性风味调料之一,它与意大利细面也很相配。他们在睡前喝杯紫苏茶,精神会安定下来。
吃蟹时紫苏有了用武之地:叶子加盐及花椒,炒后研末,撒在蟹脐中,捆好,蒸熟,可解毒去腥。
元代《饮食须知》说到食蟹中毒,可服紫苏汁。清代《调鼎集》中说到蟹与柿同食会引起不适,服大黄、紫苏、冬瓜汁可解。该书又介绍了煮蟹时加生姜、紫苏、桔皮、盐,大滚后即起。蘸用橙桔丝、姜粉与老醋。此外,剖鱼入水,取以洗擦,不但解腥,其味尤美。
广东人爱吃禾虫蒸鸡蛋,调料就使用了辣椒、香菜、姜、酱油、胡椒,还有紫苏叶。所以,食腥用紫苏,腥肉变美味儿,大家可以试一下的。我们家大院子里,就种着紫苏,既可调味儿,还可药用,好。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7)
芍药似美女
山药有故事
作者:曾乐
奶奶说,中医中药,有很多的故事传说,不但优美动听,而且这些故事中,就包含着许多的医药知识。我小的时候,就是从几个师傅所讲的故事中,爱上了中医。所以,对于喜爱中医和喜爱自我保健的人来说,听些中医中药的故事,可以加深对于中医中药的理解。也会在故事中,学到不少的中药中医知识,今天,我再将我看到的中药故事,讲两则给你,只是我年纪大了,记不清楚具体在哪儿看到的,原作用是谁了,在此,也请原作用原谅。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中药芍药。据传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圃、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传授中药材种植炮制技术。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他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药性,所以就没有用它来治病。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他抬起头,只见窗外朦朦月色中有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在那里啼哭。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长着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读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一连反复几次都如此。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芍药你一直没有用过,想来你是没有查清它的用处,它自然感到委屈了。”华佗听罢笑道:“我熟知千方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它的花、叶、茎,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就不往下说了。 事隔数日,华夫人患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知道他确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很多详细的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药效。
第二则故事,是于铁成先生整理的。古时候各国混战,一个弱国的军队被打败了,只好逃到大山里面,战胜国的军队把大山团团围住,断了他们粮草的来源,想把他们困死。谁知过了很长的时间,山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围困大山的官兵以为他们一定都饿死了,所以就放松了戒备。
忽然有一天从山里杀出一支军队,兵强马壮杀了他们个措手不及,被围困的军队反败为胜,夺回了失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躲进山里的军队,找到了一种植物,它的根茎很粗,一嚼味道很甜,于是人吃根茎,马吃藤叶,不但没有饿死反而都很强壮。困在山里的人们给这种植物起了个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在缺粮的时候遇到的宝物,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这种植物不但可以像粮食一样充饥,还可以当作药材滋补人体,所以改名为山药。
我们无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山药在我国食用的历史有3000多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山药原名薯蓣,到了唐代因为唐代宗名豫而改叫薯药,再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署只好再易其名,才有了现在的山药之名。受李时珍的影响,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其实山药的名称由来已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薯蓣和山药两个名称在历史上是长期并存的。
中医认为,山药性甘平、无毒,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是很好的进补“食物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补虚上品,有“小人参”的美誉。据《敦煌遗书》记载,远在唐代人们就曾以山药为主制成具有重要食疗价值的“神仙粥”,为养生之佳品。在山西平遥流传着一段慈禧光绪西行的轶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光绪逃出出京城,一路惊吓劳顿,到了平遥城里才吃上一顿好饭,狼吞虎咽饱餐了一顿牛肉,谁知到了半夜又吐又泻,光绪帝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根本不堪这一击,慈禧也是浑身上下软绵绵的,犹如大病一场,随行太医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当地名医,给他们熬了一碗山药粥,两人吃了以后,顿觉腹中滋润舒坦,半个时辰后,感觉体力恢复不少。慈禧太后慢慢地站起来走了几步,果然身轻气爽,光绪帝病歪歪的身子也仿佛突然间强壮起来,连声称赞这是神药。
东汉名医张仲景非常擅于使用山药补虚,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中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这是一首以山药为主药的补虚方剂,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以及胃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等症。在他创制的“金匮肾气丸”中,也把山药作为健脾的重要组成成分。民间流传的益寿食品“八珍糕”,是用山药、山楂、麦芽、扁豆、白术、炒薏米仁、芡实、莲肉等8味中药研为细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治疗老人、小孩的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便溏泄泻之症,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还有一个关于枸杞子的故事,也非常动人。明天若有时间,讲你听吧。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8)
新年快乐谢博友
养生食疗枸杞好
作者:曾乐
小然:
曾老师,您好!您和奶奶给我的艾草红糖方子,我使用了,现在胃痛好多了,泛酸轻多了。
之前因为出国玩了,所以耽误些日子,现在才向您和奶奶汇报,十分感谢,有时间欢迎您和奶奶来青岛玩。
你回复说:
非常感谢小然博友的盛情邀请,青岛是我常去的地方,一般会在夏天要么到大连,要么到青岛度夏!大连和青岛,都是很美丽的海滨城市,最适合度夏。
有一个博友留言说:
非常感谢博主的辛勤付出,想请教一下奶奶:儿子现在10岁,体重112斤,腰腹围大。喜欢吃咸辣冷香的东西,食量很大,扁桃体始终肥大,晚上打呼噜,怕热爱出汗,经风就感冒,犯扁桃腺炎,始终有白色痰,经常咳吐不止,经常小便,尤其是晚上临睡前,一会一尿就几滴。懒不喜动,说浑身没劲,走路嫌累。请教一下,要如何调理?
奶奶说,这就是少儿富贵病了!不是我大过年的要批评这位家长,孩子带成这样,你应该进行自我批评了!这是生活习惯使然。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弄不好除了得肥胖症外,可能还会导致糖尿病,所以必须重视。
奶奶说,不需要调理,只要改变目前的生活习惯就好了。每天不准乱吃零食,定时定量地一日三餐,就可以完全满足人的活动和成长需要,让“大胃”(大卫)逐渐地小下来,这对他才最有利啊,这是其一。
其二,加强运动!人一运动,就有了活力,身体也自自然然地会好起来,而且孩子还这么小,如果不改变这种变态的生活习惯,会严重影响他的正常发育。不是我在这儿话说得有些重。
其三,严格控制零食,一是不买零食在家,二是不给零花钱,三是多吃蔬菜和水果,限制进食量。如果这样坚持半年,就0K了!最后,提醒一点儿,关键在家长,不能只知道心痛孩子,一看到他不吃了,马上自己就先投降了!这样,会恢复到原来变态的生活状态,功夫就白费了。这是假心疼,若是真疼孩子,就得把住关,为他的成长和健康着想啊!
昨天预告了一下,说是今天再说说关于枸杞的故事。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果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泡酒、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枸杞的叶、花、根也是上等的美食补品。据《新本草备要》记载,枸杞的苗叶叫“天精草”,花叫“长生草”,果叫“仙地果”,根叫“地骨皮”,均有滋补强身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具有增加白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新生的药理作用,还可降血压、降血糖、血脂。
枸杞苗、叶入馔多在北方,吃法很多。如将烧好的黄鱼与大火快烧的枸杞苗配在一起食用。枸杞苗还能与千张丝或香干放在一起凉拌,或者用来炒肉、汆汤、煮菜肉粥等。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9)
古代香口用丁香
现代补气用黄芪
作者:曾乐
奶奶说,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 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奶奶说,在中药里,首屈一指的补气药是黄芪,其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人写作“黄耆”,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肺经,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功效,兼有升阳、益卫固表、脱疮生肌的作用,主治肺脾气虚咳喘、气虚自汗、气虚水肿尿少、气血不足之贫血、气虚血滞之偏枯等症。中医认为,黄芪是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所以,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一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与人参相比,黄芪的补气之力虽不及,但人参没有升阳、固表、内托、利水的功效。 黄芪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黄芪的入药用途十分广泛,有人曾经把中国的古药方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筛选出了25味最常用的中药,黄芪排在第11位,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等,有一药多能的美誉。 我国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先生,生前曾与黄芪结下过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好转,后经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也可以学学当年的胡适先生,让黄芪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取生黄芪15克、大枣十枚,用开水冲泡饮用,能增强体质,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人。需要注意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黄芪除了有以上的功能外,它本身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近代生化分析研究发现,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延缓细胞衰老,同时也是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药新秀。
还有一则有故事,也颇能说明黄芪的重要作用。《旧唐书· 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所以,现代还有一些懂得中医药的人,经常用黄芪进行桑拿,也是取黄芪补气升阳固脱的作用。
在此,特别申明一下,在整理这些中药传说故事的时候,为了使这些故事更加完整(奶奶讲得有些与现在发表出来的,不太相同),我搜索参考了互联网上的一些有关文章,在此特别说明并对原整理者致谢。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80)
健康是生命的质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作者:曾乐
weihaijianing:
博主过年好;大年初一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你写的奶奶的故事,我就一口气看了10多个小时,写得太好了,我是一个过敏性鼻炎患者,鼻涕喷嚏,最要命的是鼻子闻不到味道,太痛苦啦,求一个适合我的方子,感谢。
你回复说:
首先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治你所说的这个病的方法,我曾在文章中做过具体的介绍,麻烦你自己找一下。因为我本人只是一个近似记录和整理者。所以,你若突然提这样的问题,我还真是回答不上来。但,凡是我介绍过的,一般都有些印象,可一时也不知在文中的什么地方。所以,大家在看的时候,如果对你有用的,也可以拷贝下来。
同时,为了方便大家查阅,也是在无数网友的建议和要求下,我们准备答应出版社,将此丛书出版,若真地出版了,我会在博客中及时告知各位。其实,象这个博友这样的朋友,还不在少数。非常抱歉,无法一一满足博友的问答,请谅解。
早晨,我告诉奶奶,我要买机票回深圳去了,奶奶说“急什么?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呀?”我说:“奶奶,我想我的山茶花了,山茶花现在应该全都开放了。我走时,她们就长出了很多的、鼓鼓的、红色的花苞,都鼓足了劲儿地,准备着迎接春天呢。现在,祖国也一定正是春暖花开,每一个花朵,只有一次开放的机会,就象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样地珍贵!如果我的茶花们开放了,而我不在,那该是多么大的遗憾呢?每一个生命,每一朵花儿,都值得我们谦卑地赞赏与感谢!奶奶,我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奶奶笑了,她说“真的是我的孙子呀,象我年轻的时候,宝贝,心怀感激,心怀慈悲,心怀善意,这个世界才是干净和美丽的!”说到这儿,我忽然想到曾经背诵过的席慕蓉的散文《白色的山茶花》,其中“我每一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最让人记忆犹新。是的,每一个花朵,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她的美丽与尊严,值得我们敬畏与尊重,让我们欣喜于来到这个世上,让我们欣赏每一朵灿烂的鲜花,也学会欣赏我们所能够遇见到的,每一个人。也因为此,我们才更需要珍视我们自身的健康,因为这健康,标志着生命的质量啊!
这次我们家族的很多人,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澳大利亚,在异国他乡,我们过着中国的春节,中国的年,讲着汉语,也是异乎寻常地快乐和喜悦。也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感觉着,我们就象在祖国一样,很多的时候,竟然忘记了是在异国。我趁着一切的机会,向奶奶请教着医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医而不走偏。
昨天,突然有个博友问“什么是眼中风?从前从未听说过。我爸爸初一那天,突然说左眼看不见东西了,到医院一检查,说是眼中风,医生说就是治好了,左眼也会失明。爸爸才五十多岁啊。”
奶奶说,有眼中风,这是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眼底的血管破裂出血或栓塞导致眼睛失明。眼中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是防止眼中风的关键。
临床上,容易引起眼中风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二型糖尿病、败血症、贫血、慢性肾炎、风湿性心脑病、神经性头痛、血脂异常等。对于高血压、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容易出现高血压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些患者血压、血糖多控制不理想,一般伴有视网膜病变,视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若有出血且在黄斑处,容易失明。只要懂得眼睛的结构,就可以明白,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眼中风患者,常有先兆症状,曾多次出现黑蒙,即眼前突然一片黑什么也看不见,经同秒钟或几分钟后恢复正常,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看不见的时间逐渐延长,但最终仍能恢复正常。如果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栓塞,可出现失明。如果在发病后一个小时内,及时到医院抢救,有获得弱视力的可能,但临床统计显示,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最佳抢救机会。所以,对于这些危险性疾病,只有预防,才是上上之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失明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懂点医,尤其是懂点儿中医,真是太重要了,尤其是能够将中医的“上工治未病”的观点,贯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更加重要了!下一节,我们说一点儿,中医急救方法。
|